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原址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372.htm 北傳:雜阿含372經 南傳:相應部12相應12經 關涉主題:教理/四種食物營養、論 因說因、緣起的內容 (02/21/2012 16:53:48 更新) 雜阿含372經[正聞本535經/佛光本371經](食相應/雜因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何等為四?一、麁摶食,二、細觸食, 三、意思食,四、識食。」   時,有比丘名曰頗求那,住佛後扇佛,白佛言:   「世尊!誰食此識?」   佛告頗求那:   「我不言有食識者,我若言有食識者,汝應作是問。我說識是食,汝應問言: 『何因緣故,有識食?』我則答言:『能招未來有令相續生,有有故,有六入處; 六入處緣觸。』」   頗求那復問:「為誰觸?」   佛告頗求那:   「我不言有觸者,我若言有觸者,汝應作是問:『為誰觸?』汝應如是問: 『何因緣故生觸?』我應如是答:『六入處緣觸;觸緣受。』」   復問:「為誰受?」   佛告頗求那:   「我不說有受者,我若言有受者,汝應問:『為誰受?』汝應問言: 『何因緣故有受?』我應如是答:『觸緣故,有受;受緣愛。』」   復問:「世尊!為誰愛?」   佛告頗求那:   「我不說有愛者,我若說言有愛者,汝應作是問:『為誰愛?』汝應問言: 『何緣故有愛?』我應如是答:『緣受故,有愛;愛緣取。』」   復問:「世尊!為誰取?」   佛告頗求那:   「我不說言有取者,我若說言有取者,汝應問言:『為誰取?』汝應問言: 『何緣故有取?』我應答言:『愛緣故,有取;取緣有。』」   復問:「世尊!為誰有?」   佛告頗求那:   「我不說有有者,我若說有有者,汝應問言:『為誰有?』汝今應問: 『何緣故有有?』我應答言:『緣取故,有有;能招當來有觸生,是名有。』   有六入處,六入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 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   謂:六入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 ;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集}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相應部12相應12經/摩利亞帕辜那經(因緣相應/因緣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住在舍衛城……(中略)。   「比丘們!有這四種食,為了已生成眾生的存續,或為了求出生者的資助, 哪四種呢?或粗或細的物質食物,第二、觸,第三、意思,第四、識。比丘們! 這四種食,為了已生成眾生的存續,或為了求出生者的資助。」   當這麼說時,尊者摩利亞帕辜那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誰食用識食呢?」   「不適當的問題。」世尊說。   「我不說:『某人食用。』而我如果說『某人食用』,那會是適當的問題: 『大德!誰食用呢?』但我不這麼說。   [由於]不這麼說,如果有誰這麼問我:『大德!識食是為了什麼?』這會是 適當的問題,在那裡,那會是適當的解答:『識食是為了未來再生的誕生之緣, 當這個已生成者存在了,則有六處;以六處為緣而有觸。』」   「大德!誰觸了呢?」   「不適當的問題。」世尊說。   「我不說:『某人觸了。』而我如果說『某人觸了』,那會是適當的問題: 『大德!誰觸了呢?』但我不這麼說。   [由於]不這麼說,如果有誰這麼問我:『大德!以什麼為緣而有觸?』 這會是適當的問題,在那裡,那會是適當的解答:『以六處為緣而有觸;以觸為緣 而有受。』」   「大德!誰感受呢?」   「不適當的問題。」世尊說。   「我不說:『某人感受。』而我如果說『某人感受』,那會是適當的問題: 『大德!誰感受呢?』但我不這麼說。   [由於]不這麼說,如果有誰這麼問我:『大德!以什麼為緣而有受呢?』 這會是適當的問題,在那裡,那會是適當的解答:『以觸為緣而有受;以受為緣而 有渴愛。』」   「大德!誰渴愛呢?」   「不適當的問題。」世尊說。   「我不說:『某人渴愛。』而我如果說『某人渴愛』,那會是適當的問題: 『大德!誰渴愛呢?』但我不這麼說。   [由於]不這麼說,如果有誰這麼問我:『大德!以什麼為緣而有渴愛呢?』 這會是適當的問題,在那裡,那會是適當的解答:『以受為緣而有渴愛;以渴愛為緣 而有取。』」   「大德!誰執取呢?」   「不適當的問題。」世尊說。   「我不說:『某人執取。』而我如果說『某人執取』,那會是適當的問題: 『大德!誰執取呢?』但我不這麼說。   [由於]不這麼說,如果有誰這麼問我:『大德!以什麼為緣而有取呢?』 這會是適當的問題,在那裡,那會是適當的解答:『以渴愛為緣而有取;以取為緣 而有有;……(中略)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集。   帕辜那!但就以六觸處的無餘褪去與滅而觸滅;以觸滅而受滅;以受滅而渴愛滅; 以渴愛滅而取滅;以取滅而有滅;以有滅而生滅;以生滅而老、死、愁、悲、苦、 憂、絕望被滅,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滅。』」 註解: 1.「緣」,南傳作「為緣」(paccay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為條件」 (as condition)。 2.「為誰觸」,南傳作「誰觸了呢」(Ko nu kho……phusatīti)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誰作接觸」(who makes contact)。 按:南傳經文的「觸(了)」(phusati)為動詞, 十二緣起支的「觸」(phassa)為名詞。 3.「有食識者」,南傳作「某人食用」(‘āhāretī’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 「某人消耗(吃)」(One consumes),並解說這裡的「某人」隱喻「真我」(self) 。