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原址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347.htm 北傳:雜阿含347經 南傳:相應部12相應70經 關涉主題:教理/先知法住、無常苦空非我、 緣起的內容‧事蹟/盜法‧其它/各種神通、慧解脫阿羅漢 (10/24/2011 12:01:29 更新) 雜阿含347經[正聞本489經/佛光本346經](因緣相應/雜因誦/修多羅)(莊春江標 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若王、大臣、婆羅門、長者、居士,及餘世人所共恭敬、尊重、供養佛及諸聲聞眾, 大得利養:衣被、飲食、臥具、湯藥,都不恭敬、尊重、供養眾邪異道 ,衣被、飲食、臥具、湯藥。   爾時,眾多異道聚會未曾講堂,作如是論:   「我等昔來常為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及餘一切之所奉事、恭敬,供養衣被、 飲食、臥具、湯藥,今悉斷絕,但恭敬、供養沙門瞿曇、聲聞大眾衣被、 飲食、臥具、湯藥。今此眾中,誰有智慧大力,堪能密往詣彼沙門瞿曇眾中出家 ,聞彼法已,來還廣說,我等當復用彼聞法,化諸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令 其信樂,可得還復供養如前。」   時,有人言:   「有一年少名曰須深,聰明、黠慧,堪能密往沙門瞿曇眾中出家,聽彼法已 ,來還宣說。」   時,諸外道詣須深所而作是言:   「我今日大眾聚集未曾講堂,作如是論:『我等先來為諸國王、大臣、長者 、居士,及諸世人之所恭敬、奉事,供養衣被、飲食、臥具、湯藥,今悉斷絕。 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及諸世間,悉共奉事沙門瞿曇、聲聞大眾。我此眾中 ,誰有聰明、黠慧,堪能密往沙門瞿曇眾中出家學道,聞彼法已,來還宣說, 化諸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令我此眾還得恭敬、尊重、供養。』   其中有言:『唯有須深聰明、黠慧,堪能密往瞿曇法中出家學道,聞彼說法 ,悉能受持,來還宣說。』   是故,我等故來相請,仁者當行!」   時,彼須深默然受請,詣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眾多比丘出房舍外,露地經行。   爾時,須深詣眾多比丘,而作是言:   「諸尊!我今可得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修梵行不?」   時,眾多比丘將彼須深,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今此外道須深欲求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修梵行。」   爾時,世尊知外道須深心之所念,告諸比丘:   「汝等當度彼外道須深,令得出家。」   時,諸比丘願度須深出家,已經半月。   有一比丘語須深言:   「須深!當知:我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時,彼須深語比丘言:   「尊者!云何學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具足初禪,不起諸漏, 心善解脫耶?」   比丘答言:「不也,須深!」   復問:   「云何離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具足第二禪 ,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比丘答言:「不也,須深!」   復問:   「云何尊者離喜,捨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樂,聖說及捨,具足第三禪, 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答言:「不也,須深!」   復問:   「云何尊者離苦,息樂,憂、喜先斷,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具足第四禪, 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答言:「不也,須深!」   