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原址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505.htm 北傳:雜阿含505經, 增壹阿含19品3經 南傳:中部37經 關涉主題:事蹟/目揵連 震動天宮 (10/09/2012 17:16:06 更新) 雜阿含505經[正聞本1561經/佛光本504經](目犍連相應/雜因誦/弟子記說)(莊 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   時,尊者大目揵連在耆闍崛山中。   爾時,尊者大目揵連獨一靜處禪思,作是念:   「昔有時,釋提桓因於界隔山石窟中問世尊愛盡解脫之義,世尊為說,聞已隨喜, 似欲更有所問義,我今當往,問其喜意。」   作是念已,如力士屈申臂頃,於耆闍崛山沒,至三十三天,去一分陀利池不遠而住。   時,天帝釋與五百婇女遊戲浴池,有諸天女音聲美妙。   爾時,帝釋遙見尊者大目揵連,語諸天女言:「莫歌!莫歌!」   時,諸天女即便默然。   天帝釋即詣尊者大目犍連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   尊者大目揵連問帝釋言:   「汝先於界隔山中,問世尊愛盡解脫義,聞已隨喜,汝意云何?為聞說隨喜 ,為更欲有所問故隨喜耶?」   天帝釋語尊者大目揵連:   「我三十三天多著放逸樂,或憶先事,或時不憶。世尊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尊者欲知我先界隔山中所問事者,今可往問世尊,如世尊說,汝當受持,然我此處 有好堂觀,新成未久,可入觀看。」   時,尊者大目揵連默然受請,即與天帝釋共入堂觀。   彼諸天女遙見帝釋來,皆作天樂,或歌、或舞。   諸天女輩著身瓔珞莊嚴之具,出妙音聲,合於五樂,如善作樂,音聲不異。   諸天女輩既見尊者大目揵連,悉皆慚愧,入室藏隱。   時,天帝釋語尊者大目揵連:   「觀此堂觀地好平正,其壁柱、梁、重閣、牕牖、羅網、簾障,悉皆嚴好。」   尊者大目揵連語帝釋言:   「憍尸迦!先修善法福德因緣,成此妙果。」   如是,帝釋三自稱歎,問尊者大目揵連,尊者大目揵連亦再三答。   時,尊者大目揵連作是念:   「今此帝釋極自放逸,著界神住,歎此堂觀,我當令彼心生厭離。」   即入三昧,以神通力,以一足指撇其堂觀,悉令震動。   時,尊者大目揵連即沒不現。   諸天女眾見此堂觀震掉、動搖,顛沛恐怖,東西馳走,白帝釋言:   「此是憍尸迦大師,有此大功德力耶?」   時,天帝釋語諸天女:   「此非我師,是大師弟子大目揵連,梵行清淨,大德大力者。」   諸天女言:   「善哉!憍尸迦!乃有如此梵行大德、大力同學,大師德力,當復如何!」 增壹阿含19品3經[佛光本153經/2法](勸請品)(莊春江標點)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釋提桓因至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白世尊曰:   「云何比丘斷於愛欲,心得解脫,乃至究竟安隱之處,無有諸患,天、人所敬?」   爾時,世尊告釋提桓因曰:   「於是,拘翼!若是比丘聞此空法解無所有,則得解了一切諸法,如實知之。 身所覺知苦樂之法,若不苦不樂之法,即於此身觀悉無常,皆歸於空。彼已觀此 不苦不樂之變,亦不起想,以無有想,則無恐怖,以無恐怖,則般涅槃:生死 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是謂,釋提桓因!比丘斷於愛欲, 心得解脫,乃至究竟安隱之處,無有災患,天、人所敬。」   爾時,釋提桓因禮世尊足已,繞三匝而退。   當於爾時,尊者大目犍連去世尊不遠結跏趺坐,正身正意,繫念在前。爾時 ,尊者大目犍連便作是念:   「向者,帝釋得道跡而問事耶?為不得道跡而問義耶?我今當試之。」爾時 ,尊者大目犍連即以神足,如[人]屈伸臂頃,便至三十三天。   爾時,釋提桓因遙見大目犍連遠來,即起奉迎,並作是語:   「善來!尊者大目犍連!尊自不至此,亦大久矣!願欲與尊論說法義,願在 此處坐。」   是時,目犍連問釋提桓因曰:   「世尊與汝說斷愛欲之法,我欲聞之,今正是時,可與我說之。」   釋提桓因白言:   「我今諸天事猥多,或自有事,或復有諸天事,我所聞者即時而忘。昔者, 目連,與諸阿須倫共鬪,當鬪之日,諸天得勝,阿須倫退。