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可與前篇作對照參考,都是從究竟法身的立場來作解的。(講法有應身的立場、報身的立場 、法身的立場三個講法) 達摩祖師(古佛應化,六祖亦可說是達摩祖師再來,破了中國佛教當時的"似是而非相",將 佛法推到「無法可得(含)」的100%純度),血脈論: 問曰: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憑何得成佛? 答曰:只言見性,不言婬欲。 只為不見性,但得見性,婬欲本來空寂,自爾斷除,亦不樂著,縱有餘習,不能 ^^^^^^^^^^^^^^^^^^^^^^ 為害。 何以故?性本清淨故。 雖處在五蘊色身中,其性本來清淨,染污不得。 法身本來無受,無飢渴,無寒熱,無病,無恩愛,無眷屬,無苦樂,無好惡, 無短長,無強弱,本來無有一物可得,只緣執有此色身,因即有飢渴寒熱瘴病等 相,若不執,即一任作。 若於生死中得自在,轉一切法,與聖人神通自在無礙,無處不安。 若心有疑,決定透一切境界不過! 不作最好,作了不免輪迴生死。 若見性,旃陀羅(奴隸都不如的階級)亦得成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244.25.188 > -------------------------------------------------------------------------- < 發信人: [email protected] (台灣加油樂利安康), 看板: Buddhism 標 題: Re: 為什麼 出家和尚 要禁慾呢? 發信站: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Wed Jul 21 01:34:21 2004) 轉信站: ptt!Group.NCTU!grouppost ※ 引述《[email protected] (善解)》之銘言: > 問曰:白衣有妻子,婬欲不除,憑何得成佛? > 答曰:只言見性,不言婬欲。 > 只為不見性,但得見性,婬欲本來空寂,自爾斷除,亦不樂著,縱有餘習,不能 > ^^^^^^^^^^^^^^^^^^^^^^ 既然談到禪宗了,我會就來談談一首偈: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 這是某古德修行的層次,最後一個層次雖然和第一個層次在文字上敘述一樣,但 層次上完全不同,仁兄,您所言的「但得見性,婬欲本來空寂」應是第三層次,但 文字上看不出來,讓人以為是同一件事。 這也是禪宗所言,不能落言詮之因。 白衣要「但得見性」並悟得「婬欲本來空寂」,也是一定要經過一定的修持,才有可 能,因此,仁兄一開始提這種說法,可能會有一個後遺症,第一,讓初學有藉口恣行 婬欲;第二,讓本來修持佛學但不定的佛子無慚無愧。 頓悟者為利根之人,這是非常少見的;因此,修行莫如漸字是比較穩當的。若貢高我 慢心起,自認為利根之人,那麼,不是落入野狐禪、狂禪,不然就是口頭禪。 小弟在剛接觸佛學時,曾聽過因為有人著重於「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的說法,不深 入經藏,每天跟人家在那邊談公案、辯論,結果臨終時,念頭不清淨,雜亂紛飛,而 口中喃喃如發狂者,於是就這麼去了。 因此,入修行之門,仍要小心。 仁兄這種說法是為安他人之心,但在家者仍可正淫,這是佛所許,當然居士也可發心 戒正淫,可是這是漸漸而來,非一蹴可及。因此,仁兄的說法對初學而言可能是不應 機的,所以,仁兄可否收回這種說法,待遇到利根之人才說呢?這或許是比較適當的。 謝謝。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cbs.ntu.edu.tw> ◇ 南無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