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原址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90.htm 北傳:雜阿含290經 南傳:相應部12相應62經 關涉主題:觀念/心比身無常‧實踐 /厭離欲解脫‧譬喻/獼猴攀樹、兩木磨擦著火 (11/10/2011 22:46:24 更新) 雜阿含290經[正聞本471經/佛光本328經](因緣相應/雜因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愚癡無聞凡夫於四大色身生厭、離欲、背捨,但非識,所以者何?四大色身 現有增、減,有取、有捨,若心、若意、若識,彼愚癡無聞凡夫不能於識生厭、離欲、 {習}[背]捨,長夜保惜繫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 是故,愚癡無聞凡夫不能於彼生厭、離欲、{習}[背]捨。   愚癡無聞凡夫寧於四大色身繫我、我所,不可於識繫我、我所,所以者何? 四大色身或見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復少過,彼心 、意、識日夜、時刻須臾不停,種種轉變,異生、異滅。   譬如:獼猴遊林樹間,須臾處處,攀捉枝條,放一取一,彼心、意、識亦復如是, 種種變易,異生、異滅。   多聞聖弟子於諸緣起思惟觀察,所謂:樂觸緣生樂受,樂受覺時,如實知樂受覺; 彼樂觸滅,樂因緣生樂受亦滅止、清涼、息、沒。   如樂受,苦觸……喜觸……憂觸……捨觸因緣生捨受,捨受覺時,如實知捨受覺; 彼捨觸滅,捨觸因緣生捨受亦滅止、清涼、息、沒。   譬如:兩木相磨和合生火,若兩木離散,火亦隨滅,如是,諸受緣觸集;觸生觸集, 若彼彼觸集故,彼彼受亦集;彼彼觸集滅故,彼彼受集亦滅止、清涼、息、沒。   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於色解脫,於受、想、行、識解脫,於生、老、病、 死、憂、悲、惱、苦解脫,我說彼於苦得解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相應部12相應62經/未受教導經第二(因緣相應/因緣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住在舍衛城……(中略)。   「比丘們!未受教導的一般人或能在這四大之身上厭、離染、解脫, 那是什麼原因呢?比丘們![因為]這四大之身的成長與衰老;拿起與丟棄被看得見, 因此,在那裡,未受教導的一般人或能厭、離染、解脫。    而,比丘們!對那被這樣稱為心、意、識的,在那裡,未受教導的一般人不能厭、 離染、解脫,那是什麼原因呢?比丘們!因為長久以來,『這是我的,我是這個, 這是我的真我』被未受教導的一般人所固執、所執為我所有、所執取, 因此,在那裡,未受教導的一般人不能厭、離染、解脫。   比丘們!寧願未受教導的一般人會著手於這四大身為我,而不是這個心,那是 什麼原因呢?比丘們![因為]四大身一年的住立,二年、三年、四年、五年、 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一百年,或更久的住立被看得見,而 ,比丘們!那被這樣稱為心、意、識的,日以繼夜依一個生起,依另一個被滅。   在那裡,比丘們!已受教導的聖弟子這樣善如理作意緣起:『像這樣,當這個 存在了,則有那個;以這個的生起,則那個生起;當這個不存在了,則沒有那個; 以這個的滅,則那個被滅。』   比丘們!緣能感受樂之觸而生起樂受,就以那能感受樂之觸的滅,則對應於它的受: 緣能感受樂之觸所生起的樂受,它被滅,它被平息。   比丘們!緣能感受苦之觸而生起苦受,就以那能感受苦之觸的滅,則對應於 它的受:緣能感受苦之觸所生起的苦受,它被滅,它被平息。   比丘們!緣能感受不苦不樂之觸而生起不苦不樂受,就以那能感受不苦不樂之觸 的滅,則對應於它的受:緣能感受不苦不樂之觸所生起的不苦不樂受,它被滅, 它被平息。   比丘們!猶如兩木柴的結合磨擦,生熱著火,就以那兩木柴的分離作異,則 對應於它的熱,它被滅,它被平息。同樣的,比丘們!緣能感受樂之觸而生起樂受, 就以那能感受樂之觸的滅,則對應於它的受:緣能感受樂之觸所生起的樂受 ,它被滅,它被平息。……(中略)緣能感受不苦不樂之觸而生起不苦不樂受, 就以那能感受不苦不樂之觸的滅,則對應於它的受:緣能感受不苦不樂之觸所生起 的不苦不樂受,它被滅,它被平息。   比丘們!當這麼看時,已受教導的聖弟子在觸上厭,在受上厭,在想上厭, 在行上厭,在識上厭;厭者離染,經由離貪而解脫,當解脫時,有『[這是]解脫』 之智,他了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作的已作,不再有這樣[輪迴] 的狀態了。』」 感想: 出自 觸 而來的 受,是我們可以用心的地方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3.227.153
AHJKL:此篇探討因緣法,集滅,不可不知 12/07 20:57
wizer:根.境.識.三和合為觸,觸俱生受想行,皆是有因有緣,應如實知 12/07 23:33
推A大的推文,根.境.識.三和合為觸,觸俱生受想行 我們的 感受 想法 意志,往往受到外境的影響 不是實在不變的 外在條件改變,我們感受也會改變(EX:男女歡愛、大吃大喝這些往往在 觸 中得到樂受, 條件改變後,受 也就跟著改變,留下受苦的身體 ,佛法講條件) 這點要注意,若是一直追逐,心就沒辦法平靜了 ※ 編輯: Samus 來自: 61.223.229.74 (12/08 02:17) ※ 編輯: Samus 來自: 61.223.229.74 (12/08 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