爾時,我身躬往自戰 ,尋復領諸天還上天宮,坐最勝講堂。因鬪勝故,故名為最勝講堂,階巷成行, 陌陌相值,一一階頭,七百樓閣,一一樓閣上,各七玉女,一一玉女各有七使人 ,願尊目連在彼觀看。」   爾時,釋提桓因及毘沙門天王在尊者目連後,往至最勝講堂所。是時,釋提桓因 及毘沙門天王,白大目犍連曰:   「此是最勝講堂,悉可遊看。」   目犍連曰:   「天王!此處極為微妙,皆由前身所作福祐故,致此自然寶堂,猶如人間小有樂處, 各自慶賀,如天宮無異,皆由前身作福所致。」   爾時,釋提桓因左右玉女,各各馳走,莫知所如,猶如人間有所禁忌,皆懷 慚愧。是時,釋提桓因所將玉女亦復如是。遙見大目犍連來,各各馳走,莫知所湊。   時,大目犍連便作是念:   「此釋提桓因意甚放逸,我{令}[今?]宜可使懷恐怖。」是時,尊者大目犍連 即以右脚指案地,彼宮殿六變震動。是時,釋提桓因及毘沙門天王皆懷恐怖, 衣毛皆竪,而作是念:   「此大目犍連有大神足,乃能使此宮殿六返震動,甚奇!甚特!未曾有是!」   是時,大目犍連便作是念:   「今此釋身以懷恐怖,我今宜可問其深義。」「云何,拘翼!如來所說除愛欲經者, 今正是時,唯願與我等說。」   釋提桓因報言:   「目連!我前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是時,我即白世尊曰:『云何 比丘斷於愛欲,心得解脫,乃至究竟至無為處,無有患苦,天、人所敬?』爾時, 世尊便告我言:『於是,拘翼!諸比丘聞法已,都無所著,亦不著色,盡解 一切諸法,了無所有。以知一切諸法已,若苦、若樂、若不苦不樂,觀了無常, 滅盡無餘,亦無斷壞。彼以觀此,已都無所著,已不起世間想,復無恐怖,以無恐怖, 便般涅槃: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是謂 ,釋提桓因!比丘斷欲,心得解脫,乃至究竟無為之處,無有患苦,天、人所敬。』 爾時,我聞此語已,便禮世尊足,遶三匝,即退而去,還歸天上。」   是時,尊者大目犍連以深法之語,向釋提桓因及向毘沙門具分別之。爾時, 目犍連具說法已,猶如士夫屈伸臂頃,從三十三天沒不現,便來至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目犍連即於座上白世尊曰:   「如來前與釋提桓因說除欲之法,唯願世尊當與我說之。」   爾時,世尊告目犍連曰:   「汝當知之,釋提桓因來至我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釋提桓因問我此義: 『云何,世尊!比丘斷愛欲,心得解脫?』爾時,我告釋提桓因曰:『拘翼! 若有比丘解知一切諸法空無所有,亦無所著,盡解一切諸法了無所有,以知一切諸法 無常,滅盡無餘,亦無斷壞。彼已觀此,已都無所著,已不起世間想 ,復無恐怖,已無恐怖,便般涅槃: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 如實知之。是謂,釋提桓因,比丘斷欲,心得解脫。』爾時,釋提桓因即從 {坐}[座]起,頭面禮我足,便退而去。還歸天上。」   爾時,大目犍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中部37經/渴愛的滅盡小經(雙大品)(莊春江譯)   我聽到這樣: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東園鹿母講堂。   那時,天帝釋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接著在一旁站立。在一旁站好後, 天帝釋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什麼情形,簡要地[說],是渴愛之消滅而解脫、畢竟究竟、究竟離軛安穩、 究竟梵行、究竟終結、人天最上的比丘呢?」   「天帝釋!這裡,比丘聽聞:『一切法都不值得執著。』天帝釋!當比丘聽聞: 『一切法都不值得執著。』時,他證知一切法;證知一切法後,他遍知一切法; 遍知一切法後,凡感受任何受: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他在那些受上住 於隨觀無常、住於隨觀離貪、住於隨觀滅、住於隨觀斷念。   當他在那些受上住於隨觀無常、住於隨觀離貪、住於隨觀滅、住於隨觀斷念時, 他在世間中不執取任何事物。