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原址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058.htm 北傳:雜阿含58經 南傳:相應部22相應82經 關涉主題:教理/見我異我相在、斷 慢證解脫‧觀念/無我則誰受報‧實踐/五蘊的七處‧實踐/迅速滅煩惱、調伏斷 越欲貪 (01/25/2011 16:41:58 更新) 雜阿含58經[正聞本170/佛光本104](陰相應/五陰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東園鹿母講堂。   爾時,世尊於晡時從禪覺,於諸比丘前敷座而坐,告諸比丘:   「有五受陰,云何為五?謂: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   時,有一比丘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   「世尊!此五受陰: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耶?」   佛告比丘:   「還坐而問,當為汝說。」   時,彼比丘為佛作禮,還復本坐,白佛言:   「世尊!此五受陰以何為根?以何集?以何生?以何觸?」   佛告比丘:   「此五受陰欲為根、欲集、欲生、欲觸。」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隨喜,而白佛言:   「世尊為說五陰即受,善哉所說!今當更問:世尊!陰即受,為五陰異受耶?」    佛告比丘:(此處的受 解為 執取)   「非五陰即受;亦非五陰異受,能於彼有欲貪者,是五受陰。」   比丘白佛:   「善哉!世尊!歡喜、隨喜。今復更問:世尊!有二陰相關耶?」   佛告比丘:   「如是!如是!猶:若有一人如是思惟:『我於未來得如是色、如是受、如是想 、如是行、如是識。』是名,比丘!陰、陰相關也。」    比丘白佛:   「善哉所說!歡喜、隨喜。更有所問:世尊!云何名陰?」   佛告比丘:   「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 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總說陰,是名為陰;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如 是,比丘!是名為陰。」   比丘白佛:   「善哉所說!歡喜、隨喜。更有所問:世尊!何因、何緣名為色陰?何因、 何緣名受、想、行、識陰?」    佛告比丘:   「四大因、四大緣,是名色陰,所以者何?諸所有色陰,彼一切悉皆四大緣 、四大造故。    觸因、觸緣生受、想、行,是故名受、想、行陰,所以者何?若所有受、想 、行,彼一切觸緣故。   名色因、名色緣,是故名為識陰,所以者何?若所有識,彼一切名色緣故。」   比丘白佛:   「善哉所說!歡喜、隨喜。更有所問:云何色味?云何色患?云何色離?云 何受……想……行……識味?云何識患?云何識離?」    佛告比丘:   「緣色生喜樂,是名色味。   若色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色患。   若於色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色離。   若緣受、想、行、識生喜樂,是名識味。   受、想、行、識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識患。   於受、想、行、識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識離。」   比丘白佛:   「善哉所說!歡喜、隨喜。更有所問:世尊!云何生我慢?」   佛告比丘:   「愚癡無聞凡夫於色見我、異我、相在,於受、想、行、識見我、異我、相 在,於此生我慢。」    比丘白佛:   「善哉所說!歡喜、隨喜。更有所問:世尊!云何得無我慢?」   佛告比丘:   「多聞聖弟子不於色見我、異我、相在;不於受、想、行、識見我、異我、 相在。」    比丘白佛:   「善哉所說!更有所問:何所知、何所見,盡得漏盡?」    佛告比丘:   「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 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比丘!如是知、如是見,疾得漏盡。」   爾時,會中復有異比丘,鈍根無知,在無明[穀-禾+卵],起惡邪見而作是念:   「若無我者,作無我業,於未來世誰當受報?」   