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原址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79.htm 北傳:雜阿含279經 南傳:相應部35相應94經 關涉主題:實踐/守護與自制 (10/15/2011 12:05:17 更新) 雜阿含279經[正聞本402經/佛光本278經](入處相應/六入處誦/修多羅)(莊春江 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於此六根不調伏、不關閉、不守護、不執持、不修習,於未來世必受苦報。   何等為六根?   眼根不調伏、不關閉、不守護、不修習、不執持,於未來世必受苦報;耳……鼻…… 舌……身……意根亦復如是。   愚癡無聞凡夫眼根見色,執受相,執受隨形好,任彼眼根趣向,不律儀執受住, 世間貪{愛}[憂]、惡不善法以漏其心,此等不能執持律儀,防護眼根;耳……鼻…… 舌……身……意根亦復如是。   如是,於六根不調伏、不關閉、不守護、不執持、不修習,於未來世必受苦報。   云何六根善調伏、善關閉、善守護、善執持、善修習,於未來世必受樂報?   多聞聖弟子眼見色,不取色相,不取隨形好,任其眼根之所趣向,常住律儀, 世間貪{愛}[憂]、惡不善法不漏其心,能生律儀,善護眼根;耳……鼻……舌…… 身……意根亦復如是。   如是,六根善調伏、善關閉、善守護、善執持、善修習,於未來世必受樂報。」   即說偈言:   「於六觸入處,住於不律儀,是等諸比丘,長夜受大苦。    斯等於律儀,常當勤修習,正信心不二,諸漏不漏心。    眼見於彼色,可意不可意,可意不生欲,不可不憎惡。    耳聞彼諸聲,亦有念不念,於念不樂著,不念不起惡。    鼻根之所嗅,若香若臭物,等心於香臭,無欲亦無違。    所食於眾味,彼亦有美惡,美味不起貪,惡味亦不擇。    樂觸以觸身,不生於放逸,為苦觸所觸,不生過惡想。    平等捨苦樂,不滅者令滅,心意所觀察,彼種彼種相。    虛偽而分別,欲貪轉增廣,覺悟彼諸惡,安住離欲心。    善攝此六根,六境觸不動,摧伏眾魔怨,度生死彼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相應部35相應94經/不調御-不護經(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比丘們!這些六觸處不調御、不守護、不保護、不自制,是苦的帶來者, 哪六個呢?   比丘們!眼觸處不調御、不守護、不保護、不防護,是苦的帶來者。   ……(中略)比丘們!舌觸處不調御、不守護、不保護、不防護,是苦的帶來者。 ……(中略)比丘們!意觸處不調御、不守護、不保護、不防護,是苦的帶來者。   比丘們!這些六觸處不調御、不守護、不保護、不防護,是苦的帶來者。   比丘們!這些六觸處善調御、善守護、善保護、善防護,是樂的帶來者,哪六個呢?   比丘們!眼觸處善調御、善守護、善保護、善防護,是樂的帶來者。   ……(中略)。比丘們!舌觸處善調御、善守護、善保護、善防護,是樂的帶來者。 ……(中略)比丘們!意觸處善調御、善守護、善保護、善防護,是樂的帶來者。   比丘們!這些六觸處善調御、善守護、善保護、善防護,是樂的帶來者。」   這就是世尊所說,……(中略)大師又更進一步這麼說:   「比丘們!六觸處不防護,就在該處遭受苦,    但凡知道如何對它們自制者,以信為伴侶而住於無漏出的。    見了悅意之色,或不悅意之色後,    在悅意的[色]上除去貪之路,並且不會被『我所不愛的』沾污了心。    聽了所愛的或不愛的兩類聲音後,在所愛的聲音上不會被迷昏,    在不愛的[聲音]上除去瞋之行,並且不會被『我所不愛的』沾污了心。    聞了芳香、悅意的氣味,或聞了不淨、不快的,    在不快的[氣味]上除去反感,在可愛的[氣味]上不會被欲誘導。    吃了美味的,或有時吃了不美味的,    吃了美味的不染著,對不美味的不出現反感。    被樂觸所接觸不沈醉,被苦所接觸不顫動,    在苦樂兩觸上平等,哪一種都不認同、不反對。    任何妄想於想的人,攀住妄想與想,    排除一切意所作所依止的家後,依止於出離而行動。    當意在六[處]上這麼善修習時,如果接觸,心不到處動搖,    比丘們!克服了那些貪與瞋,到生死的彼岸。」 註解: 1.「在不愛的[聲音]上除去瞋之行」(athoppiye dosagataṃ vinodaye),菩提比 丘長老英譯為「驅散對刺耳的憎恨之進路」(Dispel the course of hate toward the raucous)。 2.「六觸入處」,南傳作「六觸處」(channaṃ phassāyatanānaṃ),菩提比丘 長老英譯為「六個適於觸的基地」(the six bases for contact)。按:「處」( āyatana),另譯為「入處」,這裡的「觸處」(phassāyatanānaṃ)指的就是( 適合)生起「觸」(phassa)的「六處」,,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3.「虛偽而分別」,南傳作「妄想於想」(Papañcasaññā,另譯為「迷執的想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當認知增殖[的一般人]」(When common people of proliferated perception)。按:「妄想」(papañca),另譯為「障礙;戲論; 迷執」。 4.「平等捨苦樂」,南傳作「在苦樂兩觸上平等,哪一種都不認同、不反對」 (phassadvayaṃ sukhadukkhe upekkhe, anānuruddho aviruddha kenaci),菩 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平等地看待快樂與痛苦,不被任何所吸引或厭惡」(Look evenly on both the pleasant and painful, Not drawn or repelled by anything)。按:「平等」(upekkhe),古譯為「捨」,另譯為「不關心;捨心」。 5.「諸漏不漏心」,南傳作「住於無漏出的」(viharantānavassutā),菩提比丘 長老英譯為「住於不被腐化」(Dwell uncorrupted)。 6.「不漏其心」,南傳作「不隨著流入」(anvāssavissanti, nānussavanti),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進入我心」(enter my mind, AN.8.9)或「不流進他」 (do not flow in upon him, SN.35.244)。按:「不流動」(nānussavanti)解 讀為「na-anu-savati」,「savati」原意為「流動」,「anu-savati」直譯為 「隨流動」,義譯為「持續流動;不斷地流動;不斷地滲出」,「nā nussavanti」則為「將不持續流動」,也就是「將不流動;將不生起」。 7.「律儀」,南傳作「自制」(saṃvara,另譯為「防護;律儀;攝護」),菩提比 丘長老英譯為「自制」(restraint)。 感想: 感覺看到禪宗 不思善 不思惡 的原型 平等的對待 喜歡 不喜歡的 喜歡的不貪 不喜歡的不嗔 若不好好的自我克制六根,未來世必受苦報 但我突然想到 大乘的方法 甚至是密乘的方法 把 怒氣 喜愛 等等情感的動力 轉為 對眾生慈悲 奉獻 的心(原始教典強調的是克制 大乘之後教典有強調 轉化 的趨勢) 這裡可以再仔細注意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3.22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