按:這裡的「食用」(āhāreti),為第三人稱單數之動詞,直譯為「他食用」。 4.「頗求那」應為音譯,另譯為「破群那」,巴利語發音作「帕辜那」(phagguna) ,菩提比丘長老引註釋書說,名字前所冠上的「摩利亞」是他未出家前的綽號, 因為他常在頭上留個髮髻而得此綽號,他後來還俗了。 感想:   復問:「世尊!為誰取?」   佛告頗求那:   「我不說言有取者,我若說言有取者,汝應問言:『為誰取?』汝應問言: 『何緣故有取?』我應答言:『愛緣故,有取;取緣有。』」 是誰受苦? 沒有誰,只有"因緣"起的苦 -- 寒山問拾得:世間有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置? 拾得曰:只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3.231.192 ※ 編輯: Samus 來自: 61.223.231.192 (03/18 02:24)
AHJKL:經中的"為誰取"等等,世尊不這麼說,因為若這麼說,則有對象 03/18 17:25
AHJKL:,實際上並無被什麼東西取走,而是說整個因緣法的過程,故 03/18 17:26
AHJKL:世尊才會說不應這麼問,應該這麼問"何緣故有取?" 03/18 17:26
AHJKL:......。 03/18 17:28
cool810:四食,隨喜讀經~ 03/18 19:15
cool810:很有智慧的佛陀,緣起緣生。 03/18 19:31
yctsai:此經佛陀講的重點 盼望眾生讓貪愛斷糧 03/18 21:33
cool810:貪愛由我執之顛倒見而起,不知緣起無我,《維摩詰所說經》 03/18 21:45
cool810:云:「但以眾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滅唯法滅。又此法者 03/18 21:46
cool810:,各不相知,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我滅。」 03/18 21:47
cool810:也難怪頗求那比丘會基於我執而提問:「誰食此識?」 03/18 21:49
cool810:要得解脫還是要了解世出世間的因果,從十二緣起的流轉還滅 03/18 22:03
cool810:觀起;有時候六根對觸六塵雖知道如理抉擇的道理,但卻無法 03/18 22:05
cool810:如實的去做,就要靠諸如持戒的力量幫忙,逐漸讓心清淨煩惱 03/18 22:06
cool810:輕了,才能漸離生死;也需要清淨的願力。 03/18 22:07
yctsai:其實佛陀教導羅侯羅尊者已經點明一個關鍵,觀色無常 03/19 12:59
yctsai:我以前也蠻常翻閱維摩經,但當此經把阿羅漢形容焦芽敗種 03/19 13:05
yctsai:這本經就被我收起來,不再翻閱。 03/19 13:06
yctsai:其實雜阿含經中的佛理甚詳,簡單明瞭,看似片段其自成系統 03/19 13:08
yctsai:當內心真正接受觀色無常不是當作口頭說說而已 03/19 13:11
yctsai:自然於六觸入處斷貪愛 因為這一切 非我 非我所 不相在 03/19 13:15
yctsai:如此對世俗的名利慾望會厭離,持戒才不容易退轉, 03/19 13:17
yctsai:也不想要再與世俗人競爭什麼。 03/19 13:17
Samus:其實在某些法師的講經 維摩經也被批得很XD 03/19 16:26
Samus:但我肯定維摩經 直心道場 不二法門的"法" 03/19 16:26
Samus:對於阿羅漢的評論 就持保留態度 這是我對大乘佛法的看法 03/19 16:27
Samus:法師給我的建議"鵝王取乳"喻 我很受用 可以當參考 03/19 16:31
cool810:五蘊身心是無常敗壞之法,依遠離、依離欲、依於滅、向於捨 03/19 16:37
cool810:;雜阿含開宗明義叫我們正觀五蘊的無常、苦、非我非我所。 03/19 16:38
cool810:隨喜y法友~ 03/19 16:38
cool810:三法印第一個也叫我們觀「諸行無常」,一切行可由身心五蘊 03/19 16:39
cool810:總攝,無常故苦,非我、非我所,由此進一步知見「諸法無我 03/19 16:40
cool810:」,最後才能「涅槃寂靜」。亦有其次第。 03/19 16:41
cool810:而大乘以「緣起性空」一實相印統攝法界緣起的實相,直由實 03/19 16:43
cool810:相深刻發揮法界緣起重重無盡的智慧與慈悲,這裡先暫表不述 03/19 16:45
cool810:另末學前引維摩詰經的章句並沒有要批評阿羅漢行者的意思, 03/19 17:05
cool810:只是就此篇義理想到相關的經句印證,若就佛門內不同的立場 03/19 17:07
cool810:相互批評指責是違反現在的板規板風,末學無此意,切莫誤會 03/19 17:09
Lunakaoru:隨喜讚嘆 03/19 20:22
AHJKL:維摩經講那麼多大道理,才因一句話就收起來,豈不可惜? 03/19 21:37
AHJKL:如同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一句話打翻一部經,基本上這句話也 03/19 21:38
AHJKL:是在推敲世尊的意思,我前在漢傳實修板板規常說,若佛經看到 03/19 21:39
AHJKL:不合己意的,切忌就認為這非佛說,甚至毀謗。應該想想是自己 03/19 21:39
AHJKL:的根器智慧是否足夠,才不瞭解佛的意思。以免不會佛意,而 03/19 21:40
AHJKL:有謗法之嫌。最少的程度也是保留。 03/19 21:40
AHJKL:維摩經這句關於阿羅漢的話,若以我的看法,我認為是在激發 03/19 21:41
AHJKL:那些只想自度就好的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迴小向 03/19 21:42
AHJKL:大的意思。 03/19 21:42
AHJKL:有時眾生難以在進一步開演渡化,不說重一點的話,如同老師 03/19 21:43
AHJKL:不訶責學生會認為考100分就好,而不想"同利心"來廣度眾生 03/19 21:44
AHJKL:,教其他人也考一百分的意思。 03/19 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