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第15集   請掀開經本,二十三面第三行,最後一句看起:   「常寂光土,分證者穢,究竟滿證者淨。」這是說明常寂光淨土裡面淨穢的現象,一 般大乘經裡面告訴我們,常寂光淨土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就天台家的講法,藏、通,就 是藏教跟通教,只是斷見思煩惱,沒有破無明,當然就不算。別教成佛,證常寂光淨土, 但是別教佛要跟圓教做個比較,別教初地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是我們通常 講的法身大士。菩薩,十地菩薩十個位次,再加上等覺十一個位次,無明就破了十一品, 妙覺,這就成佛了。所以成佛實在講只是破十二品無明。可是無明總共有四十二品,他才 破十二品,後頭還有三十品還沒破,他也叫佛,這是別教的佛,他所證得的境界,就是寂 光土裡面的穢土。圓教佛,四十二品無明統統斷盡了,圓滿證得常寂光淨土,他就叫淨。 這是寂光土的現象。淨土法門就非常的奇特,即使帶業往生的人,生在凡聖同居土,也能 夠享受寂光淨土的境界,這是其他經論、法門裡面都沒有的。我們看底下的解釋。   「今云極樂世界,正指同居淨土,亦即橫具上三淨土也。」極樂世界稱淨土特別著重 在凡聖同居土,因為上面三土確實不是我們凡夫在一生當中能夠證得的;換句話說,我們 的煩惱要斷實在不容易!縱然斷了見思煩惱,也不過是小乘阿羅漢的境界,圓教菩薩七信 位的地位,論淨土那只是方便有餘土,這在我們一生當中實在做不到。那實報土、寂光土 就更不必談。唯有凡聖同居土,我們只要能夠伏煩惱,這個不講斷,把它伏住就行了;斷 不容易,伏比斷容易得多了。但是要真正伏煩惱,也得要下一番功夫,如果不是真正下功 夫,伏也不容易。   「伏」是說我煩惱不起作用,雖然有,不起作用。用什麼來伏?在通途法門裡面,用 定,能入定,煩惱自然就不起作用,煩惱一起作用,定就沒有了。所以是用定,要得禪定 就能伏得住。淨宗法門就用一句佛號,「執持名號」,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比修禪定實 在講容易太多了,我們自己試驗試驗就曉得,就能體驗出來。佛號的念法,一定要依據經 典的方法,也就是像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淨念相繼簡單的講 就是「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古德常常教給我們,「萬緣放下,提起正念」,正念 就是一句佛號,除這一句佛號之外,可以說所有一切的念頭都不是正念。不是正念是什麼 ?都叫妄想,實在都是妄想,沒有一樣是真實的。正是《金剛經》上所說的,「一切有為 法,如夢幻泡影」,有為法裡面包括我們的思想、見解、念頭,都是屬於夢幻泡影。唯有 這一句佛號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將來必定可以證得。   西方淨土的殊勝,就是我們生到凡聖同居土,我們只有這麼一個本事,到達這個境界 ,往上不可能。但是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方便土、實報土乃至於寂光淨土裡的受用,我們 統統享受到、統統都得到,這是妙極了,這叫真正不可思議!在其他諸佛世界,你必須親 證這個境界,剛才講了,見思煩惱斷了,你才能享受到方便土的受用;無明破一分,你才 能得到實報土的受用。所以一定你要有功夫。不像西方極樂世界,我見思煩惱沒斷,無明 也沒破,這是帶業去往生,上三土裡面的受用我們統統都能享受到。所以這叫不可思議, 這個叫難信之法!難信不是講凡夫,是講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們,他們難信。   這句註解旁邊有幾句小字,「以淨宗是同居淨故,以上善俱會故」。為什麼曉得經裡 面講的這個境界是凡聖同居土的境界?經上說得清楚,淨土三經所說的都是同居土的境界 。為什麼知道上三土我們都能夠得到它的受用?因為經上講的,到達西方就與諸上善人俱 會一處,如果不能夠同時享受上三土的境界,你怎麼會見到諸上善人?