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轉錄自 Tech_Job 看板] 作者: bluecola (藍可樂) 看板: Tech_Job 標題: [文章分享]安心立命於資訊時代 (五) 時間: Sun Aug 30 20:40:32 2009 [文章分享]安心立命於資訊時代 (五)---- by 果煜法師 迴末歸本之路 與大自然的和諧關係 非征服,而是親近 寧靜.詳和的心靈 首先,是跟大自然的和諧關係。演講前,有居士帶著我在科學園區裡轉一轉。我覺得不錯 啊!科學園區至少還有蠻多的花草和樹木,街道也都還寬敞整潔哩!但不知道各位有沒有 心情去欣賞。在過去,科學家們總自負地要去「征服自然」。其實乃從對立、衝突,才有 所謂征服也;故在征服的心態下,彼此是不可能和諧的。 故我們今天要改從「親近的角度」來看待大自然。雖有時候大自然也有它粗暴的一面,譬 如颱風、地震等。但大致而言,所呈現者多為寧靜、祥和的氣氛。故對在都會區生長、工 作的人而言,是個蠻好的緩衝空間。相信對一個在01世界工作的人,必是更不可或缺的 調適空間。 藝術的鑑賞 調和理性的偏端 從欣賞到創作 科技大致上是偏屬於知性和理性,但事實上我們的生命,乃包括理性跟感性。故如過於理 性,而缺乏感性,便是偏端也。因此對從事科技工作的人士而言,還應多以藝術的鑑賞, 來調和理性的陽剛。 但我說的藝術,主要是指欣賞,而非創造也。其實,大自然本身就是一個既壯觀、又精緻 的藝術品,不過乃必「靜觀而後自得」也。至於人文的藝術,當然品類就很多了,故能隨 個人所好,而陶冶性情也。 人文的修養 打倒「孔家店」的缺失! 讀聖賢書,所為何事?從增長智慧到安心立命 剛才講到:不管是孔子、孟子或蘇格拉底,都比較偏向於人文的修養。而自從科技發展以 來,有人就覺得這些太落伍了,故聲言:要打倒孔家店,要把線裝書丟到毛坑裡。 而如真把一切人文的素養,全廢棄了;便免不了有前所謂「捨本逐末」的困境產生。讀聖 賢書,所為何事?過去的人乃為了考狀元而作官去爾!其實,讀聖賢書,乃在於從增長智 慧到安心立命也。 以現代人都喜歡求新求變,故認為這些老生常談者,乃食古不化爾!其實老生常談,從另 個角度來看,乃為是千古不變者。既智慧者,是歷三世而不移;故老生常談者,終能舊酒 裝新瓶,而滿足眾人所需。 宗教的歸依 宗教未必就是落伍.迷信;也不是拜拜.禁忌或偶像崇拜 聽說科學園區的人絕口不談宗教。為什麼呢?因為從接觸科技以來,便認為宗教就是迷信 ,宗教就是落伍。事實上,迷不迷信倒不在於「所信者為何?」而在於「你從何去信它? 」 故雖這個時代迷信宗教的人,已比較少了。但迷信科技者,卻反而增多了。所以不是科技 ,迷不迷信?而是若不經過理性的抉擇,就來相信它,便是迷信也。至於「落伍」,剛才 已講到:既屬本,便無落伍的可能;相反地,愈最尖端者,卻愈容易落伍也。 以很多人認為:宗教就是崇拜偶像,故拜土地公、拜媽祖、拜玉皇大帝,便是宗教。或者 在宗教中,乃到處都有禁忌,於是既不能做這個、也不能弄那個。搞得你全身上下,手不 知道該往那裡擺,腳不知道能往那裡踩。信這種宗教,豈非自找苦吃而已!其實我對宗教 ,乃有另外的體會。 宗者,心中有主─根本知見;教者,從根本到枝末 所謂宗教者,宗,以中國字來說,上有寶蓋,乃代表身心的範疇;而下面的示,即謂心中 有主也。故在我心中,存有一根本的理念,這即是「宗」也。所以,釋迦牟尼於菩提樹下 頓悟成佛時,便心中有「宗」已! 所以「宗」,就是我們心中根本的知見,也就是前所謂「理性者最後之歸宿」。簡單講, 這只是一個很崇高的真理,而不必與任何神祇有關連。故宗者,即是本也。 從根本智到後得智,從自覺到覺他 故在佛法中有謂「根本智與後得智」,宗者為根本智。而從根本智中,慢慢演繹為跟現實 生活相關的枝末小節,則稱為後得智也。而後得智者,亦即是「教」也。因不管是教條、 教訓、教誡,乃都是從宗而有的;故合稱為「宗教」也。 是以每個人,都當有他的宗教。因宗教者,即是我們生命的導航系統;以其能隨時隨地引 導我們,去走最正確的路。而無宗教信仰者,卻像睜眼的瞎子一般,很容易迷失自己的方 向。所以歸依宗教,卻非偶像崇拜,也非混雜著很多非理性的禁忌。而是自己立身處世的 原則而已! 於是從自覺而覺他,從自度而度人,故這宗教乃終傳播流行,而成為大眾的宗教,甚至終 成為世界性的宗教。所以人還是當有宗教信仰的,以若無宗教信仰,即和禽獸沒兩樣。 佛法的聞思 佛者,覺悟也。佛法者,從覺悟者而說的法;或欲覺悟者,所當先聞思的法 既人必須有宗教信仰,故只能在不同的宗教中,去作最好的選擇;因此下面才得以有 「佛法聞思」的需求。 何者才是最高明的宗教?這每個人當會有不同的看法。但就我而言,真正高明的宗教:乃 為能幫助我們,去完成內心之覺悟也。而在諸宗教裡,我認為最能幫助我們去完成覺悟者 ,乃佛教而已! 因為如果我們對佛法稍加了解,就知道:所謂「佛」者,就是覺悟的意思;以釋迦牟尼已 在菩提樹下覺悟了,故稱他為「佛陀」。