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轉錄自 Learn_Buddha 看板 #1G1OY7F3 ] 作者: AHJKL (hi) 看板: Learn_Buddha 標題: [讀經] 中阿含經讀經班(業相應品尼乾經第九) 時間: Tue Jul 17 23:45:08 2012 ()僅為個人註解 字義不懂,可自行查。學貴自得,不以他求。 http://140.111.34.46/jdict/main/cover/main.htm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http://cbs.ntu.edu.tw/dict/ 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1/0026_004.htm (一九)中阿含業相應品尼乾經第九(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釋羇瘦,在天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諸尼乾等如是見如是說,謂人所受皆因本作,若其故業,因苦行 滅,不造新者,則諸業盡,諸業盡已,則得苦盡,得苦盡已,則得苦邊。我便往彼,到已 ,即問:『尼乾!汝等實如是見如是說,謂人所受皆因本作,若其故業,因苦行滅,不造 新者,則諸業盡,諸業盡已,則得苦盡,得苦盡已,則得苦邊耶?』彼答我言:『如是。 瞿曇!』我復問彼尼乾:『汝等自有淨智,我為本有,我為本無,我為本作惡,為不作惡 ,我為爾所苦盡,為爾所苦不盡,若盡已,便得盡,即於現世斷諸不善,得眾善法,修習 作證耶?』彼答我言:『不也。瞿曇!』 (PS:因此篇有點難度,故直接採用 持戒法師 釋宗恆編譯 中阿含經白話,以下皆引用之: 有一次,佛陀告訴比丘眾:「尼乾派的修行人有如此的見解、如此的說法:『凡是 人類所經歷的一切樂、苦、不苦不樂,都是過去世行為造成的,因此藉由苦行去除 過去世的行為,以及藉由不造作新的行為可以〔使過去世的行為〕不會在未來發生 作用。由於〔過去世的行為〕不會在未來發生作用,則〔過去世的〕行為被消滅; 由於〔過去世的〕行為被消滅,則苦被消滅;由於苦被消滅,則受被消滅;由於受 被消滅,則一切苦被徹底消滅。』於是,我便前去問他們:『諸尼乾!你們是否有 如此的見解、如此的說法:凡是人類所經歷的一切樂、苦、不苦不樂,都是過去世 行為造成的,因此藉由苦行去除過去世的行為,以及藉由不造作新的行為可以(使 過去世的行為〕不會在未來發生作用。由於〔過去世的行為〕不會在未來發生作用 ,則〔過去世的〕行為被消滅;由於〔過去世的〕行為被消滅,則苦被消滅;由於 苦被消滅,則受被消滅;由於受被消滅,則一切苦被徹底消滅?』他們回答說:『 是的,佛陀! 』我再問他們:『你們知道:在過去世時,我們存在或不存在嗎? 在過去世時,我們造作惡的行為或不造作惡的行為嗎?如此數量之苦已被徹底消滅了 嗎?如此數量之苦應被徹底消滅嗎?當如此數量之苦被徹底消滅時,一切苦都將被 徹底消滅嗎?如何在現世斷除邪惡不善之法,具足善法嗎?』他們回答說:『不知 道,佛陀!』」) 「我復語彼尼乾:『汝等自無淨智,我為本有,我為本無,我為本作惡,為不作惡,我為 爾所苦盡,為爾所苦不盡,若盡已,便得盡,即於現世斷諸不善,得眾善法,修習作證, 而作是說,謂人所受皆因本作,若其故業因苦行滅,不造新者,則諸業盡,諸業盡已,則 得苦盡,得苦盡已,則得苦邊。尼乾!若汝等自有淨智,我為本有,我為本無,我為本作 惡,為不作惡,我為爾所苦盡,為爾所苦不盡,若盡已,便得盡,即於現世斷諸不善,得 眾善法,修習作證。尼乾!汝等可得作是說,謂人所受皆因本作,若其故業因苦行滅,不 造新者,則諸業盡,諸業盡已,則得苦盡,得苦盡已,則得苦邊。』 (「於是,我告訴尼乾眾:『你們根本不知道:在過去世時,我們存在或不存在;在 過去世時,我們造作惡的行為或不造作惡的行為;是否如此數量之苦已被徹底消滅 了;是否如此數量之苦應被徹底消滅;是否當如此數量之苦被徹底消滅時,一切苦 都將被徹底消滅;如何在現世斷除邪惡不善之法,具足善法。