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第3集 6.《佛說阿彌陀經要解》是蕅益大師的親證,為了便利於初學而作   「古來註疏,代不乏人,世遠就湮,所存無幾,雲棲和尚著為疏鈔,廣大精微,幽谿 師伯述圓中鈔,高深洪博,蓋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彌陀經》在中國,自古以來可 以說是弘揚最為普遍的一部經典,前面曾經跟諸位略略介紹過。因此註解這部經典的人也 就很多,每個朝代都有許多人註解,但是這些註解能夠流傳下來的不多,也就是說失傳的 很多。現在我們研究《阿彌陀經》,可以說從古今註解裡面最具權威的三種註子,這是從 明末清初以來幾乎為佛門裡面公認的。第一個就是蓮池大師的《疏鈔》,這個地方稱他作 雲棲和尚。蕅益大師是蓮池大師的私淑弟子,也就是說蓮池大師雖然不在了、往生了,但 是蕅益大師還是依蓮池為老師,向他學習。蓮池不在世了,怎麼個學習法?蓮池大師的著 作存在。專讀蓮池大師的著作,遵照蓮池大師的教誨去修行,這就是我們中國古人所謂的 私淑弟子。他學得非常成功,所以蓮池是淨土宗一代祖師,他也是一代祖師。確實很類似 儒家的孔孟相彷彿,我們曉得孟子是學孔老夫子學得很像,也是孔老夫子不在世,蕅益大 師也採取孟夫子的方法。   蓮池大師給《阿彌陀經》做了個註解叫「疏鈔」,他是先作的疏,疏就是註解經的。 以後看看他這個註解註得太深了,在當時沒有問題,怕後世大家對他這個註解不太容易體 會,於是就再作鈔,鈔就是註解疏的;換句話說,是註解的註解,我們稱之為《疏鈔》。 疏跟鈔都是蓮池大師自己作的,這個註解在台灣流通非常廣泛。我們圖書館不但印了《疏 鈔》流通,而且還將古德法師的《演義》也印出來,現在我們將《疏鈔》跟《演義》會合 起來,會合起來精裝印成一本,我們讀起來就更方便。「演義」是疏鈔的註解,換句話說 ,疏是註解經的,鈔是註解疏的,演義是註解鈔的,這是三重註解。古德法師是蓮池大師 的學生,我們中國俗話說徒弟,蓮池大師的徒弟,而且是蓮池大師的侍者,就是照顧大師 日常生活的這麼一個人。蓮池大師的東西能夠傳下來,得力於古德法師,他把它印出來流 通於後世。《疏鈔演義》我們在臺北曾經講過一次,我第一次是在蓮友念佛團,將《疏鈔 》講過一遍。第二次是景美華藏圖書館成立,我將《疏鈔演義》講過一遍,我們留的有錄 音帶,一共有三百三十五個帶子,可見這個內容確實是非常的豐富。蕅益大師讚歎「廣大 精微」,這四個字用得非常恰當。   「幽谿」是地名,是天台山幽谿高明寺傳燈法師。這位老和尚跟蕅益大師的師父是師 兄弟,所以蕅益大師稱他作師伯,他晚年專修淨宗,專弘淨宗。這個老和尚感應不可思議 ,每一次升座講《彌陀經》都感應到天樂鳴空,大眾都聽到,聽經的大眾都聽到。他有個 註解叫《圓中鈔》,諸位要記住,凡是鈔都是解釋疏的。疏不是他作的,是元朝時候大佑 法師作的,大佑法師有個《阿彌陀經略解》,就是簡單的解釋。他就用這個《略解》再加 以註解,所以他叫鈔,鈔就是註解大佑法師的《略解》。這個本子在臺灣有流通,流通的 分量不多,台中蓮社曾經印過,我這個地方還有一本,《圓中鈔》。他取「圓中」這個意 思是取「圓融中道」之理,以天台家真、俗、中三觀來註解大佑法師的《略解》,所以稱 之為《圓中鈔》。   大師讚歎這個本子,這個本子分量不多,它的分量幾乎跟《要解》相彷彿,不算很多 。他讚歎道「高深洪博」換句話說,《疏鈔》太多了,也就是太繁瑣,《圓中鈔》太深 了,因此都不便於初學。所以他底下說,「特以文富義繁,邊涯莫測」,這是說蓮池大師 跟幽谿大師的他們兩個人的註解,「或致初機淺識,信願難階」。或者是,這不是肯定的 詞,或者有一些初學的、程度淺的人,這兩種註解他不能夠得利益;換句話說,依這個註 解生起信心,發願求生淨土是比較上困難的。他這就是敘說他為什麼要註《要解》,這就 把他註《要解》的原因說出來。「故復弗揣庸愚,再述要解,不敢與二翁競異,亦不必與 二翁強同。」這個說明他自己非常的謙虛,意思就是說,也不顧自己平庸、愚魯,這是大 師謙虛的話,「弗揣」就是不顧,我也顧不了這麼多。為了便利於初學,程度比較淺的人 ,所以他再做《要解》。   