復問:   「若復寂靜解脫:起色;無色身作證具足住,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答言:「不也,須深!」   須深復問:   「云何尊者所說不同,前後相違?云何不得禪定而復記說?」   比丘答言:「我是慧解脫也。」   作是說已,眾多比丘各從座起而去。   爾時,須深知眾多比丘去已,作是思惟:   「此諸尊者所說不同,前後相違,言不得正受,而復記說自知作證。」   作是思惟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彼眾多比丘於我面前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後有。』   我即問彼尊者:『得離欲、惡不善法,乃至身作證,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彼答我言:『不也,須深!』   我即問言:『所說不同,前後相違,言不入正受,而復記說自知作證。』   彼答我言:『得慧解脫。』   作此說已,各從座起而去。   我今問世尊:『云何彼所說不同,前後相違,不得正受,而復說言自知作證?』」   佛告須深:   「彼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法}[住], 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須深白佛:   「我今不知『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 不放逸{法}[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佛告須深:   「不問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 不放逸住,離於我見,心善解脫。』」   須深白佛:   「唯願世尊為我說法,令我得知法住智,得見法住智!」   佛告須深:「我今問汝,隨意答我。   須深!於意云何?有生故有老死,不離生有老死耶?」   須深答曰:「如是,世尊!有生故有老死,不離生有老死。」   「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 …行……無明。有無明故有行,不離無明而有行耶?」   須深白佛:「如是,世尊!有無明故有行,不離無明而有行。」   佛告須深:   「無生故,無老死;不離生滅而老死滅耶?」   須深白佛言:「如是,世尊!無生故,無老死;不離生滅而老死滅。」   「如是,……乃至無無明故,無行;不離無明滅而行滅耶?」   須深白佛:「如是,世尊!無無明故,無行;不離無明滅而行滅。」   佛告須深:   「作如是知、如是見者,為有離欲、惡不善法,……乃至身作證具足住不?」   須深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須深:   「是名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 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佛說此經已,尊者須深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爾時,須深見法、得法、覺法,度疑,不由他信,不由他度,於正法中心得無畏, 稽首佛足,白佛言:   「世尊!我今悔過!我於正法中盜密出家,是故悔過。」   佛告須深:   「云何於正法中盜密出家?」   須深白佛言:   「世尊!有眾多外道來詣我所,語我言:『須深!當知我等先為國王、大臣 、長者、居士,及餘世人恭敬、供養,而今斷絕,悉共供養沙門瞿曇、聲聞大眾 。汝今密往沙門瞿曇聲聞眾中,出家受法,得彼法已,還來宣說,我等當以彼聞法, 教化世間,令彼恭敬供養如初。』   是故,世尊!我於正法律中盜密出家,今日悔過,唯願世尊聽我悔過,以哀愍故。」   佛告須深:   「受汝悔過,汝當具說:『我昔愚癡、不善、無智,於正法律盜密出家, 今日悔過,自見罪、自知罪,於當來世律儀成就,功德增長,終不退減。』所以者何? 凡人有罪,自見、自知而悔過者,於當來世律儀成就,功德增長,終不退減。」   佛告須深:   「今當說譬,其智慧者以譬得解。譬如:國王有防邏者,捉捕盜賊,縛送王所, 白言:『大王!此人劫盜,願王處罪。』   王言:『將罪人去,反縛兩手,惡聲宣令,周遍國中,然後將出城外刑罪人處, 遍身四體,劖以百矛。』   