然後就說:凡是人類 所經歷的一切樂、苦、不苦不樂,都是過去世行為造成的,因此藉由苦行去除過去 世的行為,以及藉由不造作新的行為可以〔使過去世的行為〕不會在未來發生作用 。由於〔過去世的行為〕不會在未來發生作用,則〔過去世的〕行為被消滅;由於 〔過去世的〕行為被消滅,則苦被消滅;由於苦被消滅,則受被消滅;由於受被消 滅,則一切苦被徹底消滅。諸尼乾!如果你們知道:在過去世時,我們存在或不存 在;在過去世時,我們造作惡的行為或不造作惡的行為;如此數量之苦已被徹底消 滅了;如此數量之苦應被徹底消滅;當如此數量之苦被徹底消滅時,一切苦都將被 徹底消滅;如何在現世斷除邪惡不善之法,具足善法。諸尼乾!你們才可以說:凡 是人類所經歷的一切樂、苦、不苦不樂,都是過去世行為造成的,因此藉由苦行去 除過去世的行為,以及藉由不造作新的行為可以〔使過去世的行為〕不會在未來發 生作用。由於〔過去世的行為〕不會在未來發生作用,則〔過去世的〕行為被消滅 ;由於〔過去世的〕行為被消滅,則苦被消滅;由於苦被消滅,則受被消滅;由於 受被消滅,則一切苦被徹底消滅。』」) 「尼乾!猶如有人身被毒箭,因被毒箭則生極苦,彼為親屬憐念愍傷,欲饒益安隱故,即 呼拔箭金醫。箭金醫來,便以利刀而為開瘡,因開瘡時,復生極苦,既開瘡已,而求箭金 ,求箭金時,復生極苦,求得金已,即便拔出,因拔出時,復生極苦,拔金出已,薄瘡纏 裹,因裹瘡時,復生極苦,彼於拔箭金後,得力無患,不壞諸根,平復如故。尼乾!彼人 自有淨智,便作是念:『我本被毒箭,因被毒箭,則生極苦,我諸親屬見憐念愍傷,欲饒 益安隱我故,即呼拔箭金醫,箭金醫來,便以利刀為我開瘡,因開瘡時,復生極苦,既開 瘡已,而求箭金,求箭金時,復生極苦,求得金已,即便拔出,因拔出時,復生極苦,拔 金出已,薄瘡纏裹,因裹瘡時,復生極苦,我於拔箭金後,得力無患,不壞諸根,平復如 故。』 (「『諸尼乾!譬如有人被毒箭射中身體,因為毒箭而使身體遭受極大的痛苦。他的親 屬可憐、悲愍他的傷。,希望他能得到安隱,便請來能夠處理箭傷的醫生。醫生便 以利刀切開傷口,切開傷口時,他又遭受到極大的痛苦。切開傷口後,醫生要細察 箭時,他又遭受極大的痛苦。細察箭後,醫生要拔出箭時,他又遭受極大的痛苦。 拔出箭後,醫生要包紮傷口時,他又遭受極大的痛苦。他在拔除箭後,傷口痊癒而 無病痛,身體正常,一切如故。諸尼乾!他清楚知道,心裡想:我曾被毒箭射中身 體,因為毒箭而使身體遭受極大的痛苦?我的親屬可憐、悲愍我的傷口,希望我能 得到安隱,便請來能夠處理箭傷的醫生。醫生便以利刀切開傷口,切開傷口時,我 又遭受到極大的痛苦。切開傷口後,醫生要細察箭時,我又遭受極大的痛苦。細察 箭後,醫生要拔出箭時,我又遭受極大的痛苦。拔出箭後,醫生要包紮傷口時,我 又遭受極大的痛苦。我在拔除箭後,傷口痊癒而無病痛,身體正常,一切如故。』」) 「如是,尼乾!若汝等自有淨智,我為本有,我為本無,我為本作惡,為不作惡,我為爾 所苦盡,為爾所苦不盡,若盡已,便得盡,即於現世斷諸不善,得眾善法,修習作證。尼 乾!汝等可得作是說,謂人所受皆因本作,若其故業因苦行滅,不造新者,則諸業盡,諸 業盡已,則得苦盡,得苦盡已,則得苦邊,我問如是,不見諸尼乾能答我言:『瞿曇!如 是,不如是。』 (「『同理,諸尼乾!如果你們知道:在過去世時,我們存在或不存在;在過去世時, 我們造作惡的行為或不造作惡的行為,,如此數量之苦已被徹底消滅了;如此數量 之苦應被徹底消滅;當如此數量之苦被徹底消滅時,一切苦都將被徹底消滅;如何在 現世斷除邪惡不善之法,具足善法。諸尼乾!你們才可以說:凡是人類所經歷的一 切樂、苦、不苦不樂,都是過去世行為造成的,因此藉由苦行去除過去世的行為, 以及藉由不造作新的行為可以〔使過去世的行為〕不會在未來發生作用。由於〔過 去世的行為〕不會在未來發生作用,則〔過去世的〕行為被消滅;由於〔過去世的 〕行為被消滅,則苦被消滅:由於苦被消滅,則受被消滅。