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原址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046.htm 北傳:雜阿含46經 南傳:相應部22相應79經 /南北傳經文比對 /關涉主題:教理/ 五取蘊的內容 /巴利語經文 (01/10/2011 14:19:32 更新) 雜阿含46經[正聞本158經/佛光本92經](陰相應/五陰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五受陰,云何為五?色、受、想、行、識受陰。   若沙門、婆羅門以宿命智自識種種宿命,已識、當識、今識,皆於此五受陰 已識、當識、今識:我過去所經如是色、如是受、如是想、如是行、如是識。   若可閡、可分,是名色受陰:指所礙,若手、若石、若杖、若刀、若冷、若 暖、若渴、若飢、若蚊虻諸毒蟲、風雨觸,是名觸閡,是故,閡是色受陰;復以 此色受陰[是]無常、苦、變易[法]。   諸覺相是受受陰,何所覺?覺苦、覺樂、覺不苦不樂,是故,名覺相是受受 陰;復以此受受陰是無常、苦、變易[法]。   諸想是想受陰,何所想?少想、多想、無量想,都無所有,作無所有想,是 故,名想受陰;復以此想受陰是無常、苦、變易法。   為作相是行受陰,何所為作?於色為作;於受、想、行、識為作,是故,為 作相是行受陰;復以此行受陰是無常、苦、變易法。   別知相是識受陰,何所識?識色,識聲、香、味、觸、法,是故,名識受陰 ;復以此識受陰,是無常、苦、變易法。   諸比丘!彼多聞聖弟子於此色受陰作如是學:『我今為現在色所食,過去世 已曾為彼色所食,如今現在。』   復作是念:『我今為現在色所食,我若復樂著未來色者,當復為彼色所食, 如今現在。』   作如是知已,不顧過去色,不樂著未來色,於現在色生厭、離欲、滅患,向 滅。   多聞聖弟子於此受……想……行……識受陰[,作如是]學:『我今現在為現 在識所食,於過去世已曾為識所食,如今現在;我今已為現在識所食,若復樂著 未來識者,亦當復為彼識所食,如今現在。』   如是知已,不顧過去識,不樂未來識,於現在識生厭、離欲、滅患,向滅, 滅而不增,退而不進,滅而不起,捨而不取。   於何滅而不增?色滅而不增;受、想、行、識滅而不增。   於何退而不進?色退而不進;受、想、行、識退而不進。   於何滅而不起?色滅而不起;受、想、行、識滅而不起。   於何捨而不取?色捨而不取;受、想、行、識捨而不取。   滅而不增,寂滅而住;退而不進,寂退而住;滅而不起,寂滅而住;捨而不 取,不生繫著;不繫著已,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 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時,眾多比丘不起諸漏,心得解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相應部22相應79經/被食經(蘊相應/蘊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比丘們!凡任何沙門、婆羅門回憶種種前世住處之回憶時,都在這五取蘊 上回憶,或者其中之一,哪五個呢?   『我過去世有這樣的色』:比丘們!這樣回憶時,就是回憶色。   『我過去世有這樣的受』:比丘們!這樣回憶時,就是回憶受。   『我過去世有這樣的想』……『我過去世有這樣的行』……『我過去世有這 樣的識』:比丘們!這樣回憶時,就是回憶識。    又,比丘們!為什麼你們稱它為色?比丘們!『變壞』,因此被稱為『色』 ,被什麼變壞?被寒、暑、飢、渴變壞,被與蠅、蚊、風、日、蛇的接觸而變壞 ,比丘們!『變壞』,因此被稱為『色』。   又,比丘們!為什麼你們稱它為受?比丘們!『感受』,因此被稱為『受』 ,感受什麼呢?感受苦、樂、不苦不樂,比丘們!『感受』,因此被稱為『受』。   又,比丘們!為什麼你們稱它為想?比丘們!『解了』,因此被稱為『想』 ,解了什麼呢?解了藍、黃、紅、白,比丘們!『解了』,因此被稱為『想』。   又,比丘們!為什麼你們稱它為行?比丘們!『作被作的』,因此被稱為『 行』,作什麼被作的呢?以色的特性而作被作的色;以受的特性而作被作的受; 以想的特性而作被作的想;以行的特性而作被作的行;以識的特性而作被作的識 ,比丘們!『作被作的』,因此被稱為『行』。   又,比丘們!為什麼你們稱它為識?比丘們!『識知』,因此被稱為『識』 ,識知什麼呢?識知酸、苦、辛、甜,刺激、不刺激,鹹、不鹹,比丘們!『識 知』,因此被稱為『識』。   在那裡,比丘們!已受教導的聖弟子像這樣深慮:『我現在被色所食,過去 世也被色所食,猶如現在被色所食一樣,而如果我歡喜未來色,未來世也會被色 所食,猶如現在被色所食一樣。』   他像這樣深慮後,於過去色無期待,不歡喜未來色,對現在色為了厭、離貪 、滅而行。   『我現在被受所食,過去世也被受所食,猶如現在被受所食一樣,而如果我 歡喜未來受,未來世也會被受所食,猶如現在被受所食一樣。』   他像這樣深慮後,於過去受無期待,不歡喜未來受,對現在受為了厭、離貪 、滅而行。『我現在被想所食……(中略)』……『我現在被行所食,過去世也 被行所食,猶如現在被行所食一樣,而如果我歡喜未來行,未來世也會被行所食 ,猶如現在被行所食一樣。』