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第26集   『八聖道分,亦名八正道分。修無漏行觀,見四諦分明,名正見。』三十七道品最後 的科目是「八正道」,也叫做「八聖道」。我們將來在經論裡面看這兩種不同的名稱,都 是一樁事情。八正道是佛門裡面重要的一個科目,它的標準也有很多,就如同戒律一樣。 小乘有八正道,名稱都一樣,講法不相同,它的境界不一樣。就如大乘法,每一個宗派標 準也不相同,這是我們都必須要知道的。蕅益大師在此地為我們所說的,只是一個一般名 詞術語的解釋,這就是完全講原則,用在哪一個宗派、哪一個法門裡面,說法就不盡相同 ,大致上總不違背這個原則。   「修無漏行觀,見四諦分明」。四諦是世出世間法的總稱。苦集是世間法,「苦」是 世間的果報,「集」是世間的因緣,這就說明了世間法的真相。「滅、道」是出世間法, 「滅」就是滅煩惱、滅生死,是這個意思,滅就是涅槃。「道」就是修學的方法,像此地 講的三十七道品,這三十七種都是屬於道。滅是出世間的果,道是出世間之因。所以苦集 滅道是兩重因果,也就是世間因果跟出世間的因果,這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宇宙人生的 真相,我們講宇宙人生就包括了世出世間。你要是真正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個見解就 正確了,這叫「正見」。要怎樣才能見到?要修無漏行觀。「無漏行觀」四字可以說包括 一切大小乘修學的方法,這是一句總說。你用什麼方法修無漏行觀?就是八萬四千法門, 那就各個不相同了。   「無漏」漏是煩惱的代名詞,也是與真心本性相違背的一個名詞。「漏」就是漏失 ,像這個茶杯,裝茶的,如果裡頭有破損,它就往外頭滲漏了。這是比喻我們的真如本性 ,有了妄想、分別、執著,就把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般若智慧、無量功德都漏掉了,漏失 了,取這個意思。「無漏法」,換句話說,就是與心性完全相應的觀行,那就叫無漏。唯 有無漏法,才真正能夠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換句話說,有漏就見不到,無漏才能夠見到 。小乘聖者斷了見思煩惱,就叫無漏,這是小乘。跟大乘比,它雖然見思斷了,他還有塵 沙無明沒斷,所以還不能稱作「真無漏」;必須要把見思、塵沙、無明統統都斷了。這在 大乘什麼樣的果位?大乘圓教裡面講,這是十地菩薩的果位。小乘阿羅漢只斷見思,大乘 阿羅漢,十地菩薩也叫做大乘阿羅漢,阿羅漢翻成中國的意思叫「無學」,就是畢業了, 在大乘法裡頭,他畢業了,畢業的境界就是三種煩惱統統斷盡,證得真正的無漏法。通常 我們把「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的菩薩,也把他列入這個真實無漏行觀,這在圓教就 是初住菩薩以上,在別教是初地以上,別教是登了地。這些菩薩,無論他修學哪一個法門 ,都跟無漏行觀相應。由此可知,八聖道的正見的標準很高,確實在一般宗派法門裡頭, 達到這個境界是相當不容易。   但是在淨宗就不同了。淨宗這個法門是平等法門,我們講《無量壽經》的經題時跟諸 位介紹過,經題裡頭有「清淨平等覺」。淨土法門是平等成佛的法門,是教一切眾生修學 平等法,它的平等是這個意思。換句話說,等覺菩薩信願持名求願往生,我們是薄地凡夫 也是信願持名求願往生。可見得,我們跟等覺菩薩其他的地方不平等,但是信願持名求願 往生這是完全平等的。我們是平等的修學,平等的證得,所以這個法門就不相同了。如果 我們對於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能夠信得過,能夠不懷疑,這個見解就是淨宗的正見, 跟諸佛如來、諸大菩薩的見解完全相同。