「不敢與二翁競異」,二翁就是指的蓮池大師跟幽谿大師,但是也沒有必要勉強跟他 們所說的完全相同。為什麼?他下面有個比喻,他說「譬如側看成峰,橫看成嶺,縱皆不 盡廬山真境,要不失為各各親見廬山而已」。這句話含義非常之深。他這個話是個雙關語 ,看起來很客氣、很謙虛,實際上已經把他自己修證的境界給我們透露了消息。橫看成嶺 ,側看成峰,這個話本來是蘇東坡遊覽江西廬山時候寫的一首詩。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是蘇東坡寫的一首詩,他在 此地引用。這個引用,他的意思就是他確實是見到廬山真面目了。蓮池大師見到了,幽谿 大師也見到了,他自己也見到了。這個意義就是告訴我們,他是真正親證西方淨土,而為 我們來說《要解》。縱然說法跟前面兩位大師都不同,可是是真實的,決定不是猜測的, 是自己親證的境界。下面,序文到此地就介紹完了,後面是五重玄義。 三、《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的五重玄義:經題、辨體、明宗、論用、判教   這是依天台家的講經的方法,註經、講經,天台都用五重玄義。玄義就是經中玄妙的 義理,在沒有講經之前先把它說出來,換句話說,沒有講全部的經文,先把全經大意做個 綜合的介紹,就是這個意思。使我們以很短的時間,對於全經概要能夠了然於胸,這樣才 能生起歡喜心來深入研究經文,不至於茫然而沒有頭緒。天台家用五個段落,就是用五段 的方法來介紹概要。而賢首,就是華嚴宗,它介紹一部大經的玄義,用的方法比天台家要 繁瑣,它是用十個段落,叫十門開啟。當然十個段落比五個段落就要繁瑣太多了,所以自 古以來,縱然不是學天台的,他講經、註經都喜歡用天台的方法。蕅益大師年輕時候學天 台的,所以他的東西幾乎完全採取天台的方式。   天台叫五重玄義,就是五個段落。這五個段落,第一個就是解釋經題,像一篇文章一 樣,先要講解文章的題目。第二是辨體。辨體的意思就是說這部經它的理論依據,佛是根 據什麼說出來的,如果這個依據我們不明瞭,信心就很難建立。假如我們明白佛所講的這 部經,確實是根據一個真實、完全的理論,我們就信得過了,他不是隨便說的。所以第二 個段落非常重要,說明他的理論依據。第三個段落叫明宗。所以第二這是起信,幫助我們 建立信心,我們有了信心,我們要怎樣來修學?明宗是講這部經的宗旨,也就是講修學的 方法、修學的綱領。我們掌握到了,才真正能夠用功,真正知道怎樣的修學,自己才能夠 得到真實的利益。第四是論用。宗是修因,用就是結果,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修行,將來會 得什麼樣的結果,這一定要知道,也就是說我們學了這部經有什麼用處?所謂學以致用, 可見得佛法跟一般的玄學確實不一樣,學了一定有用處。大家都知道念阿彌陀佛將來往生 西方極樂世界,好像這個用處都是死了以後才能有的,現在沒有,這是錯誤的。現在要得 不到好處,將來的利益就太渺茫了。所以我們在這個經典裡面所學習,真實的受用就在現 前,現前就可以得到。   最後一段叫判教。判教是我們中國祖師大德將釋迦牟尼佛這麼多的經論,給它做個分 類、做個整理,使它淺深有一個次第,就是這部經適合哪一類的根性人來學習。根性有上 、中、下三等根性,或者是初學,或者是老修,好像排課程一樣,應該排在第幾個學年, 判教是有這個意思。這就是用這五個段落,將這部經的概要為我們介紹出來。下面這是第 一個段落,解釋經題。 1.釋名 (1)「佛」:名號及念名號的意義—將業力轉為願力   「第一釋名,此經以能說所說人為名。」我們現在採取的本子是鳩摩羅什大師所翻譯 的,羅什大師翻譯這個本子叫《佛說阿彌陀經》。「佛說」,這個佛是釋迦牟尼佛,「阿 彌陀」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佛,所以題裡面是娑婆世界跟西方世界兩個人的名字,它是以人 名為經題。下面這就解釋,「佛者,此土能說之教主,即釋迦牟尼,乘大悲願力,生五濁 惡世,以先覺覺後覺,無法不知,無法不見者也」。他的註解確實是簡單,也很容易明瞭 。他解釋佛字,佛說這個佛,此土就是我們這個世界,能說的教主,教是教學,主是主講 之人,是在這個講座裡面主講的人。