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摘自: 蔣貢康楚閉關手冊 Jamgon Kongtrul’s Retreat Manual 憑藉宿生清淨正願所積無量福德善根,你此生感得一﹝珍貴﹞猶勝於如意寶珠,暇滿 具足之最勝﹝人道﹞生趣。既已值遇佛法心要“秘密真言金剛乘”,復具足因緣,能依止 自所選擇之具德傳承導師,即修習聖道教授之順緣悉皆聚合﹝在你的人生當中﹞,復能專 志事修此等修法之心要,比如貧丐夢寐難求之如意寶珠,現已真實在你手中! 雖然,儘管你或僅因身為上師或於閉關所中,圓滿三年又六週的閉關而自足,然而, ﹝如此這般﹞若沒有清淨的發心和行為,從事低於標準水平的禪修,你﹝將只會﹞欺騙了 那些慷慨佈施﹝閉關期間﹞資具之施主,無能取得人生之大義。因此,為你的修行能奠立 無過之基礎,是必要的。 做為一個基礎,一切於此閉關之行者,應於三律儀具足信心,並且在“雨安居”(註 一)期間,研習和反思佛陀的經論和密續。尤其,﹝從事閉關的﹞許可應該給予那些為了 來生、以覺醒的解脫為首要之務而從事禪修的人。漫不經心、沒有考慮到這一層次的人, 最後除了只會浪費﹝其他人的﹞物質資助之外,沒有別的結果。因此,只有在經過深思熟 慮之後,才可以獲得閉關的許可。 為能於關中修習,你定需先由(矢志一心修習)永不退轉之意樂,建立一真實正確基 礎。關中應運用一己於佛法修習之見、修、行,令他歡喜。最後,當自念修行之果絕不唐 捐而生喜悅。 什麼是閉關所需的不退轉之發心?《寶積經》(註二)有云: 迦葉(註三),如果有一個受了具足戒的人(註四)打算到一個靜修處﹝來從事禪修 ﹞,那麼他應該具備八種決心。什麼是八種決心?他應該下定決心:「我完全捨離這個身 體。終其一生,我專心致力地﹝努力達成這個目標﹞。我捨棄任何加諸於我的尊榮。我捨 棄所有的執著與貪愛。我將如同一隻﹝留在山中的﹞山羊一般,留在山間閉關。我將在靜 修處修學一切威儀。我將留在那裡,用精神生活的教導來滋養自己。我將不會用煩惱來滋 養自己。」這些即是八種決心。受了具足戒、希望進入閉關的人,應該留在那裡,受持這 八種決心。 簡而言之,你必須把所有俗務留在身後,懷著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誠摯發心來進入閉 關。精神生活怙主吉登松貢指出: 事件如何開展,取決於﹝你所發展出來的﹞菩提心,因此你必須﹝對進入閉關的初衷 ﹞非常謹慎小心。當你進入山間閉關時,求證菩提的發心必不可滲雜其他念頭。如果你進 入山間閉關,懷著輕蔑友伴或他人之心,將無法成就你的目標。如同一隻涉入﹝深﹞水的 狗,你的情況將日益惡化。如果你進入山間閉關是為了控制他人,或懷著﹝最後會獲得﹞ 食物、財富或歡樂的念頭,將在毀失誓戒的同時,積聚了﹝你使﹞他人失去信心的惡業。 如果你進入山間閉關,懷著瞋恨或類似的負面念頭,每個人將懷著瞋恨來毀謗中傷你。如 果你進入山間閉關,懷著驕慢的念頭,美好的功德將不會在你的覺受之流中生起。如果你 進入山間閉關,懷著增加食物、衣著和其他﹝財物﹞的積蓄,你﹝不只﹞將會沒有﹝新進 的﹞食物和衣服,也會失去已經擁有的事物。如果你進入山間閉關,心中只想著自己的願 望,這將不會利益自己或他人,因為那種態度類似聲聞乘(註五)的態度。如果你進入山 間閉關,懷著無明,沒有察覺到這些心態的負面結果,據說你善法的修持將不會有所發展 和利益,且將導致惡業。 人們問他:我們如何預防這些事情發生? 他回答,這一次,你自己擁有如此作為的力量。這是為什麼我一直描述菩提心諸多利 益的原因。如果你進入山間閉關,懷著慈愛的念頭,﹝你生活中的﹞所有爭執將會平息, 而且諸事吉祥。如果你進入山間閉關,懷著悲憫的念頭,其他人將會受益。如果你進入山 間閉關,懷著隨喜﹝他人快樂﹞的念頭,神、鬼和人都將對你善加護念。如果你進入山間 閉關,懷著平等捨的念頭,你將能夠控制外顯之現象。如果你進入山間閉關,懷著﹝慈、 悲、喜、捨﹞這四種無可估量的念頭,你將能夠透過四種形式的證悟事業,來利益自己和 他人。 ─────────────────────────────────────── 註一、雨安居(a rainy season retreat, dbyar gnas)是在亞洲地區的雨季期間舉行, 通常是一段研習的期間,而非禪修的時間。 註二、參閱漢譯《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一十四,〈寶梁聚會〉第四十四〈阿蘭若比丘品〉 註三、迦葉(kasyapa):佛陀的弟子,為一阿羅漢,律部所有支派的導師。其生平參見 巴利佛典《佛陀的聖弟子傳2:僧伽之父大迦葉‧佛法司庫阿難》頁54-114。 註四、受了具足戒的人(a fully ordanined person, dge slong):指已經接受了比丘 或比丘尼所有誓戒的人。 註五、聲聞乘(The Way of the Listeners, nyan thos kyi theg pa):佛教修行最基 本的修持形式。雖然這構成了後來佛教理論和修行的基礎,但是這種心靈發展方 式的特色之一卻是自我中心的態度。 -- 【發起精進已, 意當住禪定; 心意渙散者, 危陷惑牙間。 身心若遠離, 散亂即不生; 故應捨世間, 盡棄諸俗慮。 貪親愛利等, 則難捨世間; 故當盡棄彼, 隨智修觀行。 有止諸勝觀, 能滅諸煩惱; 知已先求止, 止由離貪成。】 ~《入菩薩行論》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205.66.248
a1014a:隨喜 03/19 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