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幾乎所有的宗教都注重懺悔,都希望它的信徒常常懺悔;佛教也不例外。在佛教裏面,懺 悔也是修行中不可缺少的。   為什麼宗教——包括佛教在內的宗教,都注重懺悔?懺悔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我們知道,佛教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懺悔在印度的梵語,叫做“懺摩”。懺摩又是 什麼意思呢?《南海寄歸傳》說:“懺摩乃是西音,自當忍義——口云懺摩,意是請恕, 願勿嗔責。”(注一)就是說:懺摩乃是印度梵文的音譯,它的意義就是“忍”;如果我 們向人懺摩,意思就是請他人忍受和寬恕我做了對不起他的事情,希望他不要生氣、不要 責怪於我。所以,懺摩就是請求他人原諒自己的過錯——也就是做錯了事情之後的一種內 心的後悔。因此,懺摩又翻譯做“悔 往”(注二)——後悔以往所做的事情。   從梵語的“懺摩”,演變到“懺悔”,則是在印度的梵文中,加入了中文。《金光明 經文句記》卷三說:“懺悔二字,乃雙舉二音,梵語懺摩,華言悔過。”(注三)本來, 梵文懺摩一語的意思,就是我們中文的後悔、悔過,大概是古代的祖師,希望懺摩的意義 ,更容易瞭解,於是,將“摩”字去掉,放入了中文的“悔”字,成了“懺悔”,如此, 人家一看,馬上就可以瞭解它的內容。因此,中文化的“懺悔”,就代替了純印度梵語的 “懺摩”。   但是,懺摩成了懺悔之後,在中國祖師的解釋之下,懺悔似乎比懺摩有了更深的意義 。《摩訶止觀》卷七說:“懺名陳露先惡,悔名改往修來。”(注四)懺悔不但具有去舊 ,也含有更新——去惡行善的內容了,這與懺摩的只是後悔以前所做的過錯,請求他人的 忍恕,自然是義理上的進一步提升。不過,筆者不懂梵文,梵文懺摩的意義,是否但為忍 恕、悔往,只得存疑了。   從前面所述,就可以瞭解到:懺悔是在自己做錯事之後,知錯改過的表示,也是一種 不甘墮落,向上升進的心志。   人,是很容易犯錯的,《三昧水懺》說:“人之居世,誰能無過?學人失念尚起煩惱 ,羅漢結習動身口業,豈況凡夫而當無過?但智者先覺,促能改悔,愚者覆藏,遂使滋蔓 。”(注五)所以,有了過錯,比方:對不起他人或對不起自己的良心時,唯一能夠補救 的方法,就是懺悔,勇於承認自己的過錯。做了對不起他人的事,就要去向他懺悔,請他 原諒;對不起自己的良心時,就自己責備自己,以後不再犯錯了。 懺悔的我們如即將被洪水淹沒的人,忽然伸手抓住了救命的繩索,自然心中又驚又喜 ,牢牢抓住登上岸來,絕不會疏忽大意隨波逐流。又如犯下死罪的囚犯,即將臨刑,愁憂 恐怖無法言喻,此時忽然聽到特赦令,定會悲喜交集,感激國王再生之恩,誓當以死相報 。同樣現在我們被惡業煩惱的洪水沖漂,即將墮落三惡趣海底。地獄的一切刑具業已準備 妥當,牛頭馬面日夜相伴不離,時時刻刻伺機下手,此時上天無路,入地無門,但忽然抓 住懺悔的救命法門,聽到無上大悲法王發出的特赦令,業海無邊懺悔是岸,自然不勝感恩 戴德,誓願求哀懺悔。   由此可見,懺悔實在是修行中不可少的方法。有了懺悔,人們才能免除做錯事之後, 心中所產生的罪惡感;有了懺悔,做錯犯罪的人,才能夠改過向新,不致於長此墮落下去 。所以,佛教——乃至其他宗教都注重懺悔,的確是有它的道理存在。 一切有情,無始劫來,由無明故,內執有我,外執有法,起惑造業,由業招果,生生 死死,長墮輪回,不得出離。若欲出離,必須依法修行,懺悔業障,破我法執著,方可解 脫。若不懺悔業障,破除我法執著,則終不能出世解脫。      據《佛典》記載:唐朝有悟達國師(法名知玄),因有夙業,遂于左膝生一惡瘡,潰 爛流膿,長久不愈,俗稱“人面瘡”:後來悟達國師因得神僧迦若迦尊者的指點,囑以“ 三昧水”澆洗,惡瘡才愈。但是在澆洗中這瘡忽然說起話來:“西漢景帝時你為袁盎,我 為晁錯,我被你謀害而死,所恨累世以來,尚未雪我殺身之仇,只因你十世為高僧,嚴持 戒律,勤修定慧,使我無穴可尋,等到這一世,你竟受寵忘憂,享受過奢,名利心起,有 損至德,失卻莊嚴,我才得到報冤的方便,令你瘡生人面,痛苦難堪,才覺甘心。”