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紫虛居士 佛教的基本觀 (一)平等觀: 佛教認為每一個眾生皆有不可分別的「自性」(或稱佛性),只是因為 自無始以來個人所作的業不同,心的狀態不同,因此形成外表不同的生命 現象,但眾生皆有相同平等不二的體性,皆可經由修道的方法而「返歸」 到自性去,每個眾生皆可「見性成佛」,佛教不認為有一個至高無上而且 是「唯一」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只是宇宙中無數的佛之一而已,很多人誤 會釋迦牟尼佛所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就以為他說他自己是唯一無 二的教主,那就錯了!唯我獨尊的我是「心」,是「真心」的意思,他的 意思是說世間之一切,其至高無上者只是真心而已。我們尊稱釋迦牟尼佛 為教主,只是因為他把佛法傳給我們,但他不是「唯一」的「至高無上」 者,也不是「無所不能」者。這種平等觀念與一般宗教的觀念不相同。 佛教的平等觀念不但用於人之間,且用於所有有情眾生,包括人、畜、 鬼、天……之間,在修行上也很重要,若無法作到平等無分別,那是無法 開悟見性的。這種平等的觀念更引申為「諸法平等」,一切森羅萬相看起 來參差不齊,而實際皆源於平等不二的體性。要注意的是這種眾生平等、 諸法平等是指在本體上說的,在眾生位或在相上,那是不會平等的,諸眾 生因業力之不同,而果報不同,在相位或眾生位上看是眾生不平等,諸相 不平等,由於眾生不了知體相不二,才會有這種不平等的感覺,對悟者而 言,是眾生平等,諸法平等。 (二)無常觀: 佛教的無常觀是源於其對世間諸現象的觀察所得,世間之一切現象,小 到人的心念,過去、現在、未來一閃即逝,人的心念變化是快速無常,再 看人的一生歷程,由出生、成長、老病到死亡,人的外表與內心都在不斷 變化,迅速無常,轉眼成空。其他如花開花謝,人世的蒼海桑田,那一件 事能永久不變,這種對人生諸現象的一無常感覺,很多人身在其中而不自 覺,原因是世間的人大多活在名、利、權勢、愛情、親情之中,而且年青 體壯,並沒有感覺到這些無常的變化,大多數人也很少想到自己的「打拼 」到底是為什麼?但也有人察覺到生命無常短暫,於是就來個「今朝有酒 今朝醉」,也有人「念天地之悠悠而淒然淚下」,一副悲傷可憐之相,這 些想法與做法就是一般所謂「悲觀的的人生觀」,也有人認為自己努力為 子孫(也有人宣稱自己的作為是為人類)的幸福,自己也可以活得很愉快 ,有「現在」也有「前途」,生命應該是「樂觀」的。但佛教的觀察更為 深入,佛教告訴我們,不論「悲」或「樂」,但都是「無常」的,不要執 著這些悲樂無常的現象。要開放自己的心,離開這些無常現象的束縛。 由於這「無常」的結果,有「生老病死」,有「成、住、壞、空」諸相 發生,於是佛教觀察到人生有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 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說「四大苦空」、「世間無常 」,要人「放下」,於是佛教被認為是「消極悲觀」的宗教,其實這是一 般人的誤解,世間無常是佛教觀察到的「事實」,人生八苦與四大苦空亦 皆理智觀察的事實,與積極、消極、樂觀、悲觀全無關係,對這種無常的 現象抱持如何的看法與做法才會有樂觀悲觀等的問題。佛教要我們以理智 認清這些苦空無常的現象是「事實」,但這是你因「身在此中」的結果, 當你經過一番修行後得開悟解脫,你就發現這世間森羅萬相只是一些「相 」,既是相當然會變化不定,但「體性」沒有變,你可以「證悟」到自己 的體性不變,也可以「證悟」到這些相是由「性」所生,到此境界則世間 的一切在你掌握中,你得以自在無礙,不被無常引起的相所苦惱,那裡有 什麼生老病死,那裡有什麼花開花落,你是「老神在在」,你變什麼老身 清楚得很。