我們的娑婆世界也 是四土,釋迦牟尼佛的四土,也是三輩九品。我們現在在凡聖同居土,我們見不到阿羅漢 、見不到菩薩,見不到文殊、普賢、觀音、勢至,都見不到。這就是我們此地凡聖同居土 的人,沒有辦法享受上三土的受用,不能享受。西方世界跟我們這裡不同,每天都可以跟 這些等覺菩薩們在一起。因此在修持上來講,信、願、行非常簡單、非常容易,成就不可 思議。也正因為這個事實,世尊在《無量壽經》裡讚歎阿彌陀佛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這是西方世界遠遠超勝十方諸佛世界的處所。   讀了這段文,我們應當深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深信釋迦、彌陀的教誨 決定真實不虛,信願持名一定能夠達到佛在經典所說的殊勝功德利益,我們一生當中都可 以能夠圓滿的得到。下面一段文,這是說明淨土的正報莊嚴。 (e)阿彌陀佛是示生化身,極樂世界也是示生化身,這是真正的佛國   「有佛號阿彌陀,序正報教主之名,翻譯如下廣釋」,下面再詳細的解釋。前面講的 是依報環境,現在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導師阿彌陀佛。「佛有三身,各論單複」, 像這些是教下裡面所說的,我們要明瞭。為什麼說他三身?三身還有單、複,什麼叫單三 身,什麼叫複三身?其實三身是一而三,三而一。「法身單,指所證理性。」三身,經論 裡講得很多,法身、報身、應化身,「法身」是說的理,報身跟化身都是講的事,有理有 事,理是能現的、能變的,事是所現、是所變。理也就是經裡所說的真如本性,《華嚴》 裡面講的一真法界,「行願品」裡面講的不思議解脫境界,都是說的這樁事情。這樁事情 在經典裡面所用的名詞、術語有幾十種之多,統統說的一樁事情。為什麼說這麼多名詞? 佛有他很深的用意。告訴我們,明白這個事實就好,不要執著在名相上,只要說的是這樁 事,怎麼說都可以。教我們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你才能真正體會到這個事實 。所以它是本體,我們現在哲學裡面所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這個叫法身。   「報身」是的講智慧,所以報身是能證,法身是所證。你怎麼會知道這個道理?這是 真正智慧領悟了。智跟理是一不是二,這是哲學裡面所沒有的。哲學裡面能跟所是相對的 ,不像佛法講的,佛法講能證之智、所證之理是一個,是一樁事情,不能夠分開的,在哲 學裡沒有這個說法。這是智慧,真實的智慧,智慧開了,心性就明瞭了,叫明心見性。   「化身」也叫應身,是利益眾生的,像《普門品》裡面所講的,應以什麼身得度,自 自然然就現這個身相。應是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所以應身叫變化身。諸佛菩 薩的應身是隨眾生而應的。三身,諸佛菩薩有,我們每個人也有,這個要知道。諸佛菩薩 的三身明顯,我們的三身很不明顯。為什麼不明顯?我們的心被迷了。大家想想被什麼迷 了?第一個被妄想迷了,一天到晚胡思亂想,胡思亂想是迷,不是覺;第二個為七情五欲 所迷,裡面有貪瞋痴慢,外面有五欲六塵。迷在這些東西裡面,所以法身有,有,顯不出 來;報身也有,有也等於沒有,智慧沒有了。所以,佛法的教學沒有別的,就是去迷而已 。破迷就開悟了,悟就是報身,這一悟,法身也就現前,智慧一現前,法身就證得了,身 相就變成應化身。我們今天被妄想、執著迷了之後,我們現在這個身叫業報身,這是佛經 常講的可憐憫者。業報身很苦,隨業受報,你造善業,三善道受報;你造惡業,三惡道受 報。這就說明六道輪迴怎麼來的?迷失了自性,自己造作一切善惡業,這樣變現出來的。 所以六道也是幻化,也是自己自性隨緣,隨著業力的緣,變現出六道輪迴,六道是這麼來 的,總得要搞清楚。所以三身我們有,我們應該如何恢復,如何能真正得三身的受用,這 是佛教導我們一個主要的課題。   「法身單,指所證理性。」理跟事是一對,性跟相是一對。實在性就是理,理就是本 性,事就是相,相就是事;換句話說,這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真相就叫做法身 。「報身單,指能證功德智慧。」