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摘自:〈The Opening of Wisdom-Eye〉 十四世達賴喇嘛 三學(Trisiksa) 三、增上慧學(Adhiprajnasiksa) 這是三學的最後一個增上修行。慧是指具足了知善與不善業的特殊智能。透過心智開 展(bhavana )的訓練,智慧將不斷增長。成就之後就得到圓滿智慧。這裡我們概區分三 種智慧: ◎出世間慧(paramarthaparicchedaka-prajna)透過這種智慧,起初可以間接的 了知無我義,當這種智慧具足以後,可以透過個人的經驗通達無我義◎世間慧(samvrttaparicchedaka-prajna)透過這種智慧可以精通五明:聲明( sabda-vidya),語言學;因明(hetu-vidya),邏輯學;內明(adhyatmika-vidya), 宗教學;醫方明(cikitsa-vidya),醫藥學;工巧明(silpa-vidya),工藝學。 ◎無漏慧(sattvarthaparicchedaka-prajna)透過這種智慧,行者可以利益一切 眾生,不論是世間眾生或是他界眾生。這種智慧視一切法為方便善巧(kalyan-akaraka) ,並以利生的態度去成辦。 這三種智慧中,第一種是最重要的。因此,行者必須盡一切努力去成就它。無我的法 義在佛教思想和行證中隨處可見,它的解釋和體證方法有很多,但所有的目的都一樣在教 導我們走向圓滿智慧。這個無上智慧是了知勝義諦上諸法「無自性」(nihsvabhavata) 。中觀宗應成派的論師做了很多的努力,對於「諸法無自性」有很清楚的解釋,以下將根 據這些論師們的見解略做討論。 此處我要再度強調,佛教各宗派都支持無我的法教,因為一般人都承認自性有見( atman-view),堅決相信有永恆不變的自性,這是所有煩惱的根源。他們假設所有的事物 都是獨立存在的,有一個「自我的本質」,這是自性有見,也就是無明。也因為自性有見 而在生死輪迴中流轉。換言之,自性有見是輪迴的根。然而,一個解脫者,例如阿羅漢, 已經破除自性有見,因為他已經參透了無我的真相。只有藉著內觀無我智(nairatmya- jnana)才能把無明連根拔除,這只能靠自己。因此行者開展最高層次的內觀親證無我是 必要的。 無我有兩個層面:人無我(pudgala-nairatmya)法無我(dharma-nairatmya)兩者都以「無自性」做解釋,眾生和諸法經過分析都一樣,沒有自性或本體。如果我們先 了解人無我,那麼要理解法無我就容易多了。 要建立對人無我的理性認知,有許多解釋的方法,最重要的稱做「分別共相和差別相 」(ekaneka-viyuktatva)。這可以透過以下四個子題做解釋,即四尋思觀,分別是:1. 名尋思(nisedhya-viniscaya-marma)2.事尋思(vyapti-viniscaya-marma)3.自性假立 尋思(ekatva-viyukta-viniscaya-marma)4.差別假立尋思(anekatva-viyukta- viniscay-marma)。 第一個可以做如下的解釋:否定的對象為自我或神我除非我們已經了解我執如何假 想有一個自我,否則你無法否定它。對此有人會認為,自我的否定包括粗品和細品。如果 只否定了粗品的我見,細品的我見就不會起作用。然而,我執藉著我們認為有一個叫做「 我」或是「自我」的獨立自性實體,從而轉向認為有一個恆常的我,這意味著掉入了一個 極端,稱為常見(sasvata-drsti)。在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要很小心,如果六根所感知 的六塵都予以否定,那麼我們就很容易斷滅了事物相對性或是世俗真理。如果我們堅持地 跟隨,我們將會掉入了另一個極端,稱為斷見(utcheda-drsti)。 