彼典刑者受王教令,送彼罪人,反縛兩手,惡聲宣唱,周遍城邑,將出城外刑罪人處 ,遍身四體,劖以百矛。   日中,王問:『罪人活耶?』   臣白言:『活。』   王復敕臣:『復劖百矛。』   至日晡時,復劖百矛,彼猶不死。」   佛告須深:   「彼王治罪,劖以三百矛,彼罪人身寧有完處如手掌不?」   須深白佛:「無也,世尊!」   復問須深:   「時,彼罪人劖以三百矛因緣,受苦極苦劇不?」   須深白佛:   「極苦,世尊!若劖以一矛,苦痛難堪,況三百矛當可堪忍!」   佛告須深:   「此尚可耳,若於正法律盜密出家,盜受持法,為人宣說,當受苦痛倍過於彼。」   佛說是法時,外道須深漏盡意解。   佛說此經已,尊者須深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相應部12相應70經/蘇尸摩經(因緣相應/因緣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迦蘭陀撒餌處的竹林中。   當時,世尊被恭敬、被敬重、被尊重、被禮敬、被崇敬,為衣服、施食、住處、 病人的需要物、醫藥必需品的利得者,比丘僧團也被恭敬、被敬重、被尊重 、被禮敬、被崇敬,為衣服、施食、住處、病人的需要物、醫藥必需品的利得者。 而其他外道遊行者們不被恭敬、不被敬重、不被尊重、不被禮敬、不被崇敬, 不為衣服、施食、住處、病人的需要物、醫藥必需品的利得者。   當時,遊行者蘇尸摩與大遊行者眾一起住在王舍城。   那時,遊行者群眾對遊行者蘇尸摩這麼說:   「來!蘇尸摩學友!你到沙門喬達摩那裡行梵行,學得法後,來教我們, 我們學得那個法後,將對在家人說,這樣,我們也會被恭敬、被敬重、被尊重、 被禮敬、被崇敬,為多衣服、施食、住處、病人的需要物、醫藥必需品的利得者。」   「是的,學友!」遊行者蘇尸摩回答自己的群眾後,就去見尊者阿難。抵達後, 與尊者阿難相互歡迎。歡迎與寒暄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遊行者 蘇尸摩對尊者阿難這麼說:   「阿難學友!我想要在這法、律中行梵行。」   那時,尊者阿難帶著遊行者蘇尸摩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接著在 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尊者阿難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這位遊行者蘇尸摩這麼說:『阿難學友!我想要在這法、律中行梵行。』」   「那樣的話,阿難!你們令蘇尸摩出家吧。」   遊行者蘇尸摩得在世尊面前出家,得受具足戒。   而當時,眾多比丘在世尊面前記說究竟智:   「我們了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作的已作,不再有這樣[輪迴] 的狀態了。』」   尊者蘇尸摩聽說眾多比丘在世尊面前記說究竟智:   「我們了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作的已作,不再有這樣[輪迴] 的狀態了。』」   那時,尊者蘇尸摩就去見那些比丘。抵達後,與那些比丘相互歡迎。歡迎與 寒暄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尊者蘇尸摩對那些比丘這麼說:   「聽說尊者們在世尊面前記說究竟智:『我們了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 應該作的已作,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了。」』是真的嗎?」   「是的,學友!」   「而當這麼知、這麼見時,你們諸位尊者經驗各種神通:有了一個後變成多個, 有了多個後變成一個;現身、隱身;無阻礙地穿牆、穿壘、穿山而行猶如在 虛空中;在地中作潛入、潛出猶如在水中;在水上行走不沈沒猶如在地上;以盤腿 而坐在空中前進猶如有翅膀的鳥;以手碰觸、撫摸日月這麼大神通力、這麼大威力; 以身體自在行進直到梵天世界嗎?」   「不,學友!」   「而當這麼知、這麼見時,你們諸位尊者以清淨、超越人的天耳界聽見天與人 二者不論是遠、是近的聲音嗎?」   「不,學友!」   