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原址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92.htm 北傳:雜阿含292經 南傳:相應部12相應51經 關涉主題:教理/苦從何來‧實踐/ 臨終該做的、滅苦的方法 (10/15/2011 12:04:43 更新) 雜阿含292經[正聞本473經/佛光本330經](因緣相應/雜因誦/修多羅)(莊春江標 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云何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眾生所有眾苦種種差別?此諸苦何因? 何集?何生?何觸?   思量取因,取集,取生,取觸,若彼取滅無餘,眾苦則滅。   彼所乘苦滅道跡如實知,修行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取滅。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取何因?何集?何生?何觸?   思量彼取愛因,愛集,愛生,愛觸,彼愛永滅無餘,取亦隨滅。   彼所乘取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愛滅。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則思量彼愛何因?何集? 何生?何觸?   知彼愛受因,受集,受生,受觸,彼受永滅無餘,則愛滅。   彼所乘愛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受滅。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觸?   知彼受觸因,觸集,觸生,觸緣,彼觸永滅無餘,則受滅。   彼所乘觸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觸何因?何集?何生?何觸?   當知彼觸六入處因,六入處集,六入處生,六入處觸,彼六入處{欲}[永]滅無餘, 則觸滅。   彼所乘六入處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六入處何因?何集?何生? 何觸?   知彼六入處名色因,名色集,名色生,名色觸,名色永滅無餘,則六入處滅。   彼所乘名色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 所謂名色滅。   復次,比丘!思量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名色何因?何集?何生?何觸?   知彼名色識因,識集,識生,識觸,彼識{欲}[永?]滅無餘,則名色滅。   彼所乘識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識滅。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識何因?何集?何生?何觸?   知彼識行因,行集,行生,行觸:作諸福行,善識生;作諸不福不善行,不善識生; 作無所有行,無所有識生,是為彼識行因,行集,行生,行觸,彼行{欲}[永?]滅無餘, 則識滅。   彼所乘行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 謂行滅。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觸?   知彼行無明因,無明集,無明生,無明觸:彼福行無明緣,非福行亦無明緣 ,非福不福行亦無明緣,是故,當知彼行無明因,無明集,無明生,無明觸,彼無明 永滅無餘,則行滅。   彼所乘無明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 所謂無明滅。」   佛告比丘:   「於意云何?若不樂無明而生明,復緣彼無明作福行、非福行、無所有行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所以者何?多聞聖弟子,不樂無明而生明,無明 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如是,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佛言:   「善哉!善哉!比丘!我亦如是說,汝亦知此:於彼彼法起,彼彼法生;彼彼法滅, 彼彼法滅止、清涼、息、沒。   若多聞聖弟子無明離欲而生明,身分齊受所覺,身分齊受所覺時如實知;若 壽分齊受所覺,壽分齊受所覺時如實知;身壞時壽命欲盡,於此諸受一切所覺, 滅盡無餘。   譬如:力士取新熟瓦器,乘熱置地,須臾散壞,熱勢悉滅,如是,比丘! 