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要解【此經獨詮無上心要。諸佛名字。並詮無上圓滿究竟萬德。故聞者皆為諸佛護念 。又聞經受持。即執持名號。阿彌名號。諸佛所護念故。問。但聞諸佛名。而未持經。亦 得護念不退耶。答。此義有局有通。占察謂雜亂垢心。雖誦我名而不為聞。以不能生決定 信解。但獲世間善報。不得廣大深妙利益。若到一行三昧。則成廣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 無生法忍。乃為得聞十方佛名。此亦應爾。故須聞已執持至一心不亂。方為聞諸佛名。蒙 諸佛護念。此局義也。通義者。諸佛慈悲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亦不可思議。故一聞佛名。 不論有心無心。若信若否。皆成緣種。況佛度眾生。不簡怨親。恆無疲倦。茍聞佛名。佛 必護念。又何疑焉。然據金剛三論。根熟菩薩為佛護念。位在別地圓住。蓋約自力。必入 同生性乃可護念。今仗他力。故相似位即蒙護念。乃至相似位以還。亦皆有通護念之義。 下至一聞佛名。於同體法性有資發力。亦得遠因終不退也。阿耨多羅。此云無上。三藐三 菩提。此云正等正覺。即大乘果覺也。圓三不退。乃一生成佛異名。故勸身子等皆當信受 。聞名功德如此。釋迦及十方諸佛同所宣說。可不信乎。初勸信流通竟。】   『此經獨詮無上心要』,獨是唯獨,換句話說,除這部經之外,沒有了,就是《華嚴 》、《法華》也沒有。「詮」是明顯的為我們說出無上的心要。『諸佛名字,並詮無上圓 滿究竟萬德,故聞者皆為諸佛護念。』這是解釋為什麼念佛求生淨土,就得到一切諸佛的 護念?理在哪裡?此地為我們說明了,因為這部經是無上心要,是諸佛名字(阿彌陀佛是 一切諸佛的名字),圓滿究竟的萬德,這個經上講這三樁事情。「無上心要」,就是我們 能念的心性,一心稱念,一心就是無上的心要。「諸佛名字」,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南 無阿彌陀佛。我們在課誦本裡面念到「法界藏身阿彌陀佛」,念一尊阿彌陀佛就是念一切 諸佛如來,一即一切,所以稱為諸佛名字。「圓滿究竟萬德」,就是佛的名號,執持名號 ,名號是圓滿究竟萬德。諸佛因圓果滿,智慧達到究竟,所以般若、法身、解脫都達到圓 滿。名與德是相應的,我們講名符其實,實就是德,三德圓滿。念這個名號,就與圓滿的 三德起感應道交的作用。佛圓滿證得,眾生雖然沒有證得,但是自性本具,自性本具的三 德與諸佛如來果證的三德,它就相應了。蕅益大師講,念這個佛號,把阿彌陀佛的功德變 成自己的功德,就是這個意思。   『問:但聞諸佛名,而未持經,亦得護念不退耶?』這個問得很好。有些人只念阿彌 陀佛,沒有念經,能不能得諸佛護念?能不能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的確 是一個大問題。『答:此義有局有通。』局是侷限,就是狹義的,通,我們今天講廣義的 ,有兩個解釋。『占察謂』,《占察善惡業報經》,這是屬於地藏三經。地藏菩薩三部經 ,《地藏菩薩本願經》,這是流通最廣的,《地藏菩薩十輪經》,《占察善惡業報經》, 合稱地藏三經。《占察經》裡面有這麼一段話,『雜亂垢心』,垢是不清淨,心裡胡思亂 想,心不清淨,『雖誦我名而不為聞』,這個講念佛號沒有功德,雜亂不清淨的心念佛號 ,沒有功德。『以不能生決定信解』,雖然沒有功德,功德的確是沒有,但是還是有福德 ,不能說他沒有福德。『但獲世間善報』,他能有一點福德,沒有功德。『不得廣大深妙 利益』,廣大深妙的利益就是開悟,得定開悟、了生死出三界,這樣的利益他得不到,他 能得世間一些善報。   『若到一行三昧,則成廣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無生法忍。』乃為得聞十方佛名。這 個地方講到「一行三昧」,《六祖壇經》上,惠能大師在禪宗裡面,非常重視這個一行三 昧,淨宗也不例外。在淨土法門裡面,我們常聽說有「念佛三昧」,殊不知念佛三昧就是 一行三昧,也叫一相三昧。在淨土宗,專念阿彌陀佛名號,像《楞嚴經》大勢至菩薩指示 的標準,「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那就是一行三昧,在本經裡面叫做「一心不亂」。所 以諸位要曉得,一心不亂就是一行三昧,就是念佛三昧。一心不亂有功夫淺深不同,念到 見思煩惱斷了,這叫事一心不亂;念到「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叫理一心不亂。 這個地方所講的境界,就是剛剛達到理一心不亂這個境界,這叫「廣大微妙行心」,這是 得相似的無生法忍。真正的無生法忍,到什麼時候才能得到?《仁王經》上講得很清楚, 七地菩薩。七地以前都叫相似的無生法忍,七地那是真正的無生法忍,下品的。八地是中 品,九地是上品,再往上去十地菩薩,不叫無生法忍,叫寂滅忍。十地是下品寂滅忍,等 覺是中品寂滅忍,如來果地是上品寂滅忍。   『此亦應爾』,「此」是講念佛法門,也跟這個道理是一樣的。『故須聞已執持至一 心不亂』,我們念佛人念到一心不亂,就跟《占察經》上講一行三昧這個境界完全相同。 『方為聞諸佛名,蒙諸佛護念,此局義也。』這個說法是狹義的說法,跟佛在一般大乘法 門所講的是一樣的,這個不足以為奇!這也不能說淨土比其他法門殊勝。