由於受被消滅,則一切 苦被徹底消滅。』諸比丘!雖然我如此說,卻沒有看到尼乾眾中有理性的反駁言論 。」) 「復次,我問諸尼乾曰:『若諸尼乾有上斷、上苦行,爾時諸尼乾生上苦耶?』彼答我言 :『如是。瞿曇!』『若有中斷、中苦行,爾時諸尼乾生中苦耶?』彼答我言:『如是, 瞿曇!』『若有下斷、下苦行,爾時諸尼乾生下苦耶?』彼答我言:『如是,瞿曇!』是 為諸尼乾有上斷、上苦行,爾時諸尼乾則生上苦;有中斷、中苦行,爾時諸尼乾則生中苦 ;有下斷、下苦行,爾時諸尼乾則生下苦。若使諸尼乾有上斷、上苦行,爾時諸尼乾止息 上苦;有中斷、中苦行,爾時諸尼乾止息中苦;有下斷、下苦行,爾時諸尼乾止息下苦。 若如是作、不如是作,止息極苦甚重苦者,當知諸尼乾即於現世作苦。但諸尼乾為癡所覆 ,為癡所纏,而作是說:『謂人所受皆因本作,若其故業因苦行滅,不造新者,則諸業盡 ,諸業盡已,則得苦盡,得苦盡已,則得苦邊。』我問如是,不見諸尼乾能答我言:『瞿 曇!如是,不如是。』 (「我又問尼乾眾:『如果你們有最嚴格的苦行,可以斷除最嚴重程度的苦,那麼你 們是否會因此而遭受最嚴重程度的苦呢?』他們回答說:『是的,佛陀!』〔我又 問他們:〕『如果你們有中等嚴格的苦行,可以斷除中等程度的苦,那麼你們是否 會因此而遭受中等程度的苦呢?』他們回答說:『是的,佛陀!』〔我又問他們: 〕『如果你們有最輕鬆的苦行,可以斷除最輕程度的苦,那麼你們是否會因此而遭 受最輕程度的苦呢?』他們回答說:『是的,佛陀!〔我又對他們說:〕『你們 有最嚴格的苦行,可以斷除最嚴重程度的苦,可是你們卻遭受最嚴重程度的苦;你 們有中等嚴格的苦行,可以斷除中等程度的苦,可是你們卻遭受中等程度的苦;你 們有最輕鬆的苦行,可以斷除最輕程度的苦,可是你們卻遭受最輕程度的苦。如果 你們有最嚴格的苦行,可以斷除最嚴重程度的苦,那麼你們應該可以斷除最嚴重程 度的苦;如果你們有中等嚴格的苦行,可以斷除中等程度的苦,那麼你們應該可以 斷除中等程度的苦;如果你們有最輕鬆的苦行,可以斷除最輕程度的苦,那麼你們 應該可以斷除最輕程度的苦。如果你們造作如此的苦行,不停止如此的苦行,而想 要斷除一切嚴重程度的苦,諸尼乾!事實上你們正在現世造作最嚴重程度的苦。諸 尼乾!你們被愚癡覆蓋,被愚夜束縛,才會說:凡是人類所經歷的-切樂、苦、不 苦不樂,都是過去世行為造成的,因此藉由苦行去除過去世的行為,以及藉由不造 作新的行為可以〔使過去世的行為〕不會在未來發生作用。由於〔過去世的行為〕 不會在未來發生作用,則〔過去世的〕行為被消滅;由於〔過去世的〕行為被消 滅,則苦被消滅;由於苦被消滅,則受被消滅;由於受被消滅,則一切苦被徹底消滅 。』諸比丘!雖然我如此說,卻沒有看到尼乾眾中有理性的反駁言論。」) 「復次,我問諸尼乾曰:『諸尼乾!若有樂報業,彼業寧可因斷、因苦行,轉作苦報耶? 』彼答我言:『不也。瞿曇!』『諸尼乾!若有苦報業,彼業寧可因斷、因苦行,轉作樂 報耶?』彼答我言:『不也。瞿曇!』『諸尼乾!若有現法報業,彼業寧可因斷、因苦行 ,轉作後生報耶?』彼答我言:『不也。瞿曇!』『諸尼乾!若有後生報業,彼業寧可因 斷、因苦行,轉作現法報耶?』彼答我言:『不也。瞿曇!』『諸尼乾!若有不熟報業, 彼業寧可因斷、因苦行,轉作熟報耶?』彼答我言:『不也。瞿曇!』『諸尼乾!若有熟 報業,彼業寧可因斷、因苦行,轉作異耶?』彼答我言:『不也。瞿曇!』『諸尼乾!是 為樂報業,彼業不可因斷、因苦行,轉作苦報。諸尼乾!苦報業,彼業不可因斷、因苦行 ,轉作樂報。諸尼乾!現法報業,彼業不可因斷、因苦行,轉作後生報。諸尼乾!後生報 業,彼業不可因斷、因苦行,轉作現法報。諸尼乾!不熟業,彼業不可因斷、因苦行,轉 作熟報。諸尼乾!熟報業,彼業不可因斷、因苦行,轉作異者。以是故,諸尼乾!虛妄方 便,空斷無獲。』 (「我又問尼乾眾:『諸尼乾!如果有應受樂報的行為,此行為會因為努力、或因為 苦行的緣故,而變成應受苦報的行為嗎?』他們回答說:『不會的,佛陀!』〔我 又問他們:〕『諸尼乾!如果有應受苦報的行為,此行為會因為努力、或因為苦行 的緣故,而變成應受樂報的行為嗎?』