所以這個「教主」我們不要錯會了意思,這是教學的 主席,是主講人,就是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的歷史我們在此地都省略掉了,不要在這裡耽誤時間。諸位在許多傳記或是 經本註解裡面都能夠看得到,我們也把他省掉,釋迦牟尼。釋迦牟尼這個名號,我們在前 面都曾經介紹過。諸佛菩薩沒有名號,名號都是度眾生的教學宗旨,用這個來做名號。娑 婆世界的人當然毛病很多,在許多毛病裡面,哪一個毛病最嚴重,最嚴重的要先對治,這 特別標榜在此地。我們世界眾生普遍的,第一個就是缺少慈悲心,自私自利,這是大病。 所以佛在這個世間教學就要用「釋迦」,釋迦翻成中國的意思叫「能仁」,能夠仁慈。第 二個,我們這個世間人心不清淨,所謂是妄想太多、昏沉太多,所以名號上用個「牟尼」 ,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清淨心,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是這個意思 能仁是仁慈的意思,我們今天講博愛、講慈悲。博愛也是佛經裡面的,諸位念《無量壽 經》,《無量壽經》裡面就有博愛,所以博愛這兩個字出自於《無量壽經》。這都是釋迦 的含義。釋迦牟尼是印度話,是梵語,它的含義就是仁慈跟清淨的意思。   這是我們眾生的大病,佛提出這個教學的宗旨,讓我們時時刻刻警覺到,提醒自己。 像我們一般不是修淨土的,念佛都是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這就是提醒自己對人要 慈悲,對自己要清淨,是這個意思。所以我們念這個佛的名號,如果不知道它的含義,裡 面沒有觀照的功夫,這個觀照就是沒有提醒自己的意念,那麼這個名號是白念了,這個名 號沒有意義。一定要曉得名號的含義,使我們念這句名號就是喚醒自己,把自己本性裡面 的大慈悲心念出來,把自己本有的清淨心念出來,這就是釋迦牟尼的意思。   「釋迦乘大悲願力,生五濁惡世」,我們到這個世間來,我們為什麼要來?來了幹什 麼的?你們同修們自己有沒有這樣的問題?從小到現在有沒有發生這個問題,我們為什麼 要到這個世間來?來了幹什麼的?這是個大問題!我告訴諸位同修,我在十三、四歲時就 有這個問題,常常這個問題會想想幾個月。來幹什麼的?可是想了很久都得不到答案,那 個答案也不是真實的。到接觸佛法之後,我們才真正明白那是一回什麼事情。佛告訴我們 ,凡夫在六道裡面,現在我們生到人道,人生是酬業的。你怎麼來的?你是酬償業報而來 的。佛給我們說這麼一句話,我們想一想果然不錯,人生是酬業而來,是幹這個而來的。 你過去造的善業,你這一生就很享福,一生稱心如意,你得的是善果;如果過去做的業不 善,我們這一生生活得就很痛苦,事事都不順心,都不稱意。換句話說,就是講的因果報 應,這才是真正的事實真相。我們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所謂是心安理得了 。這個道理搞清楚,事實搞明白,我心安了,不再怨天尤人。所以命裡頭是富貴的,就安 於富貴;命中是貧賤的,安於貧賤。為什麼?事實真相搞清楚,心就安了,心一安,人就 定了,定就生智慧。生智慧才能夠改造命運,才能夠轉移命運,這是事實。我們雖然過去 世造的有業,這一世受報,沒有關係,真正明白之後,我現在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我縱 然有惡報,惡報很快就報盡了,我的善業能夠增長,這個善的福不要等到來生,這一生就 現前。   諸位讀《了凡四訓》,像了凡先生一樣的修學成就的人,在中國歷代不知道有多少, 沒有寫書留下來而已,袁了凡是寫出來了。沒有寫的人多,寫的人太少了。他是寫給他兒 子,教導他孩子們的,否則的話,他也不會把這個事情在社會上宣揚。了凡先生改過自新 、斷惡修善,把他一生的命運整個轉過來。佛在經典裡面講得比他說的更詳細、更透徹, 佛家常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句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我過去初學佛,我的老 師章嘉大師就教給我,他告訴我,他說求,一定要明理,要懂理論,要懂方法,如理如法 的求,沒有不感應的,沒有求不到的。