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第32集   經【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 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這段經文是說法的第二段,內容是給我們講「行樹演法」。前面一段說的是眾鳥,是 有情的。這一段是說無情的,這就是佛法裡常說的「六塵說法」。在極樂世界這個現象非 常的明顯,每一個人都很容易感觸得到,而得到聞法的利益。其實,六塵說法在我們這個 世間也不例外,問題是一般的大眾根性閉塞,所謂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如果根性 聰利的人,他能夠覺察得到。像佛在經典上說的,跟我們歷史傳記裡面所記載的,這些事 情也不少,也時有所聞。像蘇東坡遊覽廬山的時候,那是個聰明人,他的觀感跟我們一般 人不一樣。他聽流水的聲音,瀑布流水的聲音,他在詩句裡面寫著:「溪聲便是廣長舌, 山色豈非清淨身」。這種句子我們一般聽起來,是很有一點禪味的,這就是對於無情他的 領受。這是少數根性利的,聰明人對於大自然種種的聲色,能夠令他開悟,他見色聞聲, 他都有感悟。在禪宗大德裡面,有這樣開悟的人,有!但是西方極樂世界那個情形跟這個 不一樣,它確實音聲裡面流露出來的是講經說法,它真的是這樣的。甚至於我們心裡面有 疑問、有疑惑,自然的這些無情的眾生就能幫助我們解答問題。感應道交在西方世界,用 我們的話來說,是非常的敏感。在我們這個地方顯的是很遲鈍,在西方世界非常敏感。因 此,沒有一樣問題不能解答,而且都是純正,決定沒有錯誤的說法。我們看蕅益大師的註 解,就知道我剛才講的感應非常的靈敏。   要解【情與無情。同宣妙法。四教道品。無量法門。同時演說。隨類各解。能令聞者 念三寶也。念三寶是從悉檀獲益。凡夫創聞。大踴遍身。是歡喜益。與三寶氣分交接。必 能發菩提心。是生善益。由此伏滅煩惱。是破惡益。證悟一體三寶。是入理益也。初別明 竟。】   『情與無情,同宣妙法』。「情」是有情眾生,「無情」是指植物、礦物,是無情的 ,它沒有感情,沒有情識。動物都是有情的,動物是有感受的。情與無情,就是我們一般 講的一切萬物。有情就是所有一切動物,佛說都有佛性,有情的眾生有佛性,這一點諸位 一定要記清楚:有情的眾生有佛性,無情的眾生有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並不是佛 性外面還有一個法性,是一個性。一個性,為什麼兩個稱呼?因為有情跟無情不一樣,這 一點差別,其實是一個性。既然有情眾生能成佛,他有佛性當然能成佛;無情的眾生,法 性就是佛性,所以無情眾生也成佛。這是《華嚴經》上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圓是圓滿,種智就是成佛,就是圓滿成就一切種智。除了大乘佛法之外,從來沒有聽說這 個說法,這才是真正究竟圓滿;情與無情同一體。   有情眾生成佛,我們聽說過,過去有不少佛成佛了。現在呢?佛跟我們講的,此界他 方也有不少現在的佛,阿彌陀佛就是現在佛,並沒有入般涅槃。未來呢?經上給我們說, 這一切有情眾生都是未來佛,我們想想也很有道理。無情成佛,沒聽說過,什麼時候聽說 樹木花草成佛了?什麼時候聽說桌椅板凳成佛了?這沒聽說過。實在講,佛在經上告訴我 們:有情成佛,無情就連帶成佛了,是這麼個道理。禪家所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見佛性,也見了法性,因為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見性叫成佛。我們迷的時候,所見的是 色相,沒有見到性,見到相;覺悟的人,他在相裡面就見到性。所以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這個話說得非常正確。西方世界,情與無情同宣妙法。如果這個法,將這個性明顯的顯示 出來,令一切眾生一接觸就明心見性,這個法才叫妙;不能叫人見性的,這個法就不妙了 。   底下這兩句是妙法的內容,『四教道品,無量法門』,統統都包括了。「四教」是天 台宗所判的藏、通、別、圓;「道品」,指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是一切佛法的總歸納 ,歸納成三十七類,三十七展開就是一切法,無量法門。道品跟底下講的法門,一個是解 ,一個是行。道品所講的是理論、是道理;法門裡面教給人的是修行的方法,就是行經。 佛經,古德也把它分為四大類,「教、理、行、果」。無量法門是講的行經,教我們怎樣 修行。   『同時演說』,這個真的是妙;『隨類各解』。同時演說,「演」是表演,換句話說 ,做出一個榜樣來給我們看,這是演;「說」是言說,為我們說明。同時,這個就奇妙了 !譬如我們兩個人,我想聽《華嚴經》,你想聽《法華經》,我所聽到真的是《華嚴》, 你聽到的是《法華》,這個妙不可言,這叫「同時宣說,隨類各解」。所以在西方極樂世 界,無量的經論法門,你想學什麼,一切時、一切處,情與無情都給你宣講;不但有宣講 ,還帶表演。表演就像《華嚴經》裡面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不但教給善財 童子,你看他生活行為,在日常處事待人接物,把經典裡面的理論、境界,統統變成自己 的生活行為,這叫表演。可見得,這個經不是在一本書上,經要是在書本上,這個東西是 死的。