而從覺悟者所說的法,即謂為「佛法」也。至於 佛法講得合不合理,我們皆可以用生活現象、生活經驗,而去省思、辨別、判斷也。 所以佛法是完全民主的,任憑你來吸收、消化、融合。只怕不識貨,不怕貨比貨。就這種 心胸而言,就已比其他血腥的宗教,高明得太多了。 前人已說的法,如指;當事人所悟的法,如月 故如果我們也希望能覺悟,則便有「聞思佛法」的必要。想全靠個人的努力,而自己覺悟 ,乃將近不可能爾!這就像科技的產品,是幾百年來、幾千萬人共同努力的結晶,而非自 己能閉門造車也。 是以在佛法中,有一種比喻:前人說的法像指,而所覺悟者如月。故必由指以見月,才能 事半而功倍也。因此對一個求覺的人而言,必聞思佛法,才能立竿見影、鞭辟入裡。 禪坐的功夫 非別求異乎尋常的覺受 而是從靜默.沈澱.澄清,到覺悟之路 聽說在科學園區中,也有不少在教打坐的團體。但是我在此,要申明的卻是:打坐,乃非 為尋求某些超乎尋常的覺受。因為即使有了覺受,它就像尖端的科技產品一樣,時空非常 狹隘。故你一離開蒲團,那些覺受就消失了。 然而對科技人士而言,卻很容易陷入這種陷阱中,因為有些人會認為:既能有切身的體驗 ,就很真實也。然而也像尖端的科技產品一樣,是不能讓我們安心立命的。 而真正的禪坐,是要我們能從靜默中,去沉澱、去結晶。故像一盆滾滾黃沙的水,我們且 把它拿到靜處。於是一段時間後,那些滾滾黃沙就自然會慢慢沉澱。沉澱到最後,便能內 外透澈,而成就覺悟之道。 因此,禪坐的心要,卻非去追求什麼。反是要將「向外追求的心」收攝回來。以收攝後, 才可能達成真正的靜默和沉澱。而沉澱後,再回頭看,便能眼界寬廣,心態平和。這時便 能或覺今是而昨非,或能找到更多的轉換點。 因此,靜坐不只對真理的覺悟,有非常大的幫助。甚至對突破技術、開發商品,都會有異 乎尋常的效果。以過去思想被鑽牛角尖所侷限住了,而現在且反其道而行之:教我們先退 出來,而退出來即視野開拓,靈感湧現也。 因此,要迴末歸本,這一方面要由解門,就是思想上的啟發;另方面要由行門,就是從禪 坐中,而能去蕪存菁,而能轉業成智。 正見與證見 佛法最後還是要體證的;其與科學的實驗,有何差別呢? 以佛法乃有「信、解、行、證」的修學次第,故很多人乃謂:佛法乃跟科學一樣,都是須 要實驗證明的。但我說:佛法的修證與科學的實驗,卻大不一樣也!何以故? 科學的實驗,都在很侷限的條件下完成;故屬末端爾!乃與生命.生活,隔得很遠 我們知道:科學的實驗,多半是在實驗室中完成的,而實驗室中還得有特殊的配備才行。 甚至有的實驗,還得帶到外太空去實驗。故這些實驗,即使成功了;卻無法應用在我們日 常生活中,卻跟生命相距非常遙遠也。 日用而不離,可離者非道也 但若就佛法的道理而言,必既過去如此、現在如此、也未來如此;必這地方如此,也那處 所如此。不管行住坐臥、起心動念、待人接物,乃都離不開這原則也。故禪宗乃說:朝朝 共佛起、夜夜抱佛眠。既早上醒來,就跟這真理共事,也晚上睡覺時,與這真理共眠。 故必日用而不離,才能謂為真理也。而須在特殊條件中,才能呈現者,便是個案而已!故 真理,雖有待於覺悟,卻不須要刻意去證明也。因為它既無所不是、無所不在,何必再去 證明呢?只為迷而不覺,而非作而後有。 本末兼得 全方位的無限 無限.無段的焦距;有充裕的彈性空間 相信各位聽到這裡,當很明白,我今天所講的重點,其實只有「本末」而已!而本末者, 既不可捨本逐末,也不止於迴末歸本而已!而是要從本演末,以至於本末兼得也。 這時,生命的境界乃成為「全方位的無限」,既可以抽離得很遠,作一個出世的旁觀者, 就像最初所用白蓮花的象徵一樣。也可以和光同塵,作一個入世的修行人,就像最初所用 台北街頭的象徵一樣。 這全方位的無限,視野既可以很深,也可以很廣。就像攝影機中無限.無段的焦距一般, 故能隨心所欲,而變現出最完美的畫面來。 聖者:不用時,依然自在。若用時,更得圓滿 凡俗:不用時,不得自在。若用時,不得圓滿 在資訊社會中,云何能本末兼得而安心自在呢?一切事相,若不用時,能依然自在;而如 果用了,倍增圓滿也。反之,若不用時,不得自在;而用了,卻依然不得圓滿!那就沒完 沒了也。 這個講題,我今天就講到這裡為止。最後且用一張照片,來祝福各位「安心立命、吉祥如 意」。這張照片是佛像的照片,我們看他抱著腿無所事事的樣子,豈非已安心立命而吉祥 如意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4.82.169
ljsnonocat2:還不錯 雖然看法不一定都對 但謝謝分享 08/30 20:47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4.82.169
kerorolover:去開心靈講座 一定賺很大 218.162.87.232 08/31 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