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原址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346.htm 北傳:雜阿含346經 南傳:增支部10集76經 關涉主題:觀念/無老病死則無佛、老病死 是契機‧教理/斷老病死之道 (10/15/2011 12:03:35 更新) 雜阿含346經[正聞本488經/佛光本345經](因緣相應/雜因誦/修多羅)(莊春江標 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三法,世間所不愛、不念、不可意,何等為三?謂:老、病、死。   世間若無此三法不可愛、不可念、不可意者,如來、應、等正覺不出於世間 ,世間亦不知有如來、應、等正覺知見,說正法律;以世間有老、病、死三法不可愛、 不可念、不可意故,是故如來、應、等正覺出於世間,世間知有如來、應、 等正覺所知所見說正法律。   以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老、病、死,何等為三?謂:貪、恚、癡。   復有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貪、恚、癡,何等為三?謂:身見、戒取、疑。   復有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身見、戒取、疑,何等為三?謂:不正思惟、習近邪道, 及懈怠心。   復有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不正思惟、習近邪道及懈怠心,何等為三?謂: 失念、不正知、亂心。   復有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失念、不正知、亂心,何等為三?謂:掉、不律儀、 不學戒。   復有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掉、不律儀、不學戒,何等為三?謂:不信、難教、 懈怠。   復有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不信、難教、嬾墯,何等為三?謂:不欲見聖、 不欲聞法、常求人短。   復有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不欲見聖、不欲聞法、常求人短,何等為三?謂 :不恭敬、戾語、習惡知識。   復有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不恭敬、戾語、習惡知識,何等為三?謂:無慚 、無愧、放逸;此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不恭敬、戾語、習惡知識,所以者何? 以無慚、無愧故,放逸;放逸故,不恭敬;不恭敬故,習惡知識;習惡知識故, 不欲見聖、不欲聞法、常求人短;求人短故,不信、難教、戾語、嬾墯;嬾墯故 ,掉、不律儀、不學戒;不學戒故,失念、不正知、亂心;亂心故,不正思惟、 習近邪道、懈怠心;懈怠心故,身見、戒取、疑;疑故不離貪、恚、癡;不離貪、恚、 癡故,不堪能離老、病、死。   斷三法故,堪能離老、病、死,云何三?謂:貪、恚、癡,此三法斷已,堪 能離老、病、死。   復三法斷故,堪能離貪、恚、癡,云何三?謂:身見、戒取、疑,此三法斷故, 堪能離貪、恚、癡。   復三法斷故,堪能離身見、戒取、疑,云何為三?謂:不正思惟、習近邪道 、起懈怠心,此三法斷故,堪能離身見、戒取、疑。   復三法斷故,堪能離不正思惟、習近邪道及懈怠心,云何為三?謂:失念心 、心不正知、亂心,此三法斷故,堪能離不正思惟、習近邪道及心懈怠。   復三法斷故,堪能離失念心、不正知、亂心,何等為三?謂:掉、不律儀、 犯戒,此三法斷故,堪能離失念、不正知、亂心。   復有三法斷故,堪能離掉、不律儀、犯戒,云何三?