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律海十門講記》 (7) 智敏上師 丙三 令僧安樂 「無諍心安,上下愛敬,互作加持,輾轉教益,日進于道,和合安樂,非同世間,世 和苦集。此屬道諦。」 第三,「令僧安樂」。這個「安樂」是身心都安樂,心沒有憂惱,身也沒有什麼碰不 得的、刺激的事情,這是進一步,比「歡喜」深一層。 你安樂了,才能持久住下去,如果你感到住在這裡不安樂,那就背起包裹要走人了。 想走的人都是不安樂,但是你自己要考一考,到底為什麼事情不安樂? 若是自己做的事情不如法,人家提了意見,就火冒三丈,拔腿跑掉,這個不安樂是你 自己造成的。你住在這裡能夠把你的毛病習氣發現出來,正是改的好機會,卻不願意改, 寧願拿起包裹跑掉。跑掉了,你的煩惱也帶在一起跑,你到哪裡都不安樂。 所以,若住在某個地方不安樂,自己要考察一下:是環境太差了,都在抽煙喝酒、吵 吵鬧鬧的,不能修行呢?還是因為自己的煩惱習氣,不能待下去?這個自己要觀察,這就 要智慧了。佛教是智慧的教,我們修行,如果沒有智慧、糊里糊塗的話,往往會走錯道路 。 「令僧安樂」,歡喜之後,要能定得下來,還要身心安樂。 「無諍」,首先是前面說的六和,不要諍,沒有諍之後才能夠「心安」得下來。具體 就是「上下愛敬」,「上」即「上座」,「下」即「下座」,上座對下座要「愛」,跟自 己的子女一樣地愛護;下座對上座要「敬」,跟自己的父母長輩一樣地恭敬,這樣才能夠 和合。如果上邊的不愛護下邊的,下邊的不尊敬上邊的,那就談不上和合。 我們以前請人去照顧一個小沙彌,結果呢?跑開了三天。這個就是不愛的表現。人家 病了,若是真正自己的父母看到孩子害病,一刻都不敢離開。現在派你去看看、照顧病人 ,而且還是很危險的病,結果跑出去玩了三天,這個你「愛」在那裡呢?這就是沒有悲心 的表現。 你學佛法,即使三藏十二部都看過,可是悲心都沒有的,那你學到哪裡去了呢?你在 這個事上的表現太差了。佛的教法裡盡說願諸眾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我們的儀軌天天這 麼念,發願要使眾生安樂。結果你所做的是使他不安樂、使他不歡喜,這個你學到哪裡去 了? 我們《五字真言》天天念,經上的東西要用到事上來啊!天天說要使眾生安樂、要使 眾生離苦惱。那麼眾生沒有安樂,你就應給他安樂;眾生有苦,你要給他除苦。 你說,「不關我的事,這個安樂我自己要,我不給他」,那你學什麼?《五字真言》 念什麼東西?念了半天還是念你自己的東西。有的人不愛念經,不愛念也是不知道經的好 處在哪裡。你天天念,你的行動就會符合經上的要求,慢慢就做起來了;你不念,那永遠 ……。 果從何而來?天上掉下來?那是不可能的;眼睛閉起來,睡了一夜,明天功德就出來 ,那也是神話,不會有的。 這樣上下相互愛敬,「互作加持」,互相作加持。有人說,上邊的人可以加持我,我 是下邊的人,怎麼加持他呢?我們看阿底峽尊者,他有一次背痛,他就請他的大弟子仲登 吉加持。仲登吉有菩提心,他就聽師父的話,給他一加持,背痛就好了。所以上下都能夠 互作加持,不要說「哎,你加持我,我怎麼加持你?」上邊下邊要互相加持。 「輾轉教益」,不懂的,大家互相教。不要說「我是老上座,你是下座,你的話,我 聽不進去的,你不要來教我,我該教你」,驕慢自大,不行!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孔夫子也有這個話,謙虛一點。你可能百分之九十懂得比他 多,但是另外百分之十或是百分之一二他懂得比你多,那你也可以領教一下,沒有關係。 「輾轉教益」,互相地教益,將來得利益。 「日進于道」,這樣子慢慢地、天天向上,入于道中,「和合安樂」,僧團和合,身 心都安樂。 「非同世間,世和苦集」,這個和合不是世間的家庭和睦,世間的和合是「苦集」( 苦、集二諦),那是有漏的。世間的和合、歡喜都是有漏法,所謂歡喜就是貪心,所謂瞋 恚就是瞋心,都是有漏法,都是感苦果的。 「此屬道諦」,這個和合卻不是世間的,而是出世的、無漏的道諦。學過《俱舍》的 人就知道,有為法裡邊,有漏的是苦集二諦,無漏的就是道諦。雖然僧團是有為法,但是 是無漏的,是道諦。 「日進于道」,天天向道進展,不是向有漏的泥坑裡滾。所以出家就有這個好處,從 有漏到無漏;家庭是有漏的,世間上的一切都是有漏,那沒有辦法。 -- 願一切有情具樂及樂因 願一切有情離苦及苦因 願一切有情不離無苦之樂 願一切有情遠離愛惡親疏,住平等捨 ~四無量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82.233.156.130
Lunakaoru:隨喜讚嘆 08/20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