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原址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351.htm 北傳:雜阿含351經 南傳:相應部12相應68經 關涉主題:譬喻/見井水而無繩罐 (10/16/2011 23:01:14 更新) 雜阿含351經[正聞本493經/佛光本350經](因緣相應/雜因誦/修多羅)(莊春江標 點)   如是我聞:   一時,尊者那羅、尊者茂師羅、尊者殊勝、尊者阿難住舍衛國象耳池側。   爾時,尊者那羅語尊者茂師羅言:   「有異信、異欲、異聞、異行覺想、異見審諦忍,有如是正自覺知見生,所謂: 『生故,有老死;不離生有老死。』耶?」   尊者茂師羅言:   「有異信、異欲、異聞、異行覺想、異見審諦忍,有如是正自覺知見生,所謂: 『有生故,有老死;不異生有老死。』如是說有。」   「尊者茂師羅!有異信、……乃至異忍,得自覺知見生,所謂:『有滅, 寂滅涅槃。』耶?」   尊者茂師羅答言:   「有異信、……乃至異忍,得自覺知見生,所謂:『有滅,寂滅涅槃。』」   復問尊者茂師羅:   「『有滅,則寂滅涅槃』說者,汝今便是阿羅漢諸漏盡耶?」   尊者茂師羅默然不答。   第二、第三問,亦默然不答。   爾時,尊者殊勝語尊者茂師羅:   「汝今且止,我當為汝答尊者那羅。」   尊者茂師羅言:   「我今且止,汝為我答。」   爾時,尊者殊勝語尊者那羅:   「有異信、……乃至異忍,得自覺知見生,所謂:『有滅,則寂滅涅槃。』」   時,尊者那羅問尊者殊勝言:   「有異信、……乃至異忍,得自覺知見生,所謂:『有滅,則寂滅涅槃』者 ,汝今便是漏盡阿羅漢耶?」   尊者殊勝言:   「我說:『有滅,則寂滅涅槃。』而非漏盡阿羅漢也。」   尊者那羅言:   「所說不同,前後相違!如尊者所說:『有滅,則寂滅涅槃。』而復言非漏盡 阿羅漢耶!」   尊者殊勝語尊者那羅言:   「今當說譬,夫智者以譬得解。   如:曠野路邊有井,無繩、無罐得取其水。   時,有行人熱渴所逼,繞井求覓,無繩、無罐,諦觀井水,如實知見而不觸身。 如是,我說:『有滅,則寂滅涅槃。』而自不得漏盡阿羅漢。」   爾時,尊者阿難語尊者那羅言:   「彼尊者殊勝所說,汝復云何?」   尊者那羅語尊者阿難言:   「尊者殊勝善說真實,知復何言!」   時,彼正士各各說已,從座起去。 相應部12相應68經/拘睒彌經(因緣相應/因緣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有一次,尊者茂師羅、尊者殊勝、尊者那羅、尊者阿難住在拘睒彌城的瞿師羅園。   那時,尊者殊勝對尊者茂師羅這麼說:   「茂師羅學友!除了就從信仰[某人],除了從[個人的]愛好,除了從口傳, 除了從理論的深思,除了從沈思後接受之見解外,尊者茂師羅有自己的智: 『以生為緣而有老死』嗎?」   「殊勝學友!除了就從信仰[某人],除了從[個人的]愛好,除了從口傳,除了 從理論的深思,除了從沈思後接受之見解外,我這麼知、這麼見:『以生為緣而有老死』 。」   「茂師羅學友!除了就從信仰[某人],除了從[個人的]愛好,除了從口傳, 除了從理論的深思,除了從沈思後接受之見解外,尊者茂師羅有自己的智:『 以有為緣而有生』……(中略)『以取為緣而有有』……『以渴愛為緣而有取』… …『以受為緣而有渴愛』……『以觸為緣而有受』……『以六處為緣而有觸』… …『以名色為緣而有六處』……『以識為緣而有名色』……『以行為緣而有識』 ……『以無明為緣而有行』嗎?」   「殊勝學友!除了就從信仰[某人],除了從[個人的]愛好,除了從口傳, 除了從理論的深思,除了從沈思後接受之見解外,我這麼知、這麼見:『以無明為緣 而有行』。」   「茂師羅學友!除了就從信仰[某人],除了從[個人的]愛好,除了從口傳, 除了從理論的深思,除了從沈思後接受之見解外,尊者茂師羅有自己的智:『以生滅 而老死滅』嗎?」   