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第23集   『五根者:信正道及助道法,名信根。行正道及諸助道善法,勤求不息,名精進根。 念正道及諸助道善法,更無他念,名念根。攝心在正道及諸助道善法中,相應不散,名定 根。為正道及諸助道善法,觀於苦等四諦,名慧根。』   這是三十七道品裡的第四科。「根」有兩個意思,都是從比喻上來的。譬如草木有了 根,根是有能生的意思,有能成長,繼續不斷成長的意思,在古德註解就是有能夠保持的 意思。能生長,能保持,所以叫它做根。一共有五條,就是「信、進、念、定、慧」。下 面講「五力」,名稱完全相同,先有根而後才有力。力是長成它就產生力量,沒有長成的 時候我們稱作根。這五種非常重要,佛在《彌陀經》裡面告訴我們,西方世界的人,無論 從哪個世界去往生的,無論他是什麼樣的品位,從下下品到上上品,這五根都要修,五根 、五力都不能夠缺少。那邊要修學這個法門,可見這個法門是非常的深廣。   「信」,大師跟我們說得很簡單,也很清楚,這是指示我們的原則,「信正道及助道 法」。這個地方就是邪正的問題了,怎樣才叫做正道法,才是正道?佛為我們說了許多的 經論法門,可以說都是正道,都是正確修行的方法,可是不一定能夠適合每一個人。就好 像我們到這個藥店,你看到幾百種、幾千種的藥物,我們都可以說那是良藥。可是這些藥 不見得適合於我們用,用對了症,那就藥到病除,這病馬上就好了。如果這個藥用錯,不 但這個病不能好,可能還要加重。這個常識我們懂。藥,統統是良藥,佛法皆是正法,我 們自己究竟是什麼樣的根性,我們害病的人,佛的藥方,藥太多太多了,絕對不是叫我們 統統都要吃的,不是的;也就是說,所有一切佛法,不是叫我們統統都要學的。所以古德 常常提示我們,「選擇法門,一門深入」,這個就對了。至於廣學多聞,那是為別人的事 情,不是為自己。好像這個藥治自己的病,只選擇幾種。可是你要想做一個大夫,做一個 醫生,要醫一切人的病,那你是樣樣都要懂,樣樣都要內行。你開出處方是給別人吃的, 不是給自己吃的,這些都必須要搞清楚。我自己要成就,那是一門深入,我要幫助別人, 那要觀機,為他抉擇法門,這是首先我們要明瞭的。   以淨宗來說,這是單一修淨土,求生彌陀淨土的人,他的「正道」就是「信、願、持 名」。蕅益大師在本經特別為我們提示的信、願、持名,這是正道。三經,或者是淨土五 經一論當中,教給我們許多斷惡修善的方法,譬如《觀經》講的「三福」,那都是屬於助 道,就是此地講的「助道法」。能夠幫助我們成就一心不亂,幫助我們得念佛三昧,這些 都是屬於助道法。我們對於這些能夠深信不疑,你這個信就有根了。如果我們對於這個法 門雖然聽到見到,生歡喜心,還沒有下定決心要專修這個法門,我們這個信就沒有根。信 ,我也相信;修,我也在修,但是不認真,不是真正在修,甚至於還修學其他的一些法門 。像一般我們常常聽到的「禪淨雙修」;或者是「密淨雙修」,又學密又念佛;還有「密 淨禪三修」,這些不能說他沒有信,他這個信沒有根,我們從這個地方能夠看得出來。信 有了根它才起作用,沒有根它就不起作用。   因為信有根,就帶起了「精進」。信有根,他真信!真信,他一定真修,精進就是真 修。諸位要記住這個名詞,「進」是進步,沒有後退,「精」是精純,可見得他這個求進 步是純一、專進。在大乘佛法裡面,凡是這樣的態度去修學,幾乎沒有不成功的。凡是修 行不成功,縱然他很努力,很好學,很勤奮,這是進,但是他不精;也就是說他不專,他 是雜進,他學得很雜,學得很多,學得很亂,這樣力量就分散掉了。無論他怎樣努力,他 的心思是散亂的,他的精神不能集中,這一點我們也要特別注意。說實在的話,信、進之 沒有根,如果我們追溯它的根本原因,還是缺少前面三科十二條的基礎。五根是從前面三 科基礎奠定下來的,沒有前面三科良好的基礎,哪裡會有根?因此我們要很冷靜細心的去 反省,我們今天念佛功夫不得力,心力不能集中,精神散亂,要想真正達到身心清淨,功 夫得力,就不能不細細的去研究前面的三科,要認真去學習,從這個地方紮根,然後自然 就能夠「勤求不息」。「勤」是勤奮,「求」是求學;會不疲倦,不懈怠。因為他在學習 當中能得歡喜,法喜充滿,能生智慧。有法喜,有智慧,他就不疲不厭了。他學習時能提 起精神,對於正道跟助道法都能夠勇猛精進,這個叫做「精進根」。   「念根」「念正道及諸助道法」,到完全沒有雜念,這個念才叫做有根。我們念佛 ,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我們常念佛的教誨,念佛的教誨這是助道的善法。二六 時中常常念這個名號,這是念正道法。念正道、助道,如果還有其他雜念摻雜在裡面,我 們這個念就沒有力。必須其他閒雜的妄念統統都沒有了,這個念就有力量,就產生力量。 