不執取則不戰慄,不戰慄就自證涅槃,他了知 :『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作的已作,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了。』   天帝釋!這個情形,簡要地[說],是渴愛之消滅而解脫、畢竟究竟、究竟離軛安穩、 究竟梵行、究竟終結、人天最上的比丘。」   那時,天帝釋歡喜、隨喜世尊所說後,向世尊問訊,然後作右繞,接著就在 那裡消失了。   當時,尊者大目揵連坐在世尊不遠處。   那時,尊者大目揵連這麼想:   「那位夜叉現觀世尊所說後隨喜呢?或者不呢?我應該知道那夜叉是否現觀 世尊所說後隨喜。」   那時,尊者大目揵連猶如有力氣的男子能伸直彎曲的手臂,或彎曲伸直的手臂 那樣[快]地在東園鹿母講堂消失,出現在三十三天中。   當時,天帝釋在一蓮花園具備、具有百重天之五樂自娛。   天帝釋看見尊者目揵連正從遠處走來。看見後,令那百重的天之五樂離開, 然後去見尊者大目揵連。抵達後,對尊者大目揵連這麼說:   「請來!親愛的目揵連先生!歡迎!親愛的目揵連先生!   親愛的目揵連先生!距上回來到這裡已很久了,請坐!親愛的目揵連先生! 這座位設置好了。」   尊者大目揵連在設置好的座位坐下,天帝釋也取某個低矮坐具後,在一旁坐下。 在一旁坐好後,尊者大目揵連對天帝釋這麼說:   「憍尸迦!關於渴愛之消滅而解脫,世尊怎麼簡要地說呢?如果我們也能聽 到那世尊之所說,那就好了。」   「親愛的目揵連先生!我們很忙,要作的事很多,不僅要作自己的,還要作 三十三天的,而,親愛的目揵連先生!所有所善聞的、善把握的、善作意的、善理解的, 都很快地消失了。   親愛的目揵連先生!從前,諸天與阿修羅眾列陣戰鬥。親愛的目揵連先生! 在那場戰鬥中,諸天勝了,阿修羅敗。親愛的目揵連先生!我征服了那場戰鬥, 從那裡回來,成為戰鬥的勝利者後,建了名叫最勝的殿堂。   親愛的目揵連先生!最勝殿有一百座尖塔,每座尖塔中有七百間重閣,每間 重閣中有七位天女,每位天女有七位侍者,親愛的目揵連先生!你願意看最勝殿 的美景嗎?」   尊者大目揵連以沈默同意了。   那時,天帝釋與毘沙門大王以尊者大目揵連在前面,去最勝殿。   當天帝釋的侍者們看見尊者大目揵連正從遠處走來時,見了後,羞愧著進入 各自的內室,猶如媳婦見到公公後羞愧。同樣的,天帝釋的侍者們看見尊者大目揵連後 羞愧著進入各自的內室。   那時,天帝釋與毘沙門大王使尊者大目揵連在最勝殿中得到四處走動、探查:   「親愛的目揵連先生!請看這最勝殿的美景!親愛的目揵連先生!請看這最 勝殿的美景!」   「它看起來很美麗,這是尊者憍尸迦的;如其在前世作福者的,任何人類看 了這美景後,他們這麼說:『先生!它確實看起來很美麗,如三十三天的。』它看起來 很美麗,這是尊者憍尸迦的;如其在前世作福者的。」   那時,尊者大目揵連這麼想:   「這夜叉極住於放逸,讓我激起這夜叉的急迫感。」   那時,尊者大目揵連以腳拇指作出像那樣的神通作為,使最勝殿震動、大大 地顫動、猛烈地震動。   那時,天帝釋、毘沙門大王、三十三天的諸天有不可思議的、未曾有的心生起:   「實在不可思議啊,先生!實在未曾有啊,先生!沙門的大神通力狀態、大威力 狀態,確實是以腳拇指使天界震動、大大地顫動、猛烈地震動。」   那時,尊者大目揵連知道天帝釋驚慌、身毛豎立後,對天帝釋這麼說:   「憍尸迦!關於渴愛之消滅而解脫,世尊怎麼簡要地說呢?如果我們也能聽 到那世尊之所說,那就好了。」   「這裡,親愛的目揵連先生!我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接著在一旁站立。 在一旁站好後,親愛的目揵連先生!我對世尊這麼說:『大德!什麼情形, 簡要地[說],是渴愛之消滅而解脫、畢竟究竟、究竟離軛安穩、究竟梵行、 究竟終結、人天最上的比丘呢?』   當這麼說時,親愛的目揵連先生!世尊對我這麼說:『天帝釋!這裡,比丘 聽聞:「一切法都不值得執著。」天帝釋!當比丘聽聞:「一切法都不值得執著。」 時,他證知一切法;證知一切法後,他遍知一切法;遍知一切法後,凡感受 任何受: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他在那些受上住於隨觀無常、住於隨觀離貪 、住於隨觀滅、住於隨觀斷念。   當他在那些受上住於隨觀無常、住於隨觀離貪、住於隨觀滅、住於隨觀斷念時, 他在世間中不執取任何事物。不執取則不戰慄,不戰慄就自證涅槃,他了知 :「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作的已作,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了。」   