經在我們的生活上,能夠把經典裡面的理論、教訓、境界,統統變成生活行為,所 以他注重行、注重果,果就是享受。我們今天一般人所說的,個人的幸福、家庭的美滿、 社會和諧、國家富強、世界和平,那是屬於果。如果我們的修學得不到結果,那這個東西 全變成玄學。佛法不是玄學,它不是落空的。佛法確確實實帶給我們,真的是人生最高的 享受;是教你正確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對於一切萬法決定不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這個人怎麼會不快樂?怎麼會不幸福?   『能令聞者念三寶也』念三寶就是得真實的受用。念,諸位要記住,不是口頭上念 ,大家讀了這一句,千萬不要發生誤會,我們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叫念三 寶,那就錯了。這個「念」是今心,現在這個心就是的。「三寶」是覺、正、淨。現在的 心就是覺正淨,這叫念三寶。我們現前這個心,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是真 心、是本性。真心本性全體顯露,不迷、不邪、不染,這叫念三寶,這是果德,這是果。   『念三寶是從悉檀獲益』,這個地方講到四悉檀,「悉」是普遍的意思,「檀」是布 施,普遍的布施,從這個地方所獲得的好處。經典裡面常常告訴我們,也是我們學佛人, 第一要明白的是因緣果報,這是真理。「因」加上「緣」,就變成果。我們一般人只希望 得好的果報,他不知道修因,不曉得修緣,果報怎麼會得到?天天在打妄想,不會得到果 報。富貴是果報,人人都想得到,這個世間人第一個就想得富貴,富貴的因是什麼,緣是 什麼?不知道;沒有因,沒有緣,哪來的果。因,一切善果之因,總而言之,都是叫布施 ,因跟緣都是布施。以財布施,你得的果報是財富。今天我們看到這個世間發大財的人, 事業上有大成就的人,過去生中種的因,過去生中修的布施是因,這一生所修的屬於緣。 過去生中雖修,這一生不修也得不到果報。為什麼?種子雖然有,當中沒有助緣,它也不 能夠開花結果。過去生中造的惡因,如果這一生不造惡,他也不會受惡報;惡的因有,惡 的緣沒有。過去造惡,現在又要作惡,後頭就有惡報等著他,一個道理。所以佛跟我們講 ,財富是財布施得來的,聰明智慧是法布施得來的,健康長壽是無畏布施得來的。你要曉 得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佛門裡面講「求富貴得富貴,求長壽得長壽」,有求必 應,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你一定要懂得求的理論、求的方法,不懂理論與方法 ,盲修瞎練,那是得不到的。   此地也是給我們講的原則。悉檀是普遍的布施,布施的對象是一切眾生。阿彌陀佛建 造的西方極樂世界,使每一個人生到那個地方,一切受用自然具足,這是阿彌陀佛的財布 施。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眾生,到那個地方去的,享受是平等的,享受跟佛完全相同。所 以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這是跟一切諸佛剎土不一樣的,它是平等世界,諸位讀《無量壽 經》就明白了。財布施,普遍!這個地方六塵說法,法布施也遍,也是平等普遍的。阿彌 陀佛在十方世界接引一切念佛往生的眾生,幫助他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屬於無畏布 施。這樣我們才真正明白,為什麼西方世界那樣的富足、圓滿的智慧、人人是無量的壽命 ,因為他們「財、法、無畏」這三種布施都達到圓滿,所以它果報圓滿。   這些事情,在過去我們從來沒聽說過,從來也沒有見過,這一下在西方世界見到了。 『凡夫創聞』,創聞是初見,創是創舉,從來沒有見過、沒有聽過,現在見到、聽到了, 完全是事實擺在我們面前。『大踊遍身,是歡喜益』。大踊是歡喜,歡喜到極處,不知不 覺手舞足蹈,這就是歡喜的樣子,這是歡喜益。換句話說,在沒有到西方世界,我們是聽 說,到達西方極樂世界,這是親自見到。這是我們一定要學習的,要認真去學習,不要怕 布施。中國人在生活習慣裡面,許多術語都是出自於佛經,譬如我們平常講「捨得」,這 個話也是出在佛經上。你能不能捨得?捨是因,得是果,你能捨就有得;換句話說,你不 捨,就不會得,就得不到。布施就是捨,應該要捨。捨財就得財,捨法就得聰明智慧,一 定要知道。我們用歡喜心、用真誠的心去施捨,去幫助別人,不必等人家來要,主動的去 幫助別人,這個果報不可思議。   『與三寶氣分交接,必能發菩提心,是生善益。』三寶的氣分,這是說一體三寶、自 性三寶,就是覺正淨。心裡面念念覺悟,正知正見,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思想見解純正 ,沒有錯誤,想法看法正確,與事實完全相應,身心清淨,這就是菩提心,「必能發菩提 心」,這個實在講就是菩提心。「菩提」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是覺。菩提心就是覺心,覺 而不迷,這是生善益。菩提心,這個覺也有程度上的不同,最大的覺悟,是把我們這個世 界現實真正看清楚,真正看明白了。這個世界是什麼?佛把這個真相為我們說出,「苦空 無常」,這是真的。如果你不覺悟的話,你這個苦空無常沒完沒了,你不能夠脫離,你不 但這一生要受,生生世世你都要受,而且一世比一世苦。