「而當這麼知、這麼見時,你們諸位尊者以心熟知心後,能了知其他眾生、 其他個人:有貪的心了知為『有貪的心』,離貪的心了知為『離貪的心』;有瞋的心 了知為『有瞋的心』,離瞋的心了知為『離瞋的心』;有癡的心了知為『有癡的心』, 離癡的心了知為『離癡的心』;簡約的心了知為『簡約的心』,散亂的心 了知為『散亂的心』;廣大的心了知為『廣大的心』,未廣大的心了知為 『未廣大的心』;更上的心了知為『更上的心』,無更上的心了知為『無更上的心』 ;得定的心了知為『得定的心』,未得定的心了知為『未得定的心』;已解脫的心 了知為『已解脫的心』,未解脫的心了知為『未解脫的心』嗎?」   「不,學友!」   「而當這麼知、這麼見時,你們諸位尊者回憶起許多前生的住處,即:一生 、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 千生、十萬百千生、許多壞劫、許多成劫、許多壞成劫:『在那裡是這樣的名、 這樣的姓氏、這樣的容貌、[吃]這樣的食物、這樣的苦樂感受、這樣的壽長, 從那裡死後生於那裡,而在那裡又是這樣的名、這樣的姓氏、這樣的容貌、[吃]這 樣的食物、這樣的苦樂感受、這樣的壽長,從那裡死後生於這裡。』像這樣, 你們回憶起許多前生住處的行相與境遇嗎?」   「不,學友!」    「而當這麼知、這麼見時,你們諸位尊者以清淨、超越人的天眼,看見當眾 生死時、往生時,在下劣、勝妙,美、醜,幸、不幸中,了知眾生依業流轉: 『這些眾生諸君,具備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斥責聖者,邪見與持邪見之業行 ,他們以身體的崩解,死後往生到苦界、惡趣、下界、地獄,或者這些眾生諸君 ,具備身善行、語善行、意善行,不斥責聖者,正見與持正見之業行,他們以身體 的崩解,死後往生到善趣、天界。』像這樣,你們以清淨、超越人眼的天眼, 看見當眾生死時、往生時,在下劣、勝妙,美、醜,幸、不幸中,了知眾生依業流轉嗎? 」   「不,學友!」   「而當這麼知、這麼見時,你們以身觸後住於那些超越色的無色、寂靜解脫嗎?」   「不,學友!」   「現在,諸位尊者!這裡,這回答與這些法的未等至,學友們!這怎麼可能呢?」   「蘇尸摩學友!我們是慧解脫者。」   「我不了知這尊者們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請尊者們為我說明,以便我能了知 這尊者們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那就好了!」   「不論你能了知或不能了知,蘇尸摩學友!然而,我們是慧解脫者。」   那時,尊者蘇尸摩起座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接著在一旁坐下。 在一旁坐好後,尊者蘇尸摩將他與那些比丘間的交談全部告訴世尊。   「蘇尸摩!法住智在前,然後涅槃智。」   「大德!我不了知這世尊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請世尊為我說明,以便我能了知 這世尊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那就好了!」   「蘇尸摩!不論你能了知或不能了知,法住智在前,然後涅槃智。   蘇尸摩!你怎麼想:色是常的,或是無常的呢?」   「無常的,大德!」   「而凡為無常的,是苦的,或是樂的呢?」   「苦的,大德!」   「而凡為無常的、苦的、變易法,你適合認為:『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 我的真我。』嗎?」   「不,大德!」   「受是常的,或是無常的呢?」   「無常的,大德!」   「而凡為無常的,是苦的,或是樂的呢?」   「苦的,大德!」   「而凡為無常的、苦的、變易法,你適合認為:『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 我的真我。』嗎?」   「不,大德!」   「想是常的,或是無常的呢?」   「無常的,大德!」   ……(中略)   「行是常的,或是無常的呢?」   「無常的,大德!」   「而凡為無常的,是苦的,或是樂的呢?」   「苦的,大德!」   「而凡為無常的、苦的、變易法,你適合認為:『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 我的真我。』嗎?」   「不,大德!」   「識是常的,或是無常的呢?」   「無常的,大德!」   「而凡為無常的,是苦的,或是樂的呢?」   「苦的,大德!」   「而凡為無常的、苦的、變易法,你適合認為:『這是我的,我是這個,這是 我的真我。』嗎?」   「不,大德!」   「蘇尸摩!