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為註解 字義不懂,請自行查,學貴自得,不以他求。 http://140.111.34.46/jdict/main/cover/main.htm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http://cbs.ntu.edu.tw/dict/ 一行佛學辭典搜尋) (先把卷第二分成四段po,2/4) 續前文......... ------------------- http://w3.cbeta.org/result/normal/T01/0001_002.htm 爾時,世尊於羅閱祇,隨宜住已,告阿難言:「汝等皆嚴,吾欲詣竹園。」 對曰:「唯然。」即嚴衣缽,與諸大眾,侍從世尊,路由摩竭,次到竹園,往堂上坐, 與諸比丘說:「"戒、定、慧",修戒獲定,得大果報;修定獲智,得大果報;修智心淨, 得等解脫,盡於三漏:欲漏、有漏、無明漏,已得解脫,生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於竹園,隨宜住已,告阿難曰:「汝等皆嚴,當詣巴陵弗城。」 對曰:「唯然。」即嚴衣缽,與諸大眾,侍從世尊,路由摩竭,次到巴陵弗城,巴陵樹下 坐。 時,諸清信士,聞佛與諸大眾,遠來至此巴陵樹下,即共出城,遙見世尊,在巴陵樹下, 容貌端正,諸根寂定,善調第一,譬猶大龍,以水清澄,無有塵垢,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莊嚴其身,見已歡喜,漸到佛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 爾時,世尊漸為說法,示、教、利、喜,諸清信士,聞佛說法,即白佛言:「我欲歸依佛 [佛光大辭典]示教利喜: 為示、教、利、喜之並稱。即佛陀說法教化之四種次第。又作示教讚喜、示教照喜。 (一)示,即顯示其義,如示人之善、不善,示事之應行、不應行,或分別生死與涅槃, 三乘與六波羅蜜等義。 (二)教,即教導其行,如教導眾生捨惡行善。 (三)利,即獲得義利,謂眾生未得善法之味時,為免其心退,遂導之勤苦修行,則可得法 味大利益。 (四)喜,即歡喜行成,謂隨眾生所行而讚嘆之,使其心喜。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下本(大四 四‧二七二中)「能起厭苦之心,信有涅槃,修習善根;以修善根成熟故,則值諸佛菩薩 示教利喜,乃能進趣向涅槃道。」 、法、聖眾,唯願世尊哀愍,聽許為優婆塞,自今已後,不殺、不盜、不婬、不欺、不飲 酒,奉戒不忘,明欲設供,唯願世尊與諸大眾,垂愍屈顧。 爾時,世尊默然許可。諸清信士,見佛默然,即從座起,遶佛三匝,作禮而歸,尋為如來 ,起大堂舍,平治處所,掃灑燒香,嚴敷寶座,供設既辦,往白世尊:「所設已具,唯 聖知時。」 於是,世尊即從座起,著衣持缽,與大眾俱,詣彼講堂,澡手洗足,處中而坐。時,諸比 丘在左面坐,諸清信士在右面坐。 爾時,世尊告諸清信士曰:「凡人犯戒,有五衰耗,何謂為五? 一者求財,所願不遂; 二者設有所得,日當衰耗; 三者在所至處,眾所不敬; 四者醜名惡聲,流聞天下; 五者身壞命終,當入地獄。」 又告諸清信士:「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謂為五? 一者諸有所求,輒得如願; 二者所有財產,增益無損; 三者所往之處,眾人敬愛; 四者好名善譽,周聞天下; 五者身壞命終;必生天上。」 時,夜已半,告諸信士:「宜各還歸。」諸清信士,即承佛教,遶佛三匝,禮足而歸。 爾時,世尊於後夜,明相出時,至閑靜處,天眼清徹,見諸大天神,各封宅地;中神下神 ,亦封宅地。 是時,世尊即還講堂,就座而坐,世尊知時,故問阿難:「誰造此巴陵弗城?」 阿難白佛:「此是禹舍大臣所造,以防禦跋祇。」 佛告阿難:「造此城者,正得天意,吾於後夜,明相出時,至閑靜處,以天眼見諸大神天 ,各封宅地;中下諸神,亦封宅地。阿難,當知諸大神天所封宅地,有人居者,安樂熾盛 ;中神所封,中人所居;下神所封,下人所居;功德多少,各隨所止。阿難,此處賢人所 居,商賈所集,國法真實,無有欺罔,此城最勝,諸方所推,不可破壞,此城久後,若欲 壞時,必以三事:一者大水,二者大火,三者中人與外人謀,乃壞此城。」 (裡面的人與外面的人圖謀) 時,巴陵弗諸清信士,通夜供辦,時到白佛:「食具已辦,唯聖知時。」 時,清信士即便施設,手自斟酌,食訖行水,別取小敷,在佛前坐。 爾時,世尊即示之曰:「今汝此處,賢智所居,多持戒者,淨修梵行,善神歡喜,即為咒 願,可敬知敬,可事知事,博施兼愛,有慈愍心,諸天所稱,常與善俱,不與惡會。」 爾時,世尊為說法已,即從座起,大眾圍遶,侍送而還,大臣禹舍,從佛後行,時作是念 :「今沙門瞿曇,出此城門,即名此門為:瞿曇門。又觀如來,所渡河處,即名此處為: 瞿曇河。」 爾時,世尊出巴陵弗城,至于水邊。時,水岸上人民眾多,中有乘船渡者,或有乘筏、或 有乘桴,而渡河者。 爾時,世尊與諸大眾,譬如力士,屈伸臂頃,忽至彼岸。 世尊觀此義已,即說頌曰:「  佛為海船師  法橋渡河津  大乘道之輿  一切渡天人  亦為自解結  渡岸得昇仙  都使諸弟子  縛解得涅槃。」 爾時,世尊從跋祇遊,行至拘利村,在一林下,告諸比丘:「有四深法:一曰聖戒,二曰 聖定,三曰聖慧,四曰聖解脫,此法微妙,難可解知,我及汝等,不曉了故,久在生死, 流轉無窮。」 (佛陀感嘆此四深法,難可解知,即使是佛陀前世,亦在生死中,流轉無窮,方乃獲得) 爾時,世尊觀此義已,即說頌曰:「  戒定慧解上  唯佛能分別  離苦而化彼  令斷生死習。」 爾時,世尊於拘利村,隨宜住已,告阿難俱詣那陀村。阿難受教,即著衣持缽,與大眾俱 ,侍從世尊,路由跋祇,到那陀村,止揵椎處。 爾時,阿難在閑靜處,默自思惟:「此那陀村十二居士,一名伽伽羅、二名伽陵伽、三名 毘伽陀、四名伽利輸、五名遮樓、六名婆耶樓、七名婆頭樓、八名藪婆頭樓、九名陀梨舍 [少/兔]、十名藪達利舍[少/兔]、十一名耶輸、十二名耶輸多樓,此諸人等,今者命終, 為生何處?復有五十人命終,又復有五百人命終,斯生何處?」 作是念已,從靜處起,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我向靜處,默 自思惟,此那陀村,十二居士,伽伽羅等命終,復有五十人命終,又有五百人命終,斯生 何處?唯願解說。」 佛告阿難:「伽伽羅等十二人,斷五下分結,命終生天,於彼即般涅槃,不復還此;五十 人命終者,斷除三結:婬怒癡薄,得斯陀含,還來此世,盡於苦本;五百人命終者,斷除 三結,得須陀洹,不墮惡趣,必定成道,往來七生,盡於苦際。阿難,夫生有死,自世之 常,此何足怪?若一一人死,來問我者,非擾亂耶?」 (佛跟阿難說人都有死,如果一個一個都問,豈非擾亂耶?) 阿難答曰:「信爾,世尊,實是擾亂。」 佛告阿難:「今當為汝,說於法鏡,使聖弟子,知所生處,三惡道盡,得須陀洹,不過七 生,必盡苦際,亦能為他,說如是事。阿難,法鏡者,謂聖弟子,得不壞信,歡喜信佛, (法鏡的修行功夫,與五根("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類似,皆以信 如來、應、 等正覺,十號具足,為上首) 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十號具足,歡喜信法,真正微妙,自恣所說,無有時節,示涅槃 (應供) (恣:聽憑、恣意)_ 道,智者所行,歡喜信僧,善共和同,所行質直,無有諛諂,道果成就,上下和順,法身 (質直其心,不妄言、不綺語) 具足,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 阿羅漢,四雙八輩,是謂如來,賢聖之眾,甚可恭敬,世之福田,信賢聖戒,清淨無穢, 無有缺漏,明哲所行,獲三昧定。阿難,是為法鏡,使聖弟子,知所生處,三惡道盡,得 [所以佛教導阿難,如何知其所生處(法鏡)] 須陀洹,不過七生,必盡苦際,亦能為他,說如是事。」 --------------------------- 未完待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ㄨ▌ㄨ ▌ ▍/ ▌◢◤ ▌ ▌▊▄▉▄▄ ▍ ▌ ▌ ▍ㄨ▌ㄨ ▌ ▍ ▌◤ ▲ ▌ ▋ ▉ ▌ ▍ ◥▌ ▄▄▌ ▍ ▌ ◥▌ ▍ ◥▇▇▇ ▌ ▌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70.29.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