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佛教對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態度 菩提比丘著 何蕙儀譯 西方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模式,近兩百年來影響現時代社會發展、人心及價值觀,佛 教怎麼看待這些現象?資本主義所產生的浪費與不均的情況,如何因應?作者以佛教教理 為鏡,剖析社會經濟現象,回應佛教中道及注重人民福祉的基本態度。 我將會透過這篇短文,以佛教教理為鏡,去審驗觀察現今世界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普遍 看法。若佛教所認同的基本經濟模式,真的與現今世界全不吻合,我們也總該知道原因何 在。因此,我首先會從佛教觀點去研究今日經濟社會學家們所認同的主流發展模式。說出 這種模式的漏弊之後,我便會列出一些指標,提供另一種以教理為準則的發展模式,作為 參考。由於我本身並非專業的經濟學家,在這方面的認識有限,因此我的評論和建議,都 只是泛指一般而言,但只要它們是依據正法的精神和道德而建立,我相信就算是泛論也應 該會有幫助。 社會及經濟發展這個概念,現今已成為全世界許多政客、商業領袖和政策規畫者的口 號。因此,無論對個人生活或整個社會的運作,它都產生重大的影響力。雖然佛典中確實 有對人類社會及經濟活動的開示,但目前顯著影響這方面政策的發展理念,卻無先例可循 。若要對這個主題作出適當的探討,單是套用佛教經典裡所說的實在不足夠。更適當的做 法,應該是擷取佛典中,與經濟社會相關的理念,引用到今天的社經政策。這一來,我們 便可運用佛法所提供的深觀,對這些政策作出衡量並給予評價。 以西方為標準的社經體系 今天,在發展中的國家,都是以西方國家作為社經發展的目標典範,尤其是美國。東 西兩方的政治領導和商業巨賈,似乎都認定西方國家的經濟體系最為標準、值得仿效;他 們更認為它是靈丹妙藥,能解決貧窮、暴力和不平等這些不斷困擾人類的社會問題。「發 展」二字的意思,變成用來形容達到這種理想的成功度:那些完全成功推行這種理想的國 家,便被稱為已開發國家;那些未能全面達到標準的,就被視作開發中國家。這無疑暗示 著,所有國家都必須在這條單軌路上往同一方向走—西方國家在前帶領,而世界其他的國 家就奮力朝這個方向追趕。 於是,一個已開發國家的主要特徵,就必然取決於其經濟狀況。這類國家的經濟,一 般都會將高科技應用在工業生產和商業服務上。它發展的軌道直接取決於(其縱軸線的) 科技發明與(其橫軸線的)生產增值。為了使經濟體系能達到最高效率,這些國家往往會 把社會秩序置於經濟需要之下,這種做法的理據就是:只有一個具高度效率的經濟體系, 才有能力作出大量的生產和廣泛的物資流通,來增進大眾福利。這種說法的支持者,都堅 信只有不停提高產量和流通,才可以為一個國家帶來豐足的財富,最後再讓這些財富回流 入每個人的口袋裡,大家一同分享成果。 這就是自工業革命以來,西方國家所推行的無止境經濟增長策略的基礎理論,其他國 家,也就是看到西方國家的驚人科技發展和物質充裕,才選擇要步其後塵。這種經濟模式 已深被亞洲佛教國家的領導層接受,他們都以提升科技和工業生產率作為國家發展經濟的 方針。這一來,這些國家的佛教領導人士就得負起責任,去深入探究這種經濟模式的長遠 後果了。 要對這種社會經濟發展概念作出詳細的研究,非要寫一篇較長的論文不可。但在這篇 短文裡,我主要提出兩個簡單的問題:第一、世界其他的國家效法西方國家,是否可行? 第二、就算真的可行,這是否就是它們應該遵循的途徑?第一個問題的答案並不需要宗教 性的解答,因此沒有必要從佛教的角度探討。