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第10集 四、經文分科   請掀開經本,第十二面第五行。今天正式講到經文,這一段是屬於經文的分科,所謂 分科也就是將它的段落分出來。   「入文分三」,文是經文,講到經文,經文分成三個大段落。這三個大段落就是序分 、正宗分、流通分,就是這個三分,這個例子,一般註解裡面都註得很詳細。最早在東晉 的時候,道安法師,這是跟鳩摩羅什大師同時代的,也是跟我們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都是 同時代的,他老人家就將佛經分成這三個大段落。但是過去沒有這個例子,因此有許多人 對於道安法師這個作法提出了很多的異議,認為他不應該把經文分裂。到以後印度親光大 師的《佛地論》翻到中國來之後,《佛地論》就是《華嚴經.十地品》的註解,親光大師 的註解,他也是把經文這樣子分成三分。於是乎中國這些大德們對於道安法師這個見解, 認為他是非常的高明,跟印度這些祖師大德不謀而合。從此以後,一切經文都分成三分, 三分是這麼來的。我們看此地。   「此三名初善中善後善,序如首,五官具存,正宗如身,臟腑無闕,流通如手足,運 行不滯。」這是大師用了一個比喻,這個三分都善。三分都善是智者大師判《法華經》, 底下一段他就說出了。因為蕅益大師對於《彌陀經》的三分的看法,跟古來的大德們不相 同的,所以他特地舉出《法華經》的例子,說明他是有根據的。下面這個比喻容易懂,序 分好比一個人的頭,我們一看到他的面目就認識他是什麼人;正宗當然也是非常重要,五 臟六腑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流通分像是手足,沒有手足,這個人什麼也不能做,必須有手 足才成為萬德萬能。我們再看下面的文。「故智者釋法華」,天台宗的智者大師解釋《法 華經》,智者大師有《法華經文句》,《文句》就是《法華經》的註解。「初一品皆為序 ,後十一品半皆為流通,又一時跡本二門,各分三段,則法師等五品,皆為跡門流通。」 他引用這一段就是說明他為什麼說《要解》裡面的三分是初善、中善、後善,這是引用智 者大師判《法華經》的例子來說。   智者大師在中國佛教史裡面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傳記裡面記得很多,諸位如果 要多知道一些,可以看「天台大師傳」。《法華經》總共有二十八品,它分為前半部與後 半部,前半部是講跡門,後半部是講本門。所以講本、跡兩分,就是這個兩個部門。什麼 叫跡?「跡」是講的跡相,完全顯露在我們面前。「本」是說他以往已經證得的果位。像 我們佛門裡頭常說的觀世音菩薩,我們講到觀世音菩薩,這是跡。從跡相上,他是以菩薩 身分到我們這個世間來弘法利生。如果說他的本,他早已經成佛了。佛在經上告訴我們, 他是正法明如來,倒駕慈航以菩薩的身分出現在我們面前,這就是所謂本跡。像世尊大弟 子舍利弗尊者,在我們《彌陀經》上都是叫著舍利弗給他講的。舍利弗在釋迦牟尼佛會上 是個羅漢,小乘四果羅漢,他的本也是古佛再來,他早已成佛了。所以這是本地,那我們 是莫測高深,我們只能從跡相上來看。   《法華經》在跡門也有序、正、流通三分,第一品序品是序分;從第二品到第十七品 ,就是「分別功德品」,這一品的上半部,這是正宗分;從這個下半部一直到最後第二十 八品終了,都是屬於流通分。這是從全經來分的,所以初善、中善、後善。大師又將二十 八品經分做本跡兩分,跡門裡面,跡是前面的十四品,「法師品」以後的五品都是屬於跡 門流通。本門他是將第十五品,這要對《法華經》上比較熟一點,就是「從地湧出品」前 一半是屬於本門的序分。一直到十七品,就是到「分別功德品」,這是屬於本門的正宗分 。從十八「隨喜功德品」一直到二十八品,是屬於本門的流通分。這是說明,絕對不是這 部經裡面,只是正宗分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序分、流通分點綴點綴而已,這是許多人對 於經典看法有這麼個缺失。智者大師跟蕅益大師都提醒我們,經典自始至終所謂是「如人 食蜜,中邊皆甜」。好像我們有一碗蜂蜜一樣,中間很甜,邊上一樣甜。所以給我們說出 初、中、後皆善。我們看文。   「蓋序必提一經之綱」,所以一部經的綱領在序分,從序分看出全經的綱要。