那個殊勝在底下 一段,這一段跟大乘法門是平等的,無論在理事上是平等的。通義,那就更不可思議了, 這就顯示它的特別處。   『通義者,諸佛慈悲,不可思議』,這兩句是讚歎,實實在在不可思議,『名號功德 ,亦不可思議。』諸佛慈悲不可思議,是諸佛接引眾生,幫助眾生這個行願不可思議。名 號功德,名號是方法,佛用什麼方法幫助眾生?用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個不可思議! 這個方法超越一切法門,能令業障極重的凡夫一生圓滿成佛,這個方法實在是妙不可及! 『故一聞佛名,不論有心無心,若信若否,皆成緣種。』你聽了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你 信,歡喜,很好!你不信,聽了討厭,也好!有心聽到的,無心聽到的都好,總而言之, 你都跟阿彌陀佛結緣了,你成佛的種子就種下去了。   『況佛度眾生,不簡怨親,恆無疲倦。苟聞佛名,佛必護念,又何疑焉。』這話說得 好!從廣義上來說,佛的心清淨平等,沒有分別執著,所以他是普度眾生,只看緣有沒有 成熟,不論怨親。造作極惡之人,像佛在經上跟我們說的阿闍世王,這是殺父害母,破和 合僧,造五逆重罪,臨終懺悔,一心念佛求願往生,他也往生了。他沒有墮地獄,他生到 西方極樂世界,這是臨終懺悔往生的。佛在《阿闍世王經》告訴我們,這個阿闍世王生到 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品位?在我們想,造那麼重的罪業,臨終回頭懺悔往生,大概總是下 下品。《觀無量壽佛經》第十六觀,下品下生就是五逆十惡往生的,他是五逆十惡,應該 是下下品往生。佛告訴我們,他是上中品往生的。這個不可思議,我們怎麼想也想不到。 以後在經裡面知道這個事實,往生是兩種方式:一種就是平常念佛,像我們這樣,斷惡修 善,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這樣去往生。另外一種就是造作大罪業的人,臨終懺悔,看他 懺悔的力量,論他的品位。阿闍世王是真心懺悔,所以他的品位一下就拉高。這是佛叫我 們不要輕視造作罪業之人,你不要瞧不起他,說不定他在臨終一後悔懺悔,品位比你高, 這是事實。教我們要用清淨心、平等心,來處事待人接物。這是世出世間許許多多事不可 思議,不是我們平常人能夠見得到的,不是常識能夠判斷的。所以,懺悔的力量非常大。 這是說明無論是什麼人,單單持名不念經,也必定蒙佛護念,我們不必懷疑。   『然據金剛三論,根熟菩薩為佛護念,位在別地圓住。蓋約自力,必入同生性乃可護 念。』這是根據佛在大乘經上的講法。這是一般一定要證得別教地上菩薩,別教初地以上 ,圓教初住以上,這都是法身大士,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才能蒙諸佛護念。為什麼 ?因為他的心也清淨平等,所有一切障礙都沒有了,從此以後是心心流入薩婆若海。這是 得諸佛的護念。   但是本宗不一樣,『今仗他力,故相似位即蒙護念。』我們現在是靠著阿彌陀佛本願 威神的加持,彌陀本願這一加持,諸位要知道,十方諸佛就跟著加持。若不修這個法門, 阿彌陀佛力量加持不上,其他諸佛也就不管了,是這麼回事情,你才曉得這個法門的殊勝 。所以這個《要解》讀了之後,說老實話,這句阿彌陀佛,你真把《要解》念明白、念通 了,你才曉得這句佛號是非念不可,不能不念。這是仗他力,故相似位即蒙護念。『乃至 相似位以還,亦皆有通護念之義。』相似位以還,就是不到相似位。像我們現在這些,實 在講不到相似位,我們得不得到一切諸佛護念?得到,也必定蒙一切諸佛護念。   『下至一聞佛名,於同體法性有資發力,亦得遠因終不退也。』這一段才叫真正的難 信之法。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成佛的種子,就是成佛的因緣。這一生雖然不信,沒有發 願,也沒有念佛,這一生不能往生。來生來世,或者是他生他世,得人身又遇到這個法門 ,阿賴耶識種子現行,能信、能願、能行,他就必定往生。你要問他往生的根源,那就是 這一生當中聽到這一句阿彌陀佛。這叫做畢竟不退。   『阿耨多羅,此云無上,三藐三菩提,此云正等正覺,即大乘果覺也。』這是解釋什 麼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一句話我們總要把它記得清清楚楚。學佛求的是什麼?就 是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話,中國古時候翻成無上正等正覺,用現代話來說,就是 究竟圓滿的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學佛就是求這個。證得, 這叫成佛,佛才證得究竟圓滿的智慧。   『圓三不退,乃一生成佛異名。』這一點我們要特別注意到。圓是圓滿。圓滿的三不 退,就是一生成佛,意思完全相同。異名就是別名。一生成佛也叫做圓證三不退,所以圓 證三不退就是一生成佛。這兩句話說得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這部經上沒有說一生成佛 ,但是給我們講圓證三不退。   『故勸身子等皆當信受』,身子就是舍利弗,舍利弗是梵語,翻成中文叫身子。