第二個問題則有需要引進佛教的觀點,以便 尋求西方國家的發展理念,究竟是否與現今的佛教精神相契。 是否適用於所有國家? 我們可以很簡單地回答第一個問題。不只是其他國家跟隨西方國家是行不通的,就是 西方國家本身(以及那些新進工業國家)如果繼續循這方向走,在不久的將來,必定危害 整個世界。追求高科技和工業化的經濟發展,已經替人類帶來了接近災難性的後果,因為 這途徑正嚴重威脅地球上眾生所賴以求存的生態系統。 人類的經濟運作環境,並不擁有無盡的資源和空間。相反地,它運行於一個有限、封 閉和極度危脆的環境裡。當經濟膨脹時,它會在吸取環境資源,和產生廢物的同時,大大 加重整個生態系統的負擔。要記著:我們的生態系統,只可以百分之百全部供應我們,若 超出這個限度,就會再沒什麼可以消耗了。但在還未到達這個極限之前,我們的經濟局面 將會踐越一條界線—就是當生態系統到了再也無法支撐較為複雜的生命體生存的那一刻。 雖然這是無法準確預知的事,但我們可能已十分接近這個地步了。由於大自然系統從 內瓦解的速度非常緩慢,我們是無法預知災難何時將至。我們現時預測,人口將會在下半 世紀增加五成,這意味著,環境所蒙受的壓力也將會提升,如果再加上經濟發展的負荷, 這壓力的嚴重程度就可想而知了。如果第三世界國家仍要繼續走擴增工業生產的途徑,我 們不只應視此為不負責任和不顧後果的行為,更應該同時對北半球的國家不斷施壓,希望 它們能採納一些新的經濟模式,降低現時超量的生產和消耗,並希望這些新模式能有助於 重建一個健康的生態環境。 是否所有國家都應該循這途徑走? 我提出的第二個問題是:假設西方經濟發展模式在生態環境方面真的可行(這當然與 事實不符),從佛教的觀點而言,是否值得其他國家仿效?當然,如果已看到這個模式對 生態環境所帶來的災害,這個問題根本不需提出。可惜人類並不真的那麼理智,在種種社 會問題的重擔下,我們的領袖和政策規劃者,仍會像燈蛾撲火般,被誘進他們以為能解決 一切問題的經濟發展策略。因此,我認為有必要對這問題作出簡略的探討。 在回應這問題上,我會說明西方的發展模式絕不值得效法。因為根據佛教的觀點,它 在經濟、社會和文化上,都必定會導致極為不良的影響。讓我們就以上各方面逐一審察。 經濟方面(貧富差距拉大) 全球資本主義的擁護者都認為:不停的增長,是解決貧窮和確保蓬勃的方法。他們的 口號大致來自所謂「水漲船高」的民間智慧。可是,歷經了五十多年不斷的經濟增長之後 ,我們發覺貧與富的差距,卻隨著經濟的增長同步擴大。不單只是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有 增無減,就是大部分國家內部的貧富懸殊亦愈加嚴重。過去半世紀以來,經濟增長了五倍 、國際貿易十二倍、直接外資是二十四至三十六倍。但是,今天活在貧窮線以下的世界人 口比例,則是有史以來最高的。佔世界兩成人數的北半球,吸納了全世界總收入的八成, 而最低收入的兩成則只吸納總收入的百分之一點四。至於最高收入的兩成人口,他們的總 收入是那兩成最低收入的六十倍;這數字又是1950年的兩倍,因為那時只有三十倍。簡單 來說,在過去五十年間,經濟的增長實在沒有為全球帶來預期的輝煌利益。反之,在這段 時間裡所有產生的財富,只是聚集在那些如財經貴族極少數的一撮人,縱使在西方國家, 也有愈來愈多的人陷入貧困和缺乏保障的生活之中。 社會方面(社群緊密互依的結構瓦解) 工業發展在社會上造成的後果,也同樣令人憂慮。一個傳統佛教社會的特色,包括高 度的社會融洽和較強烈的群體意識。打從家庭單位開始往上看,所有的單位和團體成員都 關係緊密,構成重重網絡,讓彼此都感到有所倚靠。大部分人的工作都限於最基本的耕種 、手工藝、小本買賣等,這些工作又都使他們與顧客有直接接觸。這些人的精神生活則有 賴僧團的比丘和比丘尼給予指引,除了為他們開示佛法,僧團更成了這種社會上最受尊崇 的榜樣,因為僧伽能夠直接讓人看到成就涅槃所必備的德行。 