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第13集   請掀開經本,第十九面,第三行,向下是解釋名相,什麼是「菩薩摩訶薩」:   「菩薩摩訶薩,此云大道心成就有情,乃悲智雙運,自他兼利之稱。」菩薩是梵語「 菩提薩埵」的略稱,中國古人喜歡簡單,在文字跟語言都講求要簡要詳明,簡單、扼要, 也要說得很清楚。印度人的習性跟我們中國人相反,印度人喜歡詳細,所以他們的東西我 們看起來就顯得很囉唆,顯得太多了,於是翻譯往往把尾音也都省略掉,我們把它翻成菩 薩。「摩訶薩」是摩訶菩提薩埵,我們加個摩訶,當中也省掉了。所以這一句應當是「菩 提薩埵摩訶菩提薩埵」,我們此地用的文字就簡單了,用菩薩摩訶薩。   它的意思有古譯,有今譯,這是解釋。蕅益大師在此地是採取古時候的解釋,新的解 釋是以玄奘大師為代表。玄奘大師翻菩提薩埵翻作「覺有情」,菩提是覺悟,薩埵是有情 的眾生,是照字面上直接翻譯的。古人把它翻作「大道心眾生」,大道心也就是覺悟的意 思,不覺悟的人哪有大道心?大道心眾生。「此云大道心」,也就是真正發願修學要圓成 無上的大道,發這樣的心的人,依照這個目標、方向來修行,我們就稱他為菩薩。「摩訶 」是大,摩訶薩就是大菩薩,通常我們稱三賢的菩薩就稱菩薩,稱十地叫摩訶薩,就是大 菩薩。也就是說菩薩五十一個階級,前面四十個位次都稱菩薩,後面十一個位次,就是從 初地到等覺,我們尊稱他為大菩薩。經論上也常常用三賢十聖,三賢是三十個位次,就是 十住、十行、十迴向,這是賢位,登了地之後我們稱他作聖人,就是大菩薩。所以,三賢 十聖跟這裡講的菩薩摩訶薩是同樣的意思,這五個字就是把大乘法裡面所有修行的人全部 都包括,從初發心一直到等覺。   成就眾生,菩薩跟聲聞、緣覺不一樣,聲聞、緣覺只有自利而不發利他之心,不發不 是沒有,這個諸位要記住。阿羅漢、辟支佛也很慈悲,但是他跟菩薩不同的,就是菩薩是 以清淨心、平等心主動的去教化眾生、去幫助別人。阿羅漢、辟支佛不是主動的,有人去 求他,他看得很順眼、很投緣,他就教他;他要看不順眼,他一樣不教你。所以他叫做小 乘,不像菩薩那樣的平等,那樣的慈悲,無條件的教化一切眾生,幫助一切大眾。所以他 是「悲智雙運」,悲是他有大慈悲心,智是他有智慧,他有智慧、他有能力。這個名稱是 「自他兼利」,不但是自利也利他,利他就是自利,這稱菩薩。再接著看底下的註子。   「佛為法王,文殊紹佛家業,名法王子,菩薩眾中,智慧第一,非勇猛實智,不能證 解淨土法門,故居初。」菩薩眾裡面的代表人物不多,只舉了四位,四位足以代表這個法 門。文殊是法王子,文殊師利法王子,佛稱為法王,王是比喻、是形容。佛法是平等法, 沒有地位高下的,王是世間法,是很不平等的,是高高在上的。王自在,他發號施令,自 己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底下的臣民是唯命是從,一定要服從他,服從就沒有自由、就不自 在了,所以「王」是取自在的意思。佛對於一切法門都通達無礙,是一切法當中他沒有障 礙,他得大自在,所以用王來表示這個意思。他並不是真正像世間的一個國王、大王一樣 的,不是的,他是取在一切法裡面得大自在。文殊菩薩這是智慧第一,所以他就是繼承佛 陀教化眾生的事業,好比是王子一樣的。所以「王子」、「王」都是比喻,這是我們一定 要清楚、要明瞭的,佛跟菩薩跟我們大眾,地位完全是平等的,決定沒有高下。這也表示 佛法的傳承、教學是以智慧為第一,所以大小乘經典裡面標榜的都是「戒定慧」,慧是佛 法終極的目標,戒跟定都是手段、都是方法。所謂是因戒得定,可見得戒目的是要得定, 定的目的是開智慧,所以智慧才是佛法修學真正的目標。可以說佛法是智慧的方法,佛學 是智慧的學問,我們今天稱佛教為教育,佛教是智慧的教育,這是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的 ,要認識明白的。   在菩薩眾之中,哪一位菩薩智慧、神通、德能也是平等的,也沒有高下的。為了表法 起見,每個菩薩特別標榜一個特長,像文殊菩薩標榜的智慧第一,意思就在此地。