他像這樣深慮後,於過去行無期待,不歡喜未來行 ,對現在行為了厭、離貪、滅而行。『我現在被識所食,過去世也被識所食,猶 如現在被識所食一樣,而如果我歡喜未來識,未來世也會被識所食,猶如現在被 識所食一樣。』他像這樣深慮後,於過去識無期待,不歡喜未來識,對現在識為 了厭、離貪、滅而行。   比丘們!你們怎麼想:色是常的,還是無常的?」   「無常的,大德!」   「而凡為無常的,是苦的,或是樂的呢?」   「苦的,大德!」   「而凡為無常的、苦的、變易法,適合被這樣認為:『這是我的,我是這個 ,這是我的真我』嗎?」   「不,大德!」   「受……想……行……識是常的,或是無常的呢?」   「無常的,大德!」   「而凡為無常的,是苦的,或是樂的呢?」   「苦,大德!」   「而凡為無常的、苦的、變易法,適合被這樣認為:『這是我的,我是這個 ,這是我的真我』嗎?」   「不,大德!」   「比丘們!因此,在這裡,凡任何色,不論過去、未來、現在,或內、或外 ,或粗、或細,或下劣、或勝妙,或遠、或近,所有色應該以正確之慧被這樣如 實看作:『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   凡任何受……凡任何想……凡任何行……凡任何識,不論過去、未來、現在 ,或內、或外,或粗、或細,或下劣、或勝妙,或遠、或近,所有識應該以正確 之慧被這樣如實看作:『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   比丘們!這被稱為:聖弟子拆解而不組成;捨斷而不執取;驅散而不聚積; 熄滅而不點燃。   他拆解而不組成什麼?他拆解而不組成色;拆解而不組成受、想、行、識。   他捨斷而不執取什麼?他捨斷而不執取色;捨斷而不執取受、想、行、識。   他驅散而不聚積什麼?他驅散而不聚積色;驅散而不聚積受、想、行、識。   他熄滅而不點燃什麼?他熄滅而不點燃色;熄滅而不點燃受、想、行、識。   比丘們!當這麼看時,已受教導的聖弟子在色上厭,在受上厭,在想上厭, 在行上厭,在識上厭;厭者離染,經由離貪而解脫,當解脫時,有『[這是]解脫 』之智,他了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作的已作,不再有這一生[輪 迴]的狀態了。』   比丘們!這被稱為:比丘既不組成也不拆解,拆解後住立;既不捨斷也不執 取,捨斷後住立;既不驅散也不聚積,驅散後住立;既不熄滅也不點燃,熄滅後 住立。   又,他拆解後住立什麼而既不組成也不拆解?他拆解後住立色而既不組成也 不拆解;他拆解後住立受……想……行……他拆解後住立識而既不組成也不拆解 。   又,他捨斷後住立什麼而既不捨斷也不執取?他捨斷後住立色而既不捨斷也 不執取;他捨斷後住立受……想……行……他捨斷後住立識而既不捨斷也不執取 。   又,他驅散後住立什麼而既不驅散也不聚積?他驅散後住立色而既不驅散也 不聚積;他驅散後住立受……想……行……他驅散後住立識而既不驅散也不聚積 。   又,他熄滅後住立什麼而既不熄滅也不點燃?他熄滅後住立色而既不熄滅也 不點燃;他熄滅後住立受……想……行……他熄滅後住立識而既不熄滅也不點燃 。   比丘們!這樣心解脫的比丘,帝釋天、梵天與生主神,必遠遠地禮敬:   『禮敬那賢駿人!禮敬那最勝人!    我們不自證,你依止什麼修禪。』」 個人感想: 是的,不知在過去的無數世中,我被受想行識食了多久 將來也必然如是。那現在呢 還會對 色 受 想 行 識 起貪著嗎? 會的,現在看到漂亮女生我還是會看的 但我知道,有一天漂亮女生會不在 我的眼睛也會不在 唯有對於欲愛一切幻想,會造成我下一世的輪迴、痛苦 是否能從現在斬斷呢?從十二因緣的受斬起 捨斷而不執取 同 慈悲喜捨 的捨 中心教導 為 放下 於此經得大饒益,迴向法界眾生 南北傳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1.北傳經文「如是我聞……歡喜奉行。」的經文格式,參看《雜阿含1經》 、《雜阿含30經》「經文比對」。   2.「五受陰」、「沙門、婆羅門」,參看《雜阿含13經》「經文比對」。   3.北傳經文的「自識種種宿命」,南傳經文作「回憶種種前世住處之回憶時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回憶過去他們的種種住所」(recollect their manifold past abodes)。按:「回憶」(anussaranti,古譯為「隨念;憶念」) 為現在式,「回憶時」(anussaramāna)為現在分詞。   4.北傳經文的「閡」,南傳經文作「變壞」(ruppa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 為「變形;不成形」(it is deformed)。   5.北傳經文的「覺相」,南傳經文作「感受」,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感覺 」(it feels)。   6.北傳經文的「諸想」,南傳經文作「解了」,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理解 」(it perceives)。   7.