我們必須避免這兩個極端,為此就要檢視我執,那是一種視我為獨立實體的觀念,我 執有兩種:分別我執(parikalpita)俱生我執(sahaja)根據一些靈魂論者所發明 的不同哲學體系,而緊執有我見者,稱為分別我執。這種我見只限制在一些相信特殊思想 體系的人,不是所有人都有。然而,很自然的、不需要任何哲學思想影響就緊執或是接受 「我是」觀念的,稱作俱生我執,幾乎所有人都如此。如果我們再仔細檢視,將會發覺到 這種我見是緊抓著「我」,當成一個獨立的實體,好像它是獨立的五蘊。稍加檢視,所有 的我見都是植基於五蘊或是其中之一。因此,緊執有我是因為五蘊而安立。清楚的了解這 點稱為「否定的認知」,即名尋思(nisedhya-viniscaya-marma)。 第二個觀點認為當獨立來看的時候我是存在的。問題是:它是不同於五蘊呢還是與五 蘊無別呢?但是它們之間並無分別。因此這個問題是不恰當的。「我」既不可與五蘊分別 又不是與五蘊無別。了解這一點稱為「一致的認知」即事尋思(vyapti-viniscaya-marma )。 第三種,有人認為如果自我和五蘊是同一本質(姑不論對那些未開啟的心智而言,它 們似乎是不同的),那麼它們應該是一不是二。為什麼呢?因為假使它們真的本質相同, 這個假設的真實本質和表相上的本質(透過未開啟的心所察覺到的)只能在世俗諦上呈現 出其間的不同,在勝義諦上就無法顯現出不同。意思是說假設本質是相同的,不論在世俗 諦或是勝義諦上都應該一樣。基於這個理由,我們說假使我和五蘊是同一個本質,它們應 該沒有差別。 如果我們接受這二諦無有差別,會犯以下多重的謬誤:1.如果沒有不同,一個人會有 許多的自我(如有五蘊就有五個自我)。2.同樣的,如果一個人只有一個我,將只有一個 蘊。3.或者,諸蘊都有相同的本質生生滅滅,自我也會生滅。因此透過不同的辯證試驗就 會越來越清楚,自我和五蘊不會是相同的自性組合。這個對於自我與五蘊共相無有自性的 徹底認知,稱為自性假立尋思(ekatva-viyukta-viniscaya-marma)。 第四種,當我們否定了自我和五蘊共相後,我們現在要徹底的辨證它們的差別相。假 使自我完全不同於諸蘊,那麼一個嚴格的疑問將會在此呈現。假使在世俗諦的觀點上看它 們是不同的,那麼在勝義諦上看他們也絕不會不同(因為勝義諦總是不同於世俗諦)。不 過這將與主張它們是全然不同的論點互相矛盾。 在這個命題下,我們必須接受自我和諸蘊是完全無關的,是全然不同的。在此情況下 ,我們將接受自我沒有諸蘊生滅及存在的特質。因此,相信這種我見的人,認為自我是完 全與個性的元素不同,能夠證明自我是獨立存在的而且與五蘊無關──但這無法做到(因 為所有認知自我的方式都包含在五蘊之內)。因此,執持「自我與五蘊完全不同」的見解 是不正確的。這是對於自我與五蘊差別相無有自性的徹底認知,稱為差別假立尋思( anekatva-viyukta-viniscaya-marma)。 要了解人無我就必須以這種方式去認知,為什麼自我和五蘊既非相同亦非不同。 我們也可以透過另外一種叫做無所得(anuoalabdhi)的辨證方法(難獲得的必要條 件以證明對象)。人無我可以分成以下兩種譬喻來解釋:一個人假定只有在兩個可能的地 方尋找遺失的牛,但在這兩個點徹底搜尋後並沒有找到。他知道這頭牛不可能在別的地方 ,除非再想到第三個地點,因此他的尋找很顯然不會有結果,他的錯誤假設也是顯而易見 。同樣的,假設自我是獨立實存的,經過徹底搜尋之後發現五蘊的內外都沒有一個自我。 相信有一個獨立實存的自我事實上是作意的結果。這種自我的概念證明是妄念,而且邏輯 上透過共相和差別相的辯證證明是無效的,因此我們了悟了人我空,也就是人無我。以這 種方式並透過這種辯證的力量使得行者走入了中道的修行正見。 我們已經簡略的說明了人無我,接著我們要解釋法無我。通常,類似一個壺的東西我 們會視為是獨立實存的。事實上,一個壺只是一些諸如泥土、陶工等因和熱的果,因緣和 合而成。意指它的存在是依賴其他許多的元素,這些元素不同於一個叫做壺的成品,這樣 就很容易了解它並非獨立實存的。如果它確實是獨立的,它就必然是自生的(svaya-mbhu ),但經過檢視,我們沒有發現到它有任何的自性。