顯示這 個法門,確實是要高度的智慧,聲聞眾當中舍利弗智慧第一,菩薩眾當中文殊師利智慧第 一,不是高度的智慧,這個法門很難理解、很難接受。所以,一定是叫著智慧第一的人, 他成佛的機緣成熟了,才能將這個第一法門、殊勝無比的法門傳授給他,在此地代表這個 意思。我們聽到這個法門之後,能夠生起大歡喜心,能夠發大願依教奉行,我們的智慧, 這個智慧就是抉擇,就是選擇這個法門,這個選擇,那我們跟文殊師利菩薩、跟舍利弗尊 者沒有兩樣。這是至高無上智慧的選擇,就是其他地方我們比不上文殊菩薩、比不上舍利 弗,選擇法門來說我們不比他差,跟他是一樣的;換句話說,將來我們的成就也是相同的 。在序分裡面一定要能體會到這個意思。所以「非勇猛實智」,實智是真實的智慧,這是 揀別不是世間人的聰明智慧,世間人聰明智慧不能解決問題,這是真實的智慧,才能夠親 證,才能夠了解佛所說的這個法門。所以菩薩眾當中,文殊排在第一。第二位是彌勒。   「彌勒當來成佛,現居等覺,以究竟嚴淨佛國為要務,故次列。」彌勒是梵語,翻成 中國的意思是慈悲的意思,所以我們稱他叫慈氏。彌勒菩薩慈悲,他的名字叫阿逸多,彌 勒是他的姓。我們學佛的同修,每天念的迴向偈都念到「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佛 淨土怎麼個莊嚴法?口頭上念,我們其實做到了沒有?彌勒菩薩就代表這個意思,是以究 竟莊嚴清淨佛國為要務。假如我們做不到,阿彌陀佛縱然非常慈悲,歡迎我們到西方極樂 世界去,我們知道西方極樂世界不只阿彌陀佛一個人,還有許多的菩薩,這些菩薩個個都 是清淨莊嚴佛國土。我們是完全做不到,這做不到,我們到那裡去,造成那個國土的污染 ,人家怎能容納得了我們?所以諸位要曉得,莊嚴佛國土現在就要做。怎麼個作法?「心 淨則土淨」。我們讀經,我們念佛,試問問為什麼?你為什麼要讀經?為什麼要念佛?一 般人講這修行!你修的什麼行?不可以不知道。我們是把染污的心修正為清淨的心,心淨 則土淨,那就是莊嚴佛國土了。   心是正報,土是依報,依正莊嚴,所以我們天天在念,天天在修。假如我們讀經、念 佛,我們這個心沒有把它修成清淨,你的佛跟經叫白念了。當然我說白念也說得太過分一 點,這個念只有福報,變成福德而不是功德。我們佛門裡面講的德,這個也要知道,心不 清淨,你念佛、念經變成福德,將來的果報就是六道裡面的福報,不能往生。為什麼?你 不能莊嚴佛國土。如果我們讀經、念佛,真的念到心清淨,那就是屬於功德。功德跟福德 要分清楚,福德解決不了生死問題。你看六祖在《壇經》裡面講生死事大,六道輪迴,福 不能救,有福的人沒有辦法出三界,福不能救。一定要有功德,才能夠幫助我們了生死、 出三界,這是一定要曉得的。   慈氏菩薩在此地代表的,他是我們娑婆世界的後補佛,現居等覺。他是以大慈大悲, 在佛門,慈悲上加上一個大,這一定是說明這個慈悲是平等的;如果不平等的慈悲,就不 能稱為大慈悲,大慈悲是對於一切眾生以平等心、清淨心拔苦與樂。他有苦難一定幫助他 解決,幫助他得到快樂,離苦得樂,這個叫做大慈悲。平等心諸位要知道,就是清淨心, 所以大慈悲,那就是心淨土淨了。我們心裡頭有等差、有分別,就不清淨,所以平等是清 淨的意思,確實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彌勒菩薩代表這個。這是福慧兩種莊嚴統統具足, 這是往生淨土必須要具備的條件。你看智慧、福報莊嚴,這是兩位菩薩代表的,文殊代表 智慧,彌勒代表的福德的莊嚴,就是心淨土淨,這是我們當務之急。蕅益大師這句話很重 要,就是嚴淨佛國為要務,在現前就是要清淨心地是我們當前的要務。在三皈裡面,我們 所修學的是「覺、正、淨」,本宗特別側重在淨而不染,所以淨而不染是我們現在修行最 重要的課題。這兩位是勸願,下面兩位菩薩是勸行。   「不休息者,曠劫修行不暫停故,常精進者,自利利他無疲倦故。」不休息跟常精進 要不合在一起,它是一個意思,能講得通的,不休息就是常精進,常精進就是不休息。如 果這兩個名詞合在一起,講成一個就講不通,那底下一句就變成廢話了。它必然有兩個不 同的意思,這個地方大師給我們說出來了。不休息是講他奮發勇猛的意思,他修學的功夫 從來不間斷,表這個意思。