他們回答說:『不會的,佛陀!』〔我又問 他們:〕『諸尼乾!如果有應在現世受報應的行為,此行為會因為努力、或因為苦 行的緣故,而變成應在後世受報應的行為嗎?』他們回答說:『不會的,佛陀!』 〔我又問他們:〕『諸尼乾!如果有應在後世受報應的行為,此行為會因為努力、 或因為苦行的緣故,而變成應在現世受報應的行為嗎?』他們回答說:『不會的, 佛陀!』〔我又問他們:〕『諸尼乾!如果有應受報應的因緣條件尚未成熟之行為 ,此行為會因為努力、或因為苦行的緣故,而變成應受報應的因緣條件已經成熟之 行為嗎?』他們回答說:『不會的,佛陀!』〔我又問他們:〕『諸尼乾!如果有 應受報應的因緣條件已經成熟之行為,此行為會因為努力、或因為苦行的緣故,而 變成應受報應的因緣條件尚未成熟之行為嗎?』他們回答說:『不會的,佛陀!』 〔我又對他們說:〕『諸尼乾!應受樂報的行為,不會因為努力、或因為苦行, 而變成應受苦報的行為。諸尼乾!應受苦報的行為,不會因為努力、或因為苦行,而 變成應受樂報的行為。諸尼乾!應在現世受報應的行為,不會因為努力、或因為苦 行,而變成應在後世受報應的行為。諸尼乾!應在後世受報應的行為,不會因為努 力、或因為苦行,而變成應在現世受報應的行為。諸尼乾!應受報應的因緣條件尚 未成熟之行為,不會因為努力、或因為苦行,而變成應受報應的因緣條件已經成熟 之行為。諸尼乾!應受報應的因緣條件已經成熟之行為,不會因為努力、或因為苦 行,而變成應受報應的因緣條件尚未成熟之行為。所以,諸尼乾!你們所主張的努 力與苦行,是虛妄不實,不會有任何的收穫。』」) 「彼諸尼乾便報我言:『瞿曇!我有尊師,名親子尼乾,作如是說:「諸尼乾!汝等若本 作惡業,彼業皆可因此苦行而得滅盡,若今護身、口、意,因此不復更作惡業也。」』我 復問彼諸尼乾曰:『汝等信尊師親子尼乾,不疑惑耶?』彼答我言:『瞿曇!我信尊師親 子尼乾,無有疑惑。』我復語彼諸尼乾曰:『有五種法現世二報,信、樂、聞、念、見善 觀,諸尼乾!人自有虛妄言,是可信、可樂、可聞、可念、可見善觀耶?』彼答我言:『 如是。瞿曇!』我復語彼諸尼乾曰:『是虛妄言,何可信,何可樂,何可聞,何可念,何 可善觀?謂人自有虛妄言,有信、有樂、有聞、有念、有善觀。』 (「於是,尼乾眾回答說:『佛陀!我們的導師親子尼乾,曾經對我們說:諸尼乾! 如果你們在過去世,曾經造作惡的行為,這些行為可以藉由苦行而徹底斷除。如果 你們在現世,能夠守護身體、嘴巴、意念,便不會再造作惡的行為。』我又問他們 『你們對於你們的導師親子尼乾,是否完全相信,毫無懷疑呢?』他們回答說: 『佛陀!我們對於我們的導師是完全相信,毫無懷疑。』我又對他們說:『現世中 的五種法,即信心、歡喜、傳統、詳慮、容忍〔他人的〕見解,有二種結果。諸尼 乾!如果有人所言是虛妄不實,則此人所言是否會令人生起信心?令人歡喜?能成 為傳統?值得詳慮?值得容忍呢?』他們回答說:『是的,佛陀!必我又對他們說 :『所言虛妄不實的人,為什麼會令人生起信心?令人歡喜?能成為傳統?值得詳 慮?值得容忍呢?只有所言虛妄不實的人,才會認為所言虛妄不實者的所言會令人 生起信心,令人歡喜,能成為傳統,值得詳應,值得容忍。』」) 「若諸尼乾作是說者,於如法中得五詰責,為可憎惡。云何為五? 今此眾生所受苦樂皆因本作,若爾者,諸尼乾等本作惡業。所以者何?因彼故,諸尼乾於 今受極重苦,是謂尼乾第一可憎惡。 復次,眾生所受苦樂皆因合會,若爾者,諸尼乾等本惡合會。所以者何?因彼故,諸尼乾 於今受極重苦,是謂尼乾第二可憎惡。 復次,眾生所受苦樂皆因為命,若爾者,諸尼揵等本惡為命。所以者何?因彼故,諸尼乾 於今受極重苦,是謂尼乾第三可憎惡。 復次,眾生所受苦樂皆因見也。若爾者,諸尼乾等本有惡見。所以者何?因彼故,諸尼乾 於今受極重苦,是謂尼乾第四可憎惡。 復次,眾生所受苦樂皆因尊祐造,若爾者,諸尼乾等本惡尊祐。所以者何?因彼故,諸尼 乾於今受極重苦,是謂尼乾第五可憎惡。 若諸尼乾因本所作惡業、惡合會、惡為命、惡見、惡尊祐,為惡尊祐所造,因彼故,諸尼 乾於今受極重苦,是謂因彼事故,諸尼乾等為可憎惡。 (「如果尼乾眾有上述的說法,他們將會受到五種責難,令人厭惡。是哪五種責難呢 ?如果人類所經歷的一切樂、苦、不苦不樂,都是過去世行為造成的,那麼他們在 過去世都是造作惡行為者。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在過去世造作惡的行為,所以現世 才會遭受嚴重程度的苦,這就是第一種責難,使他們令人厭惡。其次,如果人類所 經歷的一切樂、苦、不苦不樂,都是〔特定因素之〕組合造成的,那麼他們〔特定 因素〕的組合都是不好的。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有不好的〔特定因素之〕組合,所 以現世才會遭受嚴重程度的苦,這就是第二種責難,使他們令人厭惡。第三,如果 人類所經歷的一切樂、苦、不苦不樂,都是階級造成的,那麼他們的階級都是不好 的。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有不好的階級,所以現世才會遭受嚴重程度的苦,這就是 第三種責難,使他們令人厭惡。第四,如果人類所經歷的一切樂、苦、不苦不樂, 都是見解造成的,那麼他們的見解都是不好的。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有不好的見解 ,所以現管才會遭受嚴重程度的苦,這就是第四種責難,使他們令人厭惡。第五, 如果人類所經歷的一切樂、苦、不苦不樂,都是自在化作天造成的,那麼他們都不 尊敬自在化作天。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不尊敬自在化作天,所以現世才會遭受嚴重 程度的苦,這就是第五種責難,使他們令人厭惡。如果尼乾眾因為過去世的惡行為 、不好的〔特定因素之〕組合、不好的階級、不好的見解、不尊敬自在化作天,所 以他們在現世才會遭受嚴重程度的苦。就是因為這樣的緣故,尼乾眾是令人厭惡的 。」) 「我所自知、自覺法為汝說者,若沙門、梵志,若天、魔、梵及餘世間皆無能伏,皆無能 穢,皆無能制。云何我所自知、自覺法為汝說者,非為沙門、梵志,若天、魔、梵及餘世 間所能伏、所能穢、所能制?若有比丘捨身不善業,修身善業,捨口、意不善業,修口、 意善業,彼於未來苦,便自知我無未來苦,如法得樂而不棄捨。彼或欲斷苦因,行欲,或 欲斷苦因,行捨欲,彼若欲斷苦因,行欲者,即修其行欲,已斷者,苦便得盡。彼若欲斷 苦因,行捨欲者,即修其行捨欲,已斷者,苦便得盡。若彼比丘便作是念:『隨所為、隨 所行,不善法生而善法滅,若自斷苦,不善法滅而善法生,我今寧可自斷其苦。』便自斷 苦。自斷苦已,不善法滅而善法生,不復斷苦。所以者何?比丘!本所為者,其義已成, 若復斷苦,是處不然。 (「我自知自證,為你們所說的法,不是外道的修行人、婆羅門,乃至其他世間的天 、人、惡魔、梵天所能反駁、沾污、非難的。什麼法是我自知自證,為你們所說的 法,不是外道的修行人、婆羅門,乃至其他世間的天、人、惡魔、梵天所能反駁、 沾污、非難的呢?如果比丘能捨棄身體的不善行為,修習身體善的行為;捨棄嘴巴 、意念的不善行為,修習嘴巴、意念善的行為,便能自知未來不再受苦,不捨棄與 法一致所得到的歡喜,也不執著與法一致所得到的歡喜。〔他知道:〕『當我努力 〔對抗〕這些苦因緣的集合時,因為努力於〔苦因緣的〕集合,所以〔能夠〕遠離 貪欲。當我平靜地觀察這些苦因緣時,因為修習平靜,所以〔能夠〕遠離貪欲。』 當該比丘努力〔對抗〕這些苦因緣的集合時,因為努力於〔苦因緣的〕集合,所以 〔能夠〕遠離貪欲;因為遠離貪欲,所以能夠斷盡一切苦。當該比丘平靜地觀察這 些苦因緣時,因為修習平靜,所以〔能夠〕遠離貪欲;因為遠離貪欲,所以能夠斷 盡一切苦。該比丘心裡便想:『如果放縱自己的欲望、自己的行為,則邪惡不善之 法將會生起,善法將會被消滅;如果能夠努力對抗自己的苦,則邪惡不善之法將會 被消滅,善法將會生起,所以我應該努力對抗自己的苦。』於是,該比丘便努力對 抗自乙的苦,由於努力對抗自己的苦,邪惡不善之法被消滅,善法生起,則將來不 再需要對抗自己的苦。