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原址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312.htm 北傳:雜阿含312經 南傳:相應部35相應95經 關涉主題:實踐/看只是看、不失念 (10/25/2011 18:03:10 更新) 雜阿含312經[正聞本414經/佛光本290經](入處相應/六入處誦/修多羅)(莊春江 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摩羅迦舅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善哉!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 …乃至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告摩羅迦舅言:   「諸年少聰明利根,於我法律出家未久,於我法律尚無懈怠,而況汝今日年耆根熟, 而欲聞我略說教誡!」   摩羅迦舅白佛言:   「世尊!我雖年耆根熟,而尚欲得聞世尊略說教誡。唯願世尊為我略說教誡 ,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第二、第三亦如是請。   佛告摩羅迦舅:「汝今且止。」   如是再三,亦不為說。   爾時,世尊告摩羅迦舅:「我今問汝,隨意答我。」   佛告摩羅迦舅:   「若眼未曾見色,汝當欲見,於彼色起欲、起愛、起念、起染著不?」   答言:「不也,世尊!」   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如是說。   佛告摩羅迦舅:   「善哉!善哉!摩羅迦舅!見以見為量,聞以聞為量,覺以覺為量,識以識為量。」 而說偈言:   「若汝非於彼,彼亦復非此,亦非兩中間,是則為苦邊。」   摩羅迦舅白佛言:   「已知,世尊!已知,善逝!」   佛告摩羅迦舅:「汝云何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   爾時,摩羅迦舅說偈白佛言:   「若眼已見色,而失於正念,則於所見色,而取愛念相。    取愛樂相者,心則常繫著,起於種種愛,無量色集生。    貪欲恚害覺,令其心退減,長養於眾苦,永離於涅槃。    見色不取相,其心隨正念,不染惡心愛,亦不生繫著。    不起於諸愛,無量色集生,貪欲恚害覺,不能壞其心。    小長養眾苦,漸次近涅槃,日種尊所說,離愛般涅槃。    若耳聞諸聲,心失於正念,而取諸聲相,執持而不捨。    鼻香舌嘗味,身觸意念法,忘失於正念,取相亦復然。    其心生愛樂,繫著堅固住,起種種諸愛,無量法集生。    貪欲恚害覺,退{滅}[減]壞其心,長養眾苦聚,永離於涅槃。    不染於諸法,正智正念住,其心不染污,亦復不樂著。    不起於諸愛,無量法集生,貪瞋恚害覺,不退減其心。    眾苦隨損減,漸近般涅槃,愛盡般涅槃,世尊之所說。   是名世尊略說法中廣解其義。」   佛告摩羅迦舅:   「汝真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所以者何?如汝所說偈:『若眼見眾色, 忘失於正念,則於所見色,而取愛念相。……如前廣說。』」    爾時,尊者摩羅迦舅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爾時,尊者摩羅迦舅於世尊略說法中廣解其義已,於獨一靜處,專精思惟, 不放逸住,……乃至成阿羅漢,心得解脫。 相應部35相應95經/摩羅迦子經(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那時,尊者摩羅迦子去見世尊,……(中略)在一旁坐好後,尊者摩羅迦子 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請世尊簡要地教導我法,我聽聞世尊的法後,能住於獨處、隱退、 不放逸、熱心、自我努力,那就好了!」   「摩羅迦子!這裡,現在,我們將對年輕的比丘說,實在是因為你已衰老、 已年老、高齡、年邁、已到了老人期的比丘,請求什麼簡要的教誡呢?」   「大德!雖然我已衰老,已年老,高齡,年邁,已到了老人期,大德!請世尊 簡要地教導我法,請善逝簡要地教導我法,也許我能了知世尊所講述的義理, 也許我能成為世尊所講述的繼承人。」   