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若斷除諸見煩惱之時,善能覺了,除諸虛偽,不損真正善根,名除覺分。』)   「除諸虛偽」,這句我們也不能夠疏忽。凡是一切個人的欲望、享受,所謂是名聞利 養、五欲六塵的享受統統是虛偽的。世間人斷惡修善,他有目的,如果沒有目的,沒有利 益可圖,他就不會去做了。佛告訴我們,這些是虛偽的,不是真實的。佛菩薩利益一切眾 生沒有企圖,絕對沒有個人的得失利害在其中,因為得失利害是假的。這是佛菩薩跟我們 凡夫不相同的地方。經上常說,「諸佛菩薩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悲」是拔苦的意思 ,看到眾生有苦難,幫助他解決,這叫悲。「慈」是與樂,給與眾生安樂,幫助他得安樂 ,這叫慈。慈悲加個「大」字,就是沒有條件的,無條件才叫做大,有條件就不能稱為大 慈大悲。我們凡夫幫助別人多少都還有條件,不像佛菩薩完全是無條件的。我們在此地可 以用這個來解釋,一切有條件的就是虛偽,要把這些統統除掉。換句話說,我們喜歡的人 ,我們要幫助他;我們不喜歡的人,我們也要幫助他;對我們善意的人,我們要幫助他, 甚至於對我們有惡意要害我們的人,我們也要幫助他。沒有條件的,一視同仁,一律平等 ,這叫大慈大悲。這個才不損真正的善根,這叫「除」。   『若捨所見念著境時,善能覺了所捨之境虛偽不實,永不追憶,名捨覺分』。捨,是 對外境的,是對外面來的境界,也就是我們常講身外之物。身外之物要放下,內要放下見 思煩惱,外要放下五欲六塵。捨就是捨五欲六塵,要捨名聞利養,叫所見念著境時。境是 境界,經上把境界歸納,我們五根所對的,眼所見的統統叫做「色」,佛經裡面色的意思 是很廣泛,眼能夠見的都用這一個代名詞,全部都包括了。耳所聽的都叫做「聲」,鼻所 聞的都叫做「香」,用這一個代名詞。香,臭也包括在這一個字裡頭,就用一個代名詞。 乃至於意,「意」是我們念頭,念頭所對叫「法」。六根對六塵,六根是眼、耳、鼻、舌 、身、意,六根對外面色、聲、香、味、觸、法,對外面六大類的境界。這六大類的境界 是虛幻不實的,換句話說,它不是真實的存在。佛法裡面凡是講到真實,它的意思就是永 遠存在、不會改變,這是真實的。如果它會改變,那就是假的,就不是真實的。   我們人這個身體有生老病死,它時時刻刻在起變化,這就不是真實的。一切萬物也是 如此,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天親大士將一切法歸納成一百大類,稱為「百 法」。相宗有個入門的小冊子,叫《百法明門論》,這是法相宗入門的。對於這一百類的 法,你要明瞭,你要明白,這叫「百法明門」。你明白了,你就可以入大乘之門,那是大 乘入門的一本書。這一百大類裡面又分成兩大類,「有為法」跟「無為法」。所謂「有為 法」就是有生有滅的,就是生滅法,「無為法」就是沒有生滅的。無為法有六種,有為法 有九十四種。九十四種包括心法、心所法、色法,換句話說,整個宇宙人生都包括在其中 了。無為法裡面第一個是「虛空無為」。虛空,好像自古至今沒有改變,老樣子,它沒有 起什麼變化,虛空是無為的。現在在我們這個感觸當中,只能夠見到虛空是無為的,除虛 空之外,哪一樣東西不變?都在變化,變化就是假的,就不是真的,既然不是真的,你就 決定不能執著。你執著,就叫自找煩惱,煩惱本來沒有,是你自己找的。你自己不找,哪 來的煩惱!煩惱,實實在在講,就是從妄想、執著裡面生出來的。人要是把妄想、執著破 除,你就永遠都沒有煩惱了,你的心才會得清淨,得自在。這是講我們「所見念著境時」 ,著重在這個「執著」,你執著境界的時候,「善能覺了所捨之境虛偽不實」,這個境界 不是真的。   既然曉得它不是真的,也應當要知其所以然,你才會真正把它放下。那就是這些境界 從哪裡來的?佛在大乘經上告訴我們,這些境界不但我們眼前所見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是 我們真心本性的相分。