天帝釋!這個情形,簡要地[說],是渴愛之消滅而解脫、畢竟究竟、究竟離 軛安穩、究竟梵行、究竟終結、人天最上的比丘。』   親愛的目揵連先生!世尊這麼簡要地說渴愛之消滅而解脫。」   那時,尊者大目揵連歡喜、隨喜天帝釋所說後,猶如有力氣的男子能伸直彎曲 的手臂,或彎曲伸直的手臂那樣[快]地在三十三天中消失,出現在東園鹿母講堂。   那時,天帝釋的侍者們在尊者大目揵連離去不久時,對天帝釋這麼說:   「親愛的先生!那是你的大師世尊嗎?」   「親愛的先生!他不是我的大師世尊,那是我的同梵行者尊者大目揵連。」   「親愛的先生!這是你的獲得,(親愛的先生!這是你的好獲得,)你的同梵行者 這麼大神通力、這麼大威力!你的那大師世尊當然更是啊!」   那時,尊者大目揵連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接著在一旁坐下。在 一旁坐好後,尊者大目揵連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世尊記得曾對某位著名而有影響力的夜叉以簡要所說的渴愛之消滅 而解脫嗎?」   「目揵連!我記得。這裡,天帝釋曾來見我。抵達後,向我問訊,然後在一旁站立。 在一旁站好後,目揵連!天帝釋對我這麼說:『大德!什麼情形,簡要地[說], 是渴愛之消滅而解脫、畢竟究竟、究竟離軛安穩、究竟梵行、究竟終結 、人天最上的比丘呢?』   當這麼說時,目揵連!我對天帝釋這麼說:『天帝釋!這裡,比丘聽聞:「 一切法都不值得執著。」天帝釋!當比丘聽聞:「一切法都不值得執著。」時, 他證知一切法;證知一切法後,他遍知一切法;遍知一切法後,凡感受任何受: 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他在那些受上住於隨觀無常、住於隨觀離貪、住於隨觀滅、 住於隨觀斷念。   當他在那些受上住於隨觀無常、住於隨觀離貪、住於隨觀滅、住於隨觀斷念時, 他在世間中不執取任何事物。不執取則不戰慄,不戰慄就自證涅槃,他了知 :「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作的已作,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了。」   天帝釋!這個情形,簡要地[說],是渴愛之消滅而解脫、畢竟究竟、究竟離軛安穩、 究竟梵行、究竟終結、人天最上的比丘。」』   目揵連!我記得曾對某位著名而有影響力的夜叉這麼以簡要所說的渴愛之消滅 而解脫。」   這就是世尊所說,悅意的尊者大目揵連歡喜世尊所說。   渴愛的滅盡小經第七終了。 註解: 1.「釋提桓因(音譯);天王釋;天帝釋(義譯)」(sakko devānamindo,另音譯為 「釋提桓因陀羅」,另義譯為「諸天之王釋天」),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神的統治者, Sakka」(Sakka, ruler of gods或Sakka, lord of the devas),其名字為 「拘翼;俱尸迦;憍尸迦」(kosiya),菩提比丘長老註解說此字的意思是「貓頭鷹」 (the owl),常見的別名尚有「千眼、帝釋、舍脂夫、須闍之夫、襪瑟 哇、摩伽婆、釋脂之夫摩佉婆」,參看《雜阿含1106經》。 2.「愛盡解脫」,增壹阿含經作「斷於愛欲心得解脫」、斷欲心得解脫」,南傳作 「渴愛之消滅而解脫」(ta?hāsa?khayavimutti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在渴愛 的破壞中自由」(liberated in the destruction of craving),或譯為 「在渴愛的消滅上是自由者」(who are liberated in the extinction of craving)。「愛盡解脫」的內容,另參看《雜阿含988經》。 3.「持;受持」,南傳作「憶持」(dhāre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記得」 (remember),或「受持」(samādiyati; samādāya,另譯為「取;受」),菩提比丘 長老英譯為「承擔」(undertaken)。按:名詞「dhāraa」水野弘元 《巴利語辭典》也譯作「受持;憶持」。 4.