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1/0001_012.htm 「諸比丘!呵責五欲功德,人所貪著。云何為五?眼知色,可愛可樂,人所貪著;耳聞聲 、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觸,可愛可樂,人所貪著;如此諸樂,沙門釋子無如此樂。 猶如有人故殺眾生,以此為樂,沙門釋子無如此樂。 猶如有人公為盜賊,自以為樂,沙門釋子無如是樂。 猶如有人犯於梵行,自以為樂,沙門釋子無如是樂。 猶如有人故作妄語,自以為樂,沙門釋子無如是樂。 猶如有人放蕩自恣,自以為樂,沙門釋子無如是樂。 猶如有人行外苦行,自以為樂,沙門釋子無如是樂。 「若外道梵志作如是問『何樂自娛,沙門瞿曇之所稱譽?』諸比丘!彼若有此言,汝等當 答彼言:『諸賢!有五欲功德,可愛可樂,人所貪著。云何為五?眼知色,——乃至身知 觸,可愛可樂,人所貪著。諸賢!五欲因緣生樂,當速除滅猶如有人故殺眾生,自以為樂;有如此樂,應速除滅。 猶如有人公為盜賊,自以為樂;有如此樂,應速除滅。 猶如有人犯於梵行,自以為樂;有如此樂,應速除滅。 猶如有人故為妄語,自以為樂;有如此樂,應速除滅。 猶如有人放蕩自恣,自以為樂;有如此樂,應速除滅。 猶如有人行外苦行,自以為樂;有如是樂,應速除滅。 猶如有人去離貪欲,無復惡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如是樂者,佛所稱譽 猶如有人滅於覺、觀,內喜、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入第二禪;如是樂者,佛 所稱譽。 猶如有人除喜入捨,自知身樂,賢聖所求,護念一心,入第三禪;如是樂者,佛所稱譽。 樂盡苦盡,憂、喜先滅,不苦不樂,護念清淨,入第四禪;如是樂者,佛所稱譽。』 「若有外道梵志作如是問:『汝等於此樂中求幾果功德?』應答彼言:『此樂當有七果功 德。云何為七? 於現法中,得成道證,正使不成,臨命終時,當成道證; 若臨命終復不成者,當盡五下結,中間般涅槃、生彼般涅槃、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上 流阿迦尼吒般涅槃。諸賢!是為此樂有七功德。 諸賢!若比丘在學地欲上,求安隱處,未除五蓋,云何為五? 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戲蓋、疑蓋。 彼學比丘方欲上求,求安隱處,未滅五蓋,於四念處不能精勤,於七覺意不能勤修,欲得 上人法、賢聖智慧增盛,求欲知欲見者,無有是處。 諸賢!學地比丘欲上求,求安隱處,能滅五蓋: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戲蓋、疑蓋 。於四意處又能精勤,於七覺意如實修行,欲得上人法、賢聖智慧增上,求欲知欲見者, 則有是處。 諸賢!若有比丘漏盡阿羅漢,所作已辦,捨於重擔,自獲己利,盡諸有結使,正智解脫, 不為九事。云何為九? 一者不殺,二者不盜,三者不婬,四者不妄語,五者不捨道,六者不隨欲,七者不隨恚, 八者不隨怖,九者不隨癡。 諸賢!是為漏盡阿羅漢所作已辦,捨於重擔,自獲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得解,遠離九事 。』 「或有外道梵志作是說言:『沙門釋子有不住法。』應報彼言:『諸賢!莫作是說:沙門 釋子有不住法。所以者何?沙門釋子,其法常住,不可動轉,譬如門閫常住不動,沙門釋 子亦復如是,其法常住,無有移動。』或有外道梵志作是說言:『沙門瞿曇盡知過去世事 ,不知未來事。』『彼比丘、彼異學梵志智異,智觀亦異,所言虛妄。如來於彼過去事, 若在目前,無不知見;於未來世,生於道智。過去世事虛妄不實,不足喜樂,無所利益, 佛則不記;或過去事有實,無可喜樂,無所利益,佛亦不記;若過去事有實、可樂,而無 利益,佛亦不記;若過去事有實、可樂,有所利益,如來盡知然後記之未來、現在,亦 復如是如來於過去、未來、現在,應時語、實語、義語、利語、法語、律語,無有虛也佛於初夜成最正覺,及末後夜,於其中間有所言說,盡皆如實,故名如來。