本性是能變,相分是所變,由此可知,能變是真的,所變是假的。 所變是「假有」,佛經裡面也叫「妙有」。能變是「真空」,本性是真空。六祖所說「本 來無一物」,心性裡頭什麼都沒有,但是它能夠變現一切法,它能夠變現,它能夠現相分 ,能夠現相。所以本性是體,相分是現象,是這麼來的。《華嚴》為我們說的,這一切法 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相裡頭會有變化,為什麼有變化?識所起的作用。「識」是 什麼?分別、執著。譬如本性現相,這個相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面為什麼又變成六道 輪迴?是你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見思的分別執著,變現出六道輪迴。由此可知,不但六 道輪迴是自己本性變現之物,十方無量無邊諸佛世界、一切諸佛菩薩,也是我們自性變現 之物。不要只聽說「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我們此地何嘗不是「唯心穢土,自性釋迦」 ?一樣的道理。離開心性,無有一法可得。這是善能覺了,把這個事情統統搞清楚、搞明 白了。   何況佛在經上更明白的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句開示實在是了不起。一 切法從心想生,我們心想什麼就變什麼,這才是真正的主宰。大多數人死了為什麼墮三惡 道,我們這才恍然大悟!他想貪,貪是餓鬼,他就墮鬼道;他想瞋,瞋是地獄,他就墮地 獄;他想痴,痴是邪正、善惡、是非、利害都辨不清楚,糊裡糊塗,這就是畜生道。念佛 想佛,他怎麼不成佛?念天想天,他會生天。基督教、天主教講生天堂,我們同意點頭, 真的不是假的。但是他真的念天想天才能夠生天,打著天的招牌還想貪瞋痴,那不行。我 們念佛也是一樣,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心裡也想貪瞋痴,三惡道還是有分,西方極樂世 界去不了。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道理搞清楚了,事實真相搞明白了,我們就會一切放下 ,死心塌地念這句阿彌陀佛。我們自家的事情,自己這一生真的能夠超越三界,一生作佛 。對於別人隨緣隨分,盡心盡力幫助別人開悟,幫助別人離苦得樂,這是發自於大慈悲心 ,並沒有什麼條件,也就是我們本分上應當要做的。為什麼?一切眾生與我同體,同體大 悲,這裡面產生的無緣大慈,這個慈悲就像父母愛護子女一樣,無條件的。「永不追憶」 ,捨離開了,永遠不取,沒有後悔,也不要去想它,這叫「捨覺分」;這是真正放下了, 真正能捨了。   『若發諸禪定之時,善能覺了諸禪虛假,不生愛見妄想,名定覺分。』做功夫,前面 這兩種要做到有真實效果一定得禪定。因為「除覺分」是內心清淨,離開一切分別執著, 「捨覺分」是決定不會被外面境界所動,可見得這個定自然就現前,禪定就現前了。定的 淺深,實在講就看你前面除捨功夫的深淺。你除捨功夫深,你的定功也深。定現前的時候 ,要知道這個禪定不是我們究竟的目標,它是我們中程的目標,是中途站。而且禪定淺深 層次無量無邊,萬不可以得少為足。得一點禪定,有一點小通現前,就覺得很了不起,炫 耀於人,那就大錯特錯。所以禪定現前也不能夠執著,也要把它放下,不生愛見妄想。世 間禪定,我們講的「四禪八定」,它為什麼不能夠達到九次第定,不能證得阿羅漢,不能 超越三界?他的病根就是愛見妄想。他對定中的境界非常喜歡,就安住在裡面。妄見是以 為甚深的禪定就是佛所講的般涅槃,他誤解了,以為自己證入大涅槃。這是他的妄想,完 全看錯了。我們要曉得,如果不生愛見妄想,這個禪定就生智慧,因定開慧,就生智慧。 