證就是證實,就是徹底、正確的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 這叫做智慧,就稱之為報身。「化身單,指所現相好色像。」相好色像是他受用,不是自 受用,如果自己有受用,自己就迷了。試問問我們為什麼會有生老病死?這從哪來的?因 為我們有一個自受用,而以為享受,這一享受就生老病死,讓你去享受去。諸佛菩薩沒有 自受用,所以他自己沒有身,自己也沒有相,身相是他受用,與自己不相干,因此他就沒 有生老病死。這是事實的真相,我們一定要曉得。所以佛法講「無我」,對自己來講是無 我,對別人來講有我。有我是他受用,為了教化眾生的,幫助眾生覺悟,這是個工具,是 一切眾生覺悟的一個工具,與他自己毫不相關。這個身是隨眾生感應而現的,《普門品》 裡面,《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裡頭也是這樣說的,觀音菩薩三十二應,三十 二是三十二大類,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就現佛身,應以菩薩身得度者就現菩薩身。   諸佛菩薩有沒有心、有沒有念頭為眾生現身說法?給諸位說沒有,完全沒有念頭,也 沒有心。沒有心,沒有念頭,怎麼會有感應?給諸位說,因為沒有心,沒有念頭,就真正 有感應。我跟你不能起感應,為什麼?我有念頭,你也有念頭,就沒有法子了。眾生有念 頭,佛菩薩沒有念頭。佛過去曾經舉個例子答覆這個問題,舉的例子很有趣味。他取的鐘 鼓,我們敲的。你看鐘沒有心,也沒有念,我們敲它一下,敲是感,它立刻就有聲音,它 就有應,我們敲重一下,它響就大一點;輕一點,它響的聲音小一點。隨著感應,有感就 一定有應,說明諸佛菩薩對於一切眾生心感,他是沒有念頭的,沒有心的。   乃至於諸佛為一切眾生說法,像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佛 有沒有曾經動一個念頭?沒有。在佛自己身上來說,佛一個字也沒說,一生當中一個字也 沒說,一句話也沒說,叫無說而說,所說的都是眾生有感。感有兩種,一個是明顯的感。 眾生提出問題來發問,這很明顯的,佛立刻就回答。佛聽到人家發問,絕對不會想一想, 這個問題我要怎麼答覆他,那就變成凡夫了。沒有考慮的,沒有想一想,自自然然就答覆 出來。另外一種叫冥感,心裡頭有念頭,沒說出來;還有更深密的,他確實心裡有感,但 是那個感自己還不知道。像佛說《阿彌陀經》,眾生心裡確實有感,佛才會說的,但是這 個感本人不曉得,這就是非常的微細、微妙。佛知道,所以這叫無問自說。   我們把這些事情明白了,這才曉得學佛要怎麼個學法,要用什麼態度,什麼方法?那 就是一念不生。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境就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無論 在哪個地方,真正修行人是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就是定。一念不生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不 容易!這個法門裡面有個很巧妙的方法,教我們一心去念阿彌陀佛,比修定容易多了。這 就是用一念止一切妄念,把一切妄念都止息住,單單用阿彌陀佛這一念,這個法門巧妙、 容易就在此地。我們守住一念,比做到無念真的容易太多了。禪家是講一念不生,我們淨 土宗把念頭歸到一個阿彌陀佛,只許心裡有阿彌陀佛這一念,不能有第二念,這就對了, 這叫真正用功,這是會用功的人。   接眾這就隨緣了,我們在過去看到不少大德,他們接引眾生的手法不一樣。有些大德 接引眾生的方法用身教,他不用言教,就是無論什麼人去請教他,他一句話都不說,他用 這種方式。有些大德,你去向他請教,他非常熱心,仔細來給你說明,給你討論。方法不 一樣,因人而異,因事而異,但是都能夠啟發人,都能叫人得利益。這也正像善導大師講 的「遇緣不同」,我們是哪一種根性的人,需要哪種方法來幫助,這就顯示出法門無量無 邊。雖然法門很多、很深、很廣,它的方向、目標是一致的,正所謂是殊途同歸。所以色 像教學都是為眾生建立的,這叫「化身單」。這就是通常我們講三身,法身、報身、應化 身,就是這麼一個意思。