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佛教義理的商業運用——印尼佛教徒企業家個案研究 連結: http://bbs.lingshan.cn/read.php?tid=100090 作者:Yulianti 如何通過正命獲取正財: 談到怎樣通過正命來獲取正當財富時,沙姆蘇丁補充了一條企業適用的佛教關鍵性原則。 他甚至談到佛教總體說範圍非常廣泛,但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他以舍利弗(Sari- putta)向迦葉(Kassapa)所提出的問題開頭: “什麼是佛陀教義的核心,迦葉?” “相依法則”,迦葉回答。 沙姆蘇丁先生贊同這一回答。他認為每一事物都有其相依法則的根源。相依要求共生,然 後依他起。基於對共生的基本理解,任何企業是不能脫離於其他企業而獨立生存的。 沙姆蘇丁先生進一步講述到1960年,西方思想已經將人民推向個人主義,後來成為職能管 理出現的起因。職能管理具有負作用:個體只精專於自己的職能。1960年,企業可持續性 誕生了。在這一模式下,公司被定義為:在工作生活範圍內與其他人相關的活有機體,並 且被定義為“東方智慧”;職能管理是西方智慧。然而,他強調西方職能管理與東方企業 可持續性智慧二者融會貫通為最佳。 在回答贏利問題時,沙姆蘇丁先生稱通過交易贏利,公平無欺就好。畢竟,做生意不可能 不贏利,但是贏利手段必須正當。此外他解釋說企業建立是長期可持續的。這不同于“自 發市場”(pasar malam)的概念。長期企業不能以輸贏模式為基礎運作。然而雙贏概念 是可行的。照此方案,就不會有處境不利的企業。然而,採用輸贏概念,會給行動雙方都 帶來壞影響。沙姆蘇丁先生舉了下述例子來支持其觀點: “如果我因為想要多贏利或者需求極其高漲,而向花生或木薯種植商施加壓力,這一舉動 可能促使種植商停止向我們公司供貨。因為他們吃虧了。這還可能造成來年生產資料短缺 ,營業率時斷時續,不穩定且不持續。因此,我們在經營中應當考慮做長期可持續性。這 意味著每個人都應當享有雙贏地位並且共同成長。而這又涉及相依法則,佛教貢獻出偉大 的戰略性管理方式。 我們運用戰略性管理方式就能保持對與他人相依關係的覺知,包括供應商、客戶、競爭者 和大自然。因為戰略性管理方式採用雙贏為基礎,其關注的就不是贏利或損失。佛教認為 贏利宜適可而止──否則就會與相依法則相衝突。並且如果利潤積累過多,就會傷害其他 企業,這不是正確的經商思路。產業主義總是支持長期存在的。” 談到雙贏概念時,沙姆蘇丁先生稱之為有管理的競爭。在各家公司爭相吸引客戶的商業形 勢下,有管理的競爭受到歡迎。有管理的競爭事實上能夠讓客戶和商業網絡中所有人都受 益。當GF推出其他公司沒有的新產品時,GF在市場上是唯一的。相比之下,如果許多公司 都生產該產品,將刺激市場,最終各家公司會共同成長。 共同成長的狀態就是雙贏。因此,競爭不只帶來負面影響,還意味更多。對於競爭,有一 件事情每個人無論如何都應當牢記,即:警覺和警醒。他補充說競爭如果是為了培養市場 ,將帶來失敗並傾向於傷害他人,既不符合GF特徵,也不符合佛教特徵。 總之,沙姆蘇丁先生總強調佛教經濟學的重要因素,特別是正命的概念,是謀取財富的核 心價值觀,記住這點至關重要。如上文所述:佛教經濟學強調正命(samma-ajiva)的核心 作用,指引人們走向謀求財富的正道,並且教育人們不要被自己的欲望所扼制、特別是被 kama-tanha(感官欲望)人類苦難的根源所扼制。 沙姆蘇丁先生主張人們應當為了利益多數人而經商──這正是他早期宣導的一舉雙得,贏 利並且彰揚善舉。因此,人們不應當沉湎於物欲。德國經濟學家舒馬赫在《小即是美》中 也提到這個。小是指人類貪求獲取財富的感官欲樂。 此外,還有一篇很有啟發的文章《知足經濟學》,作者是尼古拉斯.貝內特(Nicholas Bennet)。沙姆蘇丁先生提及這篇文章中的兩點:如果知足經濟學被理解為小即是美,他 表示不贊同;但是如果小即是美和知足經濟學指的是──如果一個人心態平和,不為貪欲 所動,那麼他是贊同的。 沙姆蘇丁先生認為,不貪不必理解為小。如果我們做的事情“大而且美”,為什麼不呢? 如果公司將利益多數人做為首要目標,或者作為變化媒劑,那麼公司可以很大,因為通過 變大──公司就會有更大影響力。如果公司給周圍環境帶來好影響,這沒有錯:“大亦是 美,只要公司在正確價值觀體系下運行,這沒有錯。”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5.131.28
cool810:清新,“法(dharma)”在這個企業案例實踐當中是樸素可行的 12/20 23:02
cool810:“相依法則”表述了因果的緣起與觀待的緣起,而案主掌握了 12/20 23:37
cool810:其中的智慧,如法如律的在世間法上施行正命,令人讚嘆~ 12/20 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