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佛學概要十四講表(十) ─── 第三講表 消除幾種誤會 ●思飛講述/旭真彙整 第一表「先明佛義」為總論,說明佛學的宗旨、目標;第二表「略知別相」為研究方法 ,提示研究佛學之方便要領;第三表「消除誤會」則為排除障礙,移開入佛門之攔路石。 所謂「誤會」,乃對於一門學問沒有真正深入研究,而產生了錯誤的見解。世間各門 學問,各有其專業知能,若非深入其中,必多所誤會;佛學深奧難懂,不易正確認知,故 一般人對於佛學、佛教之誤會,更為嚴重。且既有誤會,則先入為主,以後雖聞真正的佛 學,亦不能全心信受,此為入佛門之攔路石。故此表於正式進入佛學內容(第四表以後) 之前,先將各項誤會澄清、障礙排除。 (甲)誤會 「誤會」產生的原因,不外下列二者: ●我假理想 對佛學、佛教並無真正深入去研究了解,只是自己憑空假設、想像、臆測。 ●聽信妄談 不但自己無實地研解,而又聽信一般外行人對佛學、佛教之胡說妄談。 如此一來,就會產生下列的結果: 1、未見而言 未嘗探究佛學、佛教,所以根本未見其真實內容,而道聽塗說,人云亦云。 2、見蛇為龍 對佛學、佛教雖有所研究、有所了知,然所知所見的並不純正、精確,似是而實非。 3、未究其理 只見到佛學、佛教之外表事相,未能探究其所以然的道理、深入其理體實相,難免流 於膚淺而偏頗。 ●自非其真 如此的結果,其所理解的佛學、佛教,自然不是佛學、佛教的真相,甚至與真相相違 反。 (乙)幾種排斥 一般人既對佛學、佛教有如此的誤會,所以難免產生排斥的心理。歸納起來,大概有 幾種排斥── 以為佛學、佛教是「迷信」、「消極」、「神權主義」、「忽略現實」、 「不合科學」,今逐項加以澄清、駁正。 (丙)迷信與正信 一般人易認為佛學、佛教是「迷信」,而自己才是「正信」,其實恰好相反,何以故 ?蓋所謂「迷信」者,乃迷惑於事理真相,而隨加相信者;所謂「正信」者,乃正確認知 事理真相,而相信不疑者。由此定義,可知「正信」與「迷信」的判定標準,在於所認知 、所相信者,是否為「事理真相」。以此標準來作勘驗,則可發現佛學、佛教才是道地的 「正信」,而一般人才是道地的「迷信」! ○迷信屬他 一般人對於宇宙人生的「事理真相」迷惑不明白,故其所認知、相信的,多為「迷信 」,下舉三例言之: ●無謂有(渴鹿陽燄) 其實是「虛無」的,一般人卻誤信為「實有」。如前表已說,一切法相皆是因緣所生 、暫起幻有、如夢如化;然而,一般人卻認假為真、執為實有,因而爭奪追逐,疲於奔命 ,最後只落得「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而已!此種情況,猶如「渴鹿陽燄」。「陽燄 」乃曠野中水氣、塵埃在陽光照射下,所起之幻象,遠望似水溶漾,而實非水。但是渴鹿 卻誤以為真實有水,因而追逐不捨,終究只落得飢渴而死,枉奔一場而已。 ●有謂無(近視斥星) 其實是「實有」的,一般人卻誤以為「無有」,例如人人皆有佛性良知,真實不虛, 永恆不變,然眾生卻迷而不自知。佛及聖人為「先知先覺」者,為吾人指出,一般人卻因 未見未悟,仍不肯相信,不敢承當,誠為「不覺不知」者也! 此種情況,猶如「近視斥星」,天生弱視者,看不到滿天星斗,因而斥之為無,其於 古書所云「日月星辰」,則以為「日月或許有之,星辰但有此一說而已!」彼只信自己之 眼,殊不知問題即出在自己之眼啊! ●偏陋執(轎付前價) 宇宙萬法,深廣難明,一般人於萬法之體、相、用、因、緣、果、事、理等各方面, 常偏執一端,固陋不周。或但執相用而遺其性體;或只見果報而忽其因緣;或滯事而昧於 理;或執理而廢於事……總不能面面俱到、鞭辟入裡,所謂「瞎子摸象」,正是貼切的形 容。 此種情況,猶如「轎付前價」,擡轎者本來就是前後皆有,然而坐轎者從入轎至出轎 ,所見到的惟有前面,未見後面,故其付費,只肯付給前者,不承認有後者,其固陋偏執 為何如哉?一般眾生對於宇宙萬法之認知與相信,大多落於此種情形而不自覺! 綜上三例,可知一般人確為「迷信」,故言「迷信屬他」。 ○正信屬佛 佛學乃對於宇宙人生之「事理真相」徹底覺悟、究竟明了之學,故其所認知、相信者 ,皆為「正信」,以下就「三量」言之。 所謂「量」,乃對於事理的量知認識,因而形成各種知識理論,探討知識理論的來源 與正誤,即稱「量論」(猶如今哲學之「知識論」)。古印度各宗教、哲學間,頗盛行「 量論」。 佛學以「現量」、「比量」、「聖言量」三種量為「正量」,為正確可信;反之,則 為「非量」,為錯誤不可信。佛學理論即以此三量作為依據標準,亦作為說服人之方便。 ●現量 「現量」乃現前如實的量知,不加妄執妄分別於其中者也。凡夫眾生無始以來無明妄 動妄分別,其前六識心量境時,唯第一剎那為「現量」,第二剎那以後皆加上妄執妄分別 矣,故凡夫幾無「現量」實用可言。必也修止觀定慧,入「定中現量」,然後開發「聖智 現量」;如此斷惑證果,轉識成智,「寂照」德顯,方能寂然不動,朗照分明,現證(現 前如實量知)事理真相,方得「現量」之實用。佛法內容,皆佛及證果聖人之「現量」境 界,後人依此修學,亦皆可得此「現量」境界,如歷代祖師大德多能親證無謬。故此「現 量」為正量,依此而信,當然是「正信」。 ●比量 「比量」乃依理則推比,得正確結論,不犯任何因明(理則)過失者也。佛學義理, 一一經得起因明理則之審核檢驗,故為顛撲不破,萬古不變之真理。 昔唐玄奘大師,周遊西域,學滿將還,時戒日王為設「無遮」大會,廣召五天竺國沙 門、婆羅門等,並及小乘外道而為對敵。大師立一比量(「真唯識量」),書在金牌,經 十八日,無有一人敢破斥者。 故知「比量」為「正量」,依此而信,當然是正信。 ●聖言量 「聖言」即「佛言」,佛對宇宙人生覺悟得最為徹底,其智慧亦最為圓滿,故佛所言 ,為最高之依據標準,依此而信,當然是正信。至於如何確認是否為佛說,則自有「法印 」為印證標準,如前已說。 綜上所述,則一般人之「迷信」與學佛者之「正信」,已劃然分明,洞若觀火矣! (待續) http://211.75.220.102/373-4-01.htm 明倫月刊 373期96年4月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4.243.118
swandance:想到以前學社上十四講表,我都沒興趣聽,勉強聽幾堂課; 04/23 08:19
swandance:現在看到講表,實在覺得讚嘆。年少輕狂啊~哈哈~ 04/23 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