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契理、契機」之深入考量 論師證成大乘學說的方法,印順導師應是有所體會的,因此他面對「大乘非佛說」論,不 是勉強跟人辯解,偏要說大乘經是佛陀時代的創作,反而是在聲聞經律中,尋求彼此的共 識來作對話。他的時代比起古德時代又已不同,近現代文獻學研究的成果已可使用,所以 他可以明確告訴南傳佛教學者說: 第一,光講「大乘經非佛說」是不公平的,事實上,連最原始的聲聞經律,也統統都是佛 滅以後才逐漸結集出現的。 第二,佛法難道一定要由「佛說」才算數嗎?如果說法內容能夠符合緣起,符合三法印, 難道由佛弟子說就不行嗎?佛弟子說的佛法,只要純度夠,豈不就是廣義的「佛說」了嗎 ? 第三,佛弟子們在結集經典或書寫、流傳經典的過程中,難免有一些瓶頸存在。例如,日 久年深,可能部分內容已有所忘失,可能部分內容在口耳相傳的過程中,因傳持者的素質 問題,導致其對正確內容有所不知、錯知或是只有少分之知。其實,連當場耳聞書寫的內 容,都有可能會發生出入,更何況是佛滅後,一代一代佛弟子憑著記憶與口耳傳承來結集 經典,這中間豈可能完全沒有落差?誰又能保證原始經律裡完全沒有印度文化的滲透,沒 有人類共欲的影響,百分之百是純粹佛法的本質,百分之百是佛陀的特見,而沒有印度文 化滲透進去的成份呢?如果聲聞教典也不能作此保證,那又何獨苛求於大乘經? 應該注意的是:第一,哪些大乘經的內容,在教理上站得住腳?哪些站不住腳?第二,它 對人類有沒有利益?有沒有正面幫助?第三,如果聲聞佛教的價值觀是獨善思想,最起碼 兼善思想比較適合社會對佛教的期待吧!現實功利的社會,總不希望養一堆只管自己不管 別人的修行人,那麼,大乘行者是不是可以讓社會對佛法的善意與接納度提高呢?。 總的來說,若就義理而言,大乘有符應佛法根本義之處;若以功效來說,大乘理想對於社 會有正面的形象與效益,那我們又有什麼理由拒大乘於千里之外?所以,導師基於「契理 」與「契機」兩方面的考量,認為應該要重視大乘並發揚大乘。 他不否認大乘經有些俯就印度神教或人類共欲的雜質,但不要忘記了,文化是無孔不入而 如影隨形的,它長期塑造出印度人民的心靈,印度人民在接觸佛法時,心靈就已經不是一 張白紙了,已經染上了文化的色彩,這些無論如何是不容易完全切割清楚的。大乘佛教固 然如此,聲聞佛教又何嘗不然? 所以印順導師不但不因大乘已有雜質滲染,就全面揚棄大乘,反而依史學方法爬梳個中的 本質之教與權宜之教,並強調大乘正常道中,「三心六度」的深智大行。 -- 守口攝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2.39.208.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