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訓非常寶貴,也非常多。這些年,台灣文化界,實在講做了一樁好 事。在民國四十年初,我剛剛學佛,台大有幾位教授,對於固有文化保持跟發揚光大都很 有心。那個時候台北有一個藝文印書館,主持的人是台大的一個教授,將中國的古籍翻印 了不少,我們最初在台灣能夠看到中國古書就是這一家,以後這是許多的書局逐漸都在做 。近年來像商務印書館把《四庫全書》印出來,接著世界書局將《四庫薈要》也印出來, 《大藏經》在台灣已經印過不少版。所以這麼小小一個地方,對於中國固有文化的保存弘 揚,確實做得很有成績。古籍雖然印出來了,幾個人能讀?如果沒有人能讀,這些東西擺 在那裡跟廢紙沒有兩樣,要緊的是怎麼樣使大家都能夠去讀。《四庫》實在講分量是太大 了,我在台北請簡豐文居士到商務印書館給我買了一套,現在這套書放在達拉斯。簡居士 就問他們商務的總經理,要買這個大書,他們總經理出來接見,就問他:這個書一個人要 多少時間才能看完?那個總經理說:「假使他一出生就會看,算他壽命長,活到一百二十 歲,還看不完。」這是真的,一點也不假。於是我這幾年就想到,如何能把《四庫》裡面 好的句子,我們把一部書撇開,裡面重要的教訓一句一句把它摘錄出來,像格言一樣。一 本書裡頭摘錄一、兩句,一部《四庫全書》整個把它摘錄下來,在我想大概我們這一本差 不多,一本書那就是《四庫》的菁華。這樣子流通就太方便,人人都有機會讀到。然後再 把它翻成外國文流通到全世界,使其他國家民族也能夠見到中國固有的文化道統。   今天社會需要的是什麼?我們都知道,需要倫理,需要道德,需要諒解,需要和平共 存。我們就本著這個目標,在古籍裡頭採取這些教訓,摘錄這些句子,對自己來講非常有 受用,對整個人類來講是一個很大的貢獻,這是好事。特別是年歲大了,沒有事情在家裡 看書摘錄這個句子,為一切眾生造福,為弘揚固有文化盡一分心力,他的生活就非常充實 ,非常快樂,不至於晚年沒有事情做,活著感覺到無聊。天天去打麻將,麻將害人,一天 在板凳上坐幾個鐘點,坐上幾年,他這個手腳都不靈活了。這個非常有意義,真的做利他 的工作,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做的,每一個人都應該做的。中國古人常說開卷有益,不 管是什麼書展開來都有利益。有利益於這個社會,有利益於今天這個世界的,我們統統可 以摘錄,然後把它會集起來,編成小冊子來流通,這個非常有意義。不至於叫這些古籍都 放在書架上,真正得到好處、得到利益的人找不到一個,那就太可惜了。所以必須為大眾 來做這個工作。   「已生善法令增長」,已經起的善念,已經在做的善事,對於社會、國家、世界、眾 生真正有利益的事情,我們已經想到了、已經在做了,更要努力,更要精進,這就是叫它 要增長,不能叫它退心,不能叫它衰退,要叫它增長,這叫四正勤。   『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二、精進如意足,三、心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 四念處是看破,四如意足是放下,放下就如意、就自在了。我們看現在許許多多同修,見 到我都愁眉苦臉,都給我訴苦,我聽到、見到,也很同情。實在講,就是佛在經上常講, 這些可憐憫者。他為什麼可憐?他不肯放下,那有什麼法子!放下了就自在,就沒有了, 你為什麼不肯放下?「如意」,換句話說,就是要回頭。我們佛門裡頭常說:回頭是岸。 中國古聖先賢常常教訓我們:回首如意。在過去我們中國富貴人家,習慣手上都拿著如意 ,如意多半是用玉做的,玉如意,如意的頭是彎回來的。拿在手上做什麼?提醒自己,提 醒無論什麼事情,不要做得太過分,應該要回頭,一回頭又如意了。回首如意,它也是表 法的,要懂得回頭。   佛在此地跟我們講了四樁事情:第一、「欲如意足」。欲是欲望,無論是物質生活, 無論是精神生活,要知足,知足你就得自在。生活享受不需要去追求,一味在物質生活上 去追求,沒有不造業的,沒有不折福的,縱然你有福報,福報也在這裡折盡了。如果我們 把念頭轉過來,為眾生造福,為社會造福,完全不為自己,那就樂在其中,那真樂!為什 麼?為自己有得失,得失苦!失固然苦,得也不快樂。得到怎樣?又常常憂慮不能保住, 患得患失,沒有得到的時候拼命去追求,追求之後又怕失掉,那個心很痛苦。我為社會, 為大眾,不為自己,自己沒有得失。換句話說,成,大眾有福,我們很高興;失敗不成了 ,我們於心無愧,我已經盡心盡力,緣不成是大眾沒有福報,不是我沒有盡心盡力。所以 ,心安理得,沒有不自在的。欲是欲望,這個要知足。   第二、「精進如意足」。如意是自在的意思,「足」是圓滿的意思。古人對於四如意 足的解釋很多,但是也很難體會,很難懂。我過去講《要解》,講這四句,我用最簡單的 現代話來解釋,大家很容易了解,很容易明白。