八正道,實在講淨宗裡頭有,真有,其他宗派法 門修學確實困難。這個八條都是以無漏為基礎。   『以無漏心相應思惟,動發覺知籌量,為令增長入大涅槃,名正思惟。』正思也叫正 思惟,正思惟也是用無漏心。無漏心,簡單的說就是真心本性。無漏心是真心,揀別它不 是妄心。妄心是有漏的,妄心就是八識,八識是有漏的。離心意識,這個心是真心。真心 是無漏的,真心是清淨的,妄心是不清淨的,妄心是污染的。這個真心是清淨的,所以無 漏心就是真心。《觀經》跟我們講的「至誠心」,《大乘起信論》講的「直心」,直心、 至誠心,這都是無漏心,都是真心。跟儒家所講的「誠意正心」也很接近,誠意正心做到 極處,實在講就是無漏心。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所以無漏心也是智慧之心。《般若經 》所說的般若智慧,般若有實智、有權智,無漏心就是實智,真實的智慧,它起作用的時 候就是權智,所以一切智無所不知,這個他才能夠「相應思惟」。   「動發覺知籌量」,這是說它起作用,這個作用就是《心經》所說的「照見」。蕅益 大師在此地用的名詞是「發覺知籌量」,《般若心經》用的簡單,「照見」,由此可知, 這個地方講的思惟,並不是我們現在所想像當中,要研究、要思考、要考慮,不是這個, 這個完全落在意識裡頭。說思惟,實在講思惟是代表一切通達明瞭,它是這個意思。我們 要不思考、不研究,就不會明白,這是意識。真心本性還得要研究、還要思考嗎?不需要 了。這是從它的功用上來說,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這一接觸就通達明瞭,這就叫做正思 「為令增長入大涅槃」,目標是究竟圓滿的大涅槃,大涅槃就是如來果地上所證的, 這個叫做正思惟。 (s按:很多人喜歡把聞思修掛在嘴上,但「思維」並不是用我們自以為的「理智」 去思索去判斷。一思索,就是心意識的作用,相應不到本性。 淨空法師談過這個問題 http://youtu.be/7d5ura-dBa8
我想,持戒得定、得清淨後,心如明鏡,一聞就照見真實道理,就破迷開悟, 這才是真正的聞思修。是智慧思維,而不是意識思維。而這是大阿羅漢、上上 利根者如六祖之輩的份。所以佛說:「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羅漢已, 乃可信汝意。」阿羅漢斷見思煩惱,就不再用心意識思維了。   在淨土宗,我們只要天天用第六意識這個思惟就行,算不算正?也算正。為什麼?標純正。我一天到晚就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這個思惟就是正思惟,可見得跟一般講 的標準不相同。《心經》講的「照見」,那是什麼樣的境界?法身大士的境界才有能力照 見,不是法身大士沒有這個能力。我們凡夫,一天到晚想阿彌陀佛,想西方極樂世界,這 就是正思惟,我們的果報是往生淨土。這一往生,就一生當中必定證得大涅槃,可以說與 這個目標完全相同。我們的正見、正思惟與他們這個標準不相同,但是目標完全相同,這 個利益相同。   『以無漏慧除四邪命,攝諸口業,住一切正語中,名正語』。「以無漏慧除四邪命」 ,無漏慧,諸位要記住就是無漏心。清淨心的作用就是智慧,所以無漏慧就是清淨心。「 除四邪命,攝諸口業,住一切正語中,名正語。」這個地方要緊的是除四邪命。「四邪命 是佛學常識,「邪」就是知見不正,思想不正,謀生的方法手段不正,這叫邪命。四邪 命,第一種是「方口食」。什麼叫方口?這個「方」是講四方,意思是說交際應酬。交際 應酬,用這種方法到處遊說,這裡面對於一些權貴豪富不免諂媚巴結,得到供養,用這種 方法來生活的,這個統統叫做方口食。由此可知,這心就不清淨,每天去應酬,應酬這些 豪門權貴,跟他們交際往來。