這也非常之難,因為一般人修學之所以不能成就,實在講原因 在懈怠、懶惰,一懈怠,功夫就退轉了。中國俗話常說,「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我們 是不是這個樣子?想一想真的一點也不錯,有過之而無不及。一天二十四小時,我們用幾 個鐘點功?我一天用兩個小時功,那不是「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嗎?一天二十四個小時 ,兩個小時用功,二十二個小時間斷,這樣修行怎麼會有成就?換句話說,就是真正用功 ,二個小時心清淨,二十二個小時心裡混濁,我們的功夫敵不過業力,這往生就沒指望了 。   很用功的人,我一天用十二個小時功,還有十二個小時是散亂的、是染污的,那個往 生沒有把握,一半一半,很危險。必須要我們的功夫真正能夠超越,這才有把握。所以古 人用功日夜不間斷。佛在世的時候,僧團裡面這些人所表演的,出家人,出家人睡眠,特 別是小乘經裡面記載得很清楚。印度講時間單位是晝三時、夜三時,它是這個分法的,叫 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夜晚叫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所以古印度時間單位只有六 個。我們中國時間對於單位比它要細一些,中國把時間分成十二個單位,用子、丑、寅、 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單位。我們中國的兩個時辰才是印度的一時 。現在我們所通用的是用外國計算單位的方法,是把一晝夜分為二十四個時辰,我們中國 稱為小時。為什麼稱為小時?比我們中國時辰小,它二十四個小時。印度一時就是我們現 在的四小時。佛陀在世,出家人睡覺,中夜分是睡覺的時間,中夜分是晚上十點鐘睡覺, 兩點鐘就要起床。所以,他的休息時間就是中夜。換句話說,二十四時,他二十小時用功 ,四小時睡眠,所以他能成就,那個比例佔得大。這是我們自己要警惕的,自己要想在一 生當中成就,不能不用功,不能不發憤,一定要學不休息菩薩。   還得要學常精進菩薩,怎麼常精進?我們自己修行是自利,除了自利之外,我們還要 幫助別人,幫助別人並不妨礙自己的功夫。功夫是什麼?諸位要曉得,就是清淨不染,這 是真正的功夫。怎樣才能做到?我們幫助人,心裡不可以有執著,不可以有得失,更不可 以有貢高我慢,「我幫助人多少,我對人有恩」,你的心地就被染污了。一定要像《般若 經》上所講的「三輪體空」,作而無作,我做了,心裡面一點痕跡都不留,跟沒做一樣, 心地清淨,沒有被染污。如果心裡覺得我有做,你就已經有染污了。所以「作而無作,無 作而作」,你心地永遠保持著清淨,才能夠到無疲倦故。這是我們現在在這個世間,自己 修行以及盡心盡力幫助別人應當有的態度。一定要做到三輪體空,永遠保持著身心的清淨 ,不為外境所染。   「此等深位菩薩,必皆求生淨土,以不離見佛,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眾僧,乃能 速疾圓滿菩提故。」前面我曾經給諸位同學報告過,文殊、普賢在華藏會上居等覺菩薩的 地位,為什麼還要求生淨土?在此地我們又看到彌勒菩薩、不休息菩薩、常精進菩薩,這 三位菩薩也是等覺菩薩,都要發願求生淨土。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求生淨土的好處第一 個是「不離見佛」,時時刻刻跟佛在一起;第二個是「不離聞法」,見佛當然就聽佛說法 ,聞法不間斷;第三,能夠親近海會大眾,「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你能夠親近供養。 如果是以這三樁事情來看,我還有點不服,為什麼?像我們,這對我們來講是講得通的, 對等覺菩薩來講,等覺菩薩有能力,十方一切諸佛剎土他想去就去,又何必到極樂世界? 這三個條件都很難叫我們心服口服,還不能夠顯示出極樂的殊勝。   