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五蘊皆空」:性空所依之法,依五蘊安立(一、所依—有法);所要破除的是其自 性(二、所遮—自性);因為緣起所以性空(三、所立—空性)。諸法本來即是性空、無 自性的狀態,並非因為修習而使它無自性。並非我們觀修時沒有自性,不觀修時有自性。 《現觀莊嚴論》說:所遮的自性,在任何法中都是沒有的,否則空性就不存在了。 「照見」:由聽無自性之理思惟之,而安住在無自性的體會中,所以有止觀兩種修法 。「照見五蘊皆空」的好處是「可以度一切苦厄」,此處有二種解說:一、因為知性空, 破除自性、斷除煩惱痛苦;二、因為一切煩惱痛苦是在戲論當中現起,所以遠離一切戲論 ,就遠離了一切痛苦,從煩惱痛苦中解脫。所以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佛說《心經》的緣起,是在靈鷲山中部,為諸 菩薩、聲聞弟子所圍繞,當時觀自在菩薩正在觀修般若波羅蜜多,專注思惟觀修而「照見 五蘊皆空」。《心經》主要內涵,是舍利弗與觀自在菩薩有關空性的問答,佛出定後認可 菩薩所說,歡喜讚嘆,可見觀自在菩薩所見的空性是最究竟的。 佛初轉法輪時,說諸法有自性,有真實。但在《楞伽經》中又說無自性,其意為外在 法無自性,內在法有自性。但在《般若經》中又說內外法皆無自性。這些都是佛所說的。 為何有時說有自性,有時又說無自性,要如何判斷呢? 事實上,佛經可分為了義和不了義兩種,而對了義、不了義的解釋又有二種:第一種 ,一、詞面內容與實際內容符合者為了義;二、詞面內容與實際內容不符合者為不了義。 第二種,一、所說內容為空性勝義諦為了義,例如說空性的經典是最究竟圓滿者;二、所 說內容為世俗諦,在觀察時無法得最究竟義者為不了義。因為佛是觀機而說法、因應當時 因緣而說法,所以與正理相違者為不了義。所以判別了義、不了義不可單由經文詞面來判 別,須由智慧正理來抉擇。(註:《廣論》P.402~403。)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205.7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