為什麼呢?諸比丘!原本努力的目的已經達成了,當然不再 需要努力對抗自己的苦。」) 「比丘!猶如箭工用檢撓箭,其箭已直,不復用檢。所以者何?彼人本所為者,其事已成 ,若復用檢,是處不然。如是,比丘便作是念:『隨所為、隨所行,不善法生而善法滅, 若自斷苦,不善法滅而善法生,我今寧可自斷其苦。』便自斷苦。自斷苦已,不善法滅而 善法生,不復斷苦。所以者何?本所為者,其義已成,若復斷苦,是處不然。 (「諸比丘!譬如造箭者把箭置於二堆燃燒的木材中間加熱、徹底地加熱,使它成為 正直可用,箭身正直後,便不再需要加熱。為什麼呢?造箭者原本把箭加熱的目 的已經達成了,當然不再需要把箭加熱。同理,該比丘心裡想:『如果放縱自己的 欲望、自己的行為,則邪惡不善之法將會生起,善法將會被消滅;如果能夠努力對 抗自己的苦,則邪惡不善之法將會被消滅,善法將會生起,所以我應該努力對抗自 已的苦。』於是,該比丘便努力對抗自己的苦,由於努力對抗自己的苦,邪惡不善 之法被消滅,善法生起,則將來不再需要對抗自己的苦。為什麼呢?原本努力的目 的已經達成了,當然不再需要努力對抗自己的苦。」) 比丘!猶如有人愛念、染著、敬待彼女,然彼女人更與他語,共相問訊,往來止宿,其人 因是身心生苦惱,極憂慼耶?」 比丘答曰:「如是。世尊!所以者何?其人於女愛念、染著,極相敬待,而彼女人更與他 語,共相問訊,往來止宿,其人身心何得不生苦惱憂慼?」 (「諸比丘!譬如有一個男子愛慕、染著、戀慕一個女子,可是當這個女子與其他人 說話、打招呼、來往、甚至寄宿過夜,這個男子是否會因此而心生痛苦、煩惱、憂 愁呢?」比丘眾回答說:「是的,佛陀!為什麼呢?因為這個男子愛慕、染著、戀 慕這個女子,所以當這個女子與其他人說話、打招呼、來往、甚至寄宿過夜,這個 男子會心生痛苦、煩惱、憂愁。」) 「比丘!若使其人而作是念:『我唐愛念、敬待彼女,然彼女人更與他語,共相問訊,往 來止宿,我今寧可因自苦自憂故,斷為彼女愛念、染著耶?』其人於後因自苦自憂故,便 斷為彼女愛念、染著。若彼女人故與他語,共相問訊,往來止宿,其人於後,身心寧當復 生苦惱,極憂慼耶?」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所以者何?其人於女無復愛念、染著之情,若彼女人故與他語 ,共相問訊,往來止宿,若使其人因此身心復生苦惱極憂慼者,是處不然。」 (「諸比丘!如果這個男子心裡想:『因為我愛慕、染著、戀慕這個女子,所以當這 個女子與其他人說話、打招呼、來往、甚至寄宿過夜時,我會心生痛苦、煩惱、憂 愁,為了要斷除自己的痛苦、煩惱、憂愁,我何不斷除對這個女子的愛慕、染著、 戀慕呢?』於是,這個男子為了要斷除自己的痛苦、煩惱、憂愁,而斷除對這個女 子的愛慕、染著、戀慕。在斷除對這個女子的愛慕、染著、戀慕之後,這個男子是 否會因為這個女子與其他人說話、打招呼、來往、甚至寄宿過夜,而心生痛苦、煩 惱、憂愁呢?」比丘眾回答說:「不會的,佛陀!為什麼呢?因為這個男子不再愛 慕、染著、戀慕這個女子。如果這個女子與其他人說話、打招呼、來往、甚至寄宿 過夜,這個男子不會因此而心生痛苦、煩惱、憂愁。」) 「如是,比丘便作是念:『隨所為、隨所行,不善法生而善法滅,若自斷其苦,不善法滅 而善法生,我今寧可自斷其苦。』便自斷苦。自斷苦已,不善法滅而善法生,不復斷苦。 所以者何?本所為者,其義已成,若復斷苦,是處不然。 (「同理,該比丘心裡想:『如果放縱自己的欲望、自己的行為,則邪惡不善之法將 會生起,善法將會被消滅;如果能夠努力對抗自己的苦,則邪惡不善之法將會被消 滅,善法將會生起,所以我應該努力對抗自己的苦。』於是,該比丘便努力對抗自 已的苦,由於努力對抗自己的苦,邪惡不善之法被消滅,善法生起,則將來不再需 要對抗自己的苦。為什麼呢?原本努力的目的已經達成了,當然不再需要努力對抗 自己的苦。」) 「彼復作是念:『若有所因,斷其苦者,我便已斷,然我於欲猶故未斷,我今寧可求斷於 欲。』便求斷欲。