第二種是「維口食」。維口食是以咒術,畫符念咒,或者是 給人治病,或者是占卜吉凶,這裡面包括現在所講的算命、看相、看風水。以這類方式求 生活的,這叫維口食。第三種是「仰口食」,這類是講仰觀星象,這是看到空中星宿、星 相,以這個做種種吉凶的預言。換句話說,都是迷惑眾生,這樣得到供養這叫仰口食,這 也是屬於推算命運這一類的,譬如推算個人或者是社會國家的命運,常常用這些方法。四種是「下口食」,就是自己耕種,種田或者是種菜。佛法傳到中國之後,百丈大師就提 倡耕作,所謂「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換句話說,這就是四邪命裡面講的下口食。   佛法到中國來,這幾種實在是自古至今在佛門確實存在,尤其是耕種,中國的道場、 中國的佛法跟印度不相同,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清楚。印度出家人,佛陀在世的時候是托缽 。出家人出去托缽,在家人一定會供養,中國人如果到外面托缽,沒有人供養的。印度對 出家人非常恭敬,中國這個社會對於托缽的出家人,認為你是要飯的,根本輕賤瞧不起你 。諸位要曉得,一般人輕賤出家人,這個是造罪業的。如果真正有道德、有修行出家人, 你對他輕賤,將來這個罪過是要墮落的。我們前面講經講到憍梵波提。憍梵波提有一個習 氣,就是嘴巴常常動。世尊怕一般人不知道他是個得道的高僧,會諷刺他譏笑他,將來就 害得人家要墮地獄,所以不准他去乞食,他受天人供養。這個是慈悲。中國這個社會環境 跟印度完全不相同,因此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乞食制度在中國自自然然就行不通,等於 說廢除了。樹下一宿,在中國也行不通。印度這些高僧是我們中國帝王朝廷禮聘過來的, 中國人尊師重道,哪有叫老師去托缽,叫老師晚上樹下一宿,這怎麼能對得起老師?所以 一樣也造的有宮殿,有很好的生活上的照顧供養。所以印度這些生活的方式,我們完全捨 棄掉,佛法才能夠在中國發揚光大。由此可知,佛教確實是講求本土化與現代化,它才能 真正行得通。   百丈大師提倡的,實在講很有道理。因為中國道場的建立,他生活的來源都是有山有 田。這些山跟田地都租給農人,農人租寺廟的田來耕種,然後繳租,所以寺廟的生活非常 安定。從前一般大戶人家供養寺廟送什麼?送田地給它,送山給寺廟,所以寺廟的道糧是 不會缺乏的,就是經濟生活非常安定。心安則道隆,佛門裡頭常說「法輪未轉,食輪先」 ,生活不安定,他這個心就不能安,那怎麼能去辦道?所以首先生活要安定,就是經濟方 面他要安定。現在寺廟不一樣,現在在中國大陸完全改變了,土地都是國家的。在台灣寺 廟不少,有些老的寺廟還有一些田地,大概現在田地恐怕都沒有了,土地價值太高,早可 能都變賣掉了。現在的生活完全靠信徒的供養,依靠信徒的供養,諸位想想,這信徒不能 得罪,信徒跑掉了,生活來源就沒有了。所以要想種種的方法去拉攏信徒,於是這四種邪 命統統都具足了。所以這是社會環境的背景,我們必須要知道。   真的有無漏的智慧,他才能夠捨離這四種邪命。生活是要靠在家信眾的供養,如果想 生活過得很舒適,恐怕就不容易,簡單清苦的生活是決定不成問題的。我們離開這四種方 法,一樣能夠過得下去,但是如果不甘心不情願去吃苦,我們的道業又有了問題。佛給我 們講了兩句話,在入滅之前跟阿難講的「以戒為師」,這是阿難最後提出四個問題請教釋 迦牟尼佛,佛在世我們以佛為老師,佛不在世我們以誰為老師?佛就講以戒為師。佛在過 去曾經常常告訴我們,叫我們「以苦為師」,所以一個修道人,無論在家、出家,生活能 夠清苦最好。因為清苦的生活,我們常常有一個出離心。拿我們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 真正想去,這個地方生活過得太舒服、太自在,就不想去了。