「摩羅迦子!你怎麼想:你對那些能被眼識知而未曾見過、以前未曾見過、 你未看見、你不可能看見的色,有欲,或貪,或情愛嗎?」   「不,大德!」   「你對那些能被耳識知而未曾聽過、以前未曾聽過、你未聽、你不可能聽的 聲音,有欲,或貪,或情愛嗎?」   「不,大德!」   「你對那些能被鼻識知而未曾聞過、以前未曾聞過、你未聞、你不可能聞的氣味, 有欲,或貪,或情愛嗎?」   「不,大德!」   「你對那些能被舌識知而未曾嚐過、以前未曾嚐過、你未嚐、你不可能嚐的 味道,有欲,或貪,或情愛嗎?」   「不,大德!」   「你對那些能被身識知而未曾接觸過、以前未曾接觸過、你未接觸、你不可能 接觸的所觸,有欲,或貪,或情愛嗎?」   「不,大德!」   「你對那些能被意識知而未曾了知過、以前未曾了知過、你未了知、你不可 能了知的法,有欲,或貪,或情愛嗎?」   「不,大德!」   「摩羅迦子!這裡,在被你所見、所聽、所覺知、所了知的事情上,在所見中 將只有所見這麼多;在所聽中將只有所聽這麼多;在所覺知中將只有所覺知這麼多; 在所了知中將只有所了知這麼多,摩羅迦子!當在被你所見、所聽、所覺知、 所了知的事情上,在所見中將只有所見這麼多;在所聽中將只有所聽這麼多 ;在所覺知中將只有所覺知這麼多;在所了知中將只有所了知這麼多,摩羅迦子! 則你不被它如何如何,摩羅迦子!當你不被它如何如何,摩羅迦子!則你不在那裡, 摩羅迦子!當你不在那裡,摩羅迦子!則你也不在這裡、不在其他地方、 不在兩者的中間,這就是苦的結束。」   「大德!我了知這世尊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   『以失念見色後,作意可愛相,    以貪著之心感受它,持續固持它。    許多感受在其中增長;從[所見]色生起,    貪婪與惱怒[亦然],心被此傷害,    這樣累積著苦,涅槃被說為在遠方。    以失念聽聲音後,作意可愛相,    以貪著之心感受它,持續固持它。    許多感受在其中增長;從[所聽]聲音生起,    貪婪與惱怒[亦然],心被此傷害,    這樣累積著苦,涅槃被說為在遠方。    以失念嗅氣味後,作意可愛相,    以貪著之心感受它,持續固持它。    許多感受在其中增長;從[所嗅]氣味生起,    貪婪與惱怒[亦然],心被此傷害,    這樣累積著苦,涅槃被說為在遠方。    以失念享用味道後,作意可愛相,    以貪著之心感受它,持續固持它。    許多感受在其中增長;從[所享用]味道生起,    貪婪與惱怒[亦然],心被此傷害,    這樣累積著苦,涅槃被說為在遠方。    以失念接觸了觸後,作意可愛相,    以貪著之心感受它,持續固持它。    許多感受在其中增長;從[所接觸的]觸生起,    貪婪與惱怒[亦然],心被此傷害,    這樣累積著苦,涅槃被說為在遠方。    以失念意識到法後,作意可愛相,    以貪著之心感受它,持續固持它。    許多感受在其中增長;從[所意識到的]法生起,    貪婪與惱怒[亦然],心被此傷害,    這樣累積著苦,涅槃被說為在遠方。    當持念見色後,他不在色上被染著,    以離貪著之心感受它,不持續固持它。    即使見色,以及經歷感受,    他這樣運行念,[苦]被耗盡不被堆積,    這樣減少著苦,涅槃被說為在面前。    當持念聽聲音後,他不在聲音上被染著,    以離貪著之心感受它,不持續固持它。    即使聽聲音,以及經歷感受,    他這樣運行念,[苦]被耗盡不被堆積,    這樣減少著苦,涅槃被說為在面前。    當持念嗅氣味後,他不在氣味上被染著,    以離貪著之心感受它,不持續固持它。    即使嗅氣味,以及經歷感受,    他這樣運行念,[苦]被耗盡不被堆積,    這樣減少著苦,涅槃被說為在面前。    當持念享用味道後,他不在味道上被染著,    以離貪著之心感受它,不持續固持它。    即使享用味道,以及經歷感受,    他這樣運行念,[苦]被耗盡不被堆積,    這樣減少著苦,涅槃被說為在面前。    當持念接觸了觸後,他不在觸上被染著,    以離貪著之心感受它,不持續固持它。    即使接觸了觸,以及經歷感受,    他這樣運行念,[苦]被耗盡不被堆積,    這樣減少著苦,涅槃被說為在面前。    當持念意識到法後,他不在法上被染著,    以離貪著之心感受它,不持續固持它。    即使意識到法,以及經歷感受,    他這樣運行念,[苦]被耗盡不被堆積,    這樣減少著苦,涅槃被說為在面前。』   大德!