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摘自:《覺燈日光》道次第講授 成滿智者所願 如果沒有奢摩他和毗缽舍那,即使生起再多的善心、累積再多的善行,力量還是非常 地微薄。即使有了解無常、空性的大慧力,但了解無常的觀修、空正見生起的時間非常短 暫,無法持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的心很容易浮動,若不刻意去制止,易隨著散亂 而走。 梵文「奢摩他」,在藏文稱「喜內」。「喜」是止、消滅之意。「止」是停止、阻止 的意思,就是阻止散亂和沉沒,使心不隨著散亂和沉沒而走。「內」是住。「住」是能夠 隨心所欲地安住在所緣境上。透過止住的修行,可使心往內收攝,不再往外散亂,遠離身 心的粗重性。所謂「粗重性」,就是我們現在的身無法持續地行善,很容易感到疲倦;心 緣善法時,心力無法提起,去緣惡時,卻容易感到歡喜。透過奢摩他的修習,遠離了身心 粗重之後,會生起身心輕安,也就是生起未曾有過的強烈的安樂感受。此時,雖然內心非 常歡喜,但不僅不會因強烈歡喜而往外散亂,反而還會隨心所欲地安住在所要緣取的境上 ,想要安住多久就能夠安住多久,這種定力就稱為「奢摩他」,或稱為「止住」。 心於所緣能想住多久就住多久,這時候再以智慧去觀察,就不容易移動焦點,可以看 得非常清楚。未證奢摩他之前,我們在觀察所緣之時,很容易散亂,無法在一個點上觀察 很久。有了奢摩他之後,就不會再產生散亂,再反覆地觀察、思惟,無論是世俗諦還是勝 義諦,我們會看得越來越清楚。之後又會再生起未曾有過的身心輕安。這時候的身心輕安 與得止時的身心輕安不同,止之時的身心輕安是由止力所引發,勝觀之時的身心輕安是由 觀力所引發。這時候觀自之所緣境的觀慧,稱為「勝觀」。勝觀跟普通的觀不同,普通的 觀很容易隨散亂而走,勝觀卻不然,看得非常地清楚。中文的「勝觀」,梵文叫作「毗缽 舍那」。 奢摩他、毗缽舍那,不只內道有,外道也有,是內外道由禪定所證得的共同功德。所 以奢摩他、毗缽舍那屬於世間和出世間的共同功德。可是緣空性的奢摩他和緣空性的毗缽 舍那,是外道沒有的,是屬於出世間的不共功德。唯有透過了解空性,由通達空性的奢摩 他和毗缽舍那的止觀雙運,才能讓我們獲得聖者的果位,斷除煩惱。 《解深密經》說:「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應知皆是此奢摩他、毗缽舍那所得 之果。」有人就問:奢摩他和毗缽舍那是聞思修三者中之修所生果,世間的聞所生慧和思 所生慧不是修所生果,怎麼能說一切善法都是止、觀之果呢?宗喀巴大師回答:如果我們 講到真正的奢摩他和毗缽舍那,那是修所生果,一切大、小乘的功德,就不一定是奢摩他 和毗缽舍那所生的功德。譬如生起出離心或生起任運自然成就的菩提心,就不一定先有奢 摩他或是毗缽舍那。然而,若我們講到很單純地專注一境的三摩地,它可以被奢摩他所攝 ,是隨順奢摩他品,因為它類似奢摩他;同樣地,一切對如所有性和盡所有性做觀察的智 慧,不一定是毗缽舍那,但它跟毗缽舍那的作用非常相似,具有觀察的作用,所以是隨順 毗缽舍那品,被毗缽舍那所含攝。《解深密經》是基於這種的密意,說三乘一切的功德皆 屬於止、觀之果。經中所說止、觀,並不是說真正的奢摩他和毗缽舍那,而是說隨順奢摩 他品和隨順毗缽舍那品。 什麼是如所有性和盡所有性?透過觀察諸法存在的究竟性質時,會發現諸法無自性。 法性原來如此,所以叫作如所有性。如所有性就是空性的意思。以二諦來講,如所有性就 是勝義諦。盡所有性,以字義去解釋的話,是所有的一切就是如此,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 什麼就是如此。以二諦來講,盡所有性是世俗諦。大、小乘一切功德,都是由觀修、止修 兩種修行來成辦的。透過對法義內涵的反覆觀察,使心的感受慢慢地增長廣大。再讓心安 住在剛剛已思惟的內涵上,讓這種強烈的感受恆常持續。是由止修和觀修的互相雙運,而 成辦大、小乘一切的功德。雖然這種止修並不是奢摩他,這種的觀修也並不是毗缽舍那, 可是因為這個止修跟奢摩他的作用非常相似,所以被奢摩他所攝;這種的觀修與毗缽舍那 非常相似,所以被毗缽舍那所攝,因此說大、小乘一切的功德,皆是由止、觀二者所成辦 。 所以講到止、觀時,要去了解所說的止是在指什麼,所說的觀是在指什麼,如果所說 的止,是指奢摩他—具有身心輕安之禪定,那麼大、小二乘功德就不一定都從真奢摩他生 。觀也是如此,如果所說的觀是指毗缽舍那,那麼大、小二乘功德就不一定都是它的果。 如果所說的是止修、觀修這種止、觀,那麼大、小二乘之功德,就都是止、觀所成。我們 討論止、觀之時,要分清楚其含義,否則很容易被字面所混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205.66.248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Buddhism/M.1399187635.A.750.html
skyblue19:隨喜 應該要多看幾遍才能明白最淺的意思 哈 05/04 20:55
a1014a:隨喜 05/04 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