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轉錄自 Learn_Buddha 看板 #1F-PfLck ] 作者: AHJKL (hi) 看板: Learn_Buddha 標題: [讀經] 中阿含經讀經經(七法品漏盡經第十) 時間: Sun Jul 8 22:33:53 2012 ()為個人註解 字義不懂,可自行查。學貴自得,不以他求。 http://140.111.34.46/jdict/main/cover/main.htm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http://cbs.ntu.edu.tw/dict/ 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1/0026_002.htm (一○)中阿含七法品漏盡經第十(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拘樓瘦,在劍磨瑟曇拘樓都邑。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以知、以見,故諸漏得盡,非不知、非不見也。 云何以知、以見,故諸漏得盡耶? 有正思惟、不正思惟; 若不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生,已生便增廣,未生有漏、無明漏而生,已生便增廣; 若"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不生,已生便滅,未生有漏、無明漏而不生,已生便滅。 (上為四正勤之意,四正勤就是"精進"的意思: (1)已生惡令斷滅、(2)未生惡令不生、(3)未生善令生起、(4)已生善令增長。) 然凡夫愚人不得聞正法,不值真知識,不知聖法,不調御聖法,不知如真法。 不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生,已生便增廣,未生有漏、無明漏而生,已生便增廣。 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不生,已生便滅,未生有漏、無明漏而不生,已生便滅。 不知如真法故,不應念法而念,應念法而不念, 以"不應念法而念,應念法而不念",故未生欲漏而生,已生便增廣,未生有漏、無明漏而 生,已生便增廣。 多聞聖弟子得聞正法,值真知識,調御聖法,知如真法。 不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生,已生便增廣,未生有漏、無明漏而生,已生便增廣。 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不生,已生便滅,未生有漏、無明漏而不生,已生便滅。 知如真法已,不應念法不念,應念法便念, 以"不應念法不念,應念法便念",故未生欲漏而不生,已生便滅,未生有漏、無明漏而不 生,已生便滅也。 有七斷"漏、煩惱、憂慼"法。云何為七? 有漏從""斷,有漏從""斷,有漏從""斷,有漏從""斷,有漏從""斷, 有漏從""斷,有漏從"思惟"斷。 云何有漏從"見"斷耶? 凡夫愚人不得聞正法,不值真知識,不知聖法,不調御聖法,不知如真法,不正思惟故, 便作是念:『 我有過去世?我無過去世?我何因過去世,我云何過去世耶? 我有未來世?我無未來世?我何因未來世,我云何未來世耶? 自疑己身何謂是,云何是耶?今此眾生從何所來,當至何所?本何因有,當何因有?』 彼作如是"不正思惟",於六見中:隨其見生而生'真有神',此見生而生'真無神', 此見生而生'神見神',此見生而生'神見非神',此見生而生'非神見神', 此見生而生'此是神',能語、能知、能作、教、作起、教起,生彼彼處,受善惡報, 定'無所從來',定'不有'、定'不當有',是謂"見之弊",為"見"所動,"見結"所繫。 凡夫愚人以是之故,便受生、老、病、死苦也。 多聞聖弟子得聞正法,值真知識,調御聖法,知如真法,知苦如真,知苦習、知苦滅、 知苦滅道如真如是知如真已,則三結盡:"身見、戒取、疑",三結盡已,得須陀洹, (苦、集、滅、道) 不墮惡法,定趣正覺,極受七有,天上人間七往來已,便得苦際; 若不知見者,則"生煩惱、憂慼", 知見則"不生煩惱、憂慼",是謂有漏從"見"斷也。 云何有漏從"護"斷耶? 比丘!眼見色,護眼根者,以正思惟、不淨觀也;不護眼根者,不正思惟以"淨觀"也。 若不護者,則"生煩惱、憂慼"; 護則"不生煩惱、憂慼"。 如是耳、鼻、舌、身、意知法,護意根者,以正思惟、不淨觀也;不護意根者,不正思惟 以"淨觀"也。 若不護者,則"生煩惱、憂慼"; 護則"不生煩惱、憂慼",是謂有漏從"護"斷也。 (以正思惟、不淨觀也) 云何有漏從"離"斷耶? 比丘!見惡象,則當遠離,惡馬、惡牛、惡狗、毒蛇、惡道、溝坑、屏廁、江河、深泉、 山巖。惡知識、惡朋友、惡異道、惡閭里、惡居止,若諸梵行與其同處,人無疑者而使有 (如孟母三遷) 疑,比丘者應當離:惡知識、惡朋友、惡異道、惡閭里、惡居止,若諸梵行與其同處, 人無疑者而使有疑,盡當遠離。 若不離者,則"生煩惱、憂慼"; 離則"不生煩惱、憂慼",是謂有漏從"離"斷也。 