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前言:很多人都把淨土法門,狹指往生彌陀淨土;其實不然。 何以故?當是所有學佛人,都將往生淨土─除「不受後有的阿羅漢」。 此何謂也?如《維摩結經》言:「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既學佛修行,乃為淨其心。於是隨其淨心的程度,則各往生對應的淨土。 品類:所對應的淨土,先簡單區分為三,即上品、中品、下品。 上品者,福慧兼修。中品者,有福而無慧。下品者,福慧不足,徒有「信願」爾! 信願者,是指廣義的「信三寶,願修學」 。或問:若是「修慧而不修福」者,當往生何種淨土? 答云:於細說中,再詳細剖析。 詳細區分:原始佛教、大乘佛教。 原始佛教關於福慧,宜再細分: 慧者,依原始佛教的分法,即學人、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福者,再分為:布施、持戒和禪定。 淨土者,雖天界分為欲界天、色界天和無色界天。但無色界天是邊地,為八難之一,而不 可能是淨土。於是乎,淨土若依天界而分:乃是地居天、空居天和禪定天中的色界天。 若配對於三品,則地居天為下品,空居天為中品,色界天為上品。 所以淨土品位最高者,即三果聖人所往生的五淨居天:色界第四禪天中之五天,為證聲聞 第三果之聖者所往生處。又作五不還天。 或問:不是當「福慧兼修」,才能成就上品嗎?聲聞乘者雖證慧而不修福,云何能為上品呢? 答云:聲聞乘者既證慧,也修福。然修福者,主要是修禪定─禪定的福,其實比布施、持 戒還高。持戒又比布施高。若不修禪定,其實是不能證果的。還有證三果者,既貪瞋 消盡,不隨境轉;其定力自高。 問:何以持戒的福德,能比布施高呢? 答:持戒者,有止持和作持。止持者,止所不當為。作持者,作所當為。以止持故,無過。 作持故,有功。而布施者,只算是作持之一爾!甚至雖有功而不能全無過也。故其福 德卻不如持戒也。 問:修禪定者,只是自己受用爾。云何其福德會比布施、持戒高? 答:何以為「福」?我想了又想,結論乃:和諧,才是福。 如身體,器官、功能都和諧,即以「健康」而為福。 如心理,觀念、覺受都和諧,即以「安平、無累」而為福。 如父母、兄弟、子女,都和樂相處,即以「家和萬事興」而為福。 否則,雖長壽而身體多病,求早了而不可得,會是福嗎? 雖兒孫多,而不孝順,常起爭端,會是福嗎? 以上所言,既以和諧才是福。 則修禪定者,初得「輕安」境時,即心理已和諧矣! 再得「二禪、三禪」時,即身理已和諧矣!(三禪為世間中,最殊勝上妙的樂受。) 甚至證得三昧時,更得心物、內外之統一和諧! 所以禪定之福,非世間向外求者,所能仰望也。 最後,修禪定者若往生禪定天,其福德又比於欲界天者,高得太多太多矣! 那二果聖人,當生何種淨土? 二果者,一來果!來到何處?來到人天,天主要是指欲界天。 然二果者,其定力如何呢?如前所言,若不修禪定,其實是不能證果的。但是,可想而知, 二果的定功,必比三果差多矣! 於是乎,二果若定功深者,仍得往生色界天淨土。若定功淺者,才來到人天。 (外道修定者,都能往生禪定天。何能謂:二果聖者,不能往生色界天?) 至於初果聖者,當往生何種淨土? 如二果言:若定功深者,仍得往生色界天淨土。若定功淺者,才來到人天。 故前所問:若是「修慧而不修福」者,當往生何種淨土?乃指若定功淺者,則來到人天。 問:何以在原始佛教中,多不奢言“初果、二果,所當往生之淨土呢?” 答:在原始佛教中的淨土,主要是靠「自力」修行的。因此有沒有「佛菩薩說法」 ,有沒有「同參善知識」,對他們來講,便都不重要了。既證初果、二果,即是不退轉矣! 大乘佛教若對照原始佛教的聖果淨土,則大乘佛教所宣揚者,為對學人而說之淨土。 何以故?以學人未證不退轉故,不能單依「自力」而修行。故既得有「佛菩薩說法」 ,也得有「同參善知識」於是乎,淨土就變成「有指向性」的淨土。 在「有指向性」的諸淨土中,最受重視和願隨者,乃:一、彌陀淨土;二、彌勒淨土。 一、彌陀淨土: 1. 這法門很多人都在提倡,過去我也多少說了一些;所以此次就不再細說。 2. 雖很多人都發願往生。但其既包括三品九生;則還非一單純之淨土爾! 3. 所謂「他力」者,主要是指「聞法修行」的方便,而非指資生受用。 4. 