但自從市場經濟在殖民地時期開始潛入之後,維持這種社會的緊密關係開始產生扭曲 變亂。小型農莊被拆卸來興建大型的耕地,以供應世界市場;跨國企業使小型工廠無法生 存,只有倒閉;技工被大量生產的低價貨品淘汰;做小生意的雜貨店,則因連鎖商店和超 市的突起而導致破產關閉。 當人們的土地和生計被剝奪,失業人數自然增加,繼而大量人口擁入城市,希望在工 廠找尋生計,這又導致貧民窟的蔓延。在這種環境之下,這些人的工作時間很長而工資卻 很低,有時甚至要在危險的環境下工作。受到市場經濟打擊,社群的緊密結構也難以倖存 。這個打擊可說是非常嚴重,人們發覺自己飄浮在缺乏信任的人海裡,以往傳統社會中人 際間的熱情關係,已被冷眼相待的陌生人取代。在環境的驅使下,人們不再像從前那般互 助合作來謀求大眾福利,只會為自己的私人利益明爭暗鬥,因為他們都知道,要在這種環 境下生存,就得利用人或佔他人的便宜。 家庭關係也同樣疏離:首先,親密關係的大家庭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大家庭分 解出來,圍繞著小我的核心家庭;繼而這種核心家庭又再離散,剩下來的就是破碎的婚姻 、孤獨的成年人,和親情上有所缺憾的小孩。今天目睹的頹敗現象,正好顯示這種社會體 系本身的墮落無能。無論在南半球或北半球,到處都可看到無家可歸的流浪者、罪案的攀 昇、娼寮童妓、青少年問題、自殺、酗酒和吸毒。 文化方面(消費文化挑戰傳統價值) 傳統的佛教社會,認為精神和道德的生活,遠比追求物質財富的生活重要。作為思想 與行為獨一無二的嚮導,佛法鼓勵簡樸、滿足、布施和犧牲個己的精神。人們重視真正智 慧勝過世間聰明;對淨化和道德的崇尚,遠超過對財勢名位的傾慕。當社會開始工業化之 後,一切也隨之改變—人們被導向擁有物質的思想文化、消費欲念和需求,變得一發不可 收拾。 在本質上,環球資本主義須要驅除佛教傳統所鼓吹的人生態度,因此,我們休想直接 灌輸佛教戒律給那些商業集團,期待它們就此改革。商業經濟體系的原動力是營利的增長 ,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得推翻傳統價值,繼而盡量鼓吹消費購物的欲念。它們並不會直接 挑戰傳統,或一般人認同的道德價值。但在不知不覺中,這些財團領袖,已漸把人們的思 想和觀念從深層改變,讓他們變成毫無約束的購物狂、只懂得享受物質滿足的消費者。年 輕人最容易受這種思想影響,他們被慫恿去發展自己的青年文化,而這種文化的特徵,卻 是以他們所擁有的東西、穿著的服裝、所聽的音樂及吃的食物,來反映他們的身分地位和 受歡迎程度。 入侵傳統價值的門徑很多,包括電視、電影、影像和音樂等,這些都是有助於消除多 元傳統文化,建立起全球性一元文化的媒介。連鎖店與購物大商場的興起,當然也有其助 力,因為它們能替大眾提供地位象徵的各類商品。但最直接和有力的攻勢,仍是廣告業, 它在人們心中所種下的強烈信息就是:生活的最終目的,就是採取全無顧慮和節制的消費 態度去購物和擁有,以供享受。 佛教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指導 直至目前為止,仍未能從歷史中找到一個價值—已然被肯定,而又設計妥善的社經發 展藍圖。身處第三個千年之始,我們正步入一個要靠嘗試來尋找答案的新領域。但有一件 事非常清楚,那就是:世界面臨災劫的此刻,我們只得試圖尋找另類政策;在世界各地, 也有不少人正在積極研究新的發展模式。以下,我將會陳述一些以佛教觀點為主導的發展 方針。 導正以經濟數據為主的發展模式 佛教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翻轉工業增長模式基本上顛倒的邏輯。