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Samus (阿建)》之銘言: : 原址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334.htm : 北傳:雜阿含334經 南傳:無 關涉主題:教理/論因說因 (08/05/2011 17:54:00 更新) : 雜阿含334經[正聞本455經/佛光本312經](入處相應/六入處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   如是我聞: :   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   「今當為汝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諦聽! : 善思!謂:有因、有緣、有縛法經。 :   云何有因有緣有縛法經?謂:眼有因、有緣、有縛。 :   何等為眼因、眼緣、眼縛?謂:眼業因、業緣、業縛。 :   業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為業因、業緣、業縛?{業}謂:業愛因、愛緣、愛縛。 :   愛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為愛因、愛緣、愛縛?謂:愛無明因、無明緣、無明縛。 :   無明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無明因、無明緣、無明縛?謂:無明不正思惟因、 : 不正思惟緣、不正思惟縛。 :   不正思惟有因、有緣、有縛,何等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緣、不正思惟縛? : 謂:緣眼、色生不正思惟,生於癡;緣眼、色生不正思惟,生於癡,彼癡者是無明, : 癡求欲名為愛,愛所作名為業。 :   如是,比丘!不正思惟因無明;{為愛}無明因愛;愛因為業;業因為眼;耳、鼻、 : 舌、身、意亦如是說,是名有因、[有]緣、有縛法經。」 :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感想: : 我們的欲愛,由於無明的因 : 當我們去追求六根欲樂時,這些東西,也是因緣所限,是有束縛的 : 免不了的有苦 : 因緣所限,一切有限,但也可以在有限中觀察,在有限中隨緣努力 第一次感想並沒把此經關鍵點出,現在補上 引用 果煜法師的觀點 1.無明並非起點 2.無名並非一單純相 3.無明亦非[別]有體相 我以為上述概念並不只是由龍樹論師提出, 在經文中也有著輔證(即雜阿含334經) 我自己整理如下: 觸=>愛(=>癡)=>不正思惟=>無明=>愛=>業=>六根=v ^========================================== 證明在 漢傳雜阿含經 說一切有部頌本,已經有了無明是圓形連鎖的概念,不是 等到中觀才講,中觀是重新顯揚 佛教界中,12因緣講久了,的確會有感覺無明是第一因。 而其實12因緣並非每次都說12因緣,有時是緣起五支說,12因緣的整理,可推測有 部派佛教的色彩 我想12因緣要傳達的是,連鎖的概念 無明導致欲貪,而六根的欲貪又加深了我們對事物的不了解(無明) 引用 莊春江師兄的見解: 《雜阿含334經》從「六入處」談起,推到「業」、「愛」、「無明」,又回到 「六入處」的「不正思惟」,就是告訴我們:打破十二緣起的鉤鎖,可以從「六根」 對「六境」時修行下手,這正是現代佛弟子常愛說的「生活中的佛法」。 由此經可發現,佛法的入手處 如果生活中的佛法,可以由單純的拜佛、求佛,提升到 內心的觀察 藉由緣起 時時刻刻的留意,打破12因緣鎖鏈,就是在「實踐」佛法了 方法很多,四念處、話頭、默照、觀呼吸等,但是目的、方向一定要清楚 如同 印導說的 學佛從正見中來,我們應用這些方法,是要破除「業」的影響 而不是一些外面所傳,觀呼吸是煉氣、話頭是要練到神經兮兮 由經教的引導,配合生活的實踐,學佛才算「上路」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6.6.79
Lunakaoru:隨喜 01/26 20:22
alohakida:推! 01/27 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