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beyondband45 (會服的事不要說出去)》之銘言: : 沒錯,孝養父母是必要~ : 但我在想一個問題,父母都還健在的情況下,或許年老時會生命、行動不便等... : 那麼出家人怎麼能夠放下父母,不盡孝道而去出家呢? : 出家了以後,又怎麼盡到孝道? : 或許會有人說,出家的話,九族都會得到福報升天。 : 但實際的情況,很現實的就是照顧不到父母。 : 有誰能解惑呢? 轉摘自:http://www.awker.com/hongshi/class/class10.htm 論儒佛之孝道 釋自得 人,生天地間,稟日月之精華,得山川之雋氣,鍾靈毓秀,自有勝出萬物之處,其中最可 貴者是人有「心」。因為有心,所以可領悟、可感通、可觀照、可精進;因為有心,人類 懂得改變氣質生命轉化成德性生命,懂得改變粗糙人生圓融成智慧人生;因為有心,生命 的意義可以無限擴大、生命的價值可以無限提升;而更令人感動的是,因為有心,所以懂 得感恩、懂得珍惜,人生的各種情緣因而光采美麗。 尤其是親情,因為血濃于水,直接秉自父精母血的天性,至親至貴,無可替代,於是父母 親愛子女,子女依戀父母,最平凡的事物卻最偉大,孝道遂成了所有德性的源頭,所謂「 百善孝為先」是也。孝順更是衡量人格的一種標準,「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 」一個懂得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人,他決不會是個刺蝟性格的人,更不會成為亂臣賊子 去違害國家社會,相反的,他會是人人敬重的對象、人人學習的模範。 《禮記》「祭義」言:「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 必有婉容……非所以事親也,成人之道也。」這段話原是指在行祭禮時,孝子因對父母有 無限的敬愛,所以以十分虔誠柔和的神色和態度進行哀思。但因儒家強調事死如事生,祭 禮上可以和顏悅色,生前之謙恭和順必然更甚。而值得注意的是最後那兩句話,一個能婉 容愉色、一團和氣的人,不但足可承事父母,更是成熟人格的表徵,沉穩厚重、有擔當, 是真正值得信賴依靠的「成人」。具有這樣的品格德行,誰人不讚嘆呢?所以有子說:「 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用反問的語氣引人省思,所得到的當然是正面的肯定——深 愛父母的心是那麼柔和溫厚,自然很容易轉而去關懷體恤別人啊! 以上這些都是從正面來歌頌孝順之人的好品格,反過來說,不孝的人,在社會上是最被唾 棄的,種種負面評價全上了身,最常見的批判是:烏鴉尚且知道反哺,羔羊亦懂得跪乳, 深受父母恩澤的人若不能克盡孝道,簡直是禽獸不如!而筆記小說中更常以不孝之人受五 雷轟頂或墮入地獄的故事,警惕人們不孝是會受到上天懲罰、鬼神震怒的,可知,是人, 就不可在這最根本處失去立足點啊!否則就不配在這個天地間立身行事了! 在中國的傳統中,論起孝道,儒家是代表者,儒家重視人倫五常,認為移風易俗、讓社會 風氣淳樸、人民品德敦厚者,唯有從孝悌入手。尤其儒家的思想是建立在由內向外推擴的 基礎上的,內聖外王、修齊治平,個人與家庭是社會最小的單位,個人涵養不足、家庭擾 嚷不安,那社會如何祥寧,國家如何安定呢?所以儒家兩千多年來對孝道十分重視並不遺 餘力地提倡,孝道也因此普遍地深植民間,成為中華文化獨具的特色。 難得的是儒家對孝道有一番很細緻的深思省察,著重在精神的掌握,並未流於形式主義, 最有名的就是子游問孝那一則,孔子回答:「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 。不敬,何以別乎?」質疑了物質上的奉養只是最基本的、理所當然的回饋,重要的是有 沒有發自內心的愛敬?因為「色難」,物質供養是容易做到的,但要聲氣柔和低下、委婉 承順,以悅親心,卻是十分困難的。 在《孟子》「離婁篇」中討論了一個事例:「曾子養曾皙,必有酒肉;將徹,必請所與; 問有餘?必曰:『有。』曾皙死,曾元養曾子,必有酒肉;將徹,不請所與;問有餘?曰 :『亡矣,將以復進也。』此所謂養口體者也。若曾子,則可謂養志也。事親若曾子者, 可也。」曾子奉養他的父親曾皙時,必然想盡辦法準備父親最愛吃的東西,等吃完要撤走 時,父親還想要,不管有沒有,他一定回答還有,然後再趕緊想辦法滿足曾皙之所願。到 了曾元奉養曾子的時候,同樣的情形發生了,曾元卻老實地回答:「沒有了,我再去做吧 !」可是曾子卻不忍心再麻煩兒子,只得作罷。