你求,求不到,求不到是當中有障礙,你把這個障 礙去掉,就有求必應了。我們讀這部經,這部經裡面教我們所求的,真是至高無上,教我 們求成佛。成佛都能求得到,世間什麼名聞利養、功名富貴、什麼長壽,這叫雞毛蒜皮, 哪有求不到的?這太容易了!最難是成佛、成菩薩,這個難。這都能求到,其他的哪個求 不到?   所以一定要明理,要懂道理、要懂方法。如理如法的去求,這樣才能夠把我們這個業 報身,我們現在每個人叫業報身,換句話說,你被命運控制住,這叫業報身。學佛了,第 一個好處,你要把業報身轉變成願力身,如果不能在這個地方轉變過來,我們佛就叫白學 了。轉成願力身就是乘願再來,我這業報身就報了了,而今而後,我這個身是願力來的, 就跟釋迦牟尼佛乘大悲願力。這是講我們學佛現前得到的好處,現前得到的利益。大悲是 對一切眾生,從前業報身念念為自己,事事都為自己,起心動念都是想到自己的利益,為 個人、為家庭,這是業報。從今之後我們明白了,我們起心動念念念為一切眾生,再不為 自己,為眾生,念念為佛法。怎麼叫為佛法?我們了解,佛法是世間至善圓滿的教育,如 何將佛教育在這個世間推廣,在這個世間發揚光大,使一切眾生都有機會接觸到佛教育, 都有機緣接受佛教育、修學佛教育,這就是把業力轉變成願力。 (s按:這跟證嚴法師講的很像吶!果然每個法師方法說法不一樣,但道理都是相通的。)   底下說的「五濁惡世」,我們在過去,在經文上讀到這一句,體會並不深刻。釋迦牟 尼佛在三千年前講這部經的時候,如果不是大智慧的人,對於釋迦牟尼佛這句話,在我想 很難體會。但是今天提到這個話,我想我們每一位同學都能夠有相當程度的領會。為什麼 ?濁就是污染,我們今天講環境的污染,在這個地球上已經相當嚴重了,所以每一個國家 、地區的政府都提倡環保,為什麼?污染太嚴重了。濁就是濁污,就是染污。惡是造惡業 ,人心不善,身造殺盜淫,口是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意是貪瞋痴。確實,現在社會 人心存在著十惡的逐漸逐漸多起來了,這不是個好現象,這是惡世,這是個苦難的世界。   釋迦牟尼佛以大慈大悲救度眾生的大願,他要生在這個時代、生在這個地區,幫助我 們脫離苦海,幫助我們超越輪迴。他是先覺之人,他是徹底覺悟,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徹 底明白,他來教導我們。我們是後覺,聽了佛的教誨,我們漸漸明白,漸漸的覺悟了。覺是佛,後覺是菩薩,我們真正覺悟、明白了,依照佛的方法來修行就是菩薩。特別是修 學這個法門,這是大乘法門,你看《無量壽經》,就是大本的《阿彌陀經》,一開端「佛 說大乘」,所以這部經是大乘,大乘菩薩所修的。你真搞清楚、真搞明白,真正發心依照 這個方法修行,你就是菩薩,你就當得起這個後覺了。佛是先覺,幫助我們開悟。「無法 不知,無法不見」,這兩句話是稱佛大覺究竟圓滿的境界,也是我們修學最後要獲得的境 界。我們也要像佛一樣,盡虛空遍法界要做到無法不知,無法不見,那我們自己也就成佛 了。這是把「佛」這個字簡單的介紹出來。 == 南無阿彌陀佛。 -- 總之,不管是什麼樣的人,得到自己快要死亡的消息時,應該坦然面對,應該歡喜—— 「聽說我活不了啦,啊,快樂快樂!阿彌陀佛,大家再會,拜拜了!」 ——索達吉堪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248.191
bbsamtb:阿彌陀佛~佛法跟一般的玄學確實不一樣,學了一定有用處。 09/23 19:29
cool810:確實,佛法不是玄學;這裡講到一個重點「一定要明理,要懂 09/23 19:39
cool810:理論,要懂方法」,學習佛法要有正知見的內涵,同時要有方 09/23 19:40
cool810:法,有方法就是有次第、有方向,理論與方法結合,解行並重 09/23 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