從這 段故事可以說明:人們一旦種下了惡業,不論時間多久,只要一遇外緣的引發,因緣結合 ,都會受報的。《大寶積 經》雲: “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聚會時,果報還自 受”,正是說明了這一點。佛經常云:“自作自受,共作共受,不作不受。”又云:“未 作不得,作已不失。”但是一般眾生無始劫來,顛倒沉迷,執我執法,哪有不造世間惡業 呢?既造惡業,則必感惡果。又如佛陀的弟子,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在往劫之中曾是一位 捕魚的人,由於殺害水族動物太多,致使在成道證阿羅漢這一生,而被裸體外道活活打死 。因為水族動物在六道輪回中轉為人身,成為裸體外道,目犍連雖已證得了無學果位的阿 羅漢,但由於往昔的惡業存在,以致因緣聚會,還要受報。所以俗語說:“善有善報,惡 有惡報,不是不報,日子未到,日子一到, 一定會報。”      從以上兩則例證可以看出:悟達國師自從冤死晁錯之後十世為高僧,後來竟一念貪心 起,引發夙業現前而受苦果。就是聖者目犍連雖然煩惱斷盡,神通具足,功行圓滿,一旦 夙業現前,還得受報。何況初學佛者,慧根淺薄,業障深重,我法執著根深蒂固、若不認 真懺悔,消除罪業,怎能圓滿功德,而證聖果呢?凡 學佛者,在止惡修善、舍染趨淨的道 路上,切不可忽略或者輕視懺悔這一殊勝法門。      再舉一則故事,以便進一步說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因果報 應。據《因果錄》記載:梁武帝過去生中曾為樵夫,一次雨天上山采樵,入古寺院躲雨, 見屋漏水滴在佛像的頭部身部,心生愛護,用雨具蓋蔽佛像頭身,雨停出寺院,入深山處 ,見一洞,中有猴啼,用石堵塞洞口,結果猴不得出,餓死洞中。因為樵夫在這一天中做 了一件大善大惡的事,便在來生做了梁朝的皇帝,後來又為侯景所困,餓死台城。這就是 善惡昭彰,因果不爽的業果實例。所 以《旃檀越國王經》雲: “罪福回應,如影隨形, 未有為善不得福,行惡不得殃者。” 《賢愚經》中講過:拘留孫佛時有個人貪污僧眾的財產,並且以惡語罵人,後來沒來 得及懺悔就死了。死後變成一條特別醜陋的怪魚,生生世世處於骯髒不堪的糞坑中,即使 賢劫千佛出世也不能得到解脫,累劫都在惡趣中受苦。我想如果他當時來得及懺悔,也不 一定會轉生到這種惡趣當中。所以,在座的每個人都應該對來世有一點考慮,來世會變成 什麼樣子?我們都應該好好想想。如果希望自己的來世特別好,那要看你造過罪沒有,假 如造過的話,那就一定要懺悔,否則,沒來得及懺悔就死去,會不會獲得解脫,誰也沒有 把握。有些人可能想:這麼著急幹什麼,慢慢懺悔不行嗎?實際上,修持佛法越快越好, 無常大鬼不期而到,生命只在呼吸間。 人們從不觀察自己死的時候會捨棄一切,所以在現世當中經常大發嫉妒心、嗔心、貪 心,造下了無數的罪業,這種罪業相當可怕,假如沒有及時懺悔,很可能會轉生在旁生當 中。《梁皇寶懺》的來源就是這樣:梁武帝的皇后在世時嗔心特別重,經常對六宮嬪妃心 生嫉妒。死後墮為蟒蛇,來到皇宮求梁武帝超度,它以人語對梁武帝說:“我生前嫉妒成 性,故現在轉生為這樣的旁生,全身鱗甲內皆有小蟲啃噬,感受極大的痛苦,你能不能想 盡辦法,幫我脫離這樣的惡趣?”說罷就不見了。梁武帝遂召集寶志禪師為主的十方高僧 大德,彙集懺悔文十卷,請僧眾禮懺。寶懺做完後皇在天空現天人身答謝梁武帝及大眾, 告訴他說:“我現在已脫離了惡趣之身,轉生於天界,此次前來答謝。”所以,這部懺悔 文的加持力很大,如今在漢地流傳非常廣,受到了人們的極大重視。 有罪一定要至誠發露懺悔 佛在經中呵斥廣嚴城的五百餓鬼說:“你們造惡業時,沒有慚愧畏懼,現在惡果現前 時,卻羞於見人。”確實很多凡夫都是如此,造惡業時膽大妄為,但讓他髮露出罪時,卻 又畏首畏尾,膽戰心驚,生怕別人知道,以後名聲不好,面子上過不去,這樣前怕狼後怕 虎,以各種邪分別念障礙懺悔的正念,一點勇氣也拿不出來,如此正象已服用烈性毒藥, 命在旦夕,良醫以方便令彼吐出,但他卻咬緊牙關,不肯開口,這樣縱然藥師佛也無可奈 何,只能是死路一條。如人墮在糞池之中,應該迅速求上岸,馬上沖洗滌蕩,如果在池中 停留的時間越長,那麼沾染得越多,越難洗淨,同樣罪業不馬上懺悔,它會如滾雪球般地 日日增長。