彼為斷欲故,獨住遠離,在無事處,或至樹下空安靜處,山巖石室、露 地穰積,或至林中,或在塚間,彼已在無事處,或至樹下空安靜處,敷尼師檀,結加趺坐 ,正身正願,反念不向,斷除貪伺,心無有諍,見他財物諸生活具不起貪伺,欲令我得, 彼於貪伺淨除其心。如是,瞋恚、睡眠、掉悔,斷疑、度惑,於諸善法無有猶豫,彼於疑 惑淨除其心。 (「此比丘心裡又想:『從因緣而生起的苦果,我已經斷除,可是我尚未斷除貪欲, 我現在應努力斷除貪欲。』於是,此比丘決定斷除貪欲,為了斷除貪欲,便獨自住 在偏遠、沒有干擾之處,或前往安靜的樹下,深山石洞、野外空地,或住在樹林中 ,或住在墳場。此比丘在沒有干擾之處,或在安靜的樹下,舖上墊布,盤腿而坐, 端正身心,努力不懈,斷除貪念,心存無諍。對於他人的財物及各種維持生活的資 具,不起貪念︰ 『希望我能得到別人的這些財物。』心中徹底清淨,毫無貪欲之 心。同理,他也斷除瞋恨與嫉妒、昏沈與睡眠、激動不安與後悔,斷除一切的疑惑, 對於一切善法沒有猶豫,心中徹底清淨,毫無疑惑之心。」) 「彼已斷此五蓋、心穢、慧羸,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彼得如是定, 心清淨,無穢無煩,柔軟善住,得不動心,趣向漏盡智通作證,彼便知此苦如真,知此苦 習、知此苦滅、知此苦滅道如真,亦知此漏如真,知此漏習、知此漏滅、知此漏滅道如真 ,彼如是知、如是見已,則欲漏心解脫,有漏、無明漏心解脫,解脫已,便知解脫,生已 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此比丘在斷除上述的五種障礙〔即貪欲、瞋嫉、昏沈與睡眠、激動不安與後悔、 疑惑〕、內心的污穢、使智慧薄弱的行為之後,因為遠離欲,遠離邪惡不善之法, 具足初禪而生活,即有覺、有觀,而且從這離〔欲、不善之法〕生起喜樂:因為覺觀 的息滅,具足第二禪而生活,即內心的平靜與專注,而且從無覺無觀的定生起喜 樂;因為遠離喜而達到內心平衡,並且有正念正智,會以身體經驗聖者所宣說之樂 ,即『內心平衡,並具足正念者,其生活是快樂的』,具足第三禪而生活;因為樂 滅、苦滅、過去的喜與憂已經滅,具足第四禪而生活,即不苦、不樂、〔只有〕由內 心平衡所生起之念的清淨。在得到如此的禪定後,他的內心清淨,沒有污穢與煩惱 ,內心柔軟,不受影響,成就〔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 盡通,如實地知見苦、苦的起因、苦的寂滅、滅苦的方法,也如實地知見煩惱、煩 惱的起因、煩惱的寂滅、斷煩惱的方法。因為如此的知見,便解脫愛欲的煩惱、執 著再生的煩惱及未證悟真理的煩惱。當他解脫時,便知道解脫:『沒有再生,盡苦 之道已經圓滿成就,應做之事已經完成,命終之後沒有來生。』」) 「如來如是正心解脫,得五稱譽,如法無諍,可愛可敬。云何為五? 彼眾生者,所受苦樂皆因本作,若爾者,如來本有妙業,因彼故,如來於今聖無漏樂,寂 靜止息而得樂覺,是謂如來得第一稱譽。 復次,眾生所受苦樂皆因合會,若爾者,如來本妙合會,因彼故,如來於今聖無漏樂,寂 靜止息而得樂覺,是謂如來得第二稱譽。 復次,眾生所受苦樂皆因為命,若爾者,如來本妙為命,因彼故,如來於今聖無漏樂,寂 靜止息而得樂覺,是謂如來得第三稱譽。 復次,眾生所受苦樂皆因見也,若爾者,如來本妙見,因彼故,如來於今聖無漏樂,寂靜 止息而得樂覺,是謂如來得第四稱譽。 復次,眾生所受苦樂皆因尊祐造,若爾者,如來本妙尊祐,因彼故,如來於今聖無漏樂, 寂靜止息而得樂覺,是謂如來得第五稱譽。 是為如來本妙業、妙合會、妙為命、妙見、妙尊祐,為妙尊祐所造,因彼故,如來於今聖 無漏樂,寂靜止息而得樂覺,以此事故,如來於今得五稱譽。 (「佛陀就是這樣達到心徹底的解脫,與法一致,內心無諍,值得愛敬,得到五種稱 讚。是哪五種稱讚呢?如果人類所經歷的一切樂、苦、不苦不樂,都是過去世行為 造成的,那麼佛陀在過去世是造作善行為者,所以佛陀在現世能夠體證無煩惱之樂 及內心平衡的涅槃樂,這就是佛陀所得到的第一種稱讚。