《華嚴經》所說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皆隨普賢求生淨土,顯示出無比壯觀的大場面 ,那真正叫我們警覺了。實在是說明見佛、聞法、親近諸善知識,沒有一分一秒的間斷, 這是西方世界的特色。等覺菩薩今天想親近這個佛去聽法,明天想到到那個世界去見佛聞 法,當中總有間斷的時候,縱然間斷的時間不長,他還是間斷了。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見 佛、聞法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是一分一秒都不間斷的。這樣的殊勝,他方世界沒有,這是 顯示出極樂世界是第一。以我們娑婆世界做例子,釋迦牟尼佛在我們世間出現成佛,時間 很短。釋迦牟尼佛在世的壽命,世壽只有七十九歲,就圓寂了。他老人家在世,為我們講 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連頭帶尾,中國人喜歡虛數,就算五十年,釋迦牟尼佛活八 十歲,講經說法五十年,四十九年。滅度之後,世尊的法運只有一萬二千年,也不算長, 一萬二千年之後,這個世間沒有佛法,佛法中斷了。一直要等彌勒佛到我們世間成佛,彌 勒佛講經說法,於是這個世間再有佛法出現。彌勒佛什麼時候來?要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 之後,他才會來,中斷的時間太長了。其他諸佛剎土跟我們娑婆世界差不多,很相似。   唯獨西方極樂世界特別,它那邊人壽長,人人都是無量壽。這個「無量」,雖然在理 論上講它還是有量的。因為將來阿彌陀佛滅度,觀世音菩薩就繼承佛位,所以它不間斷的 。阿彌陀佛入滅,觀音菩薩馬上成佛,他就接上了。阿彌陀佛什麼時候滅度?這個數字我 們算不清,你們念《無量壽經》就知道了。《無量壽經》上講得很清楚,西方世界壽量, 佛還舉了個比喻,目犍連神通很廣大,能夠在一日夜之間,就是二十四小時,就把我們娑 婆世界所有一切眾生多少數,他都算出來。以這樣大的智慧,用一天一夜的時間就能夠算 得很清楚。娑婆世界是個大千世界,拿現在講是銀河系,確實不是我們人的力量能做得到 。他說假使十方世界的眾生,這不是說一方,十方世界眾生,統統都成了辟支佛,神通能 力都像目犍連,共同來計算,算阿彌陀佛的壽量算不出來。雖然是有量的無量,那個數字 太大,沒法子計算。阿彌陀佛壽這麼長,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壽命都是這麼長, 這真的是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所沒有的。所以,我們要想長壽,你不到西方極樂世界都算是 短命,都不能算是長壽,唯獨西方世界是真正的長壽。佛長壽,菩薩大眾都長壽,自己也 長壽。所以永遠不離三寶,佛法僧是三寶,這才顯示出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發願求生。   生到這個地方,那就是「速疾圓滿菩提」,這句話就是講快速成佛,因為菩提路上一 絲毫的障礙都沒有。在我們娑婆世界成佛,或者是在他方諸佛剎土裡面成佛,都有進退, 進進退退,說實在話,進得少、退得多,因此時間就要很長。西方世界只有進步沒有退步 ,他成佛就非常的快速。所以等覺菩薩發願往生,是為了快速成佛,就為這個原因去的。 我們自己也想自己道業快速圓滿成就,阿彌陀佛提供這個修行場所實在是最理想不過。這 是菩薩眾,下面是天人眾。 == 南無阿彌陀佛。 -- 總之,不管是什麼樣的人,得到自己快要死亡的消息時,應該坦然面對,應該歡喜—— 「聽說我活不了啦,啊,快樂快樂!阿彌陀佛,大家再會,拜拜了!」 ——索達吉堪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74.221.233
bbsamtb:阿彌陀佛。西方世界只有進步沒有退步,他成佛就非常的快速 10/15 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