有關「資生受用」者,還是自修自受爾!故不違傳統「因果」的法則。 5. 我不認為已造惡道重業者,能憑「他力」而得往生淨土。 6. 信願者,是以廣義的信願作基礎─「信三寶,願修學」才能有往生彌陀淨土的別願。 二、彌勒淨土: 1. 此是指為親近彌勒菩薩,而發願往生兜率天者(是內院而非外院)。 2. 此主要是根據《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而有的信願。 3. 對於大乘經典,我未必以之為「聖言量」─即經中所說,皆是真實不虛的。 4. 但是就彌勒淨土而言,它比一般淨土法門,還是有其特別之處: a. 當來佛即先在兜率天中修行教化,這是原始佛教即有的說法。 b. 很多祖師、高僧曾於生前,以禪定力而上兜率天,聞彌勒菩薩說法 ─包括近世高僧虛雲老和尚亦然。 c. 所以有關彌勒淨土的說法,它的可信度顯然高很多。 詳細剖析:彌勒菩薩與兜率淨土彌勒菩薩:此土的教主然在經論中,所見的彌勒菩薩形象, 竟有很大的差異: a. 如《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所言: 「其人今者雖復出家,不修禪定,不斷煩惱;佛記此人成佛無疑。」既不修禪定,不斷煩惱, 云何成佛無疑呢?或許說:以煩惱本來極淡薄故,不必急斷煩惱,以心本來定故,不必更修禪定。 b . 如《大智度論》所言: 「如釋迦文尼佛與彌勒等諸菩薩同時發心,釋迦文尼佛精進力故,超越九劫。」 釋迦文尼佛精進力故,超越九劫。意思即彌勒菩薩不精進故,延後九劫。 c. 和「問曰:釋迦牟尼菩薩何以心未純淑而弟子純淑,彌勒菩薩自心純淑而弟子未純淑? 答曰:釋迦牟尼菩薩饒益眾生心多,自為身少故。彌勒菩薩多為己身,少為眾生故。」 似乎彌勒菩薩只是急著自修,而不顧眾生慧命。故自己先純淑,而弟子未純淑。 d. 「如彌勒名為慈氏。諸佛雖皆有慈,但彌勒即以慈為名。」 雖以慈氏為名,似乎也未必更慈心眾生也。 e. 如《楞嚴經》中,於二十五圓通中有:「佛問圓通,我以諦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 圓成實,遠離依他及遍計執,得無生忍,斯為第一。」 意思是彌勒菩薩是以修「唯識觀」而成就圓通的。 f. 傳言《瑜伽師地論》是彌勒菩薩造的,共一百卷。故唯識學者,皆遵彌勒菩薩為開宗祖 師。以上所說,只有《瑜伽師地論》是彌勒菩薩造的,共一百卷。較有歷史根據。 (也有人說:非一百卷皆是彌勒菩薩所造。但卻不否認本事分,是彌勒菩薩造的。 g. 在中國歷史上,初傳言「傅大士」是彌勒菩薩所示現的。 雙林善慧大士善慧大士者,婺州義烏縣人也。齊建武四年丁丑五月八日,降於雙林鄉傅宣慈家 ,本名翕,年十六納劉氏女,名妙光,生普建、普成二子。二十四與里人稽亭浦摝魚,獲 已,沈籠水中,祝曰:「去者適,止者留。」人或謂之愚。會有天竺僧嵩頭陀曰: 「我與汝毗婆尸佛所發誓,今兜率宮衣缽見在,何日當還?」因命臨水觀影,見圓光寶蓋。 大士笑謂之曰: 「鑪韝之所多鈍鐵,良醫之門足病人。度生為急,何思彼樂乎?」嵩指松山頂曰: 「此可棲矣。」大士躬耕而居之。有人盜菽麥瓜果,大士即與籃籠盛去。日 常營作,夜則行道。見釋迦、金粟,定光三如來,放光襲其體。大士乃曰: 「我得首楞嚴定。天嘉二年,感七佛相隨,釋迦引前,維摩接後,唯釋尊數顧共語,為我補處也。」 其山頂黃雲盤旋若蓋,因號雲黃山。 梁武帝請講金剛經。士纔陞座,以尺揮按一下,便下座。帝愕然。聖師曰: 「陛下還會麼?」帝曰:「不會。」聖師曰: 「大士講經竟。」又一日講經次,帝至,大眾皆起。唯士端坐不動。近臣報曰: 「聖駕在此,何不起?」士曰:「法地若動,一切不安。」 大士一日披衲、頂冠、靸履朝見。帝問:「是僧邪?」士以手指冠。帝曰: 「是道邪?」士以手指靸履。帝曰:「是俗邪?」士以手指衲衣。 大士心王銘曰: 「觀心空王,玄妙難測,無形無相,有大神力。能滅千災,成就萬德, 體性雖空,能施法則。觀之無形,呼之有聲,為大法將,心戒傳經。水中鹽味,色裡 膠青,決定是有,不見其形。心王亦爾,身內居停,面門出入,應物隨情。自在無礙, 所作皆成,了本識心,識心見佛。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念念佛心,佛心念佛。