我這樣了知這世尊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   「摩羅迦子!好!好!摩羅迦子!好!摩羅迦子!你了知我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   『以失念見色後,作意可愛相,    以貪著之心感受它,持續固持它。    許多感受在其中增長;從[所見]色生起,    貪婪與惱怒[亦然],心被此傷害,    這樣累積著苦,涅槃被說為在遠方。    ……(中略)    當持念意識到法後,他不在法上被染著,    以離貪著之心感受它,不持續固持它。    即使意識到法,以及經歷感受,    他這樣運行念,[苦]被耗盡不被堆積,    這樣減少著苦,涅槃被說為在面前。』   摩羅迦子!我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應該被這樣理解。」   那時,尊者摩羅迦子歡喜、隨喜世尊所說後,起座向世尊問訊,然後作右繞 ,接著離開。   那時,當尊者摩羅迦子住於獨處、隱退、不放逸、熱心、自我努力時,不久 ,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那善男子之所以從在家而正確地出家, 成為非家生活的梵行無上目標,他證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作的已作, 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了。」   尊者摩羅迦子成為眾阿羅漢之一。 註解: 1.「他這樣運行念」(evaṃ so caratī sat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一個人以 這樣的方式留神地進行」(One fares mindfully in such a way)。按:「運行 」(carati)原意是「行走」,這裡顯然是引申了的含意。 2.「接觸了觸後」(Phassaṃ phussa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感受了觸後」 (Hving felt a contact)。按:「觸」(phassa),一般用在根、境、識和合生「 觸」的情形,但這裡顯然是與身根的「所觸」混用了, 而「接觸」(phussa)為動詞「phusati」的「未來被動分詞」語態。 3.「失念」,南傳作「念已忘失的」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混亂心的」(muddle-minded)。 4.「不被它如何如何」(na ten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將不『被那』」(will not be 'by that.'),並引註釋書解說,這段經文含意極端濃縮,當看「只是」 看時,將不超越「範圍」而不「被那」貪所激發,不「被那」憎惡所激怒,不「 被那」迷惑所迷惑。 5.「若汝非於彼」,南傳作「不在那裡」(na tatth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不 在那裡」(will not be 'therein.'),並引註釋書解說,「不在那裡」是指不被 束縛、附著、安置在所見、所聞、所覺、所識知中。 6.「見以見為量」,南傳作「在所見中將只有所見這麼多」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 「在所見中將只有所見」(in the seen there will be merely the seen), 並引註釋書說,「只有」指的是「眼識」,就在這個「範圍」(range, limit), 不超越此而生貪瞋癡,或者除了「眼識」外,沒有其他恆常之類的存在。 按:這句話一般簡為「看只是看」,而「只有……這麼多」(mattaṃ), 另譯為「量、小量的、程度的」,或許就是漢譯經文所譯的「為量」。 感想: 看只是看 保持正念 (參話頭 觀呼吸 觀身等等) 保持清醒 苦會結束的 保持清醒 面對苦 知道苦 苦會耗盡的 實修中的重點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6.0.88
AHJKL:觀色無常 01/02 2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