「殊勝學友!除了就從信仰[某人],除了從[個人的]愛好,除了從口傳, 除了從理論的深思,除了從沈思後接受之見解外,我這麼知、這麼見: 『以生滅而老死滅』。」   「茂師羅學友!除了就從信仰[某人],除了從[個人的]愛好,除了從口傳, 除了從理論的深思,除了從沈思後接受之見解外,尊者茂師羅有自己的智: 『以有滅而生滅』……(中略)『以取滅而有滅』……(中略)『以渴愛滅而取滅』 ……『以受滅而渴愛滅』……『以觸滅而受滅』……『以六處滅而觸滅』…… 『以名色滅而六處滅』……『以識滅而名色滅』……『以行滅而識滅』…… 『以無明滅而行滅』嗎?」   「殊勝學友!除了就從信仰[某人],除了從[個人的]愛好,除了從口傳,除 了從理論的深思,除了從沈思後接受之見解外,我這麼知、這麼見:『以無明滅而行滅』 。」   「茂師羅學友!除了就從信仰[某人],除了從[個人的]愛好,除了從口傳, 除了從理論的深思,除了從沈思後接受之見解外,尊者茂師羅有自己的智:『有之滅為 涅槃』嗎?」   「殊勝學友!除了就從信仰[某人],除了從[個人的]愛好,除了從口傳,除了 從理論的深思,除了從沈思後接受之見解外,我這麼知、這麼見:『有之滅為涅槃』。」   「那樣的話,尊者茂師羅是煩惱已盡的阿羅漢了。」   當這麼說時,尊者茂師羅變得沈默。   那時,尊者那羅對尊者殊勝這麼說:   「殊勝學友!如果我能被問這個問題,那就好了!請[你]問我這個問題, 我將回答你這個問題。」   「請尊者那羅回答這個問題,我要問尊者那羅這個問題,請尊者那羅回答我 的這個問題。   那羅學友!除了就從信仰[某人],除了從[個人的]愛好,除了從口傳,除了 從理論的深思,除了從沈思後接受之見解外,尊者那羅有自己的智:『以生為緣而 有老死』嗎?」   「殊勝學友!除了就從信仰[某人],除了從[個人的]愛好,除了從口傳, 除了從理論的深思,除了從沈思後接受之見解外,我這麼知、這麼見:『以生為緣 而有老死』。」   「那羅學友!除了就從信仰[某人],除了從[個人的]愛好,除了從口傳, 除了從理論的深思,除了從沈思後接受之見解外,尊者那羅有自己的智: 『以有為緣而有生』……(中略)『以無明為緣而有行』嗎?」   「殊勝學友!除了就從信仰[某人],除了從[個人的]愛好,除了從口傳, 除了從理論的深思,除了從沈思後接受之見解外,我這麼知、這麼見:『以無明為 緣而有行』。」   「那羅學友!除了就從信仰[某人],除了從[個人的]愛好,除了從口傳, 除了從理論的深思,除了從沈思後接受之見解外,尊者那羅有自己的智:『以生滅 而老死滅』嗎?」   「殊勝學友!除了就從信仰[某人],除了從[個人的]愛好,除了從口傳, 除了從理論的深思,除了從沈思後接受之見解外我這麼知、這麼見:『以生滅而老死滅』 。」   「那羅學友!除了就從信仰[某人],除了從[個人的]愛好,除了從口傳, 除了從理論的深思,除了從沈思後接受之見解外,尊者那羅有自己的智:『以有滅 而生滅』……(中略)『以無明滅而行滅』嗎?」   「殊勝學友!除了就從信仰[某人],除了從[個人的]愛好,除了從口傳, 除了從理論的深思,除了從沈思後接受之見解外,我這麼知、這麼見:『以無明滅 而行滅』。」   「那羅學友!除了就從信仰[某人],除了從[個人的]愛好,除了從口傳, 除了從理論的深思,除了從沈思後接受之見解外,尊者那羅有自己的智:『 有之滅為涅槃』嗎?」   「殊勝學友!除了就從信仰[某人],除了從[個人的]愛好,除了從口傳, 除了從理論的深思,除了從沈思後接受之見解外,我這麼知、這麼見: 『有之滅為涅槃』。」    「那樣的話,尊者那羅是煩惱已盡的阿羅漢了。」   「學友!我確實已以正確之慧如實善見:『有之滅為涅槃』,但不是煩惱已 盡的阿羅漢。   學友!猶如在荒漠道路處的水井,在那裡,既沒有繩,也沒有水桶。那時, 或有男子走來,為炎暑所迫,為炎暑所折磨,疲倦、焦乾、口渴。他會眺望那水井 ,對它會有『有水』之智,但不能住於身觸。同樣的,學友!我確實已以正確之慧 如實善見『有之滅為涅槃』,但不是煩惱已盡的阿羅漢。」   