《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云:“若覆罪者,罪即增長,發露懺悔,罪即消滅。” 《業報差別經》云:“若人造重罪,作以身自責,懺悔更不造,能拔根本罪。”  《普賢行願品》中云:復次善男子。言懺除業障者。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 由貪嗔疑。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 我今悉以清淨三業。遍於法界極微塵刹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後不復造。恒住淨 戒。一切功德。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懺乃盡。而虛空界 。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懺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 禮佛持咒的懺悔功用   第一節 禮佛的懺悔功用   在佛門寺院的晚課中,有一篇“大懺悔文”。大懺悔文主要的內容,就是稱頌、禮拜 八十八佛;然後,念上一篇懺悔文,以表示發露懺悔;最後是發願回向。經文是采自《華 嚴經》的普賢行願品,也就是十大願王中的第八願。   為什麼這篇以“八十八佛”為主的功課,可以稱為“大懺悔文”,成為佛門住眾每天 晚課時必念的功課之一呢?這篇大懺悔文是宋朝時代,西夏一位從 西域來的法師,號“ 不動”者所編集;因為他是修密教金剛部的,所以又被人稱為“金剛”法師。大懺悔文裏 面的八十八佛名,是引自《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和《佛說決定毗尼經》。前者有 五十三佛名,後者有三十五佛名,加起來共八十八佛名;最後的“南無法界藏身阿彌陀佛 ”,則是另外加入的,不在前二經的佛名之內。   這五十三佛名和三十五佛名,真得具有那麼大的作用,使得依它們而組成的功課,被 稱為“大懺悔文”嗎?我們來看經中怎樣說。   在《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中,有一段經文是:   “時藥上菩薩說是過去五十三個名已,默然而住。爾時行者即于定中,得見過去七佛 世尊毗婆屍佛而讚歎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所宣說五十三佛,乃是過去久遠舊住 娑婆世界、成熟眾生而般涅槃。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及余一切眾生,得聞是五十三佛名者 ,是人於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不墮惡道;若複有人能稱是五十三佛名者,生生之處常得值遇 十方諸佛;若複有人能至心敬禮五十三佛者,除滅四重、五逆及謗方等,皆悉清淨。以是 諸佛本誓願故,於念念中即得除滅如上 諸罪,” 佛云:「我曾往昔無數劫時,於妙光佛末法之中出家學道,聞是五十三佛名,聞已合 掌,心生歡喜,複教他人令得聞持,他人聞已輾轉相教,乃至三千人。此三千人異口同音 ,稱諸佛名一心敬禮。如是敬禮諸佛因緣功德力故,即得超越無數億劫生死之罪。其千人 者,花光佛為首,下至毘舍浮佛,於莊嚴劫得成為佛,過去千佛是也。此中千佛者,拘留 孫佛為首,下至樓至如來,於賢劫中次第成佛。後千佛者,日光如來為首,下至須彌相, 於星宿劫中當得成佛。……十方現在諸佛善德如來等,亦曾得聞是五十三佛名故,於十方 面各皆成佛。 這段經文,對於想懺悔的人來說,相信是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因為,只要恭敬的禮敬 五十三佛,就是造了四重罪——殺、盜、淫、妄;或者造了五逆罪——殺父、害母、殺害 阿羅漢、破和合僧團、惡意出佛身血,以及誹謗大乘經典等最重的罪業,都可以滅除,內 心重獲清淨。