云何有漏從"用"斷耶? 比丘!若用衣服,非為利故,非以貢高故,非為嚴飾故,但為蚊虻、風雨、寒熱故, 以"慚愧"故也。 若用飲食,非為利故,非以貢高故,非為肥悅故,但為"令身久住"-->"除煩惱、憂慼故", 以"行梵行"故,欲令故病斷,新病不生故,久住安隱無病故也。 若用居止房舍、床褥、臥具,非為利故,非以貢高故,非為嚴飾故,但為疲惓得止息故, 得"靜坐"故也。 若用湯藥,非為利故,非以貢高故,非為肥悅故,但為除病惱故,攝御命根故, "安隱無病"故。 若"不用者,則生煩惱、憂慼"; 用則"不生煩惱、憂慼",是謂有漏從"用"斷也。 云何有漏從"忍"斷耶? 比丘!精進斷"惡、不善",修善法故,常有起想,專心精勤,身體、皮肉、筋骨、血髓皆 令乾竭,不捨精進,要得所求,乃捨精進。比丘!復當堪忍飢渴、寒熱、蚊虻蠅蚤虱,風 日所逼,惡聲捶杖,亦能忍之,身遇諸病,極為苦痛,至命欲絕,諸不可樂,皆能堪忍(金剛經: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 若不忍者,則"生煩惱、憂慼"; 忍則"不生煩惱、憂慼",是謂有漏從"忍"斷也。 云何有漏從"除"斷耶? 比丘!生欲念,不除斷捨離,生恚念害念,不除斷捨離, 若不除者,則生煩惱、憂慼, 除則"不生煩惱、憂慼",是謂有漏從"除"斷也。 云何有漏從"思惟"斷耶? 比丘!思惟初"念"覺支,依離、依無欲、依於滅盡,起至出要;"法"、"精進"、"喜"、 "息"、"定",思惟第七"捨"覺支,依離、依無欲、依於滅盡,趣至出要。 (七覺支:[中華佛學百科全書] 趣向菩提的七種修行法。三十七道品分為七科時,此七法位列第六。全名七等覺分 或七遍覺支,又稱七菩提分、七覺分、七覺意、七覺等。此七者於佛道修行時,能以智慧 覺了簡擇諸法,故名。此七法乃大小乘之通目,然於大小乘之間所用譯語、前後次第, 皆有所不同,各種疏釋也頗為分歧。 所謂「覺支」,意謂「覺悟的部份」,指到達開悟之前的修行項目。在三十七菩提分法的 七種修行道中,七覺支被認為是最高層次的修行法,這主要與禪定有關。在原始經典中, 安般念(數息觀,數出入呼吸以達精神統一)之後,修四念處觀,然後再修七覺支,則可 證得明(悟的智慧)與解脫。 依智顗《法界次第》卷中之意,總名覺支者,覺謂覺了,支為支分義。即覺了所修法的真 偽。此中,共有七支之分。茲略述如下︰ (1)擇法覺支(dharma-pravicaya-sambodh-yan%ga)︰擇即揀擇,以智慧觀察諸法時,能 簡別真偽,不謬取虛偽法故。 (2)精進覺支(virya-s.)︰精謂不雜,進謂無間。即對於所修法,努力精進不懈。也就 是修諸道法時,能覺了且息止無益的苦行,而於真正法中,專心一意,無有間歇。 (3)喜覺支(pri^ti-s.)︰喜謂歡喜,心契悟於真法而得歡喜時,能覺了此法是否從顛倒 法生,因此而住於真正的法喜。 (4)除覺支(pras/rabahi-s.,輕安覺支)︰除謂斷除,即斷除諸見、煩惱時,能覺了、 能除棄虛偽法,並增長真正之善根。 (5)捨覺支(upeks!a^-s.)︰捨是捨離,即捨離所見與所念著之境時,能覺了且永不追憶 虛偽不實法。 (6)定覺支(sama^dhi-s.)︰定指禪定,即發禪定時,能覺了諸禪不生煩惱妄想。 (7)念覺支(smr!iti-s.)︰念是憶念,即修諸道法時,能覺了、能憶念而令定慧均等, 不昏沈、不浮動。 此中,前三屬慧,次三屬定,後一則兼屬定、慧。即心若昏沈,則當念採用前三覺支, 觀察諸法令不昏沈;設若心浮動,則採用次三覺支,以攝散亂心。其中,以除覺支除身口 過非,以捨覺支捨觀智,而定覺支能令行者入正禪定;念覺支,實際上有令前二者調和適 中的作用,在修道中能經常保持定慧均等。 若不思惟者,則生煩惱、憂慼; 思惟則"不生煩惱、憂慼",是謂有漏從"思惟"斷也。 若使比丘 有漏從"見"斷,則以"見"斷; 有漏從"護"斷,則以"護"斷; 有漏從"離"斷,則以"離"斷; 有漏從"用"斷,則以"用"斷; 有漏從"忍"斷,則以"忍"斷; 有漏從"除"斷,則以"除"斷; 有漏從"思惟"斷,則以"思惟"斷, 是謂比丘"一切漏盡、諸結已解",能以正智,而得苦際。」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漏盡經第十竟(千六百二十一字) 中阿含經卷第二(七千九百三十四字) 中阿含七法品第一竟(一萬六千四十三字)(初一日誦)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36.236.136.124
Lunakaoru:隨喜讚嘆 07/09 20:37
※ 編輯: AHJKL 來自: 36.236.135.250 (07/09 21:34)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轉錄者: AHJKL (111.255.226.101), 時間: 07/20/2012 15:38:12
cool810:隨喜讚嘆~正行修法的關要 07/20 20:32
Samus:推 中阿含非常的實用 蠻多應用面的方法 07/21 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