當這麼說時,尊者阿難對尊者殊勝這麼說:   「殊勝學友!當他這麼說時,你對尊者那羅怎麼說呢?」   「阿難學友!當他這麼說時,除了很好,除了善巧外,我對尊者那羅不再說 什麼了。」 註解: 1.「異」,南傳作「除了」(aññatr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除了……之外」 (apart from)。按:「異」(aññatra),有兩個意思 :一是「在其他處;其他的」(如《雜阿含105經》的「異見、異忍、異求、異欲」等), 一是「除了~(之外);~以外」,前者如「異見」,指「其它見解」,即外道的見解, 後者如「異信」,指「除了從信仰外;除了以信仰外」, 菩提比丘長老引註釋書解說,這是指除了由信仰他而接受他所說的為真理之外。 若將「異信」譯為「不是信仰、不依信仰、不靠信仰、其他信仰」均非恰當。 2.「見審諦忍」(SA)、「見善觀」(MA),南傳作「從沈思後接受之見解」 (逐字直譯為「見+審+忍」),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沈思後接受之見解」 (acceptance of a view after pondering it),並引註釋書解說,這是當他思惟時, 經由沈思一些假說後,所生起的見解。 3.「有滅,寂滅涅槃」,南傳作「有之滅為涅槃」(bhavanirodho nibbānanti),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涅槃是存在的停止」(Nibbāna is the cessation of existence)。按:這裡的「有」(bhava),即「十二緣起支」的「有」。 4.「而不觸身」,南傳作「但不能住於身觸」(na ca kāyena phusitvā vihareyya,直譯為「但不能以身觸後而住」),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但他不能夠 與它作身體地接觸」(but he would not be able to make bodily contact with it), 並引註釋書的解說,看見井水代表阿那含者看見涅槃,而繩、罐則代表阿羅漢果道。 5.「緣」,南傳作「為緣」(paccay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為條件」(as condition)。 感想: 見井水喻,有蠻多的發揮,說是見涅槃而尚未證入 有的說是慧解脫阿羅漢等 後來興起的 唯識學派 大乘經典,蠻多 菩薩忍而未證的概念 推估由此而來 補充: 在印度,中觀、唯識等學派都非常重視阿含經 今天學禪 南傳佛教 藏傳佛教的我們 如果有了根本源頭的 正見 想必會幫助很大 一位學禪學了20幾年的禪師長老也說:禪最重要的是 慧的知見 阿含 非我 非我所 般若 當體即空等,從阿含樸實的切入點,我想是很好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6.8.45
Lunakaoru:隨喜 02/13 20:09
AHJKL:井水喻應該是說"已經看見了,但是還未到達之意吧?" 03/18 15:44
AHJKL:尊者那羅問2尊者,知見已達,故問您是阿羅漢嗎?該二尊者尚 03/18 15:45
AHJKL:答阿羅漢境界,尊者那羅便說難道前後相違?意指既然知道怎未 03/18 15:46
AHJKL:達到。故殊勝尊者說井水喻。也如同有人看到了聖母峰,但尚未 03/18 15:46
AHJKL:達到山頂之意。 03/18 15:47
AHJKL:^未(上三行) 03/18 15:47
AHJKL:另外南北傳末段,問答的人反過來了,我是覺得北傳較通。 03/18 1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