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三、菩提心生起次第 (一)要有無錯謬因緣 前面說過菩提心的利益時,光是靠迴向發願,即使唸了數百萬遍,菩提心也無法生起 ;菩提心生起是由有次第的觀修,如是因如是果,無錯謬的觀想內容,以及觀想的條件俱 備,淨除罪障及累積順緣的同時,慢慢觀修才能生起。為了無錯謬的內容及次第,如修次 中篇所說修學。本論作者蓮花戒大師是那爛陀一位有成就的學者,他是寂護論師的心子, 寂護論師是第八世紀時,藏王迎請他到西藏;寂護論師在當時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大學者 ,著作有「中觀莊嚴論」,因明論典等,蓮花戒大師著作「中觀光明論」,以及寂護論師 的因明釋論,修次三篇是在西藏時著作的,因為寂護在藏地時有漢地和尚,這時沒有問題 ;到蓮花戒大師時,有些漢地和尚在見解上有問題,因此與蓮花戒大師辯論,結果輸了, 就把他們趕走。 有些漢地和尚說法,只要修禪就可以,無需多多聽聞,學多無用,只要修行。可是在 那爛陀寺並非如此,弟子們非常認真學習教理,並且應用在修行上,是聞思修三者並行。 這種良好的學習態度,寂護論師好不容易的在藏地建立起來,因為有些漢地和尚認為學多 無用,只要修行就可以,於此產生瑕疵。今天藏傳佛法重視聞思修並用,持有教證二量, 也是寂護和蓮花戒大師留下良好的修持規範,才能使西藏樹立了講授與修行,二者並行的 教法。 修次中篇主要是止觀雙運的內容,如同道次第修習止觀的次第,所以稱為修次,因為 有三篇,這本是中篇,所以稱為修次中篇。佛法的教理是依據真實狀況而說,如外在的因 緣草木等,是觀待因緣生滅的,順緣具足時,草木生長,順緣消失,逆緣形成時,這些草 木因逆緣而消滅。外在情況是如此,我們內在情況也是如此。有些感受或想法,因為因緣 具足故,這種想法就會現起,當逆緣產生時,這種想法隨著逆緣就會慢慢削弱。所以無論 外在或內在的實際情況,都是隨著因緣而轉變,如果有一種左右變化的,這就是它的因, 一切都是無自主的隨著種種因緣而變化。生起果的因緣,也是從之前的因緣而來的,隨著 之前的因緣改變後者因緣的果實;那麼追溯之前的因緣從何而來,也是從之前的因緣而來 ,所以佛教不主張有第一個因緣,那就是無因而有,就不符合實際情況,所以不承認無因 而有,或是常因而生。一切由因緣而生,依他緣而生,這些因緣法,是由因緣而改變,實 際狀況如此,形成佛法教理的基礎,也是佛法的見解,我們稱為緣起見,這是符合實際狀 況。 確實如此,因為由緣起見解而產生了四聖諦;佛說四聖諦之後,就說了十二因緣,其 實十二因緣,也是說緣起的道理,因為有無明,所以才有行、識、名色到老死。從集諦生 苦諦次第,都在說明因緣觀待的關係,前前因生後後果,後後果是依前前因而有,形成了 十二因緣生死流轉,這是佛陀見解的基礎。所以我們不認為有世間的創世主創造世間,也 不承認數論派所說的共主相,由共主相的常因變出萬法。這也是違背了邏輯,我們認為是 有因而生,也是同類而生,這就是佛法的基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編輯: cool810 來自: 123.205.70.143 (08/23 21:20)
hebebear:感恩分享 :) 08/26 1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