復次,如來 所說如事,事如所說,故名如來。以何等義,名等正覺?佛所知見、所滅、所覺,佛盡覺 知,故名等正覺。』 「或有外道梵志作如是說:『世間常存,唯此為實,餘者虛妄。』或復說言:『此世無常 ,唯此為實,餘者虛妄。』或復有言:『世間有常無常,唯此為實,餘者虛妄。』或復有 言:『此世間非有常非無常,唯此為實,餘者虛妄。』或復有言:『此世間有邊,唯此為 實,餘者為虛妄。』或復有言:『世間無邊,唯此為實,餘者虛妄。』或復有言:『世間 有邊無邊,唯此為實,餘者虛妄。』或復有言:『世間非有邊非無邊,唯此為實,餘者虛 妄。』或復有言:『是命是身,此實餘虛。』或復有言:『非命非身,此實餘虛。』或復 有言:『命異身異,此實餘虛。』或復有言:『非異命非異身,此實餘虛。』或復有言: 『如來有終,此實餘虛。』或復有言:『如來不終,此實餘虛。』或復有言:『如來終不 終,此實餘虛。』或復有言:『如來非終非不終,此實餘虛。』諸有此見,名本生本見, 今為汝記,謂:『此世常存,乃至如來非終非不終,唯此為實,餘者虛妄,是為本見本生 。』為汝記之。 「所謂未見未生者,我亦記之。何者未見未生,我所記者?色是我,從想有終,此實餘虛 ;無色是我,從想有終;亦有色亦無色是我,從想有終;非有色非無色是我,從想有終。 我有邊,我無邊,我有邊無邊,我非有邊非無邊,從想有終。我有樂,從想有終;我無樂 ,從想有終;我有苦樂,從想有終;我無苦樂,從想有終。一想是我,從想有終;種種想 是我,從想有終;少想是我,從想有終;無量想是我,從想有終,此實餘虛。是為邪見本 見本生,我之所記。 「或有沙門、婆羅門有如是論、有如是見:『此世常存,此實餘虛,——乃至無量想是我 ,此實餘虛。』彼沙門、婆羅門復作如是說、如是見:『此實,餘者虛妄。』當報彼言: 『汝實作此論,云何此世常存?此實餘虛耶?如此語者,佛所不許。所以者何?此諸見中 各有結使,我以理推,諸沙門、婆羅門中,無與我等者,況欲出過?此諸邪見但有言耳, 不中共論,——乃至無量想是我,亦復如是。』 「或有沙門、婆羅門作是說:『此世間自造。』復有沙門、婆羅門言:『此世間他造。』 或復有言:『自造他造。』或復有言:『非自造非他造,忽然而有。』彼沙門、婆羅門言 世間自造者,是沙門、婆羅門皆因觸因緣,若離觸因而能說者,無有是處。所以者何?由 六入身故生觸,由觸故生受,由受故生愛,由愛故生取,由取故生有,由有故生生,由生 故有老、死、憂、悲、苦惱,大患陰集。若無六入則無觸,無觸則無受,無受則無愛,無 愛則無取,無取則無有,無有則無生,無生則無老、死、憂、悲、苦惱,大患陰集。又言 此世間他造,又言此世間自造他造,又言此世間非自造非他造,忽然而有,亦復如是, 觸而有,無觸則無。」 佛告諸比丘:「若欲滅此諸邪惡見者,於四念處當修三行。云何比丘滅此諸惡,於四念處 當修三行?比丘謂內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外身身觀,精勤不懈,憶 念不忘,除世貪憂;內外身身觀,憶念不忘,除世貪憂;受、意、法觀,亦復如是。是為 滅眾惡法,於四念處,三種修行。有八解脫,云何為八? 色觀色,初解脫。 內無色想,外觀色,二解脫。 淨解脫,三解脫。 度色想滅有對想,住空處,四解脫。 捨空處,住識處,五解脫。 捨識處,住不用處,六解脫。 捨不用處,住有想無想處,七解脫。 滅盡定,八解脫。」 爾時,阿難在世尊後執扇扇佛,即偏露右肩,右膝著地,叉手白佛言:「甚奇!世尊!此 法清淨,微妙第一。當云何名?云何奉持?」 佛告阿難:「此經名為清淨,汝當清淨持之。」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一七)第二分清淨經第十三 完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十二 未完待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4.208.184
Lunakaoru:隨喜 02/25 00:16
AHJKL:轉錄至看板 Buddhism 02/27 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