既然四重五逆的大惡大罪,都可以因敬禮五十三佛而消滅了;其他無意間所 犯的小罪,則只要敬禮五十三佛,便能獲得滅除,更是不用疑問了。   再來看《佛說決定毗尼經》中,如何解說“三十五佛”的功用:   “若有菩薩,成就五無間罪,犯於女人、或犯男子、或故犯塔犯僧,如是等餘犯,菩 薩應于三十五佛前,所犯重罪,晝夜獨處,至心懺悔……。菩薩如是現此三十五佛,如在 目前;思惟如來所有功德,應作如是清淨懺悔。菩薩若能淨此罪已,爾時諸佛為其現身, 為度眾生亦說種種諸行,成就愚惑諸眾生故。”《寶積經》云:“一切眾生,若有身具五 逆十惡重罪之者,萬劫千生不通懺悔,應須頂禮三十五佛,至心懺悔,一切罪障,皆得除 滅。 從這段經文可以看出,稱念(或觀想)、敬禮三十五佛,也可以滅除五無間的重罪, 功用和五十三佛是一樣的;不動法師將它們排列在一起,加上普賢行願品的發願回向,稱 之為“大懺悔文”,實在是無可厚非。因為,稱念、敬禮這八十八佛,可以懺除四重、五 逆、五無間地獄的重罪,自然可以說是功用最大的懺悔文了。   禮佛、念佛既然有這麼大的懺悔功用,那麼,我國佛教徒的愛好禮佛念佛,以拜佛為 懺悔的正途,也就不足為奇。   除了八十八佛為寺院晚課必須稱念、敬禮之外,一般佛教徒也有只禮拜一尊佛或菩薩 的。像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當來下生彌勒尊佛,以及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 、普賢菩薩、地藏菩薩……等,都深受我國佛教徒的恭敬與禮拜。經典上也都有記載敬禮 這些佛菩薩的功德,除了能消業障滅罪,也能增長福德智慧。   總之,禮佛對一般佛教徒來說,是有它重大且廣泛的意義。因此,懺悔時自然就少不 了禮佛。 第二節 持咒的懺悔功用   咒語的懺悔功用,似乎跟禮佛不相上下,也有它不可思議的功效。   在佛門的早晚課中,咒語的誦念,占了很大的比例。尤其是早課,從楞嚴咒到大悲咒 、十小咒的持念,已經占了一半的功課;晚課雖然咒語較少,但仍然安排有大悲咒;同時 ,蒙山施食,也多靠咒語的加持,就是念完了阿彌陀佛經,也要念上三遍的“往生咒”來 消業障。大乘佛教似乎離不了咒語,有顯就要有密,顯密配合,已成了大乘佛教的特質之 一;不僅中國祖師所編的早晚課有顯有密,就是印度大乘經典,也常常在經文之間,含有 一篇或多篇的咒。     咒語究竟有什麼奧秘?持咒會予人怎樣的作用呢?我們單就懺悔方面來探討它,其他 方面不談。   先來談“楞嚴咒”。在《楞嚴經》卷七中,佛說:   “阿難,是善男子持此咒時,設犯禁戒,于未受時,持咒之後,眾破戒罪,無問輕重 一時消滅。……若造五逆無間重罪,及諸比丘比丘尼四棄八棄,誦此咒已,如是重業,猶 如猛風吹散沙聚,悉皆滅除,更無毫髮。   “阿難,若有眾生,從無量無數劫來,所有一切輕重罪障,從前世來未及懺悔,若能 讀誦書寫此咒,身上帶持,或安住處、莊宅、園館,如是積業猶湯銷雪,不久皆得無生忍 。”   這是楞嚴咒的滅罪功用。從經文中來看,它的功用之大,與敬禮五十三佛是不相上下 的,同樣能滅五逆等五無間重罪;並且,還能滅除被稱為斷頭罪的比丘四棄(四波羅夷) 和比丘尼八棄罪,似乎已超過五十三佛了;至少對出家眾來說,楞嚴咒是比五十三佛來得 有意義。因此,楞嚴咒被古代祖師安排在早課的第一篇誦念中,或許是含有特別的意義吧 ?大概也跟佛說此咒的因緣,也有關係。   楞嚴咒之外,大悲咒在中國佛教界,也是很受重視的。由於楞嚴咒長,持誦就比較不 容易;尤其是背誦。因此,除了早課時誦念外,其他的時間就少有人念;大悲咒便不同了 ,它比楞嚴咒短,背起來容易,念起來也方便。於是,大悲咒流傳的廣泛,就不是楞嚴咒 所可以相比的了;而大悲咒的受重視程度,也是在楞 嚴咒之上。   大悲咒何以受到佛教徒如此的重視呢?我們仍然只從懺悔方面來探討。   《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說:   “若諸眾生侵損常住飲食財物,千佛出世,不通懺悔,縱懺亦不除滅;今誦大悲神咒 ,即得除滅。若侵損食用常住飲食財物,要對十方師懺謝,然始除滅;今誦大悲陀羅尼時 ,十方師來為作證明,一切罪障悉皆消滅。