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feelthat (feelthat)》之銘言: : 佛友們您好 : http://www.lifetv.org.tw/downlond/downlond_1-4.htm : 在這裡有35佛全圖可下載,但要用於觀想顯得太小. : 其他地方下載的,手印和顏色又非全然和經書相同. : 可否請大家找一下單尊的35佛,手印和顏色要和上面的 : 網址相同. 或寄35佛全圖高解析版. : 若有單尊的以單尊的35佛優先. : 並請私下來信或推文 : 感謝佛友. 合十. [觀想佛相和佛的功德] 牛的印跡-聖嚴法師p125-127 這本書版權不在法鼓文化,網上無電子版網址可收藏,本人打字出來供養大眾 觀想佛的殊勝容貌比稱名念佛困難,這有好幾個理由 首先,觀想佛相需要更大的心力,就像觀想屍體的分解過程一樣 觀想佛相需要觀想的內容相當多,包括佛的32大相與80小相, 要從佛的頭頂一直觀想到祂的足心,因為這種複雜性 想要在腦海裡建立一幅清楚的佛容圖像,需要非常多的時間和力氣 再者,因為我們從來沒有見過活生生的佛,所以對於佛長什麼樣子 缺乏一種真切感,要是我們親身見過佛 他的形象自然是會鮮明而深刻的烙印在我們的腦海 等稍後我們要觀想佛相時,就容易多了 在密宗的一些傳統裡,弟子會把老師的容貌作為觀想佛相的藍本 但在大乘的傳統,這種作法並不普遍 因此,即使是我們已經知道了佛有32大相與80小相,而且有佛像或佛畫可以參詳 佛的樣子對大多數人來說仍是抽象的,我們就像一些不知道顏色為何物的瞎子 別人解釋得再詳細,我們對顏色也只有模糊的概念 因此,想要觀想佛相的修行方法產生效果,需要很多的時間與努力 想要觀想佛的功德和祂的法身就更困難了對大部分的人而言, 這些功德就像是霧一般的觀念,因為我們對佛陀的開悟內容缺乏具體的感受 所以只能依賴有限的想像力去揣摩,基於這個理由,想要有效的憶念佛的功德與法身 需要先有若干的精神體驗,這就好比我們不可能指望禪的初學者一開始就了解 什麼叫[自性彌陀,唯心淨土] 前面說過,我們把佛的功德歸納為四大項:大慧.大悲.大願.大行 何謂大慧?文殊菩薩就是大慧的象徵,因為大慧所指的是一種無我.無眾生.無相的智慧 何謂大悲?觀世音菩薩就是大悲的體現者,因為凡遇難眾生誦念其名號,菩薩都會聞聲馳援 大願的體現者是地藏王菩薩,因為祂曾發大願,非度盡六道眾生不成佛 大行所指的是一個人願意做一切他該做的事,無論那有多麼艱鉅 某個意義下,大乘佛教的修行,正是一種為達成不可能任務所作不間斷的努力 它要求的是極大的奉獻,與承受極大的苦,普賢菩薩乃是大行的體現者. 著名的西藏修行者密勒日巴即為大行的榜樣 在觀想佛相和佛功德時,有對錯兩種方式.基本上,這是一種態度上的問題 錯誤的方式是抱著強烈的自我中心和物質主義心態去念佛 而最錯誤的態度是希冀透過念佛獲得一些物質性的回報 但試問佛又為什麼會回應沉溺於貪嗔癡人的要求呢?? 在佛教的修行裡,一個人的動機態度是否與佛教的基本價值觀合諧一致 攸關重大,就算一個人表現的非常虔誠,有時也不過是驕傲的偽裝 不管是因為達成高難度的修行而沾沾自喜 或是因為達不到而傷心難過,都是自我主義的態度:他們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 念佛的正確態度是希望可以透過憶念佛的功德而讓自己的功德有所長進 因此,念佛的正確與否,就在於你到底是為了一己之私而佔有這些價值 (讓自己看起來更完美),還是想讓這些價值幫助你轉化為一個更真誠的人 事實上,大部分的人屬於前者,這一點反映在他們都急於有所成就上 如果一直縱溺於這種貪婪的態度,則不管他們採取任何修行方式 永遠都不會有進步 -- 不管任何事 只要經過自己的身口意 就要將他轉換為佛法 並將這麼好的法 傳播出去 -- ※ 編輯: poohkoala 來自: 220.135.135.233 (08/18 18:27)
ackino:感謝分享 08/18 18:44
Mrsouris:感謝分享 08/19 14:59
elsie6140:感謝分享~ 08/22 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