「慚」(hir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羞恥」(shame),並解說「慚」的動機是 自我尊重(is motivated by self respect)與向內看的(inward looking)。 5.「愧」(ottapp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在道德上畏敬」(moral dread),並解說 「愧」是向外看的(outward looking),害怕被責備、壞名聲與處罰的後果。 6.「同學;梵行;諸梵行;諸梵行人」,南傳作「同梵行者」(Sabrahmacārī, 另譯為「同修行者」),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在聖潔生活中的同伴」 (companions in the holy life)、「在聖潔生活中的兄弟」(brothers in the holy life, SN.22.85)。 7.「繫念面前(SA);正願(MA);繫念在前(AA)」,南傳作「建立起面前的正念後」 (parimukhaṃ satiṃ upa??hapetv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在他面前建立深切注意」 (set up mindfulness in front of him, establishing mindfulness before him),並引《清淨道論》的解說,「面前的正念」是指「在鼻尖上或在 上唇中心上」(at the tip of the nose or at the centre of the upper lip)。 8.「善來」,南傳作「歡迎」(svāgataṃ,另譯為「善來」),菩提比丘長老英譯 為「歡迎」(Welcome)。另外,「請你來;來!」(ehi),古譯也作「善來」,別譯 雜阿含經作「汝善來!」,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來!」(Come)。「善來!比丘!」 的「善來」,即用這個字。 9.「離軛安穩」(yogakkhema),另譯為「軛安穩」或「瑜珈安穩」,這裡採用前者 的意思(後者的意思是「修行得安穩;努力得安穩」),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離束縛 之安全」(the security from bondage)。 10.「斷念」(pa?inissagga, pa?inissajjati,另譯為「捨遣;捨離;定棄」),菩提 比丘長老英譯為「對其斷念;死心」(relinquishing of it),並解說「斷念」 主要用在毘婆舍那階段,對所有有為法經由洞察無常而積極消除雜染,發生在 「安那般那念」的第十六階(參看《雜阿含803經》),「捨棄」則用在聖道成熟 ,可能意味著完全放棄所有執著的最後狀態,因此在意義上與涅槃緊接。 感想: 佛教神奇故事情節的一經 :) 情節很有趣,不多講了 講法義: 北傳: 若是比丘聞此空法解無所有,則得解了一切諸法,如實知之。身所覺知苦樂之法 ,若不苦不樂之法,即於此身觀悉無常,皆歸於空。彼已觀此不苦不樂之變,亦 不起想,以無有想,則無恐怖,以無恐怖,則般涅槃: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 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 諸比丘聞法已,都無所著,亦不著色,盡解一切諸法,了無所有 若有比丘解知一切諸法空無所有,亦無所著,盡解一切諸法了無所有,以知一切 諸法無常,滅盡無餘,亦無斷壞。彼已觀此,已都無所著,已不起世間想,復無 恐怖,已無恐怖,便般涅槃 南傳: 當他在那些受上住於隨觀無常、住於隨觀離貪、住於隨觀滅、住於隨觀斷念時, 他在世間中不執取任何事物。不執取則不戰慄,不戰慄就自證涅槃, 感覺上 北傳已經從無常法印 切入 空法印(無我),多觀一切諸法(已有大乘影子) 南傳是以無常直接觀滅 我個人覺得,北傳經文或許較為原始(傳承中修改較少) -- 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73.159.86
summertrees:阿彌陀佛 10/16 10:12
Samus:轉錄至看板 Tantric 10/16 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