只要從佛法角度 去觀察這個模式,便不難發現:它主要是從現實生活經驗中,斷章取義所建立起來的。這 個過程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讓原本在傳統文化和社會秩序中,只佔次要地 位的「經濟」,成為衡量社會大眾福利的首要指標。接下來,這個模式又單從數量方面去 評估一個經濟主體是否健康,用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生產總值(如GNP或GDP)作為主要數據 。可是,這類指標只提供一個國家在貨品和服務交易上的金錢總值,卻完全沒有計算使用 這種經濟發展模式下,所犧牲的社會及環保代價;它們更沒有顯示這些財富在國家人口方 面分布的情況。可是,所有地方政策規劃者的視線,似乎只懂看近不看遠地集中於GDP, 讓它帶領所有國家的社會經濟策略。正是因為這種狹隘的觀點,經濟便成了社會秩序中的 寄生蟲,繼而讓社會和經濟聯手侵蝕脆弱的生態環境。 佛陀宣示的四聖諦,給了我們最有力的一套方法,去斷定這種扭曲視線的因果關係。 它的因就是無明,也就是看不到事物的本來真貌,因而助長貪求的環境,讓整體社會受其 操縱。從四諦之中,我們知道渴求必然導致苦惱,而我們只需細看:人類在邁向發展的過 程中所留下的種種遺垢,便可清楚得到佐證。 建立以正法為準則的社經政策 以佛教為本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基本理念來自「正法」,即佛陀所親身證悟,繼而 教導眾生的圓融、正直和真確的法則。正法在這方面的首要綱目,是要建立由始至終都以 道德為規範的社經政策。這裡所言的道德準則,並沒有主觀、個人或相對的意識,單指存 在意義中真實不虛、不可更替的如如法則。這並不代表有一種形式不變,在任何情況之下 都適用的社經體制。其實,體制的表相是可以容許不同的形式,重點是,體制要為人類帶 來真正的福祉,它的基礎就必須符合根本的道德原則,鼓勵人們過道德的生活。一個與正 法相悖的社會體系,也就是縱容不道德行為的體制,肯定會帶給人類乃至整個自然秩序廣 泛的悲憂和苦難。今天的商業資本社會,已給我們提供了鐵證。建基在自私、貪婪和全不 節制消費的發展方針之上,這整套「把戲」正穩步地將我們推向全球性的災難。 知足之治與家居管理 從正法這個中心點出發,直至最終達到某種社會秩序為止,當中的過程,引伸出兩項 與經濟和社會都有關連的原理。簡單來說,管轄經濟,應該是以知道什麼是足夠的「知足 之治」為原則。這個政策不但能從個人精神衛生入手,輔助心理的平衡發展,更能引發我 們對生態環境的觸覺和智慧,繼而產生自然環保的功能。這個理論也真正能充分表達「家 居管理」的概念:有次序地先安頓好我們內心的「家」,然後再推及我們所「居」住的外 在自然環境。 正因為了解人類對自己需求有不同階次的滿足感,所以,知足之治作為健康精神生活 的規則才能成立。當我們超越對物質需求的某一滿足程度之後,我們的滿意感便會開始遞 減。這並不表示:我們要採取苦修的生活方式,而捨棄目前生活中無傷大雅的生活情趣。 我們必須知道,當人類對物質擁有和感官欲樂的追求,超出基本所需和所能容納的程度時 ,肯定要犧牲對他們的滿足感有同等重要影響的精神生活和社會秩序。這樣一來,便違反 了自然法則,除了為他們自己帶來傷害,這種不當的行為,也同時會讓許多人蒙受其害。 正視無止盡發展的經濟對環境的破壞 源自環保智慧的知足之治告訴我們,其實經濟增長是有其本身限制的,它是受控於生 態系統中不可超越的有限資源。這界線一旦被越過,經濟擴張便成了吸食人類身體及精神 健康的寄生蟲,更會逐漸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的自動補給能力。