無明離欲而生明,身分齊受所覺如實知;壽分齊受所覺如實知;身壞命終,一切受 所覺悉滅無餘。」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相應部12相應51經/審慮經(因緣相應/因緣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   在那裡,世尊召喚比丘們:「比丘們!」   「大德!」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這麼說:   「比丘們!當比丘審慮時,為了從一切苦的完全滅盡,應該怎樣審慮?」   「大德!我們的法以世尊為根本,以世尊為導引,以世尊為依歸,大德! 如果世尊能說明這所說的義理,那就好了!聽聞世尊的[教說]後,比丘們將會憶持的。」   「那樣的話,比丘們!你們要聽!你們要好好作意!我要說了。」   「是的,大德!」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這麼說:   「比丘們!這裡,當審慮時,比丘審慮:『凡在世間生起老死等這種種不同種類的苦 ,這苦,什麼是其因?什麼是其集?什麼是其生?什麼是其根源?當什麼存在了 ,則有老死?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老死?』當他審慮時,他知道這樣: 『凡在世間生起老死等這種種不同種類的苦,這苦,生是因,生是集,生所生, 生是根源,當生存在了,則有老死;當生不存在了,則沒有老死。』 他了知老死,了知老死的集,了知老死的滅,以及了知那適合導向老死滅之道跡,像這樣 的修學是隨法而行。比丘們!這被稱為,為了從一切苦的完全滅盡,為了老死滅 而修學的比丘。   又,更進一步審慮時,他審慮:『那麼,這生,什麼是其因?什麼是其集? 什麼是其生?什麼是其根源?當什麼存在了,則有生?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生?』 當他審慮時,他知道這樣:『生,有是因,有是集,有所生,有是根源, 當有存在了,則有生;當有不存在了,則沒有生。』他了知生,了知生的集, 了知生的滅,以及了知那適合導向生之滅之道跡,像這樣的修學是隨法而行。 比丘們!這被稱為,為了從一切苦的完全滅盡,為了生之滅而修學的比丘。   又,更進一步審慮時,他審慮:『那麼,這有,什麼是其因?……(中略) 那麼,這取,什麼是其因?……那麼,這渴愛,什麼是其因?……受……觸…… 那麼,這六處,什麼是其因?……那麼,這名色……那麼,這識……那麼,這行 ,什麼是其因?什麼是其集?什麼是其生?什麼是其根源?當什麼存在了,則有 行?當什麼不存在了,則沒有行?』當他審慮時,他知道這樣:『行,無明是因 ,無明是集,無明所生,無明是根源,當無明存在了,則有行;當無明不存在了 ,則沒有行。』他了知行,了知行的集,了知行的滅,以及了知那適合導向行滅之道跡, 像這樣的修學是隨法而行。比丘們!這被稱為,為了從一切徹底地滅盡苦 ,為了行滅而修學的比丘。   比丘們!如果一個進入了無明的人造作福行,則識有福的轉生;如果造作非福行, 則識有非福的轉生;如果造作不動行,則識有不動的轉生。   比丘們!當比丘無明已被捨斷,明已生;以無明的褪去,明的生起,他不造作福行, 不造作非福行,不造作不動行,當不造作、不思惟時,他在世間中不執取任何事物。 不執取則不戰慄,不戰慄就自證涅槃,他了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 應該作的已作,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了。』   如果他感受樂受,他了知:『它是無常的。』他了知:『它是不被固執的。』 他了知:『它是不被歡喜的。』   如果他感受苦受,他了知:『它是無常的。』他了知:『它是不被固執的。』 他了知:『它是不被歡喜的。』   如果他感受不苦不樂受,他了知:『它是無常的。』他了知:『它是不被固執的。』 他了知:『它是不被歡喜的。』   如果他感受樂受,他離繫地感受它;如果他感受苦受,他離繫地感受它;如果 他感受不苦不樂受,他離繫地感受它。   當他感受身體終了的感受時,他了知:『我感受身體終了的感受。』當他感受 生命終了的感受時,他了知:『我感受生命終了的感受。』他了知:『以身體的崩解, 隨後生命耗盡,就在這裡,一切被感受的、不被歡喜的都將成為清涼,將只剩下遺骸。』   比丘們!猶如一個人從陶匠的窯拿出熱陶壺後,會放在平整的地上,那樣, 就在那裡,熱會平息,會剩下陶瓷碎片。同樣地,比丘們!當比丘感受身體終了 的感受時,他了知:『我感受身體終了的感受。』當他感受生命終了的感受時, 他了知:『我感受生命終了的感受。』他了知:『以身體的崩解,隨後生命耗盡 ,就在這裡,一切被感受的、不被歡喜的都將成為清涼,將只剩下遺骸。』   比丘們!你們怎麼想:煩惱已盡的比丘會造作福行、造作非福行、造作不動行嗎?」   「不,大德!」   「當沒有了一切行,由行滅,識會被你們了知嗎?」   「不,大德!」   