一切十惡五逆,謗人、謗法、破齋、破戒、破 塔壞寺、偷僧祇物、汙淨梵行,如是等一切惡業重罪,悉皆滅盡;唯除一事——於咒生疑 者,乃至小罪輕業亦不能滅,何況重罪。雖不即滅重罪,猶能遠作菩提之因。”   這是大悲咒的滅罪功用;所滅的也是最重的十惡五逆等罪。佛門早晚課中,都安排有 大悲咒的誦咒;拋開大悲咒在其他方面的功用不談,單就滅罪方面來說,無形中,誦念者 已得了極大的利益。   幾乎大部份的咒語,都有滅罪、消業障的功用,譬如:廣為淨土宗信徒所持誦的“往 生咒”,也有“於佛像前,胡跪合掌,日夜六時各誦三七遍,即滅四重五逆;十惡、謗方 等罪,悉得滅除。”所滅的也是重罪。再如早課十小咒中的“准提咒”,也有滅罪的功用 。《准提經》說:“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受持讀誦此陀羅尼滿八十萬遍 ,無量劫來所造五無間等一切諸罪,皆悉消滅,所在生處皆得值遇諸佛菩薩。”此咒跟其 他咒不同的是:規定要誦滿八十萬遍, 一切重罪就能滅除。   另外,“七佛滅罪真言”更是為滅除佛教四眾所犯的四重、八重等罪而說。《大方等 陀羅尼經》卷四載:   “爾時文殊師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而白佛言:‘世尊,若比丘於世尊 去世之後,毀犯四重;若比丘尼毀犯八重;若菩薩,沙彌、沙彌 尼、優婆塞、優婆夷, 毀犯如是一一諸戒,所犯重罪,當云何滅?’佛言:‘善哉!文殊師利,乃能請問如是等 事,汝慈悲勝故,能發是問;汝若不發是問,我終不說彼惡世比丘所犯之過。善哉!善哉 !文殊師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我去世後,若有惡律儀比丘毀四重禁,默然而受檀越 供養而不改悔,當知是比丘必受地獄苦 而無疑也。我今當出良藥救彼比丘重病……,”   於是,佛陀說出了七佛滅罪真言。這真言乃是過去七佛所宣說的,它主要的功用,就 是在滅犯禁戒的重罪。因此,叫做七佛滅罪真言。  第十七曇榮僧定二人行方等懺法得記感應(出唐高僧傳) 唐路州法住寺釋曇榮。貞觀七年。依清信士常凝保等請。于法住寺行方等悔法。至七月十 四日。有本寺沙門僧定者。戒行精高。於道場內。見大光明。五色間起上而下。中有七佛 。相好非常。語僧定雲。我毗婆屍如來無所著主真等正覺。以汝罪消故來為證。然非本師 。不與授記。如是六佛皆同此詞。最後一佛言。我是汝本師釋迦牟尼。為汝罪消故來授記 。曇榮是汝滅罪良緣。於賢劫中。名普寧佛。汝身器清淨。後當作佛。亦為普明。若斯之 應現感靈祥信難聞矣。   從上面的引例,持咒所能產生的懺悔功用,就不難瞭解了。《金剛經》中,佛說:“ 如來是真語者、如語者、不誑語、不異語者。”佛經都源於佛說,經中既然說咒語和禮佛 能夠滅罪,自然是真實不虛、無可懷疑的了。 回向 經中云:“然諸福中,懺悔為最,除大障故,生大善故。”懺悔業障能使我們順利完 成修行的事業,減少修行路上的坎坷,最終成佛做祖。懺悔業障有這麼多的好處,有這麼 多的功德和福報。那麼我們不但要自己努力去懺悔,同時勸請和幫助他人懺悔。並且要把 這些功德和福報回向給自己的親朋好友及一切有情。發勇猛心,深信因果,相信種善因, 必結善果,種惡因,必有惡果。只有相信因果的人,才可能放棄世間的享樂,而付出無比 的毅力,斷一切惡業,刻苦的去修行。所以在求明心見性之前,一定要懺悔業障,深信因 果,勇猛精進地懺悔自己的業障。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576553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82.233.134.1
cool810:這篇文章的作者不知道是誰?請知道的告知,末學再補上, 11/17 20:21
cool810:感謝。 11/17 20:21
AHJKL:布薩 11/17 21:04
hallcom:隨喜^^ 11/17 23:18
featured:謝謝 11/19 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