欲得 早成,戒心自律,淨律淨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無別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心性雖空,貪嗔體實。入此法門,端坐成佛。到彼岸已,得波羅蜜。慕道真士,自觀 自心,知佛在內,不向外尋。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心明識佛,曉了識心。離心非佛, 離佛非心,非佛莫測,無所堪任。執空滯寂,於此漂沉。諸佛菩薩,非此安心。明心 大士,悟此玄音。身心性妙,用無更改,是故智者,放心自在。莫言心王,空無體性, 能使色身,作邪作正。非有非無,隱顯不定。心性雖空,能凡能聖。是故相勸,好自 防慎。剎那造作,還復漂沉。清淨心智,如世黃金。般若法藏,並在身心。無為法寶, 非淺非深。諸佛菩薩,了此本心。有緣遇者,非去來今。」 有偈曰: 「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止。纖毫不相離,如身影 相似。欲識佛去處,秖這語聲是。」又曰: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又曰: 「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四相偈:曰生、曰老、 曰病、曰死。「識託浮泡起,生從愛慾來。昔時曾長大,今日復嬰孩。星眼隨人轉,朱 唇向乳開。為憐迷覺性,還卻受輪回。覽鏡容顏改,登階氣力衰。咄哉今已老,趨拜 復還虧。身似臨崖樹,心如念水龜。尚猶耽有漏,不肯學無為。忽染沉痾疾,因成臥 病身。妻兒愁不語,朋友厭相親。楚痛抽千脈,呻吟徹四鄰。不知前路險,猶尚恣貪 嗔。精魄隨生路,遊魂入死關。祇聞千萬去,不見一人還。寶馬空嘶立,庭花永絕攀, 早求無上道,應免四方山。」 h. 次傳言「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所示現的。 《明州布袋和尚》 明州奉化縣布袋和尚,自稱契此,形裁腲墔,蹙額皤腹,出語無定,寢臥隨處,常以杖荷 一布囊並破席,凡供身之具,盡貯囊中。入廛肆聚落,見物則乞,或醯醢魚葅,纔接 入口,分少許投囊中,時號長汀子。 一日,有僧在師前行,師乃拊其背。僧回首,師曰: 「乞我一文錢。」曰:「道得即與汝一文。」師放下布袋,叉手而立。 白鹿和尚問:「如何是布袋?」師便放下布袋。曰:「如何是布袋下事?」師負之而去。 先保福和尚問: 「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放下布袋,叉手。福曰: 「為祇如此,為更有向上事?」師負之而去。師在街衢立,有僧問:「和尚在這裡作甚麼?」 師曰:「等箇人。」 「來也!來也!」 曰:〔歸宗柔和尚別曰:「歸去來。」〕師曰:「汝不是這箇人。」 曰:「如何是這箇人?」師曰:「乞我一文錢!」師有歌曰: 「祇箇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騰騰自在無所為,閑閑究竟出家兒。 若睹目前真大道,不見纖毫也大奇。萬法何殊心何異,何勞更用尋經義?心王本自絕 多知,智者祇明無學地。非聖非凡復若乎,不彊分別聖情孤。無價心珠本圓淨,凡是 異相妄空呼。人能弘道道分明,無量清高稱道情。攜錫若登故國路,莫愁諸處不聞聲。」 又有偈曰: 「是非憎愛世偏多,子細思量柰我何。寬卻肚腸須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 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若能了此心頭事,自然證得六波羅。我有一布袋, 虛空無罣礙。展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吾有三寶堂,裡空無色相。不高亦不低,無 遮亦無障。學者體不如,求者難得樣。智慧解安排,千中無一匠。四門四果生,十方 盡供養。吾有一軀佛,世人皆不識。不塑亦不裝,不雕亦不刻。無一滴灰泥,無一點 彩色。人畫畫不成,賊偷偷不得。體相本自然,清淨非拂拭。雖然是一軀,分身千百 億。」 