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律海十門講記》(88) 六和敬(3)意和 智敏上師 第三是意和:「意和同僧事謙卑心慈愍不固執己意不違逆眾心。」 前三個就是身、口、意要和身和、口和是表現在事相上的意和則是內心的了。 口的表現也是內心的體現,那麼主要還是要意和意和則身口皆和意不和則身口難和。 如果你跟他本來就很要好的,你偶爾說錯了一句話,或者說重了一點,他也不會生氣 ;如果你跟他有怨,本來就有譏嫌的,你無意中說一句話,說得很輕,也不是說他,但是 這句話裡有一個意思,他聽了很重,也會以為你在罵他,就大發脾氣、吵起來了,因為心 中有一個疙瘩(怨恨)在那裡。所以說,意不和的話,身口也不容易和,而意和則身口自 然能和。 「意和」怎樣體現呢?「同僧事」,我們同是為僧眾辦事情。常住裡邊,既不是為你也不是為我都是為了僧團,那你吵什麼呢?都是為了僧團的利益(正法久住),共同 為僧團辦事情的。 「謙卑」,辦事的時候不要有我慢一切都是謙虛為上。「滿遭損謙受益」,我國 古代就有這句話,你起驕慢之後,決定要遭損害(會倒楣);而謙虛就能受益,謙虛的人 不會倒楣,他可以得到益處。一碗水,如果不滿的,你把甘露水加進去,它就接受,就得 益;如果這碗水已經滿滿的,那就加不進去了。 我們學法也一樣你肚子裡把過去的一套成見裝得滿滿的那再好的甘露也進不去, 一點也聽不進去。聽了半天乃至修了五年、六年,原來的一套自私自利的不正之見還是那 個樣子,乾淨的東西就加不進去。一定要謙虛,把這些成見掃除,然後才能接受正法。 在《菩提道次第》裡說,聽聞正法的時候,固然講經的人、依止的善知識要具備十個 功德,而接受法的弟子也要成就法器,也需要具有一定的條件,那就是要排斥自己的成見 。 如果把自己的成見執著不放,那你學什麼呢?你還來學什麼東西?自己已經是至高無 上,那不要學了嘛!佛是無師智,你假使有無師智,無師智已經得到,那你成佛去好了, 你還學什麼呢?不要學了! 「心慈愍」,心裡要有「慈愍」,一切諍論、不和都是不慈愍,那麼你心裡慈愍的話就能夠避免很多不和的事情。 「不固執己意不違逆眾心」,不要以為自己什麼都對,「這個非要照我的意見辦不 可!」大家的想法有的時候即使不對,也不要說「你們不對,你們全都錯了,要聽我的才 對」。 海公上師講到這裡的時候,經常舉這個比喻:假使在這個殿上(我們在清涼橋時的那 個殿),有人要把一張桌子(供桌)抬進來,那麼當然,從正門抬進來是最好的,門又大 ,進門很容易,一直抬到中間擺好,供桌上面就可以擺放供品了。 你固然是這麼想,但是抬桌子的那些人,假使一共有六個人抬,你一個,其餘五人都 說要從側門進去,如果你堅持說「從正門進去好,旁門不對......」,最後就會吵起來。 他們有五個人,你只是一個,吵起來你也不便宜,大吵一頓更沒有用。 那麼你就遷就,他們願意從側門進去也可以嘛,從側門進去,一樣能抬到中間擺起來 ,不過多費點力氣罷了。他們願意這麼做就讓他們做好了,何必吵呢?大家和和氣氣把事 情做好就對了。 即使你是對的,他們的想法好像走了些彎路,那時他們的思想搞不通,你就讓他們, 目的是把事情搞好,不要跟他們吵起來。這一點我們很不容易做到,總是以為自己對,人 家不對,當場就開罵、批評起來,這樣就是不和了。 所以你們要把這些東西記住存念在心很多的矛盾都可以避免掉不要自以為自己 什麼都是一切都對即使人家有點錯誤只要能把事情搞好也可以暫且由他去。 若跟他辯論,反而吵起來,他也不安心搞了;你說他,他不抬了,「你抬得好,你一 個人抬進去」,他們走了,你怎麼抬?一個人抬不動。這是說「意和」。 -- ~ 諸佛正法聖賢僧 直至菩提我皈依 我以所行施等善 為利有情願成佛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205.70.6
a1014a:隨喜 05/29 22:29