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雜阿含305經》: 「何等法應知應了、悉知悉了?所謂名、色。(如實觀五蘊名色的生滅集起流轉) 何等法應知應斷?所謂無明及有愛。 (斷十二緣起支之無明支與愛支) 何等法應知應證?所謂明、解脫。 (證得無明之相違品明與解脫) 何等法應知、應修?所謂止、觀。(應修習修止、觀) 此中說由知五蘊為苦,斷無明煩惱證涅槃解脫,應修習止觀。「名、色」是指我們的身心 五蘊(名: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色:色蘊),如實觀察五蘊身心依十二緣起支輾轉 相生,斷除無明及對三有的貪愛。(無明、愛:分別為十二緣起支的第一支、第八支)。 若依三世二重因果的角度,「無明、行」為過去因,「識、名色、六入、觸、受」是現在 果,「愛、取、有」為現在因,「生、死」是未來果;此中斷除「愛取有」可得解脫。 若直觀剎那緣起,依四念處為所緣,在身心五蘊上觀察名色的生滅集起流轉,會讓觀察緣 起的經驗變得深刻,獲得信解更為直接。這需要止(奢摩他)與觀(毘缽舍那)的行證。 ─────────────────────────────────────── 《雜阿含464》: 爾時,尊者阿難往詣上座上座名者所,詣已,恭敬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問上座 上座名者言:「若比丘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當以何法專精思惟?」  上座答言:「尊者阿難!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者,當以二法專精思惟,所謂止、 觀。」  尊者阿難復問上座:「修習於止,多修習已,當何所成,修習於觀,多修習已,當何 所成?」  上座答言:「尊者阿難!修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觀已,亦成於止。謂聖弟子止、 觀俱修,得諸解脫界。」 阿難復問上座:「云何諸解脫界?」  上座答言:「尊者阿難!若斷界、無欲界、滅界,是名諸解脫界。」 尊者阿難復問上座:「云何斷界?乃至滅界?」 上座答言:「尊者阿難!斷一切行,是名斷界;斷除愛欲,是無欲界,一切行滅,是 名滅界。」  時,尊者阿難聞上座所說,歡喜隨喜,往詣五百比丘所,恭敬問訊,退坐一面,白五 百比丘言: 「若比丘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時,當以何法專精思惟?」  時,五百比丘答尊者阿難: 「當以二法專精思惟,乃至滅界,如上座所說。」 時,尊者阿難聞五百比丘所說,歡喜隨喜,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白佛言: 「世尊!若比丘空處、樹下、閑房思惟,當以何法專精思惟?」  佛告阿難:若比丘空處、樹下、閑房思惟,當以二法(止、觀)專精思惟,乃至滅 ,如五百比丘所說。」  時,尊者阿難白佛言:「奇哉!世尊!大師及諸弟子皆悉同法、同句、同義、同味, 我今詣上座名上座者,問如此義,亦以此義、此句、此味答我,如今世尊所說,我復詣五 百比丘所,亦以此義、此句、此味而問,彼五百比丘亦以此義、此句、此味答,如今世尊 所說。是故當知,師及弟子一切同法、同義、同句、同味。」 ─────────────────────────────────────── 《解深密經》: 「慈氏(彌勒菩薩),若諸聲聞,或諸菩薩,或諸如來,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 當知皆是此奢摩他(止)、毘缽舍那(觀)所得之果。」 「云何菩薩依是四種奢摩他、毘缽舍那所緣境事,能求奢摩他、能善毘缽舍那?」 佛告慈氏菩薩(彌勒菩薩)曰: 「善男子!如我為諸菩薩所說法假安立,所謂:契經、應誦,記別、諷誦,自說、因 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菩薩於此善聽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尋思、 見善通達,即於如所善思惟法,獨處空閑作意思惟,復即於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作意思 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如是菩薩能求奢摩他。」 「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故,即於如所善思惟法,內三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捨 離心相,即於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若 忍、若樂、若慧、若見、若觀,是名毘缽舍那,如是菩薩能善毘缽舍那。─────────────────────────────────────── 《瑜伽師地論》: 當知如《解深密經》中,慈氏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何依何住,於大乘中修奢摩 他(止)、毘缽舍那(觀)?」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當知菩薩法假安立,及不捨無上正等覺願為依為住,於 大乘中修奢摩他(止)、毘缽舍那(觀)。」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當知菩薩法假安立,所謂契經、應誦,記別、諷誦,自 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菩薩於此善聽善受,言善通利,意善 尋思,見善通達,即於如所善思惟法,獨處空閑,作意思惟。復即於此能思惟心,內心相 續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 「若於九種心住中,心一境性,是名奢摩他品。」 「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故,即於如所善思惟法內三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捨離 心相,即於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若忍 、若樂、若慧、若見、若觀,是名毘缽舍那。」 「云何四種毗缽舍那?謂有苾芻依止內心奢摩他故,於諸法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 、周遍尋思、周遍伺察,是名四種毘缽舍那。」 「若有獲得九相心住中第九相心住,謂三摩呬多,彼用如是圓滿三摩地為所依止,於 法觀中修增上慧。彼於爾時,由法觀故任運轉道,無功用轉,不由加行,毘缽舍那清淨鮮 白,隨奢摩他調柔攝受,如奢摩他道攝受而轉,齊此名為奢摩他、毘缽舍那二種和合平等 俱轉,由此名為奢摩他(止)、毘缽舍那(觀)雙運轉道。(止觀雙運) ─────────────────────────────────────── 《菩提道次第廣論》: 「止觀自性分二。初奢摩他自性如解深密經云:『即於如是善思惟法,獨處空閑, 內正安住,作意思惟,復即於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 輕安,是名奢摩他。如是菩薩能求奢摩他。』義謂隨所定解十二分教中,五蘊等義為所緣 境,由念、正知,令能緣心於所緣境,相續安住而不散亂。故心於境能任運住,若時生起 身心輕安所有喜樂,此三摩地即奢摩他。此由內攝其心不散所緣即能生起,不要通達諸法 真實。」 「二毘缽舍那自性,即前經云:『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故,捨離心相,即於如所 善思惟法內,三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即於如是勝三摩地所行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 、最極思擇,周徧尋思、周徧伺察,若忍若樂若覺若見若觀,是名毘缽舍那。如是菩薩能 善巧毘缽舍那。正思擇者謂思擇盡所有性,最極思擇謂思擇如所有性,以有分別慧作意 取諸相時名周徧尋思,真實觀時名周徧伺察。尋謂粗思,伺謂細察,取諸相者非執諦實, 是明了境相,由是思擇如所有性盡所有性,皆有周徧尋思及周徧伺察。」 ─────────────────────────────────────── 天台智者大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 -- 願一切有情具樂及樂因 願一切有情離苦及苦因 願一切有情不離無苦之樂 願一切有情遠離愛惡親疏,住平等捨 ~四無量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編輯: cool810 來自: 182.233.156.130 (07/29 20:46)
Lunakaoru:隨喜讚嘆 07/29 2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