產生力量,當然就有感應道交。境界,我們一般講,年年不同,月月不同,這境界不一樣 ,境界是愈來愈好。你要問,到底什麼境界?我們簡單籠統說一說,煩惱少了,妄念少了 ,這個心一天比一天清淨,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長,這就是相應的境界。這是自己能夠感觸 得到的。即使讀經,以這個例子來說,從前念這個經含糊籠統,不甚明瞭,現在比從前明 白多了,這就是好境界。所以我們雖然常念一部經,年年月月對這個經典的理解不相同。 如果完全是相同的,這個念久就會念煩了,念厭了,還有什麼好念的,沒有意思!愈念愈 發現裡面的意思愈不一樣,那才叫真正有味道。所以這一部經,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無 量劫中你念不厭的,念不倦的。為什麼?它有無量義,無量的奧祕,無量的法味,讓你細 細去品嘗。你功夫愈深,你發覺的愈深,你體會的愈廣。經亦如是,蕅益大師的《要解》 意思亦如是,真正是不可思議!不像現代人所寫的文章,看一遍之後決定不想去看第二遍 。為什麼?那個味道沒有了,一嘗就完了,沒有這麼深、這麼濃厚。所以我們這個念有了 根,就嘗到法味,這是很重要的。   第四是「定」。五根,跟諸位說,後後深於前前,就是愈是後面意思愈深,包括前面 。諸位想想,沒有信,哪來的精進?所以精進一定裡頭有信。沒有精進,決定就沒有念, 這個念是從精進裡頭得來的,所以念就包括精進。念的功夫深了,這才得定,所以定包括 念,念不包括定。換句話說,前面一個是因,後面一個是果,因果相生,它是循環的。最 後一個是「慧」,慧又變成信,底下五力裡頭的信力。所以它是循環的,像個輪一樣循環 的。菩薩位上都要遵守這個法則去修學,菩薩位一直到等覺,等覺都離不開這個原則,五 根、五力不斷的在增長。   「定根」「攝心在正道及諸助道善法中,相應不散」。正道、助道同樣的重要,蓮 池大師他是把「信願持名」看作是正道,也是助道。正助雙修都是信願持名,這是他老人 家所說的。其他的祖師大德,有將《觀經》裡面的「觀想、觀像」看作助道。這些開示, 可以說都是對於善根非常深厚的學淨土的人說的,對他們講有很大的利益。但是對我們來 講利益不大,這就是說,這個藥用在我們身上不太適合,不是完全對症,我們的妄想、雜 念太多,對這個法門還沒有認識清楚,還在那裡猶豫不決,蓮池大師這個方子對我們起不 了什麼大的作用。因此我們必須要懂得自己現前身心的狀況,我們要用什麼樣的方法來幫 助我們,成就我們的信願,這就是五經裡面的教誨,我們不能不留意。特別是《觀經》三 福,《要解》蕅益大師跟我們講的三科: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這對我們現前來講 非常有用,確實是對症下藥。我們依這個方法來修行,確實能幫助我們建立這五根,所以 我們的心一定要收在這上。   至於有一些人,你們接觸的人很多,朋友當中都有學佛的,有些人覺得你現在念阿彌 陀佛修淨土,專念《無量壽經》,這個不夠,專念一部經怎麼行?不夠,還得勸你去念《 華嚴經》,去念《法華經》,去念《金剛經》,念一大堆,以為念多了才管用,這是我們 常常聽到的,不但你們聽到,我聽到的更多。黃念祖老居士教人跟我教人,我們兩個方法 不一樣,我教人專,一部經深入。黃老居士教人不像我這樣的,他還指定十幾、二十種經 論,叫你修學的。他知道我教學的方法,也感覺到很奇怪,為什麼專修一樣?我有我的道 理。因為我看到許多念佛往生的,這個往生不是普通往生,是沒有生病,預知時至,曉得 自己哪一天走,而且都是站著走的,坐著走的,問問這些人,他到底念的什麼經?很多一 生當中一部經都沒有念過,就念一句阿彌陀佛。我們從這個地方得到一個事實,那就是專 ,一句阿彌陀佛可以能夠預知時至,站著往生,一部經怎麼不行?決定行。可見得這個事 情真的要精進,多了就不精,多了就亂進,就雜進,那個不能成功。   我在講席當中也給同修們做了多次的報告,我們看這些浩如煙海的佛法,怎麼會不羨 慕,怎麼會不動心?這一羨慕就迷了,一動心就亂了。所以我常講佛法是迷宮,學佛的人 不能不當心,不能不留意。不是釋迦牟尼佛搞這個東西故意來叫你上當,來騙你的,不是 的。釋迦牟尼佛是普度眾生,不是度你一個人的,度你一個人,他指你一條路,我們一定 要明白。就好像剛才我講的這個比喻一樣,醫生開的藥店各種藥品都有,不是給你一個人 吃的。你害病他給你診斷,不過在裡面取個一、兩種而已,治你的病。佛法大海亦復如是 ,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何況大乘經論常說,一經通就一切經通。這一切經我們要不要 學?