其實曾元並非沒有孝心,只因不懂得委婉 承順,便只落得個口體之養的評價,而曾子卻成為「養志」——貼心的奉養之模範。 在同是「離婁篇」中,孟子的另一段話也值得注意:「天下大悅而將歸己,視天下悅而歸 己,猶草芥也,惟舜為然。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舜盡事親之 道,而瞽瞍厎豫;瞽瞍厎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為父子者定。此之謂大孝。」意 思是說人人都希望成為天下之主,讓百姓心悅誠服地歸順,惟有舜並不以此為樂,他真正 在乎的是能夠得到雙親的歡心,所以說出了「不能得到父母歡心,就不能算是人;不能承 順父母的心意,就不能算是人子」這樣的話來。 而大家都知道,舜的父親所以叫做瞽瞍,是因為他雖然有眼睛,卻不能分別善惡好壞、如 同瞎眼一般的緣故,所以舜要討父親的歡心是十分不容易的,而舜居然能做到,就儒家而 言,聖王是人民的表率,對人民具有示範作用,所以連瞽瞍這樣的人都能被感動,那要教 化全天下的人就不是什麼難事了,舜便成了「大孝」的典範。這些都說明了「孝」必須通 過「順」去落實,其精神才能透顯,行事才可周全。 當然,儒家所重的孝道雖不流於形式主義,但並非全然沒有形式,〈曲禮〉中言:「凡為 人子之禮,冬溫而夏凊,昏定而晨省。」具體地訂出了安頓父母的細則,甚至其他更細緻 的一言一動皆有規範,因為凡夫俗子未必人人都能善體親心,有些模式可以遵循,至少雖 不中亦不遠,可知儒家對孝道的審思,有其深度,也能兼及廣度、著重人人可行的普遍性 ,這是相當難得之處。 另,儒家對孝道的提倡,也有其高遠性,《孝經》開宗明義章中言:「身體髮膚,受之父 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能夠體會父 母親辛苦劬勞,犧牲一切、付出一切都是為了自己,而懂得去珍惜父母之「所愛」,不吸 毒、不飆車、不作歹、不自殺,小心謹慎地照顧好自己,不使父母親擔心、傷心,是孝順 的第一步;而如果不單能夠使父母安心,更能令父母顏面生輝、深覺榮耀,那就是孝的最 高表現了。因為父母之所以偉大,在於他們對兒女的關愛繫念是沒有終止的。除非命盡, 否則兒在胎時要守護、臨產時願受苦;兒小時迴乾就濕、洗濯不淨,不以為累;兒漸長還 要不計花費、教育栽培;待得自立了,更盼能事業有成、利益群體,成為社會菁英或國家 棟樑,甚至能揚眉吐氣、光耀寰宇、名留青史、流方萬世。 孟子亦說:「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為天子父,尊之至也 ;以天下養,養之至也。」此段仍是以舜為例,言舜能夠貴為一國之君,使瞽瞍變成天子 的父親,就等於拿整個天下來奉養父母,這是奉養的極致了;自己受到全國人民的尊敬愛 戴,連帶的父母也受到人民的尊敬愛戴,這也是尊敬的極致了。想想不久前陳總統的當選 ,其母親滿臉關不住的喜悅,乃至鄉親們掩不住的驕傲及與有榮焉,其家鄉更成為新興的 觀光聖地,便能體會其中的道理了。 儒家正面地鼓勵人們用積極進取的態度去追求成就,既能光耀門楣,更是體恤親心、愉悅 親心的具體表現,而且其不僅僅是著重在名利權位的獲取而已,舜雖然成為尊親的終極代 表者,但重點不在於他是天子,卻在於他是「聖」王,因而能顯父母的,更重要的是德性 ,是「立身行道」的正直高貴,所以范滂的母親願意成全兒子為樹立清高形象而犧牲生命 ,並且以此為榮,這種孝道的推展,使人的生命意義向上提升,是相當值得肯定的。 然而,儒家所推展的孝道也並非完全沒有缺點,畢竟能落實孔、孟本義的並不多。俗儒拘 泥於煩瑣之禮儀,難保不流於僵化的形式,這且不論;比較可議的是,由於孟子說了「不 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千年來中國婦女便被傳宗接代這個緊箍咒困住了,一直到科 學昌明的今天,仍然無法解除。從前的婦女無法生兒育女,便可依七出之條被休返家,過 著顏面掃地、暗無天日的生活;即使能生育,倘若生不出個男孩來,同樣得面對屈辱的一 生,無人可憐恤,只能暗自飲泣到終老。其實身為男子,內心的煎熬也不少,「絕子絕孫 」像張惡符咒,彷彿在控訴自己敗德,讓人顏面盡失,縱然百般自我安慰,仍覺愧對列祖 列宗,終至含恨而亡,一生難以坦煞自在。這實在是必須檢討的地方。   談完了儒家,再來看佛教所提倡的孝道。佛教將孝道分為三種層次,下等的孝,對於父母 親的衣食住行等日常所需,供養無缺,相當於儒家所言的「口體之養」。中等的孝,是能 進一步使父母親身心愉悅,無所罣礙和憂慮,且能光宗耀祖,相當於前所言的「養志」及 「大孝」。最上等的孝,則是能接引父母親學佛,使親人得度。 