「欲如意足」就是知足,「精進如意足」 就是常樂,這兩句就是知足常樂。唯有樂,你才會精進不止,假如這裡頭沒有樂,你怎麼 可能去精進?換句話說,你在修學上一定有體會、有領悟,你就有樂趣了,這在修持上。 若不是修持上,像我們剛才舉的這個例子,我們從古今中外這些典籍裡面摘取最好的教訓 ,編成小冊子利益這個時代的大眾,那也是樂趣。許許多多人縱然不能讀到原書,而這個 書本裡最好的教訓我們統統都讀到了,這裡面也能夠生無量的歡喜,給我們精進不懈,做 這個工作是不疲不厭,愈做愈歡喜。第三、「心如意足」。「心」有的地方稱作「念」, 翻譯的名詞翻得不一樣,有的翻「念如意足」,這個地方翻「心如意足」,是一個意思, 都沒有錯誤,翻「心」、翻「念」都可以,這就是心安。第四、「思惟如意足」這就是 理得。我用這幾個字是很容易懂的,心安理得。這個道理明白、清楚,不迷惑了,心就安 ,心就定了。「思惟」就是理明白,理透徹。說到這一層,可以說是一個人真實幸福的來 源,心安了,理明白了。   世間最幸福的人,這一生當中活得最有意義、最有價值,這一生沒有空過,無過於念 佛往生之人,那是決定真實的。不但在這一生當中超越三界,而且在一生當中圓成佛道, 這在佛法裡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跟它相比。所以這是無比的殊勝,真正是第一殊勝。但是 問題在如何把心安在念佛法門上,這真的是個大問題。這麼好的法門,跟人家說人家搖頭 ,不相信,不能接受。他以為大乘經論裡面還有更好的法門,還有更殊勝的法門。這個原 因在什麼地方?理他沒有明白。但是這個理要搞明白,真的不是一個容易事情,那是要有 極殊勝的因緣。這個因就是自己有善根;在這一生當中遇到好的老師,好的同參道友,這 是緣,師友是增上緣。自己的善根是真正能夠信老師,對老師真正能夠信賴,能夠依靠, 同學經常在一起切磋琢磨,時時刻刻有所發明,這是友的殊勝;師跟友的殊勝,這才能成 就。但是這個事情在一生當中可遇不可求,真的像佛在這部經上說的,「不可以少善根、 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真的要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你這個因緣不間斷,這就是 多因緣。我們親近一個好的老師、同參道友,有很長的時間,幫助自己真正得到成就。至 少理明白了,真正明白了,沒有疑惑了,心定了,這個師友才離開,這個可以。假如還有 疑惑,心還不定,決定不能離開師友,這個是因緣。如果我們的善根福德沒成熟,有沒有 方法促成?這就是說,善根福德每個人都有,只是有淺深不同。有人善根福德很深,那成 就容易,有人善根福德比較淺一點,這個比較淺一點可以促成。但是這就要有緣分,如果 遇到好的老師、同參道友,確實能夠幫助你在這一生當中成熟,這個善根福德成熟了。   現在我們要問:如果我們在這一生當中,遇不到善知識怎麼辦?這的確是問題,是一 個非常嚴肅的問題。尤其是現在這個時代,就像《楞嚴經》所說的,「邪師說法,如恆河 沙」。我們去年在此地講的「清淨明誨章」,如果我們這個緣分不好,遇到的是邪師,受 他的誤導,這個問題就非常嚴重。俗話常說,先入為主,先接受了邪知邪見,以後遇到正 知正見反而排斥。換句話說,沒有能力辨別邪正,沒有能力辨別真妄,沒有能力辨別是非 ,甚至於善惡利害都沒有能力辨別,這個一生虧就吃大了,這是非常可怕的一樁事情。因 此,我們在這個時代修學,不能不謹慎,不能不小心。我們首先必須認清楚佛法的本質是 什麼,然後才不至於被誤導了。   佛法是釋迦牟尼佛對於我們最好的教訓,所以我說的是對九法界一切眾生至善圓滿的 教育,這個要認識。佛當年在世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不僅是釋迦牟尼佛一代所說的, 即使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為眾生所說之法,它的內容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無論 說得多、說得少,說深、說淺、說長、說短,都不外乎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我們要把它 搞清楚。真相明瞭,理得了,心就安了。由此可知,我們要明理,有一個方法:讀經。古 人入佛門,不是從聽講解入門的,跟我們現在人不一樣。現在人入門要從研究教理,古時 候人不是如此。古時候人從什麼入門?讀誦。而且時間一般限制是五年,五年讀誦。讀的 什麼經?老師指導的。這就看你學哪一個宗派,每一個宗派依據不同的經論來修行。譬如 學華嚴的,當然是要念《華嚴經》,把《華嚴經》念五年,縱然不能背誦,都很熟了。所 以他在日常生活當中,他用得上,這在佛法裡面講:提起觀照。