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四聖諦──佛法的基本 (13) 達賴喇嘛尊者 (三)業與自然世界 現在,當我們談到整體物質宇宙的演化時,我們不能說那個因果的自然過程是業的產 自然世界因果過程的發生與業無關雖然如此,在決定過程產生的形式或導致的方向 上,業會扮演某種角色。 我們於此應該提出,從佛教的分析角度來看,要區分兩種探究的領域。我們可稱其中 一個領域為「自然的」此中只有因果律的自然過程在運作;而另一個領域是依這些因果 互動會出現一些屬性由於這樣區分的緣故,當試圖要了解世界或真實的本質時,我們發 現有不同的推理管道可用。 例如,我們在佛教的分析中使用所謂的「四原則」。首先是自性原則(Principle of Nature):事物存在,以及因其存在導致結果的事實。我們幾乎可以說這個原則意味對自 然律的接受。接著是效力原則(Principle of Efficacy):這是處理有關事物依其自性 有能力產生特定結果的方式。第三個是依存原則(Principle of Dependence):在前二 個原則成立後,我們知道在事物與事件彼此之間,在因與果之間,存在一種自然依存的關 在這三個原則的基礎上,佛教的批判性分析採用不同的推理方式去擴大或加深我們對 自然世界的理解因此我們接受的第四個原則是正確證明(Principle of valid Proof) :有了這個,那就一定會變成這樣有了那個,這應該會是如此的。 對一個佛教的修行者而言,了解這些自然世界的原則很重要,如此我們就可以使用這 些知識去過一種如法的生活。因此,我們可以說,由於過著如法的生活,我們就會把正確 證明的原則用於行善除惡這方面上。 因此,如我早先提過的,現在我們要考慮的問題是:在因果過程的哪一點上,業牽涉 進來了?以及業是如何地與自然因果律的過程互動? 為了要回答這些問題,也許我們可以參考自己的經驗。例如,我們的經驗告訴我們, 在上午做的某一行動,到了下午還有持續性的影響力行動會創造出某種心靈的狀態 會對我們的情緒和存在的感覺有所衝擊,縱使它在早上就做了,它的效果還在我們心中持 久不衰。我想業及其後果是以相同的原則在運作,甚至連久遠的業報也是如此我們要了 解,這就是業所造的效果何以能在行動做完後還能留那麼久的原因。當然,依照佛教的說 法,業的衝擊影響可在今生甚至來世中存留著在這點上,我覺得除非用金剛乘文獻所提到的要點,來補充佛教文獻(註三)中所找 到有關業力過程的一般性解釋,我們的了解將不會是完整的金剛乘解釋物質世界和眾生 的身體這二者都由地、水、火、風、空五大元素組成這裡的空要以真空或空間來了解, 而不是以無障礙這種學術性意義來了解金剛乘文獻用外在元素和內在元素的角度討論這 些現象,以及在一個非常深奧的層次上,顯現它們是如何彼此關聯的透過對這個關係的 了解,我們對業影響這個世界的方式會有更為深刻的體悟。 就如先前提過的,意識的存在是個自然的事實。意識是存在的,就是這樣。相似地, 意識的連續,也是一種自性原則意識維持它自身的連續性。在這點上,我要補充一下, 佛教對意識的了解是不可能為無處生或無因生,同時,意識也不可能從物質中產生出來。 這不是說物質不能影響意識然而,意識的本性是全然光明,純粹體驗;它是種本初的認 識能力,因此不能從與其性質不同的物質中產生出來這就導出既然意識不能無因生,也 不能自物質因生,那它一定要從不停的連續體而來就在這個前提上,佛教接受(無始以 來)前世的存在。(註四) 我們已經知道苦的根源是業與無明,但事實上,無明是主要的苦因─────────────────────────────────────── 注三、見世親《俱舍論》第三章和第四章。 注四、有關這個主題的較完整討論,請參見 Dialogus with Scientists and Sages: The Search for Unity 一書中達賴喇嘛和 David Bohm 的對談。此書由 Ren'ee Weber編輯, Routledge and KeganPaul出版,London, 1986。 -- 【如是若由染污無明薩迦耶見,他自在轉,三門作行殺等不善,集非福業若行捨施守 護戒等欲界善法,是集福業若修靜慮無色地攝奢摩他等,是為積集諸不動業若爾 於三有中一切盛事,見為過患,希求解脫欲樂,發起修眾善業,又於無我義如理觀察 慧相應思諸善淨業,是否集諦生死因耶?總資糧道、加行道者,雖集庸常能引之業, 然由如斯意樂所起,及無我觀慧相應諸善淨業,是後有愛能對治品,與生死本我執行 相,相違而轉,故非尋常真能引之集諦然能隨順引後有集,故立為集攝此說善思 生死過患,厭離生死意樂所起,引出世道諸善淨法,為隨順集故當勵力,引此意樂 及無我慧由是因緣,若未由多異門,觀察修習生死過患,於生死盛事破除貪愛,獲 得對治又未如理以正觀慧觀無我義,又離修習二菩提心餘諸善行,唯除少數依福 田力,悉是庸常集攝,轉生死輪。】 ~《菩提道次第廣論‧思惟集諦》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編輯: cool810 來自: 123.205.70.74 (01/31 2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