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律海十門講記》 (16) 智敏上師 乙一 三聚戒聯帶關係 先說三聚戒的聯帶關係。菩薩戒裡邊三聚淨戒別解脫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這三聚都是菩薩戒裡邊的支分。這裡講的是菩薩戒裡的一段,即別解脫戒跟攝善法戒、饒 益有情戒的關係,現在我們講的是別解脫戒,就把這一段引下來。 丙一 缺律儀戒攝善不生生亦不全不勝(一頌半) 「不具精嚴律儀戒(七眾律儀或無或有但學不修修無次第或不殷重) 攝善(戒度以十善為體)無成他方懼 (有情萬類怕你害他) 施戒忍進次第興(雖有超越而不殊勝) 戒度性戒十善體(此與律儀戒同體戒度缺餘度無用) 靜慮緣缺(不得資糧故)得復失(如蟲食木) 雙運般若但言論 (所謂止觀雙運勝義不離只言說爾)」 這個律儀戒,包括七眾別解脫戒要得菩薩戒、修菩薩戒,必定要先受過律儀戒,一 般說,至少要受過五戒、八戒,才是受菩薩戒的法器。當然,直接受的也有,但是從殊勝 的來說,先要受過一個別解脫戒,然後進入菩薩戒。 菩薩戒裡邊也有共同的別解脫戒,這個我們以前講過,有不共的別解脫戒,有共的別 解脫戒。菩薩戒裡邊的別解脫戒是共的,主要是離開身口七支的十善戒。而不共的別解脫 戒就是沒有受菩薩戒之前的別解脫戒,這個是不共的,單獨的。 這是各是各的,兩者之間有共同性,但又不是絕對一個東西。一般說,在受菩薩戒之 前,先要受不共的別解脫戒。受了之後才是菩薩戒的法器,這是最殊勝的。 「不具精嚴律儀戒,攝善無成他方懼」,假使你受菩薩戒,而不先嚴格地、精密地受 別解脫戒的話,那麼攝善法戒「無成」,不會成功。而且「他方懼」,人家還害怕你。 這是為什麼呢?別解脫戒裡邊,身口七支,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言、不綺語、不 惡口、不兩舌,等等,如果這些律儀戒你不受(不具備),單是去做攝善法戒(六度)。 假使你行佈施,人家就對你懷疑、害怕:「那些別解脫戒你都不嚴持,你給我東西, 你是不是要害我?」比如釣魚,魚鉤上掛一點蚯蚓,佈施給它,引誘魚兒來吃,但是它還 沒吃到一半,就被釣上來殺掉,給人吃。 你是沒有持不殺、不盜等等律儀戒的人,你給人家東西,人家就害怕:你佈施給我東 西,是不是等我上鉤後你就把我殺掉?或者目的是要偷我的東西?或者搞淫欲等等什麼的 ?都會懷疑的。 這個事情(行佈施),你沒有別解脫戒的話,攝善法戒是搞不成功的,人家都害怕, 不敢接受你的。 別解脫戒跟攝善法戒的關係,別解脫戒是攝善法戒的基礎;沒有別解脫戒,攝善法戒 是搞不成的,人家害怕你,不敢接受你的佈施。 「施、戒、忍、進次第興(雖有超越而不殊勝)」,這是攝善法戒,也就是六度 施、持戒、忍辱、精進,是按照次第一個一個上去的。修的時候,最容易的就是佈施;佈 施基礎有了,修持戒;持戒之後,忍辱,再精進,最後禪定、般若。 在菩薩的十地裡邊,也是初地圓滿佈施度,二地圓滿戒度,三地圓滿忍度……,一個 一個地圓滿,都是有層次的,按著次第,不能超越。若你戒都沒有,後面的忍、進、禪定 、般若當然也不會有,前面的佈施也不圓滿。 這個六度,是每一度中都有六度。如果在佈施裡邊沒有持戒,沒有忍辱,沒有精進, 你這個佈施也搞不圓滿。如果沒有般若的話,佈施僅不過是佈施,不能叫波羅密。 佈施波羅密一定要有般若在裡邊,能施、所施、中間的施法都是三輪體空,這樣子三 輪體空之後才能叫「佈施波羅密多」。不然的話,佈施就是佈施,不能到彼岸,只是世間 的佈施。那些善是世間的善,你要證到「波羅密多」的話,決定有般若的成分在裡邊。所 以說如果缺了一個,這六個都不會完整。 「戒度性戒十善體(此與律儀戒同體戒度缺餘度無用)」,在六度裡邊,戒波羅密多 的體性就是十善,身三、口四、意三在菩薩戒裡邊,別解脫戒的體就是這十個善法。這 十個善法沒有做到的話,你看看你做事情能行嗎?最起碼的要求是要做到這十個善。 施、忍、進,前面的施沒有戒就不能完整;尤其是後頭的,沒有戒就不能完成忍,沒 有忍就完成不了精進,都是按照次第來完成的。 那麼靜慮呢?