這是你第一個真正覺悟。覺悟的 人跟不覺悟的人,完全不一樣,不覺悟的人迷在這個境界裡頭,所以他搞生死輪迴;覺悟 的人,他會想辦法超越,苦空無常我如何能夠把它擺脫掉,那就是真正覺悟的人。   覺悟的人叫修道,道是道路,脫離苦空無常的道路,去找這個道路。這個道路有沒有 ?有。實際上,這個世間學術是求這個道路的,乃至於今天的科技也是在求這個道路,宗 教也是求這個道路,但是是不是真的能解決問題?如果真能解決,釋迦牟尼佛不會多事。 我們中國古德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釋迦牟尼佛何必多事?而是 釋迦牟尼佛看到許多人都在尋找這個路,縱然找的很像很相似,也很不錯,但是不能真正 解決問題。他是不得不來,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離苦得樂,離開苦空無常,這才來找 我們。我們必須警覺到,人生一場空,人生一場夢,不要說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現在還沒死,等到死的時候你再覺悟,來不及了,遲了!現在就要覺悟。所以有遠見的人 ,不是為我這一生來打算,要為我來生打算,這是個聰明人,這是個覺悟的人。佛給我們 說了許許多多的大乘經論、無量法門,都是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的。在理上,在方法上 ,沒有錯誤,可是這些理論與方法,我們自己要去修學確實有難易不同。有些理論很高、 很難理解,方法也很不容易學,所以難易程度不同。昨天我跟諸位提示,這一切眾生根性 不相同,無始劫來我們的習氣不相同,在這一生當中,我們的生活環境不相同,時代背景 不相同,於是就有種種差別,因跟緣都不相同。換句話說,我們修行的法門,如果不能針 對我們自己的狀況,我們在這一生修學就很難達到目標。達不到目標,很可惜!這一生又 空過了,這一生沒成就。   佛告訴我們,唯一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可以達到這個目標,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得到 圓滿的成果,就是這個法門。我們看自古以來這些祖師大德們,他們的根性、聰明智慧, 確實我們比不上,這個我們不能不承認。這些人對於大乘經教,都用了很長時間去研究、 去修學,到最後他一切都丟掉,老實念佛,都歸到這個法門。也就是說,在所有一切法門 裡面,去尋找,找來找去,最後想想還是這個法門靠得住,這個法門穩當,所以最後都歸 到這個法門。歸到這個法門,幾乎沒有一個不成就,這叫真正生善。   『由此伏滅煩惱,是破惡益』。由此就是因此,因此而伏煩惱。伏是初步的功夫,煩 惱雖然有,它不起作用,伏住了,這是初步的定功得力了。定功更深一層,煩惱沒有了, 滅了。所以這是兩層的功夫。像我們這個經上講念佛的功夫,講「一心不亂」,一心有兩 種:一個叫「事一心」,一個叫「理一心」。為什麼一心分兩種?事一心是伏煩惱,理一 心是滅煩惱。所以到你滅煩惱,你那個一心就叫做理一心不亂,假如是在伏煩惱,你這是 屬於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生凡聖同居土 、方便有餘土,生到這個地方;如果是滅煩惱,那就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   雖然有這些階級之分,可是西方世界很奇怪,四土是平列的,沒有障礙,所以一生一 切生,一成一切成。這是其他法門裡頭沒有的,這是淨土裡頭最特別、最殊勝的境界。所 以諸位要知道,一定是覺正淨,我們才能把煩惱伏住,才能把煩惱滅掉。當然念佛是一個 直捷的功夫,但是在日常生活行持當中,我們必須要用助緣。念佛是正修,正助雙修,這 個助緣是什麼?就是修施捨,修這個做為助修。我們念念要想著幫助別人,在我們自己能 力可以做得到的範圍去做,在能力做不到,那是打妄想,那是沒有意義的。我們自己能力 可以做得到的,看看這個世界大眾需要什麼,當我們能力可以做得到的,我們盡心盡力去 幫助他們。 == 南無阿彌陀佛。 -- 印光大師開示: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 ,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 ,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 就要教他消滅。常生慚愧之心及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夸。只管自 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果能 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183.70
bbsamtb:阿彌陀佛。佛門裡面講「求富貴得富貴,求長壽得長壽」,有 11/21 15:19
bbsamtb:求必應,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你一定要懂得求的理 11/21 15:20
bbsamtb:論、求的方法,不懂理論與方法,盲修瞎練,那是得不到的。 11/21 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