所以一切還是苦一點好。佛 法雖然說不修無益的苦行,不贊成吃苦,但是釋迦牟尼佛常常讚歎苦行的這些弟子。苦行 的弟子,第一個就是他真正有出離心,第二個也可以做一般修行人最佳榜樣。這些東西統 統能夠放下,一心在道。   特別是我們這個法門,這個法門成就是無比的快速,只怕你不是真正肯修。真正肯修 ,這經上講的,若一日、若七日,七天是真能成功。我們在《高僧傳》,在《往生傳》, 確實看到有七天成功的人。何況一個人真正修行,修學這個法門,這個經是一切諸佛所護 念經,修學這個法門,必定為一切諸佛所護念。諸佛護念,龍天護法哪有不照顧的道理? 所以我們儘管放心,自己生活方面統統交付給護法神,統統交給佛菩薩,自己可以不要操 心,不要去理會,一心念佛,那就完全正確了。這個道理,老同修聽了,雖然不敢反對也 不敢做,新學的、初學的人聽了,根本就不能接受。這是什麼原因?跟這個法門沒有兩樣 ,難信之法。第一個是我們對於這裡面道理事實真相沒有搞清楚,我們對它懷疑。第二個 是我們善根福德不夠,對於善知識這個說法我們很難接受。   我跟一般初學的人比較,說實在話,我還是有一點善根。善根,講起來也很勉強。為 什麼?我要看什麼樣的人講,我才相信,換一個人跟我講,我就不相信。我初學佛的時候 ,章嘉大師教給我,教我在這一生當中專心修學佛法,弘揚佛法,自己的身體、生活一切 都不要去想,統統由佛菩薩來照顧。我想這個好,這個我就不要去操心,什麼都放下了, 由佛菩薩、護法神他們去安排,他安排什麼,我就這樣過就好了。安排得好,我生活就過 舒適一點,安排得差一點,我就比較清苦一點,但是再清苦也好,總不要自己操心,自己 操心很苦。我對於章嘉大師非常尊敬,他老人家教給我的話,我都相信,都能接受,而且 認真的依教奉行。我得一點自在,得一點好處,實在講,得章嘉大師的恩惠最大,他教導 我的最多。所以我們要相信,要真正肯做,一心向道。這是講我們除四種邪命,心安理得   「攝諸口業」,口業是「不妄語」;「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不說人家是非長 短,這叫不兩舌;「不惡口」,惡口是說話粗魯;「不綺語」,綺語是花言巧語,也是欺 騙人。有「有意」、有「無意」的,有意固然是有罪,無意過失也不小,要看它的後果, 它的影響力,所以言語不能不謹慎。「住一切正語中,名正語。」正語就是與自己學業, 與自己所學,與自己在社會上從事行業,本分的言語,那都叫做正語。在念佛法門裡面正 語就是佛號,不僅是淨宗,在中國普遍的寺院當中,這個出家人日常問對都用「阿彌陀佛 」。譬如我們叫某一個人,他答覆不會答覆說「我」,他說「阿彌陀佛」,都用佛號來代 替。這句佛號不僅是淨宗的正語,可以說是一切宗派法門裡頭通用的正語。 == 南無阿彌陀佛。 -- 印光大師開示: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 ,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 ,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 就要教他消滅。常生慚愧之心及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夸。只管自 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果能 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248.15
bbsamtb:阿彌陀佛。這集開始講解八聖道分。 11/09 1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