「靜慮緣缺(不得資糧故)得復失(如蟲食木)」,沒有戒的資糧,靜 慮也不會得到,因為因緣不夠。在《禪定品》裡說:「因緣具足,則能得定。」因緣不具 的話,靜慮的定也得不到。 有的人他沒有持戒,他也得定,這個定是不可靠的,今天得了定,明天不一定來。「 得復失」,偶爾得到之後,還會失掉。他下面旁注說「如蟲食木」,那是一個公案。 過去有一個人,把一根竹竿子劈開來一看,裡面有「天下太平」四個字,這四個字是 怎麼來的呢?是白螞蟻蛀的,它們吃樹皮,恰巧吃出這四個字。也沒有人教它們,它們自 己碰巧把樹蛀了這四個字出來。這是偶爾碰巧的,下一次再叫白螞蟻蛀那四個字出來,搞 不成了。只是碰巧得了一下定,下一次要再得定的話,不會了。 我們修行人經常有這些事情,這一天坐得很好,定的味道很強,甚至於可以看到一些 東西。但是你明天希望再現這個境界,沒有了,甚至一輩子都不現。為什麼?偶爾得到的 ,過去的善根,一刹那一閃過就完了這也是因緣沒有具足,僅不過是偶爾這麼現一下, 你想把它保持下去是做不到的。 修禪定(靜慮)也一樣,你如果沒有戒的話,得不到禪定,因為因緣不夠。即使偶爾 得到一下,也僅就是這一下子,不能保持,「得復失」,得了之後還會失掉。而若有戒的 基礎,就不會失掉,除非又犯戒。 大家都知道的那個公案,「王女接足失通」。一個外道,得了禪定、有了神通,是具 五通的外道。只是國王的女兒的手一碰,他的禪定就沒有了,神通也就沒有了。所以對五 欲如果沾染的話,外道的通都尚且起不了,何況佛教的無漏定?那更難了,得不到的。 「雙運般若但言論(所謂止觀雙運勝義不離只言說爾)」,「止觀雙運」,修定的時 候,先是修止,把心定下來,定下來之後再修觀。 當你修觀的時候止的成分會減下去,當你修止的時候觀的成分會減下去,總是有所偏 ,一個強一點、一個弱一點。等到你修得成熟以後,修止把觀也帶起來,修觀把止也帶起 來,止與觀兩個能夠雙運,均衡地一起起來,這是修禪定得到成就的最後一個階段。 你要達到「止觀雙運」這個高級階段、「般若」出現,而沒有戒的話,那是空話。「 但言論」,只是嘴上說說而已,實際上做不到的。所以說要得止觀雙運也好,要得勝義的 般若也好,你沒有戒的話,都是空話!紙上談兵,根本就做不到,不會出現的。 丙二 缺善法戒不能生起饒益行(一頌) 「自行不能全六度(菩薩行之資糧) 別餘善法(六度以外之法)多苦集(皆世間有為生滅壞聚之法也) 臨陣無兵(貪瞋現前無正知見)工無器(利生成人無六度方便) 饒益有情(以世間知見利他)何所依(眾生莫不懷疑恐懼)」 這是說三者關係。沒有別解脫戒,攝善法戒就搞不成,六度都不能成功;六度沒有的 話,饒益有情戒也搞不成。菩薩戒裡邊基礎就是別解脫戒,別解脫戒有了之後,攝善法戒 能夠搞起來。 攝善法戒(六度)是完成自己的功德(自利),而饒益有情戒則全部是利他。自利的 功德沒有的話,你要想利他(饒益有情),那也是做不到的。 「自行不能全六度,別餘善法多苦集」,自己修菩薩行,六度的攝善法戒假使不能做 好的話,那麼你做其它的一些好事,「別餘善法」,即「六度以外之法」,就是除了六度 以外的那些善法,「多苦集」,「皆世間有為生滅壞聚之法也」,都是有漏的。 這個「苦集」,我們學過《俱舍》都知道,「苦」是果,「集」就是煩惱、業(因) ,由起煩惱而造業,造業之後就感得這個世間苦的果,這就是有漏的流轉的因與果。六度 是波羅密多到彼岸,假使離開六度波羅密多,你所行的善法都是世間的善法,都是流轉生 死的苦集二諦。 所以我們在黑板報上寫了一篇文章,希望大家去看一看。有些人說他行菩薩道,對修 持不重視,只要利益眾生就可以了,自己修行的事情可以放下。 我們這裡以前也有這樣的人,寫這篇文章就是給他看一看:自己的善法都還沒有修成 ,你就想去利益眾生,那最多是一個世間善法,不會成菩薩行菩薩道是要出三界、證菩提的,你這樣子搞,自己自利的功德(攝善法戒)都還沒有 ,表面上作一些好像是利益眾生(饒益有情)的事情。實際上從根子上說,都是苦集二諦 的東西,是有漏法,依舊流轉生死,不能出三界的。 「臨陣無兵(貪瞋現前無正知見)工無器(利生成人無六度方便),饒益有情(以世 間知見利他)何所依(眾生莫不懷疑恐懼)」。 