不要學。我這一樣學通了,那一切都通了,我何必惹麻煩!這不是理論,這是事實。   在中國像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我們看他的傳記,他一部經也沒有學過,不但沒有學過 ,一部經都沒有念過。《壇經》第一篇裡面敘說他的傳記,記載得很清楚,他不認識字, 他是一個砍柴的樵夫。他是賣柴,偶然的柴賣掉之後,出來的時候聽到有一個人在念《金 剛經》,大概念的聲音很大,古時候人念書,搖頭晃腦念得很自在。他在窗外聽,聽了一 段之後他就開悟,經的意思他就明白了。念的人還不明白,他在旁邊聽的人聽明白了。這 是一回什麼事情?在佛法裡面講,他這一生雖然沒有學過,不認識字,過去生中的基礎深 厚,這一聽,一接觸,他就明瞭,這是過去生中宿根深厚,這一生當中心地清淨。這個非 常重要。我們讀東西,聽東西,為什麼不能夠了解它的意思?我們的心是混濁的,心是亂 的。他心清淨,宿根深厚,所以一聽就開悟。這才到黃梅去求法,見了五祖之後,五祖也 沒教他,這見面一問之後,五祖就打發他到碓房去破柴舂米,在道場裡做苦工。那個時候 黃梅弟子有三千多人,每天吃飯,燒的柴火是要人去劈,去砍柴,米要人去舂,很辛苦的 工作,他做了八個月。在黃梅八個月沒有聽一次經,跟老和尚也沒有見過一次面,就是進 山門見過一次面,八個月沒見面。   老和尚就要傳法了。神秀做了一首偈子,他聽了之後把它改了,這麼一個因緣,老和 尚衣缽傳給他。半夜跟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恍然開悟, 底下就不要講了,就沒有了。這就是說他一切都通達了,那個時候他二十四歲,五祖傳衣 缽給他是二十四歲。五祖這些學生很多,傳給他,人不服氣,還是有找麻煩的。所以五祖 指點他,讓他夜晚偷偷的離開,告訴他要避難。就在避難途徑當中,他遇到無盡藏比丘尼 ,這是在同一年的時候,在曹侯村遇到無盡藏比丘尼。無盡藏比丘尼一生受持《涅槃經》 ,《涅槃經》的分量很多,《涅槃經》在中國也有幾種不同的譯本,最少的是三十六卷, 多的是四十卷,分量遠遠的超過《法華經》。無盡藏比丘尼向他請教,他說:「我不認識 字,你把這個經念給我聽。」無盡藏就念,念完他就給她講,無盡藏比丘尼也開悟了。後 來追的人追到了,他又逃難,逃到獵人隊裡面躲了十五年,風波平息之後他才出來。   諸位想想,五祖忍大師沒有跟他講過《涅槃經》,他能夠在那裡,以幾個月的時間給 無盡藏比丘尼講一部《涅槃經》。在曹溪類似這個事情更多了。《壇經》裡面記載的法達 禪師,念《法華經》念了三千部。《法華經》的分量有七卷之多,一天念一遍,三千遍差 不多是十年。念了十年沒開悟,到曹溪去請教六祖,六祖就跟他說:「《法華經》我沒有 聽過,你念給我聽。」《法華經》一共二十八品,他念了兩品,第二品就是「方便品」, 念到第二品,他就告訴法達禪師說:可以了,不要念了,這個經文我完全明瞭了。把《法 華經》大意給他講解,法達一聽也開悟了。這豈不是一樣通了,一切都通了嗎?我們何必 還要找麻煩!所以我們真正體會到精進兩個字的重要,「專精」。甚至於這一句佛號,經 都不要念,就這一句佛號,你念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念佛三昧,定慧都現前了。定 現前,絕對不為外境所動。慧現前,世出世間法一切通達,就像惠能大師一樣,眼睛一看 就明瞭,耳朵一聽就通達,還要費那麼多的時間去學習嗎?那就是其笨無比,聰明人不幹 那個笨事情。所以一門深入,你這一樣通了,其他東西決定是觸類旁通。 == 南無阿彌陀佛。 -- 印光大師開示: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 ,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 ,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 就要教他消滅。常生慚愧之心及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夸。只管自 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果能 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248.188
Lunakaoru:隨喜讚嘆 11/03 00:39
bbsamtb:阿彌陀佛。這集講解五根,就是「信、進、念、定、慧」。 11/03 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