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原址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306.htm 北傳:雜阿含306經 南傳:無 關涉主題:教理/六根的運作、成一對、什麼是人 (10/24/2011 12:02:05 更新) 雜阿含306經[正聞本408經/佛光本284經](入處相應/六入處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比丘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作是念:   「比丘云何知、云何見而得見法?」   作是思惟已,從禪起,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我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作是念:『比丘云何知、云何見而得見法?』」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有二法,何等為二?眼、色為二,……如是廣說,……乃至非其境界故。所以者何? 眼、色緣,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此四無色陰、眼、色,此等法名為 人,於斯等法作人想、眾生、那羅、摩[少/兔]闍、摩那婆、士{其}[夫] 、福伽羅、耆婆 、禪頭。   又如是說:『我眼見色,我耳聞聲,我鼻嗅香,我舌嘗味,我身覺觸,我意識法。』 彼施設又如是言說:『是尊者如是名,如是生,如是姓,如是食,如是受苦樂,如是長壽 ,如是久住,如是壽分齊。』比丘!是則為想,是則為誌,是則言說,此諸法皆悉無常、 有為、思願緣生;若無常、有為、思願緣生者,彼則是苦。   又復,彼苦生亦苦,住亦苦,滅亦苦,數數出生,一切皆苦。若復彼苦無餘斷、吐盡 、離欲、滅、息、沒,餘苦更不相續、不出生,是則寂滅,是則勝妙,所謂:捨一切有餘 ,一切愛盡,無欲、滅盡、涅槃。   耳……鼻……舌……身、觸緣,生身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此四是無 色陰,身根是色陰,此名為人,如上說,……乃至滅盡、涅槃。緣意、法,生意識,三事 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此四無色陰、四大,士夫所依,此等法名為人,……如上廣 說,……乃至滅盡、涅槃。   若有於此諸法心隨入住,解脫不退轉,於彼所起繫著無有我。   比丘!如是知、如是見,則為見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註解: 1.「俱生受、想、思」,為「受、想、思」同時生起的情形,《雜阿含273經》亦同,另看 《雜阿含214經》的「觸已受,受已思,思已想」(次第生起),以及《雜阿含276經》的「 觸緣受,觸緣想,觸緣思,觸緣愛」(分別生起)。 2.「壽分齊」:「壽命的界限;壽命的長度」,參看《雜阿含292經》「壽分齊受所覺」比 對。 3.「三事和合緣觸」、「三事和合觸」、「三法和合觸」、「三事和合生觸」、「三事共會 便有更觸」(MA)、「三事相因便有更樂」(AA),南傳作「三者的會合為觸」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三者的會合為接觸」(the meeting of the three is contact)。 按:這裡的「法」(dhammānaṃ,為「複數形」),不是指「正法」,而是指「事」,「 三法」就是指「根」、「境」、「識」三者,而這裡的「觸」(samphasso,或phasso)與 一般有形無形的「接觸」(phut.ha)不同,是十二緣起中的「觸」支。 感想: 所謂的人 眾生 都是緣起而有 這裡已經可以看到 性空唯名 的原形 但南傳無此經文 可能部派分化後 對於緣起看法也漸漸的有所不同 而經文比對 去看部派未分化前 佛經到底是何面貌 多讀相信是有益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2.105.149.213
EVA010200:南傳無此經文,那請問這段經文又如何出現,請說明 12/23 16:52
EVA010200:你既然說南傳無此經文,請問這段經文又為何出現?請說明 12/23 16:53
EVA010200:請解釋這段經文是因為什麼原因而出現? 12/23 16:54
seashare:他可能是指 南傳巴利文的版本 沒有這一篇吧? 12/23 17:12
Samus:同s大回答 此篇出自 雜阿含306經 12/23 17:15
EVA010200:Samus並沒有說明北傳經文為什麼會出現的原因 12/23 17:20
EVA010200:如果Samus不曉得,可以請莊春江來解釋 12/23 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