因此,在這裡,凡任何色,不論過去、未來、現在,或內、或外 ,或粗、或細,或下劣、或勝妙,或遠、或近,所有色應該以正確之慧被這樣如實 看作:『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   凡任何受,不論過去、未來、現在,或內、或外,或粗、或細,或下劣、或勝妙, 或遠、或近,所有受應該以正確之慧被這樣如實看作:『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 這不是我的真我。』   凡任何想……(中略)凡任何行,不論過去、未來、現在,或內、或外, 或粗、或細,或下劣、或勝妙,或遠、或近,所有行應該以正確之慧被這樣如實看作: 『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凡任何識,不論過去、未來、現在, 或內、或外,或粗、或細,或下劣、或勝妙,或遠、或近,所有識該以 正確之慧被這樣如實看作:『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   蘇尸摩!當這麼看時,已受教導的聖弟子,在色上厭,在受上厭,在想上厭 ,在行上厭,在識上厭;厭者離染,經由離貪而解脫,當解脫時,有『[這是]解脫』 之智,他了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作的已作,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了。 』」   蘇尸摩!你看到『以生為緣而有老死』嗎?」   「是的,大德!」   「蘇尸摩!你看到『以有為緣而有生』嗎?」   「是的,大德!」   「蘇尸摩!你看到『以取為緣而有有』嗎?」   「是的,大德!」   「蘇尸摩!你看到『以渴愛為緣而有取』嗎?」   「是的,大德!」   「『以受為緣而有渴愛』……『以觸為緣而有受』……『以六處為緣而有觸』 ……『以名色為緣而有六處』……『以識為緣而有名色』……『以行為緣而有識』 ……蘇尸摩!你看到『以無明為緣而有行』嗎?」   「是的,大德!」   「蘇尸摩!你看到『以生滅而老死滅』嗎?」   「是的,大德!」   「蘇尸摩!你看到『以有滅而生滅』嗎?」   「是的,大德!」   「『以取滅而有滅』……『以渴愛滅而取滅』……『以受滅而渴愛滅』…… 『以觸滅而受滅』……『以六處滅而觸滅』……『以名色滅而六處滅』…… 『以識滅而名色滅』……『以行滅而識滅』……蘇尸摩!你看到『以無明滅而行滅』嗎? 」   「是的,大德!」   「而,蘇尸摩!當這麼知、這麼見時,你經驗各種神通:有了一個後變成多個, 有了多個後變成一個;現身、隱身;無阻礙地穿牆、穿壘、穿山而行猶如在 虛空中;在地中作潛入、潛出猶如在水中;在水上行走不沈沒猶如在地上;以盤腿 而坐在空中前進猶如有翅膀的鳥;以手碰觸、撫摸日月這麼大神通力、這麼大威力; 以身體自在行進直到梵天世界嗎?」   「不,大德!」   「而,蘇尸摩!當這麼知、這麼見時,你以清淨、超越人的天耳界,聽見天與人 二者不論是遠、是近的聲音嗎?」   「不,大德!」   「而,蘇尸摩!當這麼知、這麼見時,你以心熟知心後,能了知其他眾生、 其他個人:有貪的心了知為『有貪的心』、……(中略)已解脫的心了知為『已解脫 的心』嗎?」   「不,大德!」   「而,蘇尸摩!當這麼知、這麼見時,你回憶起許多前生的住處,即一生… …(中略)像這樣,你回憶起許多前生住處的行相與境遇嗎?」   「不,大德!」   「而,蘇尸摩!當這麼知、這麼見時,你以清淨、超越人的天眼,看見當眾生死時 ……(中略)了知眾生依業流轉嗎?」   「不,大德!」   「而,蘇尸摩!當這麼知、這麼見時,你以身觸後住於那些超越色的無色、 寂靜解脫嗎?」   「不,大德!」   「現在,這裡,蘇尸摩!這回答與這些法的未等至,蘇尸摩!這怎麼可能呢?」   那時,尊者蘇尸摩以頭落在世尊的腳上,然後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我犯了罪過,我在這麼善解說的法律中出家為盜法者是那麼愚,那麼癡, 那麼不善,大德!為了未來的自制,請世尊原諒我那樣的罪過為罪過。」   「蘇尸摩!你確實犯了過錯,你在這麼善解說的法律中出家為盜法者是那麼愚, 那麼癡,那麼不善。   蘇尸摩!猶如逮捕盜賊罪犯後,去見國王:『陛下!這人是盜賊罪犯,任你對 這位判決處罰吧。』   那國王會這麼說:『先生!去吧!將這位男子以堅固的繩索牢牢地反綁手腕後, 剃光頭,然後打著鼓,從街道到街道,從廣場到廣場,出南門,到城南去斬頭。』   