「流通 則法施不壅」,壅是障礙,流通是使它能夠流布十方三世而沒有障礙,「關係非小」,非 常重要。「後人不達」,以後的人不知道這個重要性,「見經文稍涉義理,便判入正宗, 致序及流通,僅存故套」。這就是分科,就是分段分得不妥當,這個意思是分得不妥當。 「安所稱初語亦善,後語亦善也哉。」這樣分法,初跟後善就很難講了,當然最重要是當 中正宗分這一分。所以智者跟蕅益大師他們兩個人的分法就不相同,譬如蕅益大師判本經 「六方佛讚」以下很長的經文,他老人家就判為流通分,確實跟別人的分科不一樣。   分段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幾乎很多法師對於一部經的分法,雖然都是分三部分 ,序、正、流通三部分,從哪裡起到哪裡止很多人不一樣的,這是我們要了解的。世尊當 年講經並沒有分三分,三分是後人分的,這個我們要知道。他的分,對於我們學習有幫助 ,使我們對於經文的段落、體系能夠觀察得很清楚。下面這是本經序分,請看經文: (1)證信序 (a)時間(一時):靈山法會不散,真心沒有過去現在未來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下面註解說,「如是,標信順,我聞,標師承,一時,標機感,佛,標教主,舍衛等 (就是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標說經處也。」這一句裡面一共說了五樁事情。第一個是 說『如是我聞』。相傳阿難在結集經藏的時候,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 講完了就完了,並沒有記錄,沒有把它寫成文字,跟中國孔老夫子教學是一樣的。一直到 佛滅度之後,學生們想想老師過去的教訓,如果不把它記錄下來,年代久遠必定就失傳了 。所以佛滅度之後,同學們才想到我們要把老師所講的教訓要寫下來。寫下來,當然也不 是一樁很容易的事情,所以同學們大家在一起推選一個複講的人。大家請阿難,阿難是佛 的侍者,又是在所有同學當中他是多聞第一,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阿難統 統聽到,一次都沒有漏掉。諸位要知道,阿難是佛最小的堂弟。他們堂兄弟一共是八個人 ,釋迦牟尼佛是老大,阿難是最小,老八,年齡相差了二十歲。他這個大哥,大堂哥跟小 堂弟年齡相差二十歲。釋迦牟尼佛成道的那一天,阿難出生,釋迦尼牟佛講經已經講了二 十年了,阿難才出家,那麼前面二十年阿難怎麼會聽到?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後面他聽 到,前面他沒有聽到。   阿難尊者出家曾經提出要求,其中有一條,佛過去二十年所講的經要重複講給他聽, 他才肯出家。釋迦牟尼佛就答應這個條件,大概在沒有人的時候,把從前講的重複給他說 一遍。所以阿難尊者對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講的經教,聽得是最圓滿的一個人。這個人記憶 力又非常的強,就像我們錄音機一樣,他一遍聽了之後永遠都不會忘記,有這麼好的記性 。所以佛滅度之後,同學們結集經藏的時候,就請阿難上台複講,把佛前面講的經重複講 一遍,旁邊有人記錄,結集成經典。參與的都是世尊在世的這些老學生,第一次結集的時 候有五百阿羅漢。集結經藏有個規矩,阿難所說的,只要裡面有一個人提出意見,「好像 我沒有聽說佛是這樣說的」,這一句就要取消,就不能講;換句話說,阿難所複講的,是 要五百個作證的人個個都同意,沒有一個人反對,才能夠記錄下來。所以,結集經藏是這 樣的嚴謹,這是取信於後世,這個是決定真實、決定可靠、決定沒有錯誤。要求這麼嚴格 ,不是少數服從多數,不是的,有一個人反對都不行。   我們要曉得,阿難一升座,代佛說法,就得到佛力的加持,他面相變得特別好,就像 佛一樣。於是乎底下的人就懷疑了,是不是釋迦牟尼佛又來了?或者是他方佛來了,或者 是阿難成佛了?都懷疑了。阿難一說「如是我聞」,大家這個疑惑就沒有了,是阿難沒錯 ,沒有成佛。「如是我聞」也是釋迦牟尼佛教給他的,一切經的開頭就用如是我聞,一時 佛在什麼地方,與哪些人在一起,像會議記錄一樣,時間、地點統統記載得很詳細。這是 取信於後世,所以這個部分叫「證信序」。