又有偈曰: 「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梁貞明三年丙子 三月,師將示滅,於岳林寺東廊下端坐磐石,而說偈曰: 「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 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偈畢,安然而化。其後復現於他州,亦負布袋而行。四 眾競圖其像。 後人即以布袋和尚像,當作彌勒菩薩像。甚至於山門前、於齋堂處,皆供布袋和尚像。 並作對聯「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腔歡喜,笑開古今天下愁。」 還有所謂彌勒菩薩偈: 「老拙穿破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 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乾了;我也省氣力, 他也無煩惱。」 這偈子依我看來,應該是一貫道者寫的。 總之,彌勒菩薩從當來下生的未來佛,初變為精研教理的唯識祖師,次變為傲笑禪林的傅 大士,三變為「乞我一文錢。」的布袋和尚。至今已變成手持元寶的財神爺。竟每況 愈下,到俗不可耐了。 其實,在唐朝前的彌勒菩薩像,乃只有兩種造型:思惟菩薩與交腳菩薩。而後,竟多以大 肚的布袋和尚為造型。 勸各位不要供以布袋和尚為造型的彌勒菩薩。尤其不要供手持元寶的彌勒菩薩。因為這不 是供佛,而是在謗佛啊! 兜率淨土 兜率天位於空居天中,配對中品,即有福而無慧者。云何無慧?雖聞思,而未證初果。 其實,就算已證得初果以上;若以信願,而追隨、親近彌勒菩薩者,亦得往生兜率淨土。 云何有福?如經文“若有比丘及一切大眾,不厭生死樂生天者,愛敬無上菩提心者,欲為 彌勒作弟子者,當作是觀。作是觀者,應持五戒、八齋、具足戒,身心精進,不求斷結, 修十善法,一一思惟兜率陀天上上妙快樂。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不厭生死樂生天者:其實,正知見的佛弟子,所以求生天者,非為享天福,而是為修學佛 法也。即下所謂的:愛敬無上菩提心者。 云何以求生天而為修學佛法的方便呢?一者,有佛菩薩住世說法。二者,有同參善知識。 三者,障道的逆緣少,不會因此而退轉。 身心精進,不求斷結:云何既身心精進,又不求斷結呢?答言:是不求斷結,而非求不斷 結。即如俗謂的: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一般。是不問收穫,而非不要收穫。 當於因中多努力,而非急於果上作計較。若煩惱過重,欲修十善,亦難也。 以兜率天還在欲界中,所以不必斷欲,不必入禪,即可往生矣!然若已斷欲、已入禪者; 也非就不能去也。 修十善法:即離身三、口四、意三之惡。身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四:不妄語、 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三:不貪慳、不瞋恚、不愚癡。 修十善法 以我看來,常謂的十善。其實,只能說是「十不惡」而已!何以故?雖無過,亦無功也。 若無過,亦無功。或有功、亦有過,而功剛好可以抵過。則既不下墮,也不上昇。其云何 能升天呢?甚至說「不貪、不瞋」,是三果才有的證量。而「不痴」者,竟是羅漢果 才有的證量。故那是一般人天凡夫所堪能的呢? 於是乎,這十善的標準,既不能太高─太高即非證果不可。也不能太低─太低,連人道也 難保,更何況天道呢?不愚癡:就人天道而言,不愚癡者,主要在肯定因果,信仰三寶。 於是因為肯定因果,才能努力於斷惡修善也。因為信仰三寶,才能於斷惡修善時,更有著落也。 不貪慳:就人天道而言,因為還未離欲,所以不可能完全不貪。至少不能太貪! 云何不太貪: 1. 不可作「損人利己」的行為。 2. 能施有餘,補不足。即能布施財力、體力、心力和無畏力。 以布施者,整體的效益能提高,故有功也。 3. 若功大大於過者,才有升天的保握。 不瞋恚:雖對人有所不滿,但不能有「報復」的想法和行為。壓抑和迴避,也非究竟解決之道。 