「臨陣無兵」,打仗,兩軍相對、要展開白刃戰的時候,刀卻沒有帶,那你非死不可 。大家短兵相接,你說你沒帶刀,你怎麼辦?敵人等你回去拿刀?我們面前的這個「陣」 ,敵人是什麼?貪、瞋、癡,煩惱。煩惱現前的時候,我們用別解脫戒就能把它對治掉。 你沒有別解脫戒對治的話,「貪瞋現前,無正知見」,等於跟敵人打仗卻沒有武器( 臨陣無兵)一樣,那你打什麼仗呢?而正知正見現前,就是別解脫戒提起來了。 「工無器」,要饒益有情的時候,自己要有六度的方便。若沒有這個方便,等於說木 匠沒有鉋子、斧子等工具,能做出什麼東西來呢?做不出來。沒有工具,他做不出東西來 。 工匠都要有工具,木匠有木匠的工具,鐵匠有鐵匠的工具,乃至現在的機器廠,要有 很多的機器、工作模具,等等。這些東西都沒有的話,產品怎麼出來呢?出不來的。自己 沒有六度的方便,卻想要饒益有情(利生成人),那效果是達不到的。 「饒益有情何所依」,你要想饒益有情,那是沒有依據的。沒有工具,產品不會出來 。打仗的時候沒有武器,不會打勝仗。你要饒益有情,前面兩個(律儀戒、攝善法戒)沒 有,怎麼能產生效果呢?不可能的。 看小注:「以世間知見利他」,就是前面說的苦集、有漏法;「何所依」,你這樣子 去利他,「眾生莫不懷疑恐懼」。一般的人,你突然跟他特別親近、要好,他就會懷疑: 「你為什麼對我那麼要好?肯定有所企圖!」 菩薩跟眾生親近、要好是無私的,他饒益有情是以別解脫戒為後盾,這樣人家不懷疑 、不恐懼。假使沒有律儀戒、攝善法戒,你突然對某個人特別要好,他就會懷疑你要打他 主意,害怕你,不相信你,甚至要逃避你。他當你是個壞傢伙:「哈,你為什麼突然對我 那麼要好啦?」 丙三 總三聚正學之法(半頌) 「持聲聞律(七眾戒)捨劣心(不起一念小乘自利之心) 攝善(學六度)悲懷(有情若父母)饒益行(行廣大行)」 我們持菩薩戒的時候,是不是聲聞的別解脫戒就可以不要持了?有些人說:「這是二 乘的戒,我們不要它,菩薩戒是大乘戒。」這個,依宗喀巴大師的抉擇,聲聞律是要持的 ,而聲聞的心不要有,「持聲聞律捨劣心」。 什麼叫聲聞心?自了漢的心,單為自己了脫生死,不顧一切眾生的苦惱聲聞律是斷 煩惱的,我們的煩惱不能不斷,但是二乘自利的心不能有。所以,聲聞律是要持的,但是 二乘的劣心(只是自利,自己了脫,不度一切眾生的心)要捨掉。這是菩薩要做的,不是 一概地排斥,連聲聞律也不要。 那些認為行菩薩道,比丘戒持不持沒有關系的人,若說菩薩戒裡不是有開性罪的嗎? 但是這個「開性罪」,什麼時候開、什麼菩薩可以開,都有標準的。你不是那個人、不是 那個因緣,不能開! 我們昨天講的,一個門,該開的時候要開,不該開的時候就是要關。這是持戒的一個 開遮持犯。不能說「永遠開在那裡,那不要緊,沒有關係的」,沒有關係,你的東西都被 偷完了,怎麼沒有關係呢?功德財都偷完了,你還怎麼修行?所以說聲聞律是要持的,但 是聲聞的下劣的自利之心不能要。 「攝善(學六度)悲懷(有情若父母)饒益行(行廣大行)」,先是別解脫戒,別解 脫戒要持,但二乘的劣心不能有緊接著的「攝善」(攝善法戒)就是六度「饒益行」 就是饒益有情戒,這些都要做三聚淨戒不能偏,依順別解脫戒為基礎,攝善法戒是完成自己的功德,饒益有情戒就 是悲懷利他,利益眾生,把一切眾生當父母一樣地度他。這就是菩薩戒的三聚淨戒,不能 偏,而基礎還在別解脫戒。 這裡主要是講別解脫戒(《律海十門》的重點是別解脫戒),那麼要持別解脫戒,要 成就別解脫戒,有什麼方法嗎?有方法,修行都是有辦法的。你說別解脫戒很好,但是你 就是持不了,怎麼辦呢?有辦法!下面就是介紹如何把別解脫戒持好的一些方便。 -- 願一切有情俱樂及樂因 願一切有情離苦及苦因 願一切有情不離無苦之樂 願一切有情遠離愛惡親疏,住平等捨 ~四無量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82.233.156.130
unique11:沒有戒學基礎 是沒辦法體會菩薩行持的中心精神! 08/28 09:26
summertrees:阿彌陀佛~ 感恩讚嘆! 08/28 1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