「皆 當信受」,這就是佛勸我們大家,一定要相信,一定要接受,這真是世尊跟諸佛苦口婆心 的勸導我們。『聞名功德如此』,聽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功德,就像諸佛如來所說。『釋 迦及十方諸佛同所宣說,可不信乎?』不是一尊佛這樣勸導我們,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 一尊佛不勸導我們,異口同音共同勸導,我們再不相信,那真叫業障太深重!『初勸信流 通竟』,到這個地方,勸信流通說完。下面是流通分第二段,勸願流通: (4)流通分—勸願流通   經【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 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 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要解【已願已生。今願今生。當願當生。正顯依信所發之願無虛也。非信不能發願。 非願信亦不生。故云若有信者。應當發願。又願者。信之券。行之樞。尤為要務。舉願則 信行在其中。所以殷勤三勸也。復次願生彼國。即欣厭二門。厭離娑婆。與依苦集二諦所 發二種弘誓相應。欣求極樂。與依道滅二諦所發二種弘誓相應。故得不退轉於大菩提道。 問。今發願但可云當生。何名今生。答。此亦二義。一約一期名今。現生發願持名。臨終 定生淨土。二約剎那名今。一念相應一念生。念念相應念念生。妙因妙果。不離一心。如 秤兩頭。低昂時等。何俟娑婆報盡。方育珍池。只今信願持名。蓮萼光榮。金臺影現。便 非娑婆界內人矣。極圓極頓。難議難思。唯有大智。方能諦信。】   『已願已生,今願今生,當願當生。』蕅益大師告訴我們,已經發願,已經往生了; 現在發願,這一生當中必定往生;當來發願,當來是將來以後,當來發願的當來那一生, 他也一定往生。佛說法是三千年前,佛說已發願的,當然是指他方世界的,阿彌陀佛成佛 以來已經十劫,那不知道多少諸佛世界人去往生的;已發願,已經往生的。今發願,是釋 迦牟尼佛說經那個時候。當發願,是指我們現在,我們現在發願也必定跟過去人一樣,決 定得生。   『正顯依信所發之願無虛也』,這就顯示你因相信,或者是依深信不疑,所發求生之 願決定不虛,這是真實的。『非信不能發願』,這是真的,你要不相信,怎麼會發願求生 淨土?這不可能的。所以信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要深信,一點懷疑都沒有。『非願信亦 不生』如果不能真正求願往生,那個信也不是真信。信有迷信、有正信、有真信,真正 發願求生淨土,那個信是真信。我們知道有不少的法師大德,他們也講《彌陀經》,也勸 人念佛求生淨土,他自己不念佛,他不求生淨土,他勸別人,那是什麼?他是正信,不是 真信。他認為還有別的法門比這個更高的,看看你們這些人程度不行,念阿彌陀佛求生淨 土吧!把阿彌陀佛看低了。他雖然不能算迷,但他不是真信;真信的人,沒有一個人不肯 往生淨土的。『故云若有信者,應當發願』,這一句是勸勉我們應當發願。   『又願者,信之券,』券,是憑證的意思,證據、憑證,『行之樞,尤為要務。』這 是說信願行三資糧當中,願實在是太重要了。樞是樞紐。「尤為要務」,三資糧中,願尤 其是重要,特別重要。『舉願則信行在其中』人真肯發願往生,當然他一定有很深的信 心,一定肯老實念佛,老實念佛屬於行,心行都在其中。『所以殷勤三勸也』,勸信、勸 行,佛只有一次,勸願勸了三次,可見得佛對這個非常的重視。第一次是在正宗分第二段 ,佛說了依正莊嚴,眾生生者皆得不退,所以他勸「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這 是第一次勸。第二次是在正宗分末後的一段,聽到念佛,一心不亂,臨終見佛,心不顛倒 ,即得往生。佛接著又說,「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這是第二次勸。 這個地方是第三次,三次的勸我們,不怕麻煩,不怕重複。足見本師釋迦牟尼佛對我們的 慈悲懇切,實實在在希望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永脫輪迴,圓成佛道,這才滿他老人家度化眾 生的悲願。我們能夠體會到這一層,對於世尊感恩戴德之心自然就生起來了。 == 南無阿彌陀佛。 -- 印光大師開示: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 ,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 ,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 就要教他消滅。常生慚愧之心及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夸。只管自 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果能 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150.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