碰到事情來的時候馬上想 到,佛在經上怎麼教我的,我應該要用什麼態度去做,這叫觀照功夫。你不熟怎麼行?所 以一定要熟透。   這些年來有不少念佛同修問我,從哪裡入門?我勸他,先把《無量壽經》念三千遍。 這個跟古人比已經打折扣了,打了很大的折扣。我要求的這個標準是《無量壽經》一天念 三遍,念三年差不多就三千遍。古人是念五年,我這個要求念三年,打了很大的折扣。能 不能再少一點?再少一點就不管用了。三千遍念下來,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確實 會提起觀照的功夫,遇到什麼事,遇到什麼人,會想到佛在經上教我怎樣作法,怎樣存心 ,怎樣來處世,這在生活上你就心安理得了。那一句佛號念得才會相應,才會得力。我們 今天這句佛號念得不得力;換句話說,一面念佛一面胡思亂想。原因在什麼地方?都在此 地,這是把我們的病根找出來了。我們不知足,我們沒有得到常樂,常樂就是法喜,法喜 充滿,沒有得到法喜。法喜,給諸位說,是很好的養分,最好的營養劑,人心裡常常歡喜 ,我們世法裡頭都說「人逢喜事精神爽」。你真正得法喜,一天到睌快樂歡喜,人快樂輕 鬆愉快,百病不生。所以這是最好的營養,最好的養分。我們在修學當中,處事待人接物 當中可以得到的。你要是明瞭,認真努力去做,你一定可以得到。得不到,得不到是我們 的功夫不夠,或者是我們的方向目標錯誤了,你得不到。你方向純正,有足夠的功夫,你 一定會得到。這是四如意足簡單的介紹。   前面三科是我們經上沒有說到的,經上從五根五力說起,經上為什麼不提?在說法習 慣裡面說,後面可以包括前面,前面不包括後面。好像我們這個樓房一樣,我們說第五層 ,下面四層一定包括,沒有下面四層,怎麼會有第五層?如果我們說第二層,可以包括下 面一層,不能包括第三層。後後能夠包括前前,這就是不說也在其中,這都包括了,這是 一定的道理。第二個意思,這三項科目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統統具足了。換句話說,我們今 天要修,跟我們修學關係太大太大了。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三科十二條他們都圓滿,所以 佛就不必說了,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從五根五力開始修,前面他全圓滿,統統具足了,所以 就不必要說了。祖師註經還是要詳細註出來,是為我們,我們還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這 三科十二道品,對於我們念佛往生淨土的確有很大的幫助。我們念佛功夫不得力,念一生 都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實在講疏忽這十二個科目的修學。   由此可知,我們念佛人對於這十二個科目要特別重視,要認真的去修學。用四念處的 智慧看破宇宙人生,就是看清楚它的真相,「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這個用現代話來說,就是正確的人生宇宙觀,四念處前面三條是人生觀,後面一條觀 法無我是宇宙觀。這是建立一個正確的人生宇宙觀,然後精進不懈的斷惡修善,也就是要 認真把自利的這個觀念斷掉,把利他的念頭時時刻刻提起,念念利益眾生,造福社會。然 後放下,身心自在,知足常樂,心安理得。這種心態,再「信願持名」,哪有不往生的道 理?祖師對於這個三科,為我們介紹,為我們開導,也就是幫助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圓滿的 成就。 == 南無阿彌陀佛。 -- 印光大師開示: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 ,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 ,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 就要教他消滅。常生慚愧之心及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夸。只管自 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果能 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248.188
bbsamtb:阿彌陀佛。這集講解四如意足。四念處是看破,四如意足是放 11/02 16:23
bbsamtb:下,放下就如意、就自在了。 11/02 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