其次,如果人類所經歷的 一切樂、苦、不苦不樂,都是〔特定因素之〕組合造成的,那麼佛陀有很好的〔特 定因素之〕組合,所以佛陀在現世能夠體證無煩惱之樂及內心平衡的涅槃樂,這就 是佛陀所得到的第二種稱讚。第三,如果人類所經歷的一切樂、苦、不苦不樂,都 是階級造成的,那麼佛陀有很好的階級,所以佛陀在現世能夠體證無煩惱之樂及內 心平衡的涅槃樂,這就是佛陀所得到的第三種稱讚。第四,如果人類所經歷的一切 樂、苦、不苦不樂,都是見解造成的,那麼佛陀有很好的見解,所以佛陀在現世能 夠體證無煩惱之樂及內心平衡的涅槃樂,這就是佛陀所得到的第四種稱讚。第五, 如果人類所經歷的一切樂、苦、不苦不樂,都是自在化作天造成的,那麼佛陀很尊 敬自在化作天,所以佛陀在現世能夠體證無煩惱之樂及內心平衡的涅槃樂,這就是 佛陀所得到的第五種稱讚。如果佛陀因為過去世善的行為、很好的〔特定因素之〕 組合、很好的階級、很好的見解、很尊敬自在化作天,所以佛陀在現世能夠體證無 煩惱之樂及內心平衡的涅槃樂。就是因為這樣的緣故,佛陀在現世得到五種稱讚。 」) 「有五因緣,心生憂苦。云何為五? 婬欲纏者,因婬欲纏故,心生憂苦。如是,瞋恚、睡眠、掉悔、疑惑纏者,因疑惑纏故, 心生憂苦。是謂五因緣,心生憂苦。 有五因緣,心滅憂苦。云何為五? 若婬欲纏者,因婬欲纏故,心生憂苦,除婬欲纏已,憂苦便滅,因婬欲纏,心生憂苦,於 現法中而得究竟,無煩無熱,常住不變,是聖所知、聖所見。如是,瞋恚、睡眠、掉悔, 若疑惑纏者,因疑惑纏故,心生憂苦,除疑惑纏已,憂苦便滅,因疑惑纏,心生憂苦,於 現法中而得究竟,無煩無熱,常住不變,是聖所知、聖所見。是謂五因緣,心滅憂苦。 (「有五種原因,會令人內心生起憂愁苦惱。是哪五種原因呢?被貪欲束縛的人,因 為被貪欲束縛,內心會生起憂愁苦惱。同理,被瞋恨與嫉妒、昏沈與睡眠、激動不 安與後悔、疑惑束縛的人,因為被疑惑束縛,內心會生起憂愁苦惱。有五種方法可 以令人滅除內心的憂愁苦惱。是哪五種方法呢?被貪欲束縛的人,因為被貪欲束縛 ,內心會生起憂愁苦惱;去除貪欲的束縛,就可以滅除內心的憂愁苦惱。因為貪欲 的束縛,內心生起憂愁苦惱的人,在現世滅除內心的憂愁苦惱之後,可以體證聖者 所知、所見的沒有煩惱、永不染著。同理,瞋恨與嫉妒、昏沈與睡眠、激動不安與 後悔也是一樣,被疑惑束縛的人,因為被疑惑束縛,內心會生起憂愁苦惱;去除疑 惑的束縛,就可以滅除內心的憂愁苦惱。因為疑惑的束縛,內心生起憂愁苦惱的人 ,在現世滅除內心的憂愁苦惱之後,可以體證聖者所知、所見的沒有煩惱、永不染 著。就是這五種方法可以令人滅除內心的憂愁苦惱。」)復次,更有現法而得究竟,無煩無熱,常住不變,是聖所知、聖所見。云何更有現法而 得究竟,無煩無熱,常住不變,是聖所知、聖所見?謂八支聖道,正見乃至正定,是為八 。是謂更有現法而得究竟,無煩無熱,常住不變,是聖所知、聖所見。 (「還有其他的方法,可以令人在現世滅除內心的憂愁苦惱,體證聖者所知、所見的 沒有煩惱、永不染著。是什麼其他的方法,可以令人在現世滅除內心的憂愁苦惱, 體證聖者所知、所見的沒有煩惱、永不染著呢?是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 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就是這個方法,可以令人在現世滅除內心的憂 愁苦惱,體證聖者所知、所見的沒有煩惱、永不染著。」)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陀如是說完之後,諸比丘對於佛陀所說,都很歡喜地接受。 尼乾經第九竟(三千六百)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72.66.209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轉錄者: AHJKL (36.236.135.58), 時間: 08/06/2012 20: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