序裡面有兩段,一個就是證信,一個是發起, 發起是敘說這次法會的因緣,我們念的這一句是屬於證信序。「如是」這是代表世尊所說 的,是這麼說的。「我」是阿難尊者自稱,我親自聽佛這麼說的,我重複說出來,不增不 減,這叫如是,所以是信順。   『一時』,阿難既然記憶力這麼好,為什麼不把年月日寫出來?含糊籠統寫個一時, 這一時到底是哪一天?我們在最初學佛,看佛經就是這兩個字不服。你看地址寫得很清楚 ,在哪裡講得很清楚,我們現在都可以找得到,為什麼不把時間記下來?哪一天記下來? 這個疑團我也搞了好多年,到以後才真正搞清楚。這個「一時」實在是妙極了,為什麼? 如果說了某年、某月、某日,古人有個說法,印度那個時候沒有統一,是屬於部落的時代 ,像我們中國商周時候差不多,國家沒統一。大國就是一個大部落,大部落我們看古書裡 面記載,大國不過百里,它的疆界只有一百里,這是個大國。小國還二、三十里,換句話 說就是我們現在一個小村莊的樣子,那是一個小國。聯合幾個村莊就是一個大國了,從前 是這樣的。   每個國家曆法不一樣,像我們中國,雖然是部落時代,但是曆法統一,商周時候就統 一。周朝時候,所謂八百諸侯就是八百國,大家都尊重「周」,對它特別尊重,像是聯合 國裡面的主席一樣,尊重它,奉它為天子。怎樣奉它?用它的曆法。所以我們中國可以說 從商周我們的曆法就統一了,雖然國家是許許多多部落,但是都是用一個曆法。可是在印 度就不是這樣,印度每個部落有它的曆法。你要說哪一月哪一日就比較困難,它各個地方 不一樣,這是個事實。雖是事實,但是同樣可以記載下來,為什麼用「一時」好?這裡講 一時是「機感」,這就不是我們一般人能夠理解了,是眾生與佛感應道交的時候。在現代 科學裡面,現代科學發達,幫助我們解釋了許多的問題。釋迦牟尼佛當年講這個經的時候 ,我們可不可以參加?三千年前在祇樹給孤獨園講的,我們可不可以參加?現在如果說時 光倒流的話,可以參加。時光可不可以倒流?可以,真的可以。科學家也證明了過去存在 ,但是現在還沒有技術讓我們回到過去,現在還沒有這個技術。佛門裡面有,佛門在禪定 當中可以回到過去,可以走向未來,所以禪定的境界可以回到過去。   剛才我們講的智者大師,智者大師是隋朝時候人,去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有一千多年 ,智者大師到我們此時也有一千多年,差不多一千四、五百年。他是隋朝末年、唐朝初年 時候的人,一千五百年的樣子。他在讀《法華經》讀到「藥王品」的時候他入定了,他這 一入定,他就親眼看到靈山一會。就是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講《法華經》,正在那裡講, 他在那裡聽了一座。出了定之後告訴別人,釋迦牟尼佛靈山講《法華經》現在沒有解散, 還在。這就是講時光倒流,他在定中他可以能夠回到過去。換句話說,我們在今天要有智 者大師的定功,釋迦牟尼佛在祇樹給孤獨園講《阿彌陀經》這一會也沒有散,我們也可以 親自參加去聽佛講經說法。這是定中境界。   所以「一」一是定,一心。二心就有分別、就有差別,一心裡面沒有差別,一心裡 面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沒有,二心就有了。所以一心是真心,二心是妄心,妄心有過去現 在未來,真心沒有。機感在此地,原來我們還有分,不但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那個現場我 們可以參加,十方一切諸佛說法我們都有機會親臨會場,親聞法音。這個「一」就妙了, 太好了!要是記載年月日時,那是過去了,就不能相應。所以,「一時」用得非常之好, 這是表機感,眾生感應道交的時候。「佛」是主席,就是主講的人,佛標教主,是教學、 教導的主席、主講。「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講堂所在處,這個許多同修很都熟悉,我 們在此地就不必多介紹了。下面對如是還有詳細的解釋。 (b)事情(如是):所聞事理皆真實無妄   「實相妙理,古今不變名如,依實相理,念佛求生淨土,決定無非曰是。」前面跟大 家講的「如是」是一般的說法,就字面上的解釋。這個地方講的是就本宗的說法,我們淨 宗,世尊為我們講解《彌陀經》的真實義,這個說得就深了。