國王的僕人,會以堅固的繩索牢牢地反綁那男子雙手後,剃光頭,然後打著鼓, 從街道到街道;從廣場到廣場,出南門,到城南去斬頭。   蘇尸摩!你怎麼想:那男子會因此而感受到苦與憂嗎?」   「是的,大德!」   「蘇尸摩!縱使那男子會因此而感受到苦與憂,但在這麼善解說的法律中 出家為盜法者,有比這個更苦、更強烈的果報,而且,導向下界。   但,蘇尸摩!由於你對罪過見到是罪過後如法懺悔,我們原諒你。蘇尸摩! 凡對罪過見到是罪過後如法懺悔者,未來做到自制,是聖者之律中繁榮的徵兆。」   大品第七,其攝頌:   「未受教導的兩則,再來是兒子的,    有貪與城市,接觸、蘆葦束,    拘睒彌與大浪,以及蘇尸摩第十。」 註釋: 1.「有覺、有觀」,南傳作「有尋、有伺」(savitakkaṃ savicāraṃ),菩提比丘長老 英譯為「被想法與檢查陪同」(is accompanied by thought and examination)。 2.「離生喜、樂」,南傳作「離而生喜、樂」(vivekajaṃ pītisukhaṃ),菩提 比丘長老英譯為「帶著隔離所生的狂喜與快樂」(with rapture and happiness born of seclusion)。 3.「內淨」,南傳作「自信」(ajjhattaṃ sampasādan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 為「內在的信任」(internal confidence)。 4.「一心」,南傳作「心一境性」(ekagg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在一點上」 (one-pointed),或「一心」(cetaso ekodibhāv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 為「心的統一」(unification of mind, SN.36.31)。 5.「起色」,南傳作「超越色」(atikkamma rūpe),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超越色」 (transcend form)。「正聞本」註解說「起色」的『「起」,疑「超」』是 很合理的。 6.「慧解脫(者)」(Paññāvimutt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以智慧被釋放」 (liberated by wisdom),並引註釋書說,這是「沒有禪定的」(nijjhānakā) 「乾觀者」(sukkhavipassak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dry-insighters), 「只是以慧解脫」(paññāmatten’ eva vimuttā)。這樣的解說與北傳經 文「不得正受」之說相合,但長老認為:南傳的經文只說到缺乏「神通」(abhiññā) 與「無色界」(āruppas),並沒有說到禪定,即使可能沒有禪定(這與諸註釋書相違) ,但「nijjhānakā」也可以理解為「審慮」(nijjhāna)的名詞化,而成為 「審慮者」(ponderers)。不過如果能作南北傳經文的對讀,不知長老會作怎樣 的評論。長老並指出:(南傳)註釋書解說慧解脫阿羅漢為五類:證得四禪定之任 一者,以及缺乏世俗禪定但仍有與聖道不可分的出世間禪定的「乾觀者」。 7.「正受;等至」(samāpatti,另譯為「定;三摩鉢底;入定」),菩提比丘長老 英譯為「達成;成就」(the attainment)。 8.「法住」,南傳作「法住智」,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法的安定性之理解」 (knowledge of the stability of the Dhamma)。「法住智」,另參看《雜阿含357經》。 9.「不由他度;不由於他」(SA)、「不隨他教」(GA)、「不復從他」(MA),南傳作 「不緣於他」(aparappaccayo,另譯為「不需要他人」),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 「成為獨立於他人;成為獨立者」(become independent of others)。 10.「得無畏」(vesārajjappatto,另譯為「得自信」),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 「已獲得自信」(attained self-confidence)。 11.