若以同樣的原理應用於現今 的情況,便會發現:人類最不需要的,其實,就是那種只顧不停地生產和發明新科技的經 濟發展。我們的經濟已夠強,科技已經太先進,讓我們這些容易犯錯的人類,在使用這些 科技時,往往在道德方面危機四伏。 在經濟發展方面,現在最需要的是:窄化範圍和降低規模。—減低軍火生產的數量; 縮減那些因生產奢侈品而浪費資源的工業;削減用來推動經濟增長的高價產品。我們真正 需要的是:提昇現有科技的質量;採取較謙遜和人道的使用態度;讓科技對整個生態運行 所產生的效應變得溫和。最為重要的,就是我們需要更重視經濟的公正和社會的平等,讓 世上再沒有人會在最基本和公平的生活水準上受到剝削。 以「六和敬」為社會合作的基準 社會的活動應以和諧合作為原則,但合作的動力要以道德為基準。我們並不需要強國 之間那種為了私利而想要控制全球政治局勢的結盟,或商業上的合併、吞併,或謀求掌控 全球經濟的連鎖經營的合伙,這全都與正法不符。我們目前的社會,推動競爭而非合作, 競爭的口號到處可見可聞。這種心態必然會引起衝突和反目,繼而導致社會的惡性分化。 依正法成立的社會,會認同以個人能力去為社會謀求大眾利益的理念,最低限度不會為私 利而傷及他人。佛陀對僧團所教導的「六和敬」,正好說明了這個理想狀況。—在思想、 言語和行為上都要慈愛;所有正取之利都要共同分享;彼此遵循一致的道德規範;大家持 守同樣以解脫為目標的理想。 如果從佛教角度看社會經濟的發展,政策訂立的首要目標,就是以社會成員的幸福為 重。而這裡所言的幸福,又必須包含各方因素和全面性。經濟這個範疇要回歸它的本位, 也就是附存於社會體系大環境裡的一個次要地位;而社會系統本身,則被視為整個生態體 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如此,經濟發展的方針便會以社會公益和健康為重,同時又不 會傷及人類社會所處的生態環境了。佛教社會與當前的情況剛好相反,因為佛教的政策肯 定會認同環保的重要性。生態環境,再也不會被視為只能提供經濟物資給人類的資源,而 是更能讓人類獲得健全的心理與充實的美感。 我們應該知道:「社會」這個抽象概念,是指許多不同的人所共同形成的體系。因此 ,當我們說要增進社會的福祉時,其實是要謀求一種對每個人都能增長福利的社會政策。 在這方面如何推進,與我們對人性的見解有關。如果對人性只持著唯物的看法,我們就會 盡力去達到人類物質方面的需求,而不覺得有必要注意其他因素。如果我們對人性所持的 見解較著重精神或心靈,就會認定,在物質繁榮以外,人類實在有其他方面需要得到滿足 。 佛教的社會 佛陀提供的教導,使我們認識到每個人其實都非常複雜,因此必須滿足許多不同的需 求,才會感到快樂和幸福。這些需求,在重要性上又有其清晰分明的高低序列,大致可分 作三層。在最低層次的:維持肉體生命的基本物資—如衣著、食物、一個安樂窩、醫療、 交通、能源、資具等等。再上一層就是社群需要—如教育、家庭、友情親情、群體活動的 參與以及有意義的工作。最為重要的頂層,就是精神生活之需、正確的道德觀、心智的發 展和了解生命真實的睿智。 以佛教為準則的社會秩序,正好能夠滿足以上的人類需求,讓每個人都可以感到無缺 ,過著滿意的生活。佛教社會首先確保所有人都得到物質上的需要,但是,由於佛教認為 各種需要都有高低不同的重要性,因此,它不鼓勵現今社會只著重物欲和感官滿足的流行 文化。在明確指出追求奢華生活是苦之根源的同時,佛教鼓勵節制、簡樸和知足。在讚揚 布施是崇高人格的基本素質的同時,佛教也會策動基本物資的廣泛流通,使所有人都不再 受到貧乏的痛苦。 以佛法為主導的大家庭社群 就佛教而言,物質需要的滿足,只是尋求更高目標的起點。由於人類的自然本能,是 趨向群體生活共處同謀,因此,以佛教原則為主導的社會秩序,基本上是以小社群組成, 讓每個成員都有機會作出實際的貢獻。