相信,唯有透過良好的溝通協調,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甚至,化干戈為玉帛,變冤家成親家。 不妄語:或說為人處世要作到真不妄語,是很難的。至少不能為求「損人利己」而妄語。 可以不說真話,但也儘避免說謊話。 相信,誠實以待才是最直接.最省事的辦法。否則,既說了一次謊;便得更說十次謊、 百次謊來遮掩。遮掩到最後,竟不免東窗事發,前功盡棄。 不惡口:消極地是不惡口,感性、惡口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唯有透過良好、理性的溝通協 調,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積極地是愛語。愛語是站在對方的立場,講對他有幫助的話。 不綺語:不說沒有意義,沒有效益的話。或天南地北,瞎說胡扯;或發洩情緒,雞同鴨講; 或皆發隱私,招惹是非。 故當或為發表異見,或為溝通協調,或為汲取新知,或為連絡感情等而說話,才有意義和效率。 不兩舌:消極地是不挑撥離間,積極地是能調和異端,萬眾一心。 如俗謂地「勸和不勸離」,事實上光勸和,未必有用。而是要能統理歧異,而達於互惠雙贏。 如佛法常說的「廣結善緣」 ,緣結得愈廣,其福德也就愈大了。然有人卻圖以挑撥離間, 而賺點蠅頭小利。其實,短時間仲能有小利;長時間來看,乃虧損更大爾! 至於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者,為大家已較熟悉故,不再多作說明也。 總結: 就修行者而言,要在此生中,證得「不受後有」 ,竟誰有這個把握呢?然最低標準,至少不能墮落三惡道。 於是乎,未來世不出「人天道」而已! 天中的「無色界天」 ,既不願去,也未必去得了。人道中,未來苦難方興未艾;我也不願再來人間。 而一般的天界,天福享盡,還必墮落淪迴。因此,到最後便只剩「欲界天和色界天」的淨 土可往生。色界天的淨土,得福慧具足,對一般人而言,標準又高些。地居天的淨土, 福慧不足,徒有「信願」爾!對一般人似最適宜的。然若標準太低,一則不能激發精進用 功之心,二則在下墮邊緣,若稍失錯,便將萬劫不復矣! 因此,對稍有道心的行者而言:空居天的淨土,無疑地將是唯一的選擇。 而空居天的淨土中,也唯有「兜率淨土」才是最適宜的。 條件:一、信願,信仰三寶,落實修學。二、從聞思中,建立正知見;並以此作為立身處 事的準則。三、隨緣修福─布施、持戒和禪定。四、尊重、禮敬、親近彌勒菩薩,並 發願來世得往生兜率淨土。
AHJKL:推,但第二行是指阿彌陀佛國土沒有阿羅漢嗎? 07/09 10:02
AHJKL:或是指"舍利弗"長老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07/09 10:03
kidstrife:阿羅漢已經超出三界,淨土還在三界之內 07/09 13:04
kidstrife:法師應該是說除非你證得阿羅漢超出三界之外 07/09 13:04
kidstrife:所有學佛人會隨自己心淨的程度往生對應的淨土 07/09 13:05
AHJKL: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的阿羅漢多到非是算數譬喻所能知之 07/09 23:37
AHJKL:又阿彌陀經是佛以對長老舍利弗所說,又有諸大阿羅漢聚 07/09 23:39
AHJKL:應該不會說"我對你說,但是除了你不能去之外,其他人都可以" 07/09 23:40
kidstrife:我認為法師在這裡指的淨土並不是狹義的指彌陀淨土 07/10 13:17
kidstrife:而是在欲界以及色界的淨土,法師引用維摩結經 07/10 13:18
kidstrife: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07/10 13:20
kidstrife:若有阿羅漢回小向大發願往生彌陀淨土 07/10 13:27
kidstrife:我想阿羅漢比尚未證果的凡夫更具資格也更容易往生 07/10 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