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原址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163.htm 北傳:雜阿含163經 南傳:相應部24相應8經 關涉主題:其它/尼乾子的苦行論 (06/21/2011 23:15:53 更新) 雜阿含163經[正聞本1845-1847經/佛光本165經](見相應/五陰誦/弟子記說)(莊 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 『於此十四百千生門、六十千、六百,五業、三業、二業、一業、半業,六十二 道跡、六十二內劫、百二十泥黎、百三十根、三十六貪界、四十九千龍家、四十九千 金翅鳥家、四十九千邪命外道、四十九千外道出家、七想劫、七無想劫、七阿修羅、 七毘舍遮、七天、七人、七百海、七夢、七百夢、七嶮、七百嶮、七覺 、七百覺、六生、十增進、八大士地,於此八萬四千大劫,若愚、若智,往來經歷, 究竟苦邊,彼無有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說:「我常持戒,受諸苦行,修諸梵 行,不熟業者令熟,已熟業者棄捨,進退不可知。」此苦樂常住,生死定量,譬 如縷丸擲著空中,漸漸來下,至地自住,如是,八萬四千大劫,生死定量,亦復 如是。』?」   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   如是廣說,次第如上三經。 相應部24相應8經/大見經(見相應/蘊篇/弟子記說)(莊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比丘們!當有什麼時,執取什麼後,對什麼執著,則生起這樣的見:『有 這七身,是非被作的、非被作種類的、非被創造的、無創造者的、不孕的、如直 立的山頂、如直立不動的石柱,它們不動、不變易、不互相加害、不能夠互相[ 起]或樂或苦或樂與苦,哪七個呢?地身、水身、火身、風身、樂、苦,命為第 七,這七身是非被作的、非被作種類的、非被創造的、無創造者的、不孕的、如 直立的山頂、如直立不動的石柱,它們不動、不變易、不互相加害、不能夠互相 [起]或樂或苦或樂與苦,即使以銳利的刀切斷頭,也沒有奪任何生命,刀只這樣 經七身旁邊的空隙進去,而有這一百四十萬最上首之胎,以及六千與六百,有五 百種業、五種業、三種業、業、半業,有六十二道、六十二中間劫、六等級、人 之八地、四千九百種邪命外道、四千九百種遊行者、四千九百種龍之住所、二千 根、三千地獄、三十六塵界、七有想胎、七無想胎、七無結胎、七種天、七種人 、七種惡鬼、七座湖、七種結節、七座斷崖又七百座斷崖、七種夢、七百種夢、 八百四十萬大劫,不論愚者或賢智者,流轉輪迴後,將得到苦的結束,在那裡, 「我將不以這戒德、禁戒、苦行、梵行使未熟之業成熟,或者以體驗再體驗除去 成熟之業。」確實不這樣,樂與苦已分配,輪迴的界限已定,不減少或增加,不 超前或落後,猶如當線球投出,它逃離而被解開。同樣的,愚者或賢智者逃離苦 與樂而被解開。』呢?」   「大德!我們的法以世尊為根本……(中略)。」   「比丘們!當有色時,執取色後,對色執著,則生起這樣的見:『有這七身 ,是非被作的、非被作種類的、……(中略)逃離苦與樂而就被解開。』   當有受時……(中略)當有想時……當有行時……當有識時,執取識後,對識執著, 則生起這樣的見:『有這七身,是非被作的、非被作種類的、……(中略) 逃離苦與樂而就被解開。』   比丘們!你們怎麼想:色是常的,或是無常的呢?」   「無常的,大德!」……(中略)   「而凡為無常、苦、變易法,不執取它後,會生起這樣的見:『有這七身, 是非被作的、非被作種類的、……(中略)逃離苦與樂而就被解開。』嗎?」   「不,大德!」   「這裡,凡所見、所聞、所覺、所識、所得、所求、被意所隨行都是常的, 或是無常的呢?」   「無常的,大德!」……   「……(中略)不執取它後,會生起這樣的見:『有這七身,是非被作的、 非被作種類的、……(中略)逃離苦與樂而就被解開。』嗎?」   「不,大德!」   「比丘們!當聖弟子在這些地方捨斷困惑,捨斷苦的困惑,……(中略)捨斷 導向苦滅道跡的困惑,比丘們!這被稱為不墮惡趣法、決定、以正覺為彼岸的 入流者聖弟子。」 南北傳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1.參看《雜阿含133經》、《雜阿含161經》及其「經文比對」。   2.北傳經文「七身非作、非作所作……」,這是六師外道中浮陀‧迦旃延 (pakudha kaccāyana)這一派的教義,參看《雜阿含161經》「經文比對」。   3.北傳經文「於此十四百千生門、……」,這是六師外道末伽黎‧拘舍羅 (makkhali gosāla)邪命外道這一派的教義:    「於此十四百千生門」,南傳經文作「而這一百四十萬最上首之胎」 (cuddasa kho panimāni yonipamukhasatasahassān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 「有十四百千最主要的生殖模式」(there are fourteen hundred thousand principal modes of generation)。按:「一百四十萬」(cuddasa…satasahass āni),逐字直譯為「十四…百千」。「最上首之胎」(yonipamukha),另譯為「 最上之生;最上首之起源」。    「一業、半業」,南傳經文作「業、半業」(kamme ca a??hakamme ca),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以及全業,以及半-業」(and full kamma, and half-kamma)。