佛教告訴我們,不但人生現象無常,宇宙諸相也是無常的,天 文學上所發現超新星(Supernovas)(目前已發現的有1054年的中國超新 星,1572年泰谷超新星,1604午,1987年均有發現)就是星球大爆炸的結 果,也就是說星球的現象也是無常的,太陽不是永遠是那樣,這是大家所 知道的。 (三)輪迴觀: 佛教的輪迴觀認為有情眾生概略可分為六道,所以有不同狀況的六道眾 生是因為心的狀況不同之故,心的狀況都是眾生自己的做為(包括身體的 行為,嘴巴的言說與思考)所造成的,心的條件適合某一道,自然就會出 生到該道去,各道本身心的狀態也不一樣,有高下之分,有情眾生就在各 道之間進進出出,生生死死,就如同作夢一樣。有關輪迴轉世的報導很多 ,有人研究由催眠之中,慢慢由現在往幼年催去,再往前催到出生時,然 後再往前生去找。這種叫「前世催眠法」,聽說被催眠者在回到前世之前 會經歷一段「光明期」,有人見白光,亦有人見紅光或金光等,經歷「光 明期」後,被催者才能被引導到前世中,說出他的身世,據說用這種方法 有人說出前世後,再去查証,發現確有其事,但大多是「無法查證」,我 相信這是人自己業障太深,催眠後現出各種幻相之故。在佛教中要知道人 的前世並不難,很多修行者修得「宿命通」之後,就一切清楚了。對於輪 迴轉世之問題,目前國外已有很多人在從事研究,相信快會清楚而確信是 真實的事情。有一件事情也許與前世(也許很多世)有關,那就是一些奇 怪的夢,我們有時會做一些很特殊的夢,好像連續好多次夢到去一個地方 ,覺得那麼熟悉,但這一生卻沒有去過,相信很多人做過這一類的夢。佛 教認為夢有些與潛意識有關,而潛意識就記錄很多前世的事情。 (四)慈悲觀: 慈是給樂、悲是拔苦,佛教給樂技苦的對象不只是人類,亦包含人以外 的生命,如貓、狗、鬼、神等,因此佛教有「超度」之行為。佛教的慈悲 是對所有眾生皆無分別的大愛,不求回報,沒有任何條件。主要原因是佛 教認為所有眾生皆源於法性,所有眾生皆有無法分別的自性,這種「一體 感」形成佛教「同體大悲」的觀念,認為「眾生病亦是我病」。 此外由於輪迴觀的關係,眾生從無始以來,都經歷無限多次的輪迴轉世 ,由於次數太多,眾生之相互間都有過親密的關係(也許你家養的狗在10 世以前是你親愛的太太呢!),而且眾生生命之得以維持,在今生也是很 多其他眾生所給你的(例如:你吃的肉就是其他眾生的肉),你的一切都 與其他眾生有關,今生如此,前世亦是如此,只是眾生因心有障礙(佛教 稱「業障」)以致無法得知過去生的事情,也因此無法了知眾生間親密相 依的關係,基於這種眾生間過去、現在、未來的親密相依之關係,佛教講 「無緣大慈」,也就是不論眾生與你今生是否有緣,是否今生與你有關係 ,但你對他的慈悲是一樣的,慈悲是佛教修行者的基礎,也是成佛的根基 。 世人的愛是有條件的,有限制的(例如男女之愛),皆有「所得」、「 欲得」、「取、有」等,這與慈悲還有相當距離,但不可否認沒有愛心也 就沒有慈悲。把愛心有限制、自私的部份去除就「接近」慈悲。但真正的 「慈悲心」那要「開悟」後才會生出來的,佛教之所以不「殺生」主要原 因是慈悲心之故。「殺生」是「故意」去殺害其他的生命,是「有心」的 殺害生命才算,不如或無心的傷害不算殺生,植物在佛教認為是不具「生 命」,目前有人實驗說植物會有喜怒的感覺,但也許是寄生其上的一些精 靈所致,科學並無法証明植物那些有「覺知」的現象來自何處。佛教徒不 論吃植物或動物,都要傷害到很多無辜的生命,那是為了生存不得已的事 ,應該心存抱歉、感激之念。不可以貪圖口味,與一些不該吃的去吃,或 大言不慚認為「所有可以吃的都是給人吃的」,這就是佛教在慈悲觀之下 對吃食的觀念。 基督教的博愛似乎只對人類,與慈悲在層次上還有相當距離。它以人為 本,把人自己視為至高無上。佛教之提倡自我克制的生活(但不是反對生 存),一就是要人儘量減少自己消費,減少殺生的機會(不論你吃素、吃 葷、殺生是少不了的,植物上也有許多蟲!),物質生活簡單化既可節省 開支、減低垃圾、減少能源消耗,應該是今日人類要在世界上生存的不二 法門。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211.75.11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