得定而智慧不能現前,毛病就發生在這個地方,這些都是我們這一生當中修學過程可能會 遇到的。   念佛人念到功夫成片,就接近禪定,心地就清淨了,念到事一心不亂,就是禪定,這 個時候決定不能生起愛見妄想,這句佛號要老實念,一直念下去,那就對了。常常想著諸 佛菩薩,這就是我們要跟諸佛菩薩比,不要跟凡夫比。跟凡夫一比,自己貢高傲慢都起來 了,都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跟佛菩薩比我們還差得遠,才會勇猛精進,永遠保持自己謙虛 ,一切恭敬。這就是我們要拿上面的標準來看,不可以往下比。這是定覺分。   『若修出世道時,善能覺了,常使定慧均平。或心沉沒,當念用擇法精進喜三覺分以 察起之。』這是說七菩提分,應用在我們平常修行的功夫上,如果用得很妥當,對於修學 有很大的幫助。學人無論是學哪一個法門,任何宗派,這個毛病的現象總不外乎兩種。一 種是昏沉,這一段講的,昏沉是提不起精神,打瞌睡。用功的時候,他就疲倦了,精神提 不起來。這種現象我們看得很多,我們雖然不是參禪,念佛的時候也有這些現象,甚至於 這種現象都發生在自己身上。當我們念佛,一止靜坐下來念的時候,念了沒多久就打瞌睡 ,佛號也忘掉了,這個現象叫做昏沉,就是此地所講的。功夫一定要保持「定慧均平」, 定慧平等就沒有這個現象。定要是多了就昏沉,慧要是多了,這個慧不是講智慧,慧多了 心裡頭浮躁,妄念七上八下,我不念佛、不靜坐的時候沒有這些妄念,一打坐妄念特別多 ,那就是慧多定少,用這兩個名詞來做代表。如果遇到昏沉的現象,我們就要選擇法門, 擇法、精進、法喜,用這三個方法來調整。   譬如我們在念佛堂止靜的時候,打坐念佛的時候,打瞌睡了,精神提不起來,這個時 候我們可以換一個方法,我們起來繞佛,用這個方法,或者我們起來拜佛,功夫不間斷就 是精進,用這個方法來調整。或者用觀想,想阿彌陀佛因地上那種修行,勇猛精進,我們 自己得這個鼓勵,見賢思齊;他能做,我為什麼不能做。用這些方法。所以念佛堂,古時 候依眾靠眾容易,有很好的修學環境。現在難了,現在大的道場是有,都是觀光旅遊,一 聽說哪邊有大道場,大道場一定建立在風景很好的地方,每天遊覽車不知道有多少,應接 不暇,哪有時間去用功!看到這麼多人往往來來,擾亂情緒沒有辦法用功了。今天真正用 功,實在講還不如在自己家裡,這是現在修學環境不如從前。但是說到方便,比從前又要 殊勝。現在我們可以利用錄音帶、錄影帶,把佛號提起來不使它中斷,這是從前沒有的。 我們現在用念佛機,佛號二十四個小時都可以不間斷。我們要請個法師幫助我們念佛,二 十四小時人家還做不到。所以發明念佛機這個人有很大的功德,帶給我們許許多多的方便 。   在古時候祖師大德們,就想到輪班念佛的方法,這個方法非常適合於現代人。我在達 拉斯,在台北,我勸同修們念佛,我們的道場不大,從前需要法師領導,敲法器領導,在 現在找不到人,就利用念佛的錄音帶,念佛機比錄音帶還好。幾個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共 修,共修比自己個人修行好,個人修行懶惰,自己原諒自己,很容易懈怠。大家在一起共 修,就不太好意思了。我們在達拉斯就有這個現象,有幾位老居士參加,老年人看到年輕 人精進,自己就覺得自己年歲這麼大了,還不努力嗎?年輕人看老年人,老年人念佛的毅 力都沒有停止,年輕人就更不好意思。所以彼此互相警策,互相的勉勵,收到很好的效果 。我把念佛堂分做三個區域,使大家進念佛堂之後會非常歡喜,法喜充滿,沒有一絲毫的 壓力,統一的就是一句佛號。你喜歡坐著念,你就坐著念;喜歡走著念、繞佛,那你就走 著念;喜歡在佛前拜佛,你就拜著念。這裡面沒有法師在領導,我們只用念佛機播放佛號 。進佛堂就一句話不要說,見人也不打招呼,任何人都不打招呼,他心都是定的。所以佛 堂裡面,我們這個地方供佛像,佛像前面這個位置拜佛;這旁邊是繞佛;這一邊是止靜, 這一邊是坐著念佛。這是走著念。把佛堂分成三個區域,彼此都互不干擾。