實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釋迦牟尼佛一生為我們所說的,就是把宇宙人生真相為我們說出。這個理很深,理很妙, 妙在什麼地方?妙在事、相、理它是一個,這就妙了。許多大乘經裡面為我們說體、相、 用,體就是理,相就是現相,用就是事用,就是作用。這一而三,三而一,它就妙了。如」是不變的意思,永遠不變。我們世俗人所講的真理,真理是永遠不變的,在我們佛經 裡面就用「如」這個字做代表,代表的是真理,是永恆不變的真理。依這個理,這是最真 實的。「依實相理,念佛求生淨土,決定無非」,無非就是不錯,決定不錯,不錯就是「 是」。   可見得念佛這樁事情是有理論依據的,是最高、最真實、最究竟、最圓滿的理論依據 。如果我們對這個完全明白、完全通達而沒有懷疑,我們自己平常念的這一句阿彌陀佛就 是實相念佛。它根據實相來的,理就是實相;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是事,事跟 理是一個。事離不開理,理離不開事,理是實相,我這個事也是實相,可惜的是知道這個 實相的人太少了。你真正明瞭通達,你要曉得我們聲聲阿彌陀佛是實相,一點都不錯;如 果有一點懷疑,實相就沒了,就沒有了。   今天下午,有幾位同修從外地來的,來看我。他們聽了《無量壽經》的錄音帶,也在 念阿彌陀佛了,但是還有兼學一點其他的東西。今天來問我,我說都好,各人根性不相同 ,但是那就不是實相。什麼叫實相念佛?我們常說的,沒有懷疑,沒有夾雜,沒有間斷, 那就是實相念佛。還有一絲毫放不下,還有一絲毫疑惑,那就不是實相,那就是事念。真 正事念也好,事念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一心不亂,一樣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再把這 個理搞清楚也不遲。所以無論是理念、事念,念重要,這個要知道。   實相理,妙理,說穿了就是我們自己的真性,就是自己的本性,古德常說「唯心淨土 ,自性彌陀」,這是實相。可是這個話很難懂。既然淨土是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我念自 性就好了,何必還要念彌陀,還要求生淨土?彌陀跟淨土是事相,心性是實相,用上面那 個字,就是心性是「如」,彌陀淨土是「是」,如是。我們現前這個身體是自性變現的,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我們看到地球,晚上我們看到太空無量的星星,這是我們自己唯心 所變的。所以諸位要知道,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虛空剎土,統統是唯心所現的。我們自己 的身體,看到外面芸芸眾生、山河大地,都是唯心所現的,這是實相。千萬不要以為西方 世界是唯心淨土、自性彌陀,眼前就不是了嗎?眼前一樣是。我們的心,真心變現的真土 、真身,妄心變現的幻土、幻身。我們身心世界是虛幻的,《金剛經》上所說「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幻是假的,幻是剎那剎那在變的,真的是 不變的。西方極樂世界是我們真心變現出來的,真心古今不變;我們這個世間是我們的妄 想心,一天到晚想東想西,是妄想心變的,妄想心剎那剎那在生滅,所以我們這個世界是 生滅的世界。統統是自己變現,除了心性之外,沒有一法可得。 == 南無阿彌陀佛。 -- 總之,不管是什麼樣的人,得到自己快要死亡的消息時,應該坦然面對,應該歡喜—— 「聽說我活不了啦,啊,快樂快樂!阿彌陀佛,大家再會,拜拜了!」 ——索達吉堪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74.221.233
bbsamtb:阿彌陀佛,這一集進入本文。 10/07 19:48
bbsamtb:釋迦牟尼佛一生為我們所說的,就是把宇宙人生真相為我們 10/07 19:49
bbsamtb:說出。 10/07 19:50
※ 編輯: summertrees 來自: 211.74.221.233 (10/09 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