「當沒有了一切識,由識滅,名色會被你們了知嗎?」   「不,大德!」   「當沒有了一切名色,由名色滅,六處會被你們了知嗎?」   「不,大德!」   「當沒有了一切六處,由六處滅,觸會被你們了知嗎?」   「不,大德!」   「當沒有了一切觸,由觸滅,受會被你們了知嗎?」   「不,大德!」   「當沒有了一切受,由受滅,渴愛會被你們了知嗎?」   「不,大德!」   「當沒有了一切渴愛,由渴愛滅,取會被你們了知嗎?」   「不,大德!」   「當沒有了一切取,由取滅,有會被你們了知嗎?」   「不,大德!」   「當沒有了一切有,由有滅,生會被你們了知嗎?」   「不,大德!」   「當沒有了一切生,由生滅,老死會被你們了知嗎?」   「不,大德!」   「比丘們!好!好!比丘們!正是這樣,沒有其它的了!比丘們! 這件事你們要信賴我,你們要信解,對此要無疑無惑,這就是苦的結束。」 註解: 1.「會剩下陶瓷碎片」(kapallāni avasisseyyu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陶瓷 碎片會留下」(potsherds would be left),並解說「kapalla」通常指「壺」或 「鉢」,但經文使用複數語態(kapallāni),則指破碎的「陶瓷碎片」,註釋書 說熱陶壺從窯(比喻三界)中取出放到地上(比喻涅槃),比喻阿羅漢的解脫,當熱 消散,陶壺破裂成碎片,比喻阿羅漢的「般涅槃」。 2.「不動行」,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泰然自若之意志的形成」 (imperturbable volitional formation),並引註釋書說這是屬於「無色界」之境界。 3.「造作」(另譯作「為作;行作;現行」),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產生」(generate)。 4.「身分齊受所覺」(SA)、「生後身覺」(MA),南傳作「當他感受身體終了的感受 時」(so kāyapariyantikaṃ vedanaṃ vedayamān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 當他感受身體終止的感受」(when he feels a feeling terminating with the body)。 5.「壽分齊受所覺」(SA)、「生後命覺」(MA),南傳作「當感受生命終了的感受時 」(jīvitapariyantikaṃ vedanaṃ vedayamān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當 他感受生命終止的感受」(when he feels a feeling terminating with life) 6.「苦聚」(SA),「苦陰」(MA),南傳作「苦蘊」(dukkhakkhandhassa),菩提比 丘長老英譯為「苦團」(mass of suffering)。這是「苦」(dukkha)與「蘊」 (khandha)的複合詞,「蘊」(khandha)在漢譯的經文中也譯為「陰」(如「五陰 、五蘊」)或音譯為「犍度」,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聚集;集合」(aggregate) 或「一團;龐大」(mass)。 7.「向次法」,南傳作「隨法而行」(anudhammacārī),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 自己依序地行」(conducts himself accordingly)。 8.「何觸」(何轉/什麼是其根源),參看《雜阿含291經》比對。 9.「何觸」,應是「何轉」的另譯,南傳作「什麼是其根源」(kiṃpabhavaṃ),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它從什麼而生產」(from what is it produced)。' 感想: 此經細說12因緣,可仔細詳讀 連生命快結束時,清楚的看著 也是 結束苦 的充分條件 活著時 充分的正念 是必須培養的 禪定 止觀 的"功德" 也可從此看出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3.228.150
gsy2i7y14:好深澳 QQ 12/10 00:47
Samus:隨喜g版友的閱讀,其實不難啦 只是把 連鎖 的東西 講的很細 12/10 01:48
Samus:g版友可以說說哪裡不懂嗎^^? 12/10 01:48
AHJKL:無明離欲而生明 12/13 21:03
AHJKL: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 12/13 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