只有小規模的社會組織,才可以拯救在現代城市籠 罩下毫無意義地生活的人類。從佛教的角度看,污濁的大城市和彼此疏離的作事方式,是 這個時代的特徵,它與能帶給人類幸福的自然規律有所差距。這種社會漠視人類內心對直 接參與群居活動的本然需要。與佛教相應的社群,會以數代同堂的大家庭為社會的基本單 位,每個家庭將會以佛法的觀點與價值為主導,並世代相傳。人與人之間的複雜關係,將 會依循偉大的《教授尸迦羅越經》(長部第31經)作典範,在這部經中,佛陀細緻地述說 父母與子女、顧主與員工、夫婦、朋友、師生乃至僧俗間的應有義務和關係。 以促進社會幸福為前提的小型經濟 最能與這個社會模式配合的經濟,應是地區性小規模的形式,而採用節約能源的簡單 科技。在這樣的經濟環境,生產目標主要是為了滿足社區居民的需要,讓該區生產者與消 費者有面對面接觸的機會。至於透過什麼機制把這些小型經濟融入國家以至全球的經濟體 系,則有待構思建立,但整個系統的原動力,必然是以提供充裕的物資與促進社會的幸福 為前題,絕非以商業利潤和不斷增長為重點。 以提昇個人境界為價值的精神生活 即使是蓬勃的經濟與和諧的社會,也未能真正滿足人們心中最深處所需要的生命意義 ,因為我們都想知道,究竟生活的最終目的是什麼,以及我們的行為應該依循那一途徑, 才能面對生命裡重重的困惑與難題。對於這個問題,只有從宗教才可找到解答。這並不是 要利用宗教作為團結一個社群的身分枷鎖,也不是視它為某地方遺留的傳統信仰和禮節。 而是認為宗教確實能轉化個人,讓我們能開創一片更高超脫俗的境界。這種境界在我們心 目中的重要性,高居首位,所以,從價值觀來說,精神心靈生活也順理成章地成為我們最 尊崇的東西了。 精神生活的真正價值,並不存在於與日常生活毫無相關的封閉層面。相反地,它會滲 進生活中的每一層面,融入我們的觀點來支撐著我們的生存,引導我們朝著最完美的方向 走。以心靈和精神生活為尚的視野,將會帶領我們作出一些超越世俗目標的社經政策。一 個以佛教為主的社會,認為最美好的境界就是涅槃,而一切社會及經濟的活動,其實都是 為了促進人們走向涅槃這個目標。雖然最終也許只有出家人才能抵達這個目的地,其實, 佛法也能深入日常的生活,在塵囂中為我們清晰明確地指示邁向涅槃的步驟與方法。 佛教社會認為:在俗世中不斷掙扎求存的人生過程,是一個培養我們的思想與心靈不 斷向上的機會,絕非只是一連串為了解決技術性問題,而不停地在科技上的尋覓。因此, 我們發展佛教社會的終極意義,就是要發揚道德戒律、專注正定,以達到覺悟離苦的大智 慧。 僧俗共榮的社會 一個真正的佛教社會,必定會為達到以上目標而盡力栽培僧團的成立,也就是全力支 持一群出家僧尼在物資上的需要。而這些僧尼又會為大眾教授佛法,並以身作則,使大眾 能見證脫離俗世(生產和消費)的巨輪,全面投入聖者之道的榜樣。 我最後需要說明一點,或許我所描述的美好計畫似是紙上談兵,太過理想而不切實際 。我部分認同這個說法。要實施這樣的社會秩序,當然是非常困難,威猛的阻力將會是來 自最有財勢的強權份子。但我們要謹記:在現今這個漸趨全民主的世界,最終可以決定社 會組織形式的,仍是你我這些大多數的人。當一個體系所採用的形式,只能給予少數人利 益而多數人苦難的時候,就沒有充分的理由讓它再繼續運作下去。讓它能夠延續的,就只 有那些權貴掌舵者的野心,以及他們專為普羅大眾而設的假象罷了。 今天,這個蒙騙的網絡已從多方面開始崩解,如生態浩劫、失業上升和經濟的不公平 ,或像潮湧般的罪案、欺壓和到處可見的社會頹廢與墮落。尤其在世界上大部分人口所居 的第三世界,更能看到。大多數能看穿科技掛帥和全球資本主義體系的人,都會明白這種 經濟運作模式是無法長期持續的。況且,這種體系除了明顯地傷及眾多受害者之外,最終 也會禍及本來自以為受益的人。在世界不同的角落—草根團體、反文化運動或另類智庫等 ,都希望在這個新世紀之際,能找到保護地球的方法。對這些人來說,佛法所提供的信息 ,正可為時下的社經問題獻出高妙明確的對策。 為了利益眾生,佛教徒有責任宣揚這個信息,好讓大家知道精神心靈的提昇,是確實 可以在現實環境中活用的。 http://www.gaya.org.tw/magazine/article.php?aid=98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1.133.63