下面的解釋比較說得少一點。   「法身複者」,「複」就是兩種法身,兩種報身,兩種化身。法身講兩種,第一種是 「自性清淨法身」,這一句就是說的本體,也就是前面法身單的意思,所說的本體。第二 種是「離垢妙極法身」,第二句是從事上講的。「垢」是無明、是煩惱,「離」是完全脫 離,也就是圓教如來的果位,四十一品無明統統斷盡,我們稱他為離垢妙極的法身。因為 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他還稱不上妙極,他妙可以說妙相,不能說極,因為他 的無明沒有斷盡。由此可知這是從相上講的,自性清淨法身是從理上講的,是從本性上說 的;換句話說,自性清淨法身,我們每個人都有,人人都有,離垢妙極法身,我們沒有。 釋迦牟尼佛有,阿彌陀佛有,成佛的人有,菩薩以下都沒有。這就很容易懂得,前面是理 ,是大家統統都有。   報身是智慧,「自受用報身,他受用報身」,這個也非常的明顯。自受用報身就是《 般若經》上講的實智,真實的智慧。實智,《般若經》上常講「般若無知」,所以實智是 無知,權智是無所不知。自受用是無知,他受用報身是無所不知,是權智。佛為一切眾生 講經說法是權智,佛自己受用是實智,所以「無說而說,說而無說」。由這個地方能夠看 到,佛心是多麼清淨,為一切眾生說法也沒有染著一個字,你看多乾淨。所以,釋迦牟尼 佛並沒有留一個字給後世,沒有。經典是後來學生憑著記憶記錄下來,傳下來的,佛本身 沒有寫過一個字,因為他本身無知,這是個很大的啟示。我們在這個地方究竟能夠領會多 少,這一點很值得我們注意的。他這個心真清淨!這是報身的兩種。 == 南無阿彌陀佛。 -- 總之,不管是什麼樣的人,得到自己快要死亡的消息時,應該坦然面對,應該歡喜—— 「聽說我活不了啦,啊,快樂快樂!阿彌陀佛,大家再會,拜拜了!」 ——索達吉堪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編輯: summertrees 來自: 203.73.152.209 (10/17 22:00)
lightpisces:隨喜讚嘆 阿彌陀佛 10/18 02:12
skizzy:隨喜讚嘆 南無阿彌陀佛 10/18 12:00
bbsamtb:阿彌陀佛。真正修行人是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就是定。 10/18 12:16
AHJKL:現在誤解阿彌陀佛淨土的人太多了,很多人已經很難一心不亂 10/18 21:49
AHJKL:,何況又在旁邊動搖信心? 10/18 21:50
AHJKL:如果不信也請勿開口毀謗,此舉如同拿俄羅斯輪盤手槍開玩笑 10/18 21:50
AHJKL:,萬一以後科學進步到能超越 十萬億佛土,證明阿彌陀佛存在 10/18 21:51
AHJKL:,或者是以後發明不可思議哈伯望眼鏡能觀測到淨土, 10/18 21:51
AHJKL:您所謗的法已經造成無可彌補的傷害了,讓人們失去解脫乃至 10/18 21:52
AHJKL:成佛的機會,所造的惡業遠遠大於殺人 10/18 21:52
AHJKL:不要以為這不可能,對於三寶一定要小心謹慎,佛經很多故事 10/18 21:53
AHJKL:如h板友所貼,很多三惡道眾生或貧賤之人,都是因為前世謗法 10/18 21:53
AHJKL:所造成的。所以我歷年來不斷殷勤勸說,不要拿自己的後世開 10/18 21:54
AHJKL:玩笑,能聽的懂得就聽的懂了,聽不懂的為免其影響他人,我仍 10/18 21:54
AHJKL:不斷告誡,甚至表現憤怒相種種,無非為的是希望眾生能善護 10/18 21:54
AHJKL:自己的身口意三業,尤其是口業,不要以為有意無意隨口一說 10/18 21:55
AHJKL:三寶,日後都要受報。 10/18 21:55
AHJKL:常不輕菩薩於法華經,逢人便授記:"若行菩薩道日後必定成佛" 10/18 21:57
AHJKL:,不斷遭人譏笑毀謗石頭拳腳相向,但仍不斷勸說,為的就是 10/18 21:57
AHJKL:深信眾生的因緣,雖不斷遭受惡言乃至拳腳相向,仍不改初衷, 10/18 21:58
AHJKL:我今讚嘆常不輕菩薩 10/18 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