謂:不信、難教、嬾墯 ,此三法斷故,堪能離掉、不律儀、犯戒。   復有三法斷故,堪能離不信、難教、嬾墯,云何為三?謂:不欲見聖、不樂聞法、 好求人短,此三法斷故,堪能離不信、難教、嬾墯。   復三法斷故,堪能離不欲見聖、不欲聞法、好求人短,云何為三?謂:不恭敬、 戾語、習惡知識,此三法斷故,離不欲見聖、不欲聞法、好求人短。   復有三法斷故,堪能離不恭敬、戾語、習惡知識,云何三?謂:無慚、無愧 、放逸,所以者何?以慚愧故,不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順語、為善知識;為善知識故, 樂見賢聖、樂聞正法、不求人短;不求人短故,生信、順語、精進;精進故, 不掉、住律儀、學戒;學戒故,不失念、正知、住不亂心;不亂心故,正思惟、 習近正道、心不懈怠;心不懈怠故,不著身見、不著戒取、度疑惑;不疑故, 不起貪、恚、癡;離貪、恚、癡故,堪能斷老、病、死。」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支部10集76經/三法經(莊春江譯)   「比丘們!如果三法在世間中不被發現,則如來、阿羅漢、遍正覺者不會出現 於世間,被如來教導的法與律不會照耀於世間,哪三個呢?生、老、死。比丘們! 如果這三法在世間中不被發現,則如來、阿羅漢、遍正覺者不會出現於世間 ,被如來教導的法與律不會照耀於世間,比丘們!因為這三法在世間中被發現, 則如來、阿羅漢、遍正覺者出現於世間,被如來教導的法與律照耀於世間。   比丘們!不捨斷這三法後,不能捨斷生、捨斷老、捨斷死,哪三個呢?不捨斷貪、 不捨斷瞋、不捨斷癡,比丘們!不捨斷這三法後,不能捨斷生、捨斷老、捨斷死。   比丘們!不捨斷這三法後,不能捨斷貪、捨斷瞋、捨斷癡,哪三個呢? 不捨斷有身見、不捨斷疑、不捨斷戒禁取,比丘們!不捨斷這三法後,不能捨斷貪、 捨斷瞋、捨斷癡。   比丘們!不捨斷這三法後,不能捨斷有身見、捨斷疑、捨斷戒禁取,哪三個呢? 不捨斷不如理作意、不捨斷邪道之使用、不捨斷心的退縮,比丘們!不捨斷 這三法後,不能捨斷有身見、捨斷疑、捨斷戒禁取。   比丘們!不捨斷這三法後,不能捨斷不如理作意、捨斷邪道之使用、捨斷心的退縮, 哪三個呢?不捨斷忘念、不捨斷不正知、不捨斷心的散亂,比丘們!不捨斷 這三法後,不能捨斷不如理作意、捨斷邪道之使用、捨斷心的退縮。   比丘們!不捨斷這三法後,不能捨斷忘念、捨斷不正知、捨斷心的散亂,哪三個呢? 不捨斷無欲求見聖者、不捨斷無欲求聽聖法、不捨斷難詰心,比丘們! 不捨斷這三法後,不能捨斷忘念、捨斷不正知、捨斷心的散亂。   比丘們!不捨斷這三法後,不能捨斷無欲求見聖者、捨斷無欲求聽聖法、捨斷 難詰心,哪三個呢?不捨斷掉舉、不捨斷不自制、不捨斷破戒,比丘們!不捨斷 這三法後,不能捨斷無欲求見聖者、捨斷無欲求聽聖法、捨斷難詰心。   比丘們!不捨斷這三法後,不能捨斷掉舉、捨斷不自制、捨斷破戒,哪三個呢? 不捨斷不信、不捨斷心量小、不捨斷懈怠,比丘們!不捨斷這三法後,不能捨斷掉舉、 捨斷不自制、捨斷破戒。   比丘們!不捨斷這三法後,不能捨斷不信、捨斷心量小、捨斷懈怠,哪三個呢? 不捨斷不尊敬、不捨斷不受諫、不捨斷惡友,比丘們!不捨斷這三法後,不能 捨斷不信、捨斷心量小、捨斷懈怠。   比丘們!不捨斷這三法後,不能捨斷不尊敬、捨斷不受諫、捨斷惡友,哪三個呢? 不捨斷無慚、不捨斷無愧、不捨斷放逸,比丘們!不捨斷這三法後,不能捨斷 不尊敬、捨斷不受諫、捨斷惡友。   比丘們!無慚、無愧者存在放逸;當存在放逸時,他不能捨斷不尊敬、捨斷不受諫、 捨斷惡友;當存在惡友時,他不能捨斷不信、捨斷心量小、捨斷懈怠; 當存在懈怠時,他不能捨斷掉舉、捨斷不自制、捨斷破戒;當存在破戒時,他不能捨斷 無欲求見聖者、捨斷無欲求聽聖法、捨斷難詰心;當存在難詰心時,他不能捨斷忘念、 捨斷不正知、捨斷心的散亂;當存在散亂心時,他不能捨斷不如理作意、 捨斷邪道之使用、捨斷心的退縮;當存在退縮心時,他不能捨斷有身見、捨斷疑、 捨斷戒禁取;當存在疑時,他不能捨斷貪、捨斷瞋、捨斷癡;不捨斷貪、 不捨斷瞋、不捨斷癡,他不能捨斷生、捨斷老、捨斷死。   