那麼,組成這個世界上一切可以經驗 的萬法,其本質就好像這個壺一樣,他們的生起和存在需要條件的支持。這個存在的觀點 是最重要的證明,說明了萬法也是空無自性。這就是勝義諦。雖然我們感覺諸法好像有自 性,究竟真理上顯現它的這種自性是空的相信事物是以我們所感知的方式存在的事實, 稱為法我執(dharmatma-drsti),這與假想感官世界是究竟真理一樣。但是為了瞭解背 後隱藏的真理(被我們的無明煩惱所蒙蔽),我們必須以上述四尋思觀的辯證方法來檢視 諸法。透過這樣的檢視我們擺脫了自願接受諸法有自性的見解,參透了究竟的空性。如此 就確認整個世界只是我們加以概念化,它的存在是相對的。藉此我們就體證了法無我的智 慧。 當我們已經具足人無我和法無我的正知見,就會理解情器世界只是因和果、主體與客 體,它的存在是依緣於許多的因。事實上,影響有情和無情眾生的過程,必須建立在諸法 無我的基礎上去理解。如此就確定別人視為有條件的諸法其實是因緣而生,換句話說就是 空性當我們了解緣起就是空性、空性就是緣起,透過內觀我們就能了悟所有佛陀教法的 本質。 但是要了解空性(即使是用知性的方式),分別共相與差別相的辯證是不夠的,還要 其他的辯證方法以強化這項智慧。 它們分別是: ◎金剛粒論證法(Vajra-kana-yukti):用這個方法徹底的檢視以下四個邊見,了解 到: ┌自生, ├他生, 諸法不是─┼共生, └無因生。 ◎實相與非實相無生論證法(Sad-asad-anupapatti-yukti): 實相與非實相的生起包含檢視以駁斥下列的傾向: 1.直喻因果的本質, 2.因自性的其他原因而生, 3.因自生和其他助緣而生, 4.無因。 ◎四生無因論證法(catuskotyutpadanupatti-yukti):邏輯顯示四生並沒有結果, 用這個方法檢視諸法的產生: 1.一個因產生許多果, 2.許多因產生一個果, 3.許多因產生許多果, 4.一個因產生一個果。 ◎緣起無性論證法(Pratitya-samutpannatva-yukti):緣起的方法是檢驗諸法互相 依緣而生,並無實體,也是自性空。 通過這樣的辯證,產生了空性或無我的甚深義,這項智慧的獲得,必須藉著開啟和了 悟增上心學,這可以是有想定(savitarka)或是無想定(avitarka),這是增上慧學所 必須的態度。 以上是增上慧學的說明。 注釋: 1.人們如果執著於我見,就會認為這個生理結構就是自己。這是俱生我見,緊執色蘊 憶增強了自我的觀念,因此緊執著想蘊有些人認為靈魂是在感官背後的「觀察者」, 因此而緊執著識蘊神學家或哲學家概念式的見解當然更細微且由詭辯所支持,卻是 執著行蘊。 2.如果我執的存在不同於或是獨立於五蘊之外,這不可能是佛陀主張對於個性所做的徹底 分析:這不會獲得純粹觀察分析或是透過內觀智慧參悟兩者的支持。再者,如果是獨立 ,兩者就沒有關係,因此也就無從以任何方式來了知它。如果它沒有不同於或獨立於五 蘊之外,它就不能獨立,因此產生矛盾。 3.佛陀在《相應部經》(XXII.47)中有令人印象深刻的開示:「所有的外道和知識階級 以許多方式設想有一個我,認為它是五蘊,或是五蘊之一。」結合這一節的開示,也可 以參考:「蛇喻經」(《中長部經》,22)。 4.所有的緣起都是互相依緣的(不全然是因和果),都是根據一個簡單的緣起公式:「 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它們都是自性空,依靠其他的因素生滅,依此畢竟空。 -- 願一切有情具樂及樂因 願一切有情離苦及苦因 願一切有情不離無苦之樂 願一切有情遠離愛惡親疏,住平等捨 ~四無量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82.233.156.130
Lunakaoru:隨喜讚嘆 07/16 2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