《學佛行儀》中言:「凡沙門居士事親,不專在晨昏定省溫暖飽食,而在令其脫離輪迴苦 海,故與儒禮,多有不同。︰宜時以佛法因緣奉告,並託相熟善友以佛法勸,令種善根。 」《佛說孝子經》亦云:「睹世無孝,唯斯為孝耳。能令親去惡為善,奉持五戒,執三自 歸,朝奉而暮終者,恩重於親乳哺之養,無量之惠。若不能以三尊之至化其親者,雖為孝 養,猶為不孝。」可知引導父母學佛、拜佛,去惡修善,受持三皈五戒,廣植功德福田, 體會無常真理,破除一切貪愛執取,跳出六道輪迴,往生極樂淨土,才能真正地回報父母 的生養大恩;這樣的孝道才是實質的、全面的、恆久的「至孝」,也是勝出儒家之處。前 所言儒家的重德能使人的生命意義向上提升,此則能使人的生命得到根本的超脫,孰優孰 劣當下立判矣! 即以命終一事來論,儒家雖亦十分重視生死大事,所謂「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 祭之以禮。」但其所重視的是死後的安葬、葬祀必須依禮審慎隆重地舉行,不得馬虎草率 ;進行中還要時時保持「祭如在」的虔敬,以表示對父母無限的感恩與追思。相較之下, 佛教是超越許多的,像《學佛行儀》說的,平常就要將淨土樂境種種莊嚴殊勝告之,做好 心理建設,讓老人家能坦然面對,不致慌亂焦慮;逮及最關鍵時刻,則要臨終關懷、助念 開示,幫他放下執著,安詳自在的隨念往生、無有障礙,等到過世之後,還要為他誦經念 佛,作超度法會及功德迴向,務期親人能榮登極樂,並藉此因緣普濟四生六道,以達冥陽 兩利。所以整體上,無論從精神的究竟處、或實際的法益來說,都比儒家的哀思厚葬更圓 滿,不是嗎? 其實真正最上等的至孝該是出家,然而世人基於孟子所說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往往對出家多有誤解,認為出家修梵行,違反了世間倫常,使父母斷後,是不孝的行為。 這是不了解出家的意義所致。出家是拋卻對自身、我、我所的執著,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不僅為度脫己身出離虛妄,更為教化、救脫一切眾生入正道、出生死輪迴大海。值得注 意的是,一切眾生是含攝無盡的,舉凡父母、妻子、兒女、家親眷屬,乃至胎、卵、溼、 化四生六道各類眾生都是對象。所以出家是為了度脫父母的,怎能說是不孝呢? 儒家僅有一世觀,所見難免較拘隘,佛教透過三世因果觀,不但跳脫了無後的執迷,更有 視天下人如同親人般的大愛。更何況,出家的功德是殊勝難量的,所謂「一子出家,九玄 七祖盡超昇。」眾所熟知的黃檗希運禪師出家後,其母思子哭泣,以致眼盲,後來禪師回 到家鄉說法,母親聞知,急忙追尋,不幸跌落河中淹死,禪師隨即返家料理後事,於火葬 時合掌唱言:「一子出家,九族生天;若不升天,諸佛妄言。」果然在熊熊烈焰中,眾人 見到他的母親歡喜昇空而去,這就是有子出家的大利益,可謂看似無情卻是真情,看似不 孝卻是真正的大孝啊!又如:佛陀曾經親自為父王擔棺,亦至忉利天宮為母親說法三個月 ;目犍連曾至地獄救拔母親的倒懸之苦;舍利弗示寂前,特地回家鄉為母親說法,佛、目 犍連與舍利弗皆出家之人,他們展現出的孝行,雖無口體之養,卻是能度脫父母見自性、 出離苦海的至孝,是最上等、最圓滿的孝行,可謂超越傳統、勝出世間的另一種孝——凡 人所不能為,惟大丈夫、別具慧眼者能為之! 人世間最親者,莫過於父母,也唯有父母對子女的付出是不求回報的;而視一切眾生如親 生子女般的菩薩,對眾生的眷顧更是無怨無悔、無盡無量。所以,經中常喻菩薩為慈母。 世人常言「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是體會親心、避免慈母陷入倚門盼兒的焦慮 憂悲中,要子女儘量隨侍在側。佛菩薩的心境亦然,看到眾生在娑婆世界裏漂流浮沉,或 貪戀、或執迷、不願亦不捨回家,心裡猶如慈母倚閭望子般擔憂著急。所以身為佛子,雖 於鬧市叢中作道場,同樣不可流連忘返,要有「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的清淨自在, 安住於菩提道上,隨緣度眾,邁向成佛大道,一步一步回歸佛陀的故鄉。別忘了,有如慈 母般的佛、菩薩正在彼岸等待遊子的歸來,我想這也是另一種孝吧! -- 腰中雙綺帶 夢為同心結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71.145.195
fyartist:推,感謝分享~ 76.102.198.217 06/09 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