按:「業」(kamma),另譯為「行為、造作,羯磨、儀式」。    「六十二內劫」,南傳經文作「六十二中間劫」(dva??hantarakappā),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六十二次-無限長的年代」(sixty-two sub-aeons)。    「泥黎」,南傳經文作「地獄」(niraya,音譯為「泥黎;泥梨;泥洹夜 ;捺落迦」),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地獄」(hells)。    「邪命外道」(ājīvaka,另譯為「活命者;邪命者」),菩提比丘長老 英譯照錄原文。    「外道出家」,南傳經文作「遊行者」(paribbājaka),參看《雜阿含50 經》及其「經文比對」。    「七想劫、七無想劫」,南傳經文作「七有想胎、七無想胎」(satta sa ññīgabbhā, satta asaññīgabbh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七種 有覺知力生命的領域,七種無覺知力生命的領域」(seven spheres of percipient beings, seven spheres of nonpercipient beings)。    「七阿修羅」,南傳經文作「七種惡鬼」(satta pesācā),菩提比丘長 老英譯為「七種魔鬼」(seven kinds of demons)。「阿修羅」,另參看《雜阿 含407經》及其「經文比對」。「惡鬼」(pesācā),另參看《雜阿含587經》「 如毘舍脂眾」「經文比對」。    「七毘舍遮」,南傳經文作「七種結節」(satta pavu?ā),菩提比丘長 老英譯為「七種結;七種結節」(seven kinds of knots)。    「六生」,南傳經文作「六等級」(cha?ābhijātiyo),參看《雜阿含 155經》「受苦樂六趣」「經文比對」。    「八大士地」,南傳經文作「人之八地」(a??hapurisabhūmiyo),菩提 比丘長老英譯為「人生的八階段」(eight stages in the life of man)。按: 「地」(bhūmi),另譯為「階段」。    「往來經歷」,南傳經文作「流轉輪迴後」(sandhāvitvā saṃsaritv 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漫遊與流浪」(roam and wander)。另參看《雜阿含 266經》「流轉、輪迴」「經文比對」。    「究竟苦邊」,南傳經文作「將得到苦的結束」(dukkhassantaṃ karissanti,直譯為「將作苦邊」),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將得到苦的結束」 (will make an end to suffering)。    「進退不可知」,南傳經文作「或者以體驗再體驗除去成熟之業」 (paripakkaṃ vā kammaṃ phussa phussa byantīkarissāmīti),菩提比丘 長老英譯為「或者以重覆體驗它而根絕成熟之業」(or eradicate ripened kamma by repeatedly experiencing it)。按:「除去」(byantīkarissāmī) ,直譯為「作終結」。「經驗」(phussa),原意為「所觸的;能觸而達到(體會 而得到)的」。    「此苦樂常住」,南傳經文作「樂與苦已分配」(do?amite sukhadukkhe ,直譯為「桶量的樂與苦」),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快樂與痛苦已被分配」 (pleasure and pain are meted out)。    「生死定量」,南傳經文作「輪迴的界限已定」(pariyantakate saṃsā re,直譯為「輪迴周邊已作」,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輪迴的界限已定」(saṃs āra’s limits are fixed)。    「至地自住」,南傳經文作「它逃離而就被解開」(nibbe?hiyamā nameva pale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它逃離,不纏繞」(it run away unwinding)。   4.南傳經文的「七無結胎」(satta niga??higabbh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 為「七種無結者的領域」(seven spheres of knotless ones)。   5.南傳經文的「以這戒德、禁戒、苦行、梵行」(sīlena vā vatena vā tapena vā brahmacariyena v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以這德行,或誓約 ,或嚴格生活,或聖潔生活」(by this virtue or vow or austerity or holy life)。按:「戒德」(sīla,音譯為「尸羅」),另譯為「戒德;戒行;習慣; 道德」。「禁戒」(vata),另譯為「誓戒」,即發誓願不做(或做)某些事。 感想: 最近負面情緒好多 打不出感想了QQ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3.225.169
hallcom:隨喜讀經^^ 07/14 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