「律儀」,南傳作「自制」(saṃvara,另譯為「防護;律儀;攝護」),菩提比丘 長老英譯為「自制」(restraint)。 12.「究竟智」(sammadaññā,另譯為「正確地了知」),菩提比丘長老英譯 為「最終的理解」(final knowledge)。 13.「以心熟知心後」(cetasā ceto paricc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以他自己的 心圍繞他們的心」(encompassing their minds with his own mind)。 按:「他心智」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圍繞……的心之知識」 (knowledge encompassing the minds of the……SN.47.12)。 14.「壞成劫」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世界-分解與發展的無限長的時代」(aeons of world-contraction and expansion)。 15.「行意惡行」,增壹阿含經作「意所作行而不平均,以行非法之行」,南傳作 「他以意行惡行」(manasā duccaritaṃ cara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他從事 心的不正行為」(He engages in misconduct of mind)。 感想: 此經簡略分別 北傳:解脫"不必然"要禪定, 可說是"不到三摩地(定)"而能解脫,只要了解法住智的話 南傳:解脫不需神通,但對禪定多做肯定(南傳註釋書多肯定禪定) 這裡對於修行,有很大的分水嶺,也可以去觀察到,當代南傳佛教, 對於禪定是重視的(EX:帕奧禪師) 相較之下,就我接觸的禪宗與漢傳大乘禪立場 (目前我參訪過法鼓山,為臨濟、曹洞法脈) 對於禪定較為不重視(密宗我不知道) 但,都需要"禪定"的基礎 有趣的是,在大乘經典中,也常說到:菩薩不修深禪定 對於禪定的重視程度,也可以說是 漢傳與南傳的一個相異點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6.0.45
hvariables:現在南傳的趨勢是不修初禪,直接修四念處證果, 01/29 06:23
hvariables:帕奧禪師反而是少數的特例. 01/29 06:24
Crazyfire:緬甸的主流派雷迪西亞多尊者、馬哈希尊者 是乾觀者系統 01/29 10:44
Samus:感謝h大及Cf大補充 01/29 18:01
EVA010200:你講的,和漢傳佛教的實際狀況有很大的落差 01/29 20:57
Samus:煩請E大補充,我參訪過的禪宗道場為法鼓山 01/30 01:54
Samus:聖嚴師父開宗明義的說:禪宗不重禪定 01/30 01:54
※ 編輯: Samus 來自: 61.223.224.33 (01/30 01:56)
EVA010200:你是參訪法鼓山,不知你是不是莊春江的門下? 01/30 23:03
Samus:E大還沒補充漢傳道場現況喔,莊師兄是一位我尊敬的師兄 01/31 18:41
AHJKL:菩薩六度萬行,就有"禪定波羅蜜",慧解脫阿羅漢可以不經禪定 02/21 00:27
AHJKL:,但若是大乘菩薩,就一定會修 "禪定波羅蜜" 02/21 00:28
Samus:補充 儘管漢傳不修深禪定 但強調修 慧觀 禪宗就是即定即慧 03/02 01:47
Samus:不再四禪八定上強調 強調 話頭的疑情 默照的深究 03/02 01:48
Samus:禪坐功夫還是有的 只是不用禪坐來專修"定" 有"定"的基礎 03/02 01:48
Samus:更多著力於 "慧" "觀" ,其實默照就是四念處的應用 03/02 01:49
Samus:不重禪定的意思是 重"觀" 還是要禪修功夫的 03/02 01:49
AHJKL:慧解脫阿羅漢可以不修三明五通(但漏盡通必有),大乘菩薩 03/08 22:08
AHJKL:所要修的法要更廣更深入,一定要修三明六通,圓滿禪定波羅蜜 03/08 22:08
AHJKL:,也就是一定有俱解脫阿羅漢(定、慧),滅盡定。因為大乘菩薩 03/08 22:09
AHJKL:要修的佛法又很廣且遠,以達到佛的境界,而佛也一定具有三明 03/08 22:10
AHJKL:六通的。 03/08 22:10
AHJKL:因為大乘菩薩所追求的是"無上正等正覺" 03/08 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