喜歡拜佛到中 間去拜;喜歡繞佛到旁邊去繞,繞累了喜歡坐下來念,到旁邊去坐,所以把佛堂分成三個 區。不必說他在繞佛,我跟他繞,不必。你個人喜歡採取哪個方法,就採取哪個方法,就 是擇法、精進、法喜。這個方法,我們提倡以來,參加念佛的都歡喜,沒有壓力。拜佛各 人拜各人的,也不要用引磬同時拜,年歲大的人跟年輕人體力不一樣,年輕人拜得很快, 年老的人就氣喘跟不上,又要生煩惱;年紀大的人拜得很慢,年輕人跟著慢慢拜,他也生 煩惱。所以各人拜各人的,你拜得快就快拜,你拜得慢就慢慢拜,這個樣子一點壓力都沒 有。你什麼時候覺得累了,精神實在支持不住要睡覺,你自己走,也不要招呼別人,隨時 可以進來,隨時可以離開,只是進到佛堂一句話都不說,完全跟著佛號念佛。用這種方法 來把昏沉、掉舉,都能收到良好對治的效果。在美國這個地區,法師人數少缺乏領導,這 個方法實實在在很理想。   『或心浮動,當念用除捨定三覺分以攝持之。』心浮動就是掉舉,心裡七上八下妄念 很多,這是一個毛病。跟前面那個恰恰相反。當念用除捨定三覺分以攝持之,就採取這個 方法,心裡妄念很多的時候,我們就要定下來,把念頭統統放下。妄念雖然有,放下就是 根本不要理會它,隨它去就好了。不要想到我這個妄念這麼多,業障這麼重,愈想愈多, 不想慢慢它就沒有了,自自然然就沒有了。昏沉、掉舉這兩種現象是很普遍的,自古以來 每個修行人都有這個經過,我們遇到不要害怕,知道這是正常,這是無始劫以來的習氣作 祟,只要不理它就好。把我們的精神、注意力,注意在佛號上,集中精神在佛號,這些事 情不理它就好。這些功夫都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修鍊,不但在念佛堂,日常生活、處事待 人接物都是我們修鍊的場所。   『調和適中,名念覺分。』調和適中,時時刻刻要懂得調和,要知道調整,就是自己 的定慧要平等,時時刻刻注意這個,我們功夫才能夠延續不斷。真正做到不間斷、不夾雜 ,昏沉、掉舉都是夾雜的現象。雖然一時不能除盡,不怕!慢慢的去除,慢慢的去斷,不 能夠操之過急。用功的人很多人失敗都是操之過急,欲速則不達,功夫要慢慢的進展,逐 步的進展,不可以太勉強,不可以太快。總而言之一個大原則,就是我們修學一定要身心 歡喜,身心舒暢。舒暢、歡喜,這就是修學的收穫。如果在現前得不到舒暢、歡喜,那就 錯誤了。經上常講,修行是離苦得樂。愈學愈苦,這裡頭就有問題。愈學愈快樂,愈學心 愈清淨,愈學煩惱愈少,智慧增長,這就對了,這就沒有錯誤了。如果與這個效果相反, 我們就要認真去反省、去檢點,來改正,這就對了。 == 南無阿彌陀佛。 學佛一定是學得身心舒暢、歡喜、煩惱越來越少、脾氣越來越好才對喔~ -- 印光大師開示: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 ,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 ,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 就要教他消滅。常生慚愧之心及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夸。只管自 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果能 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248.15
bbsamtb:阿彌陀佛。念佛人念到功夫成片,就接近禪定,心地就清淨了 11/08 20:32
bbsamtb:,念到事一心不亂,就是禪定,這個時候決定不能生起愛見妄 11/08 20:32
bbsamtb:想,這句佛號要老實念,一直念下去,那就對了。 11/08 20:32
AHJKL:隨喜 11/08 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