爾時,世尊知彼比丘心之所念,告諸比丘:   「於此眾中,若有愚癡人,無智、明而作是念:『若色無我;受、想、行、 識無我,作無我業,誰當受報?』   如是所疑,先以解釋,彼云何?比丘!色為常耶?為非常耶?」    答言:「無常,世尊!」   「若無常者,是苦耶?」   答言:「是苦,世尊!」   「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於中寧見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是故,比丘!若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 ,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是見者,是為正見;受 、想、行、識,亦復如是。   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便修厭;厭已,離欲;離欲已,解脫、解脫知見:『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時,眾多比丘不起諸漏,心得解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陰、根、陰即受,二陰共相關,名字、因、{二}味、[二]我慢、疾漏盡。   雜阿含經卷第二。 相應部22相應82經/滿月經(蘊相應/蘊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有一次,世尊與大比丘僧團共住在舍衛城東園鹿母講堂。   當時,在那十五布薩日的滿月夜晚,世尊被比丘僧團圍繞著,在露天處坐。   那時,某位比丘起座,整理上衣到一邊肩膀,向世尊合掌鞠躬後,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我想問世尊一點[問題],如果世尊允許為我的問題作解答的話。」   「那樣的話,比丘!你坐在自己的座位,然後問你想問的問題。」   「是的,大德!」   那位比丘回答世尊後,坐在自己的座位,然後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這些不是五取蘊嗎?即: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   「比丘!這些是五取蘊,即:色取蘊……(中略)識取蘊。」   「好!大德!」那位比丘歡喜、隨喜世尊所說後,更進一步問世尊問題:   「但,大德!這些五取蘊的根源是什麼呢?」   「這些五取蘊,比丘!欲為其根源。」……(中略)   「大德!那執取就是這那五取蘊呢?還是除了五取蘊外有執取呢?」   「比丘!那執取既非就是那些五取蘊,也非除了五取蘊外有執取,而是凡哪裡有 欲貪者,那裡就有執取。」    「好!大德!」那位比丘……(中略)更進一步問世尊問題:   「而,大德!對五取蘊能有種種欲貪嗎?」   「有的,比丘!」世尊說。   「比丘!這裡,有一類人這麼想:『但願我在未來世有這樣的色!但願我在 未來世有這樣的受!但願我在未來世有這樣的想!但願我在未來世有這樣的行! 但願我在未來世有這樣的識!』這樣,比丘!對五取蘊能有種種欲貪。」    「好!大德!」那位比丘……(中略)更進一步問世尊問題:   「大德!什麼情形諸蘊有『諸蘊』之稱?」   「比丘!凡任何色,不論過去、未來、現在,或內、或外,或粗、或細,或 下劣、或勝妙,或遠、或近,這被稱為色蘊。    凡任何受……凡任何想……凡任何行……凡任何識,比丘!不論過去、未來 、現在,或內、或外,或粗、或細,或下劣、或勝妙,或遠、或近,這被稱為識 蘊。比丘!這個情形諸蘊有『諸蘊』之稱。」   「好!大德!」那位比丘……(中略)問:   「大德!什麼因、什麼緣而有色蘊之說?什麼因、什麼緣而有受蘊之說?什 麼因、什麼緣而有想蘊之說?什麼因、什麼緣而有行蘊之說?什麼因、什麼緣而 有識蘊之說?」   「比丘!四大為因、四大為緣而有色蘊之說;觸為因、觸為緣而有受蘊之說 ;觸為因、觸為緣而有想蘊之說;觸為因、觸為緣而有行蘊之說;名色為因、名 色為緣而有識蘊之說。」   「好!大德!」那位比丘……(中略)問:   「大德!怎樣是有身見呢?」   「比丘!這裡,未受教導的一般人,是不曾見過聖者的,不熟練聖者法的, 未受聖者法訓練的;是不曾見過善人的,不熟練善人法的,未受善人法訓練的, 認為色是我,或我擁有色,或色在我中,或我在色中;受……想……行……認為 識是我,或我擁有識,或識在我中,或我在識中。   比丘!這樣是有身見。」    「好!大德!」那位比丘……(中略)問:   「大德!怎樣是沒有身見呢?」   「比丘!這裡,已受教導的聖弟子,是見過聖者的,熟練聖者法的,善受聖 者法訓練的;是見過善人的,熟練善人法的,善受善人法訓練的,不認為色是我 ,或我擁有色,或色在我中,或我在色中;受……想……行……不認為識是我, 或我擁有識,或識在我中,或我在識中。   