比丘們!捨斷這三法後,能捨斷生、捨斷老、捨斷死,哪三個呢?捨斷貪、 捨斷瞋、捨斷癡,比丘們!捨斷這三法後,能捨斷生、捨斷老、捨斷死。   比丘們!捨斷這三法後,能捨斷貪、捨斷瞋、捨斷癡,哪三個呢?捨斷有身見、 捨斷疑、捨斷戒禁取,比丘們!捨斷這三法後,能捨斷貪、捨斷瞋、捨斷癡。   比丘們!捨斷這三法後,能捨斷有身見、捨斷疑、捨斷戒禁取,哪三個呢? 捨斷不如理作意、捨斷邪道之使用、捨斷心的退縮,比丘們!捨斷這三法後,能捨斷 有身見、捨斷疑、捨斷戒禁取。   比丘們!捨斷這三法後,能捨斷不如理作意、捨斷邪道之使用、捨斷心的退縮, 哪三個呢?捨斷忘念、捨斷不正知、捨斷心的散亂,比丘們!捨斷這三法後 ,能捨斷不如理作意、捨斷邪道之使用、捨斷心的退縮。   比丘們!捨斷這三法後,能捨斷忘念、捨斷不正知、捨斷心的散亂,哪三個呢? 捨斷無欲求見聖者、捨斷無欲求聽聖法、捨斷難詰心,比丘們!捨斷這三法後, 能捨斷忘念、捨斷不正知、捨斷心的散亂。   比丘們!捨斷這三法後,能捨斷無欲求見聖者、捨斷無欲求聽聖法、捨斷難詰心, 哪三個呢?捨斷掉舉、捨斷不自制、捨斷破戒,比丘們!捨斷這三法後, 能捨斷無欲求見聖者、捨斷無欲求聽聖法、捨斷難詰心。   比丘們!捨斷這三法後,能捨掉舉、捨斷不自制、捨斷破戒,哪三個呢?捨斷不信、 捨斷心量小、捨斷懈怠,比丘們!捨斷這三法後,能捨掉舉、捨斷不自制 、捨斷破戒。   比丘們!捨斷這三法後,能捨斷不信、捨斷心量小、捨斷懈怠,哪三個呢? 捨斷不尊敬、捨斷不受諫、捨斷惡友,比丘們!捨斷這三法後,能捨斷不信、捨斷 心量小、捨斷懈怠。   比丘們!捨斷這三法後,能捨不尊敬、捨斷不受諫、捨斷惡友,哪三個呢? 捨斷無慚、捨斷無愧、捨斷放逸,比丘們!捨斷這三法後,能捨不尊敬、捨斷不受諫、 捨斷惡友。   比丘們!有慚、有愧者存在不放逸;當存在不放逸時,他能捨斷不尊敬、捨斷 不受諫、捨斷惡友;當存在善友時,他能捨斷不信、捨斷心量小、捨斷懈怠; 當存在活力已被發動時,他能捨掉舉、捨斷不自制、捨斷破戒;當存在持戒時, 他能捨斷無欲求見聖者、捨斷無欲求聽聖法、捨斷難詰心;當存在不難詰心時, 他能捨斷忘念、捨斷不正知、捨斷心的散亂;當存在不散亂心時,他能捨斷不如理作意、 捨斷邪道之使用、捨斷心的退縮;當存在不退縮心時,他能捨斷有身見 、捨斷疑、捨斷戒禁取;當存在不疑時,他能捨斷貪、捨斷瞋、捨斷癡;捨斷貪 、捨斷瞋、捨斷癡後,他能捨斷生、捨斷老、捨斷死。」 註解: 1.「忘念」另譯為「忘記念;失念,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混亂心」 (Muddle-mindedness)。 2.「戒取」(SA)、「戒受」(MA),南傳作「戒禁取」(sīlabbataparāmāsaṃ),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行為與尊奉的錯誤把握」(wrong grasp of behavior and observances)。 3.「善知識」、「善勝丈夫」(GA),南傳作「善友誼」 直譯為「善友的狀態;作為善友這件事」),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好友誼」 (good friendship),並解說「善友誼、善同伴之誼、善同志之誼」為同義詞。 按:「善友;善朋友」(kalyāamitta),或譯為「良友」,古譯為「善知識」 ,字尾加「ta-」表示「在……的狀態」。 4.「戾語」,南傳作「不受諫」(dovacassataṃ,另譯為「惡言」),菩提比丘長老 英譯為「難改正」(being difficult to correct)。 5.「律儀」,南傳作「自制」(saṃvara,另譯為「防護;律儀;攝護」),菩提比丘 長老英譯為「自制」(restraint)。 6.