cool810:其實覺得還滿無解的,畢竟以佛教角度而言人類社會就是貪欲 09/30 21:50
cool810:煩惱橫流的凡夫社會,不過人類自身也在歷史經驗中摸索,在 09/30 21:51
cool810:多元層次落差頗大的世界中尋求普世法則,懂得反省的公民社 09/30 21:51
cool810:會意識抬頭是稍微讓我們看到希望,然而在一次次拉拔矛盾衝 09/30 21:56
cool810:突中,是否能讓正向的效益擴大,身為一介小小凡夫最終也只 09/30 21:56
cool810:能回歸自己的善念,善待身旁的做起,法爾如是的看待一切。 09/30 21:57
Crazyfire:其實佛法本質上是出世性質的 根源核心是"從禪出教" 真正 09/30 21:57
Crazyfire:落實的層面只能在個人層次的身心禪定修持 09/30 21:58
Crazyfire:所以佛法對整體性的經濟、社會發展只能提出期許性質或者 09/30 21:59
Crazyfire:諮詢性質的建議 真正在當代能落實的平台大概只能在公民 09/30 22:00
Crazyfire:社會的草根組織、NPO非盈利這類組織來落實 對社會發展的 09/30 22:01
Crazyfire:促進是補充性的 而非全局決定性的 09/30 22:02
bibolu:物極必反,人類往往只有在偏執某一邊到了極限才會懂回頭 ~ 09/30 22:03
bibolu:回歸中道久了之後,又會開始偏往某一邊發展 .. = =" 09/30 22:04
bibolu:古代的宗教戰爭、一二次世界大戰都是如此,不知道何時才會 09/30 22:05
bibolu:真正的覺醒。 阿彌陀佛 ~ 09/30 22:05
Crazyfire:就鐘擺效應啊 社會發展都是這樣不斷地擺盪 09/30 22:05
Crazyfire:戰爭歸根究柢還是經濟層面的資源競逐問題 各個宗教在此 09/30 22:06
Crazyfire:所能著力的地方是很有限的 有些宗教甚至還變成合法化這 09/30 22:07
Crazyfire:種戰爭行為的輔助工具orz 09/30 22:07
bibolu:佛陀所教導落入兩邊皆邪見,真的必須萬般深思此話的奧義.. 09/30 22:09
bibolu:由小(個人)到大(全體人類)都是如此 ~ 09/30 22:09
Samus:推菩提比丘長老 10/01 01:19
cool810:人性的複雜,很多事往往是一體兩面,法師長老給出的意見是 10/01 11:22
cool810:希望帶給社會有默契共識下的指導性原則,前提有個由理性帶 10/01 11:22
cool810:來的道德先驗就是了,這方面佛教徒本身是可以努力的。總之 10/01 11:23
cool810:隨著像Cf大提到的公民社會發展,雖然某些理念的訴求與主流 10/01 11:24
cool810:社會還有段落差,但比較能寄望的就是由公眾議題的激發中修 10/01 11:24
cool810:正建立制度,在制度內完善人性了。 10/01 11:25
Crazyfire:同意cool大 10/01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