比丘!這樣是沒有身見。」   「好!大德!」那位比丘……(中略)問:   「大德!什麼是色的樂味、過患、出離?什麼是受……什麼是想……什麼是 行……什麼是識的樂味、過患、出離?」   「比丘!緣色而生起樂與喜悅,這是色的樂味。   色是無常的、苦的、變易法,這是色的過患。   凡對於色之欲貪的調伏、欲貪的捨斷者,這是色的出離。   緣受……緣想……緣行……緣識而生起樂與喜悅,這是識的樂味。   識是無常的、苦的、變易法,這是識的過患。   凡對於識之欲貪的調伏、欲貪的捨斷者,這是色的出離。   「好!大德!」那位比丘歡喜、隨喜世尊所說後,更進一步問世尊問題:   「大德!對這有識之身與一切身外諸相,怎樣知、怎樣見而沒有我見、我所 見、慢煩惱潛在趨勢?」   「凡任何色,不論過去、未來、現在,或內、或外,或粗、或細,或下劣、 或勝妙,或遠、或近,所有色以正確之慧這樣如實見:『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 個,這不是我的真我。』   凡任何受……凡任何想……凡任何行……凡任何識,不論過去、未來、現在 ,或內、或外,或粗、或細,或下劣、或勝妙,或遠、或近,所有色以正確之慧 這樣如實見:『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   比丘!當這麼知、這麼見時,對這有識之身與一切身外諸相,沒有我作、我 所作、慢煩惱潛在趨勢。」   當時,某位比丘的心中生起了這樣的深思:   「先生!這樣,色無我;受……想……行……識無我,怎樣的我將被無我所 作的業觸及呢?」   那時,世尊以其心知那位比丘心中的深思後,召喚比丘們:   「又,比丘們!有這種情況:這裡,某一類愚鈍男子,無智、已進入了無明 、被渴愛所支配的心,可能會思量他能勝過老師的教導:『先生!這樣的話,色 無我;受……想……行……識無我,怎樣的我將被無我所作的業觸及呢?』   比丘們!你們到處受我的質問訓練,比丘們!你們怎麼想:色是常的,或是 無常的呢?」   「無常的,大德!」   「受……想……行……識是常的,或是無常的呢?」   「無常的,大德!」   「而凡無常的,是苦的,或是樂的呢?」   「苦的,大德!」   「而凡無常的、苦的、變易法,適合這麼認為:『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 是我的真我』嗎?」   「不,大德!」   「比丘們!因此,在這裡,當這麼看時……(中略)他了知:『……不再有 這一生[輪迴]的狀態了。』」   「蘊兩則,是不是,能有,名詞及因,    有身兩說,樂味及識,此為比丘的十種所問。」   所食品第八,其攝頌:   「味兩則、集,與阿羅漢兩則在後,    獅子、所食、為了食物、巴利類、滿月。」 個人感想:當初看 無我則誰受業 也是不懂 現在懂了 佛陀直接講了答案 若有學友有問題 建議至莊春江師兄工作站看 阿含經隨身選輯,解說得很清楚 這篇感覺 把五蘊的出處 對比十二因緣 講的更清楚了 根本沒有恆常我的存在 連業報也是 這也是佛教不共的特點 不只講業 還講 業的止息(重點) 用很清楚 很簡單 現生即可受益的方法來實現 也是佛教的一大特色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6.2.120
AHJKL:極推此篇,不可錯過 01/30 11:29
AHJKL:只有讀書才能升學,升學考試是從教科書出題的。 01/30 11:30
AHJKL:很多學生妄以自己的立論想法來考試,來解答,就想通過考試 01/30 11:31
AHJKL:而升學,您從小到大考過那麼多試,有以此而考好成績升學嗎? 01/30 11:31
AHJKL:佛經也是一樣,如同教科書,很多人很少深入教科書,就認為 01/30 11:32
AHJKL:以自己的想法立論,如果這些人不是佛弟子、學佛人也罷~ 01/30 11:33
AHJKL:如果是真正的想學佛人、佛弟子,不深入讀書,整天以自己的 01/30 11:34
AHJKL:想法論戰,或者也會查經、旁徵側引,東拼一塊西拼一塊、 01/30 11:35
AHJKL:整天高喊我的經書才是最正宗的,你們都是非法,可是卻連自己 01/30 11:35
AHJKL:的經書在寫什麼也不知道,問也不知,徒增疑惑、似是而非, 01/30 11:36
AHJKL:"拿著經書"拿打架、論戰,卻不深入他自己的經書,可能寫什麼 01/30 11:37
AHJKL:也不是很懂,好比是一綱多本,大家都只是在戰哪本才是符合 01/30 11:38
AHJKL:佛說,卻只是在外面戰,而非通曉這多本。 01/30 11:39
AHJKL:不實修,想要通過升學考試(生老病死)大關、證果,是很困難的 01/30 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