「身見」(SA),「自身見」(MA),南傳作「有身見」簡為「身見」, 音譯為「薩迦耶見」),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個己的見解」 (identity view),計有「認為色是我,或我擁有色(漢譯作「異我」),或色在我中, 或我在色中(以上兩項漢譯合為「相在」);受……想……行……認為識是我, 或我擁有識,或識在我中,或我在識中」等二十種,參看《雜阿含69經》、 《雜阿含109經》。 7.「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SA)、「世尊知見,如來、無所著、等正覺」 (MA),南傳作「有知、有見的世尊、阿羅漢、遍正覺者」(bhagavatā jānatā passatā arahatā sammāsambuddhen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知道與看見 的幸福者、阿羅漢、已純然無瑕的開化者」(the Blessed One, the Arahant, the Perfectly Enlightened One, who knows and sees)。 感想: 佛法是內學,是修心,回到自己看自己 最根本動機如經中所言 「以慚愧故,不放逸」 「有慚、有愧者存在不放逸」 引用 漢譯阿含辭經(莊春江編) 慚愧: 「恥於自己之惡」謂之「慚」,「羞於自己善之不足」謂之「愧」。(同義詞 「有慚有愧」、「有慚.有愧」、「可慚可愧」) 可對比於 1.易經 謙卦全吉 2.了凡四訓 自謙之法 3.虛雲老和尚自謙「業障鬼」,主持禪七時亦常勸勉禪眾要發慚愧心 5.印光大師自稱「常慚愧僧」 6.太虛大師:「凡夫身學菩薩行」 7.近代聖嚴長老主七時必帶的,慚愧懺悔禮拜 8.凡真修行者,不見他人過 六祖壇經 佛教的根本動機在於 對於自己的心,希望能更好,一直往上爬 因為希望不再受到老病死的苦痛,佛陀出家修道 我自己也體驗過,這樣的心,的確會讓自己更好 看到經文: 「復有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不信、難教、嬾墯,何等為三?謂:不欲見聖、不欲聞法、 常求人短。   復有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不欲見聖、不欲聞法、常求人短,何等為三?謂 :不恭敬、戾語、習惡知識。 」 也很有感觸 看到版上及現實生活中的現象,有菩薩學了佛後,表現在外的行為 多的是用佛法要求、論戰他人,這樣的行為與慚愧、內心反省 是否相應? 是否把努力用在正確方向、聞法上? 而在論戰的過程中,是否也有了不恭敬、戾語、習惡知識的過失? 就算印順導師寫了許多正知見的文章,也自比「在雪中撒種」 看到了佛法知見,也無法接受,不往內求,這樣的佛教現象,是否有可改進之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6.6.79 ※ 編輯: Samus 來自: 59.116.6.79 (01/26 15:35)
EVA010200:真正的修行,是看自己如不如法,而不是在看別人如不如法 01/26 16:17
EVA010200:有看出您自己可改進之處嗎? 01/26 16:19
alohakida:推 之前有看過無常經 所以對這篇特別有相應 01/26 18:40
alohakida:很認同慚,愧,放逸是老病死因 推 01/26 18:41
Lunakaoru:隨喜 01/26 20:22
Samus:隨喜EVA師兄點出,我自己有很多要改進的 口氣太硬 思想固執 01/27 03:17
Samus:EVA師兄還有發現什麼是我可以改進的嗎? 01/27 03:34
※ 編輯: Samus 來自: 59.116.6.79 (01/27 03:35)
Samus:回a大,小更正一下,是無慚 無愧 放逸 為 老病死因 01/27 03:37
※ 編輯: Samus 來自: 59.116.6.79 (01/27 03:44) ※ 編輯: Samus 來自: 59.116.6.79 (01/27 0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