北傳經文的「為作相」,南傳經文作「作被作的」,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 「他們建造那條件所成的之物」(they construct the conditioned)。南傳經文 的「以色的特性而作被作的色」等,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他們建造那條件所成 的色為色」(they construct conditioned form as form)等。   8.北傳經文的「別知相」,南傳經文作「識知」,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認 知」(it cognizes)。   9.北傳經文「我今為現在色所食」,南傳經文作「我現在被色所食」(ahaṃ kho etarahi rūpena khajjām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我現在被色吞沒」 (I am now being devoured by form)。對「色」等的染著牽掛的不舒服,就像 是被「色」等吞食一樣。   10.北傳經文的「多聞聖弟子」,參看《雜阿含43經》「經文比對」。   11.北傳經文的「不顧過去色」等,參看《雜阿含8經》「經文比對」。   12.「變易法」,參看《雜阿含36經》「經文比對」。   13.「厭、離欲、滅患,向滅」,其他經文多作「厭、離欲、滅盡」,參看 《雜阿含1經》、《雜阿含8經》、《雜阿含9經》「經文比對」。   14.北傳經文的「滅而不增」,若相對於「不增」來看,「正聞本」判「滅 」應為「減」之訛誤應屬合理,南傳經文作「拆解而不組成」,菩提比丘長老英 譯為「支解而不建立」(dismentales and does not built up)。   15.北傳經文的「退而不進」,南傳經文作「驅散而不聚積」 (visineti, na ussineti,也有其它版本作viseneti, na ussene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 「驅散而不聚積」(scatters and does not amass)。   16.北傳經文的「滅而不起」,南傳經文作「熄滅而不點燃」 (vidhū peti, na sandhūpe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熄滅而不點燃」 (extinguishes and does not kindle)。   17.北傳經文的「捨而不取」,南傳經文作「捨斷而不執取」(pajahati, na upādiya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捨棄而不固執」(abandons and does not cling)。 18.北傳經文的「滅而不增,寂滅而住」,南傳經文作「既不組成也不拆解,拆 解後住立」,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他既不建立也不支解,但他滯留於已支解」 (who neither builds up nor dismantles, but who abides having dismantled),並引註釋書的解說,這是指阿羅漢拆解了輪迴後住立(This shows the arahant, who abides having dismantled the round)。   19.北傳經文的「不繫著已,自覺涅槃」,參看《雜阿含39經》 「無所著故,自覺涅槃」「經文比對」。   20.「我生已盡……」,參看《雜阿含1經》「經文比對」。   21.北傳經文的「我、卑下、……」為攝頌,參看《雜阿含2經》、《雜阿含7經》。   22.南傳經文「像這樣深慮」的「深慮」(另譯為「省察;思擇;考察」),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深思」(reflect)。   23.南傳經文「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我的真我」,參看《雜阿含9經》 「經文比對」。   24.南傳經文的「正確之慧被這樣如實看作」,參看《雜阿含2經》。   25.南傳經文的「未來世」,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in future」。另參看 《雜阿含1252經》「未來世不久」「經文比對」。   26.南傳經文的「大德」,參看《雜阿含15經》「經文比對」。   27.南傳經文最後一段「這樣心解脫的比丘,帝釋天、梵天與生主神…… 『……我們不自知,你依何禪修。』」的出現,顯得有些突兀,參看《雜阿含926經》。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3.228.242 ※ 編輯: Samus 來自: 61.223.228.242 (01/16 01:17)
zorg888:阿彌陀佛! 01/16 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