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香光莊嚴:《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http://www.gayamagazine.org/periodical/detail/157 雪歌仁波切 教授 / 釋見諦 編輯 2.4.2.1 有學位的修學 2.4.2.1.1 第一階段— 資糧道與加行道行者怎麼修空性 (1) 玄奘版裡面,「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這就是觀自在菩薩後面回答舍利子的來源,觀自在菩薩心中的看法就是這個。「度一切苦 厄」,就把空性的作用點出來,那並不是觀自在菩薩所看到的境,而是他所看到的空性有 度一切苦厄的作用。藏文版並沒有此句,敦煌版也沒有。 生:在《佛典漢譯之研究》一書上提到,在翻譯經典時,這句是文人潤筆時加上去的 。但是它的內容在後面「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有出現,而將此句的意思加到前面。 師:是玄奘大師加的,還是後人加的呢? 生:據說是文人在譯經時加的,因為翻譯有直譯及意譯。 師:誰加的? 生:在玄奘主持的譯場上文官所加的。 玄奘版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敦煌 版講到「五蘊體性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如是受想行識。亦 復皆空」,二個版的次序有些不同,敦煌版的次序與藏版的次序一樣,玄奘版講的次第稍 有不同。 第一段講空性時,講到五蘊上的空性,它跟前面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 見五蘊皆空,二者同樣都講五蘊皆空,但是它們的道理要分開,因為還是不同。因為前面 照見五蘊皆空,可以含蓋後面所有空性的道理。現在於五蘊上講空性,它並沒有含蓋後面 二段空性的內容。 現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五蘊上講空性,它的重點是透過廣大聞思,對空性的認識 達到非常正確精純,所以講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裡講的是, 對空性的觀念要達到非常精準。前面照見五蘊皆空,它並沒有講這個道理,它主要是含攝 所有空性的道理,二者是不同的。前面是觀自在菩薩腦海中的想法,後面空性道理所有的 解釋都含攝於前面這句—照見五蘊皆空。後面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這段不攝後面的道理,它自身是一種道理。 敦煌版與藏文次序一樣,藏文的次序有一種解釋,它有特別的意義。有何意義呢?我 們對空性的見解要達到非常精純,須要什麼過程,就有這樣的過程,先是色即是空的過程 ,再是空即是色的過程,再是色不異空的過程,最後是空不異色的過程,這些階段都沒問 題時,那麼對境上的空性就達到精純了。有人會誤解,以為二者差不多,因為講的都是五 蘊,都是空性。 這四個可分為二個,先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二個為一個。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是另一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二句是不落常邊及不落斷邊。色即是空不落常邊,空 即是色不落斷邊。另一種問題,不落二邊,但心裡對二諦,或對色法及色法上的空性道理 ,腦海裡無法一起想起來,想色法時,遠離空的道理;想空性時,又遠離色法的道理。雖 然沒有落斷邊或常邊,但是想色法跟世俗諦的道理時,好像跟空性的道理有一個距離;想 色空,空性的道理時,又跟世俗諦因緣的道理有一個距離感。若有此感覺,這種空正見還 是尚未達到精純。因此一個是不可落斷邊,不可落常邊。另外,對世俗諦及勝義諦之二諦 ,二個都存在,若有距離感就是不對的。前面沒有落斷邊,沒有落常邊,那就表示空性在 ,世俗諦也在。但是二者有沒有距離,則是另一件事,若有距離感則未達到。後面色不異 空,空不異色就是講勝義諦及世俗諦存在時,不應有距離感。若有距離感就不對,因此距 離感也不可以有。這個意思是資糧道、加行道,這二個階段,對空性透過廣大聞思,他們 心續中的空正見達到非常精準,最標準,最清淨的空正見。 生:色即是空與色不異空二者意思有何差別? 師:色即是空與色不異空不同,色不異空時,空已存在了,才能講色不異空。色即是 空時,空還未了解,行者將認它出來—色就是空。一般人以為這二句—色即是空與色不異 空—好像是一樣的。色即是空,如果色不是空或與色即是空相反的話,那麼空就沒有,那 麼色就存在,色就有自性。它若有自性的話,空性就不在了。所以,色即是空時,色法上 的空性才認出來,對色法感覺它有自性的樣子,但是真的理智觀察時,它沒有自性,故說 色即是空,色不如想像那般,當觀察時就沒有了。色即是空不是色本身空,色是存在的, 它上面要講空性,它若不存在,它上面怎麼講空性呢?色法是存在,那麼它上面怎麼講空 性呢?空性不是沒有的意思,而是我們有一個執著,它在那裡,感覺它有它自己,將此感 覺破除,就叫空性。色法在那裡,它沒有自己,其實它沒有自性,沒有它自己的自性,這 就叫自性空。所以,色即是空,意思是色法雖然顯現有自性,但實際上它就是空,它完全 沒有自性。我們一直顯現它有自性,實際上它完全沒有自性,故名色即是空,所以講這句 話時,行者才認出空性。 色不異空時不同,這時候空性已經認出來了,色法存在,空性也存在,二個都存在。 但想的時候二者有個距離感,將距離感破除才講色不異空。剛才講到,若按藏文或敦煌版 ,它們有一個修空性的次第。必須先講色即是空與空即是色,之後才可以講色不異空,空 不異色。 先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再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玄奘版的次序所說,不知道 這個次第應作何解釋?藏文版先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然後才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二諦必須先要存在,再談二諦有無距離。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先認出二諦。 所以色即是空,色法雖然在那裡,有自己的感覺,但理智觀察時,它就沒有了,故說 是空。這句講完時,再講空即是色。這二者為何有次第呢?這二個不能倒過來,不可以先 講空即是色,才講色即是空。一定要先講色即是空,才能講空即是色。我們執著心很強, 先將它破除,破除後還要將它糾正過來,不可以因為破除了而落斷邊,故破了再救回來。 先不講空即是色,若這樣講,會變得更執著。所以,先講色即是空,把執著心先減掉及破 除。破除之後,不讓它破得太離譜而落斷邊,於是講空即是色,再把心救回來。故先要講 色即是空,然後講空即是色。這點宗大師在《入中論善顯密意疏》講道,先要了解空性, 再了解細的世俗諦,世俗諦中有一個非常細的世俗諦。有一點先入根本定,才有後得的味 道。先入如虛空般的根本定,才有如幻化的後得。沒有入定,先有後得是不對的。後得是 入根本